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中药熏药对80例脑卒中肌力改善的临床研究
2023-05-02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第34卷第6期 针灸配合中药熏药对80例脑卒中肌力改善的临床研究 植昌嘉,叶伟斌,陈 浦 (广东省韶关市中医医院,广东韶关512026) 关键词:中药熏药;脑卒中;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B 1.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CT相结 合。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及《各类脑血管疾 病诊疗要点》l】]。 1.3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中风”的辨证治 文章编号:1O07—2349(2013)O6一OO44一O2 脑卒中,又称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 致残率的疾病,它是导致人类死亡疾病的三大因素之一。在 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 能力,致残率高达75 ,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O 。现幸存 脑血管疾病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残疾(主要 是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是直接影响患 疗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 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1.3.1纳入标准2012年l1月 ̄2013年4月本院门诊及 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的非急性期 患者。 I.4统计学方法统计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 者生存质量的最主要原因。中风后引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尤 为常见。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成为了医生治疗的目标。近年 分及2组对应治疗时间的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 并且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 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 一0.05。 2治疗方法 来,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能减少本病的致 残率。笔者近年来运用针灸配合中药薰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非急性期患者肌力改善8O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1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参见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 1版),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的 I.I一般资料 共8o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年龄 43 ̄85岁,平均(58.5±2.3)岁;病程平均(3.5±0.5)月。随 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O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 (57.7-+3.I)岁;-病程平均(3.4-+0.4)月。治疗组4O例,男24 例,女16例;平均(57.3±3.2)岁;病程平均(3.7±0.6)月。2 方式,下肢功能训练以改善步态为主。具体的训练方法有:踝 关节选择性背屈和跖屈运动、双下肢作步行状、自立位向前迈 出患侧下肢,患侧下肢负重及平衡能力,向后方迈步,骨盆及 肩胛带旋转。 2.2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针 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位于颞颌关节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之以疏通经 灸辨证取穴及局部中药熏药治疗。中药熏药治疗由本院自制 关节囊、髁状突之间的功能活动,利于三者之间结构关系的恢 复,消除症状;且温热效应对感觉神经有抑制作用,可使神经 兴奋性降低,有明显镇痛作用。 气,活血镇痛;翳风为面神经通过之处,配风池能祛风止痉,舒 筋止痛;合谷;艾灸温热透达,缓解痉挛,消炎止痛。针灸并 用,可有效缓解和改善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现代医学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刺可使脑内 内阿片肽释放增加,提高痛阈或耐痛阈,产生疼痛的暂时缓 解。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初步表明,针刺可使病变处血液循 参考文献: Fi]夏治平.实用针灸推拿治疗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0 1 8O3~804. 环改善,局部温度升高,从而协调功能,解除肌肉痉挛,恢复下 颌的正常运动_2]。而艾灸通过其温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松 弛局部肌肉,解除肌痉挛,松解颞颌关节周围粘连,改善韧带、 [2]汪传铎.手针治疗TM卜一MPD的红外热像与微循环研究EJ].中 国针灸,1998,18(3):133. (收稿日期:2013—04—15) *基金项目:2012年韶关市科技计划项目;计划类别:创新资金(社会发展NO:2012CX/K166); 作者简介:植昌嘉,男,副主任中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风病康复及中医疼痛的临床研究。 2013年第34卷第6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45 中药熏药处方,方药由当归、红花、牛膝、桂枝、陈艾、仙灵脾、 旆莶草、络石藤、鸡血藤、独活、防风等中药饮片经机器打成粉 末用纱布包扎成药球放入52。白酒中煮沸,并在相应穴位用力 来回推熨,治疗20 vain。薰药治疗后行针灸治疗,针灸辨证取 穴选取的主穴主要有:内关、水沟、三阴交等。脱证:关元、气 海、加灸神阙;闭证:人中、合谷、太冲、十二井穴等。中经络主 要取阳经及督脉之穴以祛痰熄风、益气活血。头部:百会、通 天、风府;上肢:肩髑、曲池、外关;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解溪;口歪斜:地仓、颊车。语言障碍:廉泉、通里、照海。辨证 取穴:风痰阻络型加太冲、丰隆、太溪等。对痰热腑实型加大 椎、合谷、太冲、十宣点刺放血等穴。对阴虚风动型加太溪、肝 俞、肾俞等穴。对气虚血瘀型加取膻中、膈俞、血海、三阴交、 内关等;留针30 min。上述2组每天治疗1次,2周为1疗程, 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2月进 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包括上肢肌力、手肌力、下 肢肌力及步行能力。 3.2治疗结果 3.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结果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表示对照组不同治疗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两比较 P<O.05;△表示治疗组不同治疗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两 比较P<O.05 3.2.2 2组对应治疗时间的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 比较见表2。 表2 2组对应治疗时间的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O.05 3.2.3结果分析通过表1可以得出对照组及治疗组能明 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肌力,P<O.05,通过表2 可以得出,治疗组对肌力改善更加明显,P<O.05,但治疗2周 时,不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其疗效均无差异,治疗4周以 后,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更加明显。 4讨论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始见于《内经》,其认为嗜食肥甘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原因,“仆 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 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说;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 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在于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 阳失调,或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诱发,以致气 血运行受阻,“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_3 ]。中 医治疗中风病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掌握风、 火、痰、瘀、虚等病机要点,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期“阴平阳 秘”,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衙。今年来的研究报道显示针灸及中 药薰药对于改善中风后肌力改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针灸方法主要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此针法乃石学 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的针刺治疗方法,其针刺的作用在于扩 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使气血运行通畅,筋脉得养,气血得 以上荣头目,改善脑血供,减轻脑缺氧,改善神经细胞功能,从 而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 发恢复其具有的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的作用[5]。醒脑开窍 的特色主要依据中风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以 “醒神调神”为要旨,选用具有“开窍启闭,醒神调神”的“内 关”、“人中”以治其标,并以具有“滋补肝肾,育阴潜阳”的三阴 交以治其本。在选穴上取阴经和督脉为主。 本研究所用中药熏药药散由当归、红花、牛膝、桂枝、陈 艾、仙灵脾、稀莶草、络石藤、鸡血藤、独活、防风、地龙等中药 饮片打粉用纱布包扎成药球,放入酒中煮沸,来回推熨,使局 部皮肤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周围组 织营养,消炎退肿;而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其强烈刺激腧 穴的作用可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因此从统计 结果分析针灸配合中药薰药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非急性 期患者的肌力,减轻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而且针灸及中药 薰药这两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既减轻患者的负担,又能提高 其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 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o.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 度评分标(1995)E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8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6. [4]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3石学敏.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2, (4):4~9. (收稿日期:20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