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策略

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策略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75·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策略

余庆来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230031)

摘要:安徽省地貌环境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是中国重大农业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灾情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开展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研究,建立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与长效机制,对安徽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结合安徽省农业灾害发生实际,分析农业灾害发生原因和应对灾害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4点农业科技防灾减灾对策,以期对中国开展防灾减灾有所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业灾害;应急机制;策略中图分类号:X43,X4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207

EmergencyResponseMechanismsandStrategiesinRespondtotheSevereAgricultrualDisastersbyScientificAgriculturalTechnology

(Anhu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Hefei230031,Anhui,China)

YuQinglai

Abstract:AnhuiProvinceisoneoftheprovinceswithcomplexgeomorphicenvironment,manytypesofnatural

disasters,andhighfrequencyandgreatseverityofmajoragriculturaldisastersinChina.Itwasveryimportanttocarryoutthescientificresearchontheagricultural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strategies,andThisstudyanalyzedthereasonsoftheagriculturaldisasteroccurrenceandtheproblemsindealingwiththeseprovidingreferencesandguidanceforthe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inourcountry.0引言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灾害频发的地区。长期以来,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失衡,安徽的旱灾、涝渍、霜冻等重大农业灾害发生更加频繁,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与日俱增。开展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研究,建立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与长效机制,对安徽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Keywords:AgriculturalTechnology;AgricultrualDisaster;EmergencyResponseMechanism;Strategy

1农业灾害的界定

农业灾害主要是指水、旱、风、雹、霜、雪、病、虫、草、污染等侵害农用动植物、危害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生产环境,阻碍农业正常生产,造成农业灾情、影响人类生存或利益的过程[1]。综合农业灾害发生的主体,可将其划分为4类:一是地质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二是气象灾害,如涝渍灾害、旱灾、霜冻灾害、雹灾、热害、风害等;三是生物灾害,如病、虫、草害等;四是人为灾害,即人类生存过程中违背自然规律造

establishtheemergencyresponseandlong-actingmechanismsinrespondtothemajoragriculturaldisasters.disasters,andproposedfour-pointcountermeasuresfortheagricultural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2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农业科技面对安徽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技术与策略研究”(1202050304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科技创新团队”(13C0203)。

作者简介:余庆来,男,1964年出生,安徽桐城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通信地址:230031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安徽省农科院,Tel:0551-62160084,E-mail:yuql8088@163.com。收稿日期:2013-04-10,修回日期:2013-06-2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76·余庆来: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策略

成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滥伐森林、掠夺资源等。文中重大农业灾害主要是相对于各类灾情危害规模及程度而

言,目前因灾种与灾情而异,尚无统一指标。2安徽省近年来农业灾害发生情况概述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贯全境,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冷暖气团时常在其上空交会,气候性灾害多发易发,重大农业灾害较为频繁,如淮北旱涝2~3年1遇,淮河以南3~4年1遇,全省性的干旱6年1遇;皖南山区春季连阴雨1年两遇,秋季连阴雨2年1遇;江淮地区干热风2年1遇,而淮北地区几乎年年出现;风、雹灾害更为频发,全省年均56次,损害面积年均14万hm2;全省年均因旱涝成灾面积133.3hm2,占全省播种面积的16%[1]。1997年中国北方及黄淮地区出现特大干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旱情之重是近50年罕见,农田受旱面积达2068hm2,其中,80万hm2农作物干枯死亡。1998年沿江、沿淮及西南地区出现多次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6.45亿元[1]。近5年来,安徽省农业灾害交替频发,如:2008年1—2月间,连续4次雨雪冰冻天气,全国20个省(市、区)经受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安徽省首当其冲,油菜、茶叶、蔬菜等冬季作物灾情严重,茶叶减产30%以上;2009年11月15—17日暴雪,安徽中部地区降雪量一般10~15cm,局部地区达20cm以上;巢湖、庐江等地畜禽房舍坍塌,肥西、长丰等地蔬菜大棚损坏严重;2010年7月8—13日安徽中部沿江、沿淮及江淮之间连降暴雨,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洪灾,农村低洼地内涝灾害频发,桐城市郊大沙河因长期取沙导致河堤崩塌改道,过水及淹没农田近万亩,安庆、无为、利辛等地农作物及蔬菜内涝严重;2010年9月—2011年2月,沿淮、淮北干旱少雨,遭遇冬春特大干旱(50年1遇),小麦苗期灾情严重;2012年5月上旬开始,沿淮淮北气象干旱露头,至6月11日,沿淮淮北东部及西北部已达到重到特等气象干旱,至7月30日共有84个地市县发布了高温预警,由于长时间的晴热高温少雨、日蒸发量大,造成六安、池州两市6县(区)发生旱灾,部分地区河流断流、塘堰干涸,水稻大面积受旱干枯,尤其山区旱地作物受灾严重。据六安、池州民政局初步统计,两市受灾人口74.6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522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6060hm2,直接经济损失1.11亿元。2013年2月18—19日,淮河以南出现大到暴雪,33个市、县积雪深度超过10cm,其中,含山、马鞍山、六安和当涂等4个市县积雪深度超过20cm,同时出现8级

