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前置缺氧A 2O工艺脱氮贡献的定量研究

前置缺氧A 2O工艺脱氮贡献的定量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68・ 广州化工 2010年38卷第7期 前置缺氧A2 O工艺脱氮贡献的定量研究水 陈亚松 ,李书鹏 ,颜孜佳 ,苏大雄 ,胡洪营 (1北京建工环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192;2昆山市北区污水处理厂,江苏 昆山215300; 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前置缺氧A2O工艺增加了前置区对污泥中硝酸盐的去除,构成了系统中TN去除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昆山市北区 污水处理厂为例,定量研究了系统脱氮途径和贡献。研究表明,系统总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前置缺氧区和传统缺氧区,脱氮贡献分别 占51%、42%;前置缺氧区硝酸盐平均去除量132kg/d,实际去除率81.5%;缺氧区反硝化不足,内回流过剩。建议内回流比控制在 150%。前置缺氧区是系统脱氮的重要途径,必须权衡与缺氧区脱氮的关系以保证出水TN达标。 关键词:A O工艺;前置缺氧;脱氮贡献;定量分析;昆山污水厂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Nitrogen Removal for Modiifed A O Technology CHEN Ya—song。,LI Shu—peng ,YAN Zi—jia ,SU Da—xiong ,HU Hong—ying (1 BCE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o.,Ltd.,Beijing 100192;2 KunSha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iangsu Kunshan 2 1 5300;3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Science&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ring 1 00084,China) Abstract:The nitrate nitrogen in the sludge can be removed by first anoxic district of modified A 0 technology.The bio—denitrification in ifrst anoxic distirct was an important way for total nitrogen(TN)removal in system.Based on mod— iifed A O technology in Kunshan 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wwTP),the ways and quantity of TN removal were analyzed by quantitative methods.TN removal was the most happened in the first anoxic district and traditional anoxic district, where contribution rate of NO;were 5 1%and 42%.respectively.The average quantity of NO;in the first anoxic distirct was 1 32kg/d,correspondingly the rate of removal was up to 8 1.5%.However,the rate of mixed liquid recycles was ex— cess for bio—denitriifc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anoxic district.The rate of mixed liquid recycles was suggested reducing to 1 50%.As an impo ̄ant way for TN removal in preposing denitriifcation,the TN remov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anoxic and first anoxic should be balanced in order to meet TN discharge standard. Key words:A 0 technology;first anoxic district;total nitrogen removal;quantitative methods;Kunshan WWrrP 传统A O工艺由于存在脱氮和除磷的矛盾,很难在同一反 工艺的脱氮途径及定量研究还鲜为报道,本研究以昆山市北区 应池中获得高效的脱氮除磷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废水脱氮除 污水处理,一为例,定量研究了系统脱氮途径和贡献。 