以上的大风,多地蔬菜及草莓大棚大面积压垮,损失严重。2013年3月9—10日,气温剧降10~15℃,部分地

区伴随8级以上大风,长丰、望江等县草莓大棚毁坏,

安徽省农业灾害发生种损失超过500万元[2-3]。总之,

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灾害重,加之农业生产地位突

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农业抵御及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灾后科技应急相对滞后,灾害造成直接经济和间接损失都相当严重。

3安徽省农业灾害的孕灾环境分析

农业灾害的孕育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气象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各类环境因子中,低层大气处于最活跃和多变的状态,绝大多数农业灾害的发生和演变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水环境与大气、地面环境紧密相关,水的多少和污染程度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4]。同时,农业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受自然条件控制,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3.1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泊洼地占8.0%。境内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山地相间分布,断裂带发育众多,河湖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内横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北部平原由淮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淮河河床平缓,支流众多,南北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北岸支流较长,河床淤浅;南岸支流多发源于大别山区,短、陡而湍急;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同样支流众多,湖泊密布;故而,易发洪水,泛滥成灾。江淮丘陵自东而西拱曲上升,与皖西山区构筑成江淮分水岭,地势略高,干旱少雨;皖西丘陵山高坡陡,皖南丘陵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成中山、低山、台地与平原的层状地貌,易受洪水及冰冻灾害[5-6]。

3.2气象环境

安徽地区四季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是:对流层和平流层在西北风带控制下,与之相应,在地面来自西北利亚和蒙古西北风带的控制,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冬季气旋最高发生区,四季分明,特点突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气流经常在江淮流域交汇,极易引发种种气象灾害。淮河以北地区春夏之交经常出现连阴雨、霜冻、干热风等灾害;长江、淮河沿岸和皖南山区梅雨季节,暴雨时常发生,从而引发山洪、泥石流及内涝灾害;江淮之间入伏后,多为晴热少雨天气,易造成大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77·面积干旱,有时形成伏旱连秋旱;大风、冰雹、龙卷风从初夏到秋末,不分地地域,屡见不鲜。大涝和特大涝高度集中在梅雨季节,梅雨期及雨季降水的多少是造成安徽旱涝的主要因素[7-8]。

3.3生物环境

由于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自然植被多样,物种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前,安徽农业基本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自给型农业,自然植被保存完好;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并大兴围垦造田、毁林开荒,自然生态逐渐被破坏,病虫害日益猖獗。基于以下原因生物灾害有加剧趋势: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越冬季节病菌和害虫的死亡率降低;二是缺少土壤冬翻,冬休田为害虫提供了安全越冬场所;三是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天敌,农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四是人为过量捕杀有益生物(如鸟类、蛙类、蛇类等);五是分散经营,综防统治难以实现,造成防治效果差,害虫耐药性增强;六是科学监测水平的不足,外来有害生物随着国际贸易往来而侵入,带来了新的生物灾害[8]。

3.4人为及社会因素

自然灾害是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孪生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剧,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催生了新的农业灾害,并加大了灾害频率和受害强度[6-7,9-10]。人为及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带来农业灾难,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功能,能够抵御和减轻台风、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但20世纪60、70年代的乱砍滥伐,开垦荒山等违规发展生产,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据统计,皖南、皖西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49年的70%下降到现在的36%;研究还表明

[1]

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从农业科技应灾的角度出发,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主要有:一

是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的观念不强,重视不够,对重大生产活动没有农业灾害防控论证意识;二是缺少农业科技防灾减灾专门研究机构,也没有综合性专业化的应灾技术研究团队;三是在农业灾害的预防上,没有防灾减灾农业科技研究长、短期应对与发展规划;四是面对众多的农业灾害,防灾和应灾针对性强且有效的技术十分欠缺,防灾研究工作不能常态化。

5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对策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不仅仅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更确切点说,农业生产是一个风险十分突出的产业,它处于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自然界各类因素都可直接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农业灾害威胁下,农业生产显得异常脆弱。农业科技如何应对重大农业灾害,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损失,答案只有一个:提升农业科技应对灾害的能力,发展抗灾减灾农业。努力做到:预防为主,抗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灾前加强抗灾技术研究与储备、灾时科学分析辩证灾情、灾后搜集技术紧急补救[12-14]。

5.1建立农业科技应灾机构和技术队伍

农业科技应灾是一项针对性强且十分有效的手段,应从其长远性工作任务出发,设立综合性的防灾减灾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或挂靠省农科院),聚集并形成一支专业性的研究人才队伍。针对安徽省农业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灾后农业紧急处置,应制定农业科技应灾的短期研究计划与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并形成一套农业科技应灾的工作及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应灾全局性和专业性的常态化研究,特别是要对一些长远性的农事活动或重大农业工程,加强其致灾因素防控论证,保证应对各类农业灾害做到:灾前有预案、灾时有技术、灾后有措施[15]。

5.2强化应灾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应灾能力

要避免和减少灾后损失,只有重视并加强灾前投入,建议国家及省财政设立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研究专

[16]

项资金,变“应急救灾科研”为“稳定预灾科研”。一是针对多发性农业灾害,加强抗灾农作物新品种、动植物重大病虫害及疫病研究,储备救灾减灾新品种、新技术。如:以生物技术为突破口,发展抗逆农业,针对多发的内涝与冰冻灾害,加强抗耐淹和抗冻(耐寒)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及作物抗寒剂研究;二是指导灾害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防灾能力。如:安徽省北部是易旱、易涝且多为盐碱的地

:安徽地质灾害主要是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活

动复合作用的结果,如人为侵蚀、搬运、挖掘、塑造地形等经济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造成灾害性天气时极易发生江湖崩岸、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性灾害,导致延伸性灾害的发生,损失更加严重[10-11]。

4当前农业科技应对农业灾害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是最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灾情,几乎所有的灾害发生后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一旦灾情发生后能做的,就只有紧急抗灾减灾,如何谋划着降低灾后损失了。安徽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灾害预警、灾情响应、恢复生产等方面做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78·余庆来: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策略

社,2007.[2][3][4][5][6][7][8][9]

安徽气象[EB/OL].http://www.ahqx.gov.cn/Content.asp?BClass_ID=264&ID=58733.

张晓新等.自然丛书-气象灾害[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5.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任敏,罗连升.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洪涝及2003年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35-736.

姚辉,陆景海.淮河流域安徽段洪涝灾害多发的成因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73-75.

王胜,鲁俊,吴必文,等.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7):3488-3489.

祁宦.近50年安徽淮北平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9(2):138-142.

周飞雪等.建立健全农业病虫害预报机制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气象软科学,2010(3):59-64.

[10]卜风贤.农业灾荒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

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1):3-8.[12]罗小锋.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2007.

[13]王志军.淮北市抗旱减灾措施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

1007-1008.

[14]唐海明,帅细强,肖小平,等.2010年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减

灾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2(12):284-290.

[15]林而达.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6]卜风贤.我国减灾农业发展的形势和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2):20-23.

[17]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

[18]朱晓华.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

(2):139-140.

[19]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等.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

的影响及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4):1573-1578.[20]王光宇.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

学通报,2007(20):15-17.

区,高粱因具有抗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是最为适

宜的防灾救灾作物,加强诸如高粱等抗灾减灾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保护与种质创新工作,以便储备灾后减灾应急替代品种;三是针对常发性灾害如风灾、雪灾、霜(冷)冻灾害等,加强防灾生态系统与灾变地形地理研究,指导农民特别是在发展规模生产时要提高生态及地形防灾意识,合理布局,着眼“眼前”,又兼顾“长远”,从源头防范,减轻灾害损失[17]。

5.3建立专业协同的农业科技快速反应机制

农业灾害发生后,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和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把灾害损失减到最小限度,必须要有多专业协同的农业科技快速反应[18-19]。农业科技应急救灾同样具有深入现场查灾、诊断、寻求技术支持、灾后响应、实施减灾技术等程序化过程,必须设立常态化的安徽省农业科技防灾救灾领导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抗灾减灾应急反应机制,有利于及时制定救灾减灾预案,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救灾响应能力,第一时间面向灾区、面向社会提供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技术信息和技术支持,指导救灾和恢复生产。5.4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和媒体作用,推进救灾技术快速落实

灾害面前,仅农业科技部门及时拿出科学合理的救灾应急技术预案是不够的,必须大力依靠并借助各级政府的行政手段,加强救灾物资的紧急调配,包括农业设施、种子、农药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广播、电视、手机农业信息平台等现代信息传输渠道,宣传救灾减灾应急技术,配合救灾技术专家组及时培训受灾农民,让其掌握抗灾减灾技术手段,确保灾后救灾技术措施及时到位[20]。

参考文献

[1]

温克刚,翟武全,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安徽卷[M].北京:气象出版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