磷过程中反硝化菌与聚磷菌之间对碳源的竞争,当厌氧条件下 存在硝酸盐时,反硝化会抢先消耗异降解的COD,如VFA等,造 1 方法与工艺 成聚磷菌难以获得充足的碳源而抑制释磷…。为了解决传统 A O工艺脱氮除磷的矛盾,改良型A O工艺通过在前端设置一 1.1 北区A o工艺概况 个缺氧反硝化区,对回流污泥充分反硝化而降低进入厌氧区的 昆山市北区污水处理厂总规模10万t/d,采用改良型A O 硝酸盐浓度,从而达到高效的同步脱氮除磷能力。 工艺,即增设前置污泥反硝化区。该厂2004年投入运营,按 相对于传统工艺,前置缺氧A O工艺增加了前置区对污泥 GB18918一级B标准设计,2009年投入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 中硝酸盐的去除,也构成了系统中TN去除的重要途径。前置区 达到GB18918一级A标准。为此,本研究选择了一组生化池(规 由于能优先利用原水中的碳源、其脱氮效率较高,而缺氧区可能 模2.5万t/d)进行了系统脱氮途径的定量研究。 由于污水中残留碳源的不足脱氮效率不高。那么如何合理分配 1.2全程监测分析 碳源利用、权衡前置区与缺氧区之间去除总氮的关系,提高总体 为进行问题的诊断,对生化池进行了全程的水质监测,全程 的脱氮能力,是污水处理厂待解决的重要调控内容。为此,必须 取样分析点如图1所示,监测方法参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 全过程地分析脱氮途径、并定量分析其各个环节的脱氮贡献,对 法》第四版。 于优化调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围绕前置缺氧的A O 资助项目:高新城区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与综合示范(2008ZX07313—002)。 作者简介:陈亚松(1982一),男,硕士,工程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从事水污染防治的设计、运营和研发,水专项子课题技术负责人。 Email:chenyasong@bceed.net 2010年38卷第7期 广州化工 ・169・ 图1 工艺流程及全程监测点 1.3脱氮分析评价方法 根据图1分别对缺氧区、前置反硝化区的脱氮能力进行定 量分析,评价方法如下: 前置区实际去除率: Y={0.15QC +QrC7一(0.15+r)QC2}/{o.15QC1+QrC7} 前置区污染物去除量: m=0.15QCi+QrC7一(0。15+r)QC2 缺氧区实际去除率: Y={(1+r)QC3+QRC5一(1+R+r)QC4}/{(1+r)Qc3+QRC5} 缺氧区污染物去除量: m=(1+r)Qc3+QRC5一(1+R+r)Qc4 式中:Q——水量 c——污染物浓度 m——去除量,kg/d 一为污泥回流比 R——为内回流比 角标数字——各单元取样点(见图1) 0.15——进水分配至前置区的比例 2结果与讨论 2.1 脱氦途径理论分析 生物脱氮的主要途径,是利用缺氧区的反硝化作用将NO; 和NO;转化成氮气,从而达到去除TN的目的。针对前置缺氧 A O工艺的特点,从系统总物料平衡分析,脱氮的途径主要包括 四个方面:(1)传统缺氧区的反硝化脱氮,通过回流混合液,使其 污水中的硝酸盐去除达到脱氮的目的;(2)前置缺氧区的反硝化 脱氮,主要去除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成为系统脱氮的重要贡 献;(3)厌氧区存在的反硝化脱氮,厌氧区由于硝酸盐的存在也 可能发生反硝化,而去除系统中的TN,但一般工艺控制其释磷 而非脱氮,故运行良好的系统此部分脱氮比较小;(4)微生物的 同化、同步反硝化作用,通常这部分脱氮比例很小 J。因此,前 置缺氧A O工艺的主要脱氮途径在于前置缺氧区及传统的缺氧 区。 针对前置缺氧A 0工艺与传统工艺脱氮途径的区别,其理 论脱氮效率不同。假设:(1)系统的硝化完全;(2)回流液或回流 污泥中的硝酸盐在缺氧区被完全去除;(3)主要考虑反硝化脱 氮,忽略微生物同化、厌氧区的脱氮等。根据物料衡算,理论脱 氮效率仅与回流比有关,则脱氮效率公式分别按下式计算。 传统A O工艺脱氮效率 叼l ×100% (1) 前置缺氧A O工艺脱氮效率 上 77 = ×100% (2) 。一 l+ 十r 式中:11——脱氮效率 R——混合液回流比 r__污泥回流比 由于正常运行的A O工艺均包括内回流和污泥回流,对比 式(1)和(2),前置缺氧A O工艺的理论脱氮效率高于传统工 艺,具体与污泥回流比有关,如按常规R=100%,r=70%计算, 理论脱氮效率 。=50%, =63%。因此,为了提高系统的脱氮 效率,前置缺氧A O工艺其调控的措施不仅在于缺氧区的脱氮 效率和内回流比,还在于污泥回流比及前置区的脱氮效率。由 于理论脱氮效率的提高,前置缺氧A 0工艺可以减少内回流比 的能耗,而将污泥中的硝酸盐去除,来保证总脱氮效率。 2.2前置区脱氦的定量分析 前置反硝化区由于对回流污泥中硝酸盐的去除,是系统脱 氮的重要途径。系统运行正常时,污泥回流比r=65%,为了保 证前置区反硝化需要的碳源,采取了分配进水的方式,其进水比 为总进水量的15%。根据定量分析的方法,前置缺氧区对TN、 硝酸的日去除量、去除率见图2。 蚺 茆 霈 橱 主 蚺 卅 埘 图2前置缺氧区脱氮的定量分析 从图1中看出,硝酸盐平均去除量132kg/d,实际去除率 81.5%,TN平均去除量210kg/d,实际去除率44.5%。说明前置 反硝化区对硝酸盐的去除量十分大,同时硝酸盐的实际去除率 较高,从实际去除率来分析反硝化较完全。分析其原因主要跟 碳源利用有关,前置区可以优先利用原水中的易降解的碳源进 行反硝化,目前进水分配比为15%较为合理。因此,前置反硝化 区是系统脱氮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2.3缺氧区脱氮的定量分析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脱氮的定量分析主要考虑前置区及传 统的缺氧区的反硝化脱氮。取北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阶段, R=200%时,对缺氧区进行了全程的监测和定量分析。根据脱 氮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缺氧区硝酸的日去除量、去除率见图3,为 了进一步分析验证系统的反硝化是否完全,图4分析了缺氧区 出口及前置区出口硝酸盐浓度的对比。 ・170・ 广州化工 2010年38卷第7期 % 爵 蚺 卅 嘲 \ 前置区 豳缺氧区 口口厌氧区 图6系统脱氮的贡献分析 图3缺氧区脱氮的定量分析 从图5看出,厌氧区对硝酸盐的去除贡献较小,硝酸盐的平 一 、 甾 谖 图4出口硝酸盐浓度对比 从图3看出,R=200%时,硝酸盐平均去除量为106kg,/d,实 际去除率仅23.3%,说明缺氧区反硝化不完全,内回流过剩;从 图3看出,缺氧区出口硝酸盐浓度明显较高(2.5~5.5mg/L),相 比之下,前置缺氧区的硝酸盐浓度较低,这也证实了其反硝化较 为完全。尽管增大回流比会提高硝酸盐的去除总量,但缺氧区 的反硝化效率不高,反硝化仍存在抑制。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 与缺氧区碳源不足、以及高回流比带入缺氧区的DO有关,这不 利于反硝化作用。 因此,如果为提高系统的脱氮能力,可以通过投加碳源等方 式强化缺氧区的反硝化能力;但目前系统总氮达标,说明内回流 比过剩。根据缺氧区的实际去除量衡算,如保持出口硝酸盐浓 度1.5mg/L以内 ,计算出理论内回流比R=80%一120%,建 议实际内回流比控制至150%,既有利于降低系统的能耗,同时 能减少高回流比对缺氧环境的破坏,提高反硝化的效率。 2.4脱氮途径的贡献分析 A 0工艺中厌氧区主要为除磷设计,考虑到实际控制条件 的差异,可能存在缺氧环境导致反硝化脱氮,因此,仍对厌氧区 进行了脱氮贡献的定量分析(如图5)。 图5厌氧区脱氮的定量分析 均量仅为19kg/d,说明厌氧区运行正常,硝酸盐对其释磷影响较 小,这与前置区对污泥硝酸盐的去除有关。根据系统脱氮途径 分析,微生物同化、及同步反硝化对脱氮的贡献较小,暂不做脱 氮定量分析。因此,脱氮贡献主要发生在前置反硝化区、厌氧 区、缺氧区。图6反映了不同区域的脱氮贡献,系统脱氮主要发 生在前置反硝化区(5l%)、缺氧区(42%),而厌氧区对于脱氮的 贡献较小(7%)。由于前置反硝化区对脱氮贡献较大,且较容易 利用污水中的碳源,反硝化较为彻底,可以通过提高前置区反硝 化去除量保证系统TN达标,是重要的经济途径。 3 结论 (1)前置缺氧A 0工艺的理论脱氮效率为 "q2 : ×100%其脱氮效率高于传统工艺,这与回流污泥的反硝化脱氮有 关。 (2)北区污水处理厂前置缺氧区硝酸盐平均去除量 132kg/d,实际去除率81.5%,反硝化较完全,是系统脱氮的重要 途径,这主要与前置区可以优先利用原水中的有效碳源有关,目 前的进水分配比例维持15%较为合理。 (3)当R=200%时,传统缺氧区的硝酸盐平均去除量为 106kg/d,实际去除率仅23.3%,缺氧区反硝化不完全,通过缺氧 区是实际去除量,建议实际内回流比控制至150%。 (4)通过脱氮途径的定量分析表明,系统总氮的去除主要发 生在前置缺氧区和传统缺氧区,脱氮贡献分别占51%、42%,而 厌氧区对于脱氮的贡献较小(7%)。由于前置反硝化区对脱氮 贡献较大,且较容易利用污水中的碳源,反硝化较为彻底,可以 通过提高前置区反硝化去除量保证系统TN达标,可以缓解缺氧 区脱氮的压力,大大降低缺氧区投加碳源的成本、及削减回流比 的能耗。 参考文献 [1]王晓莲,彭永臻.A O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技术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33. [2]郑兴灿,李亚新.污水脱氮除磷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8:76—88. [3]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20—324. [4] 李捷,熊必永,张树德.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吸磷效果的影响[J].环 境科学,2006,27(4):701—7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