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建筑中国化应用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特别是20世纪早期的建筑,在我国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是中国建筑由古典向现代转化的一个缓冲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建筑造型,西方的一些建筑特征和装饰手法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作用。研究这些建筑对保护、继承、发展中国本土建筑特色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就欧式建筑中国化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欧式建筑;中国化;应用
Abstract: China modern buildings especially in 20 century early build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uilding can play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role. They are Chinese architectur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lassical by a cushioning period, in the period of various forms architectural modeling, some west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adornment gimmick shows its unique position and effect. Study of these buildings to prote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hina has a huge native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application sinicization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European architecture; Chines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欧式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1.1哥特式教堂——石室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广州市越秀山的天主教圣心堂就是哥特式教堂,由于它纯由花岗石砌筑,所以被当地居民称为“石室”。很多人认为石室是仿制法国巴黎圣母院,不过却有很多本土特色。首先它的朝向本来是向西,后改为向南;其次建筑的陡坡屋顶,欧洲采用的是木衍架,而中国匠师采用的是自己得心应手的抬梁式木构架解决了屋顶的结构问题;再次石室不是用水泥,而是用中国传统的桐油糯米石灰浆筑成的,这种材料既可以防水而又坚固、有韧性,历久而强度不减。最后室外排水的兽头,没按西洋制成怪物的形状,而是制作成中国传统的石狮状。
1.2俄式哈尔滨
1891年沙皇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这条铁路穿过我国的东北地区。1895年5月,俄国又以哈尔滨为中心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获得了大规模的建设。哈尔滨的建筑基本上是俄式建筑的移植,其特征十分的明显。这种建筑的传入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播而传入的,是一种整体文化的移植而不是简单的建筑形式的移植。俄国的教堂建筑以“洋葱头”闻名于世,到了哈尔滨也把这种建筑的表现带了进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中,外来建筑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的出现给中国建筑加入了新元素,而哈尔滨的俄式建筑群因其独特的风格,对我们研究近代建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的运用
2.1西方折衷式
这种建筑从装饰性和功能上基本可以适应我国城市的发展需求,因此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背景,给我国建筑的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较有代表的就是上海汇丰银行新楼,此楼修建于建于1921~1923年,从平面上看类似一个正方形的盒子,但是大楼主体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坚固程度,大楼的外面采用模仿砖石结构,造型上采用的是严谨而古典的形式。全楼共有五段,中间的部分有贯穿三层高的仿罗马科林斯式双柱,底层的营业大厅作为门面,采用的是装潢有拱形的玻璃天棚和整根意大利大理石雕琢而成的爱奥尼式柱廊。在我国西方折衷式建筑不仅仅只有这一个,其他还有一批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比如建于1924年的北京大陆银行; 1911年修建而成的清华大学校门和清华学堂等。
2.2欧美摩登式
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新兴的摩登风格——装饰艺术样式和西方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风格也慢慢开始在中国登陆。这种装饰艺术是一种向国际化过度的样式,体形简洁、明快,喜欢使用阶梯型的体块组合,流线型的圆弧转角,横竖线条的墙面划分和几何图案的浮雕装饰,都给新型的建筑注入了欧美摩登的风格。中国建筑师在当时把这种设计风格称之为现代式,也非常乐于参与这种现代建筑的设计,不过以装饰艺术样式为主的建筑样式,少数用在准“国际式”和地道的现代派建筑之中。
2.3中西混合式
为了适应顾客人流的增多和商品陈列的需求,就是的消费场所修改门面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大部分商场都采用新材料玻璃开柜,突出招牌的手法来吸引顾客,提高竞争手段,同时为了追求时尚而洋气的风格,大部分门面采用西方的建筑处理手法,但是由于模仿的本身采取的是折衷主义的趋势,再加上对西方建筑风格的生搬硬套,造成了一些很复杂的建筑风格,这些店面都是我国商
业社会在比较低的条件下过分追求广告效应的必然产物,对中小城镇和其他类型的建筑也有明显的影响。虽然如此,但由于诸多因素,他们只是对西方建筑表现手法和要素进行了简单的揉和,或者对中方建筑注入西方的风格而已。这类建筑一般出现在旧式的消费场所和清末一些新建的政府部分中。
3中西建筑冲击下的中国传统建筑
早在19世纪时期,西方传教士根据中国人的居住习惯,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在中国设计教堂和教会学校时,将他们的建筑理念融入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前期阶段,在屋顶设计时多以中国南方样式的形象进行设计,而物身多保持西方建筑多量体结合,注重形式美。后期阶段,主要关注屋顶与物身的一体化设计,以北方官式建筑为基础,融入南方民间样式的形象,整体形象向宫殿式的仿古样式发展。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新一代建筑师根据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进行了“中国固有样式”深入探索。在中西方建筑文化理念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一类是鼓励将本土建筑设计“洋化”,即中西方建筑理念融合;另一类就是原先由外国建筑师发起的,尽力将外来建筑“本土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发展到中国,并由中国建筑师推向了高潮,且在上世纪30年代在全国推广的“中国固有样式”建筑风格。
3.1中山陵设计竞赛
以1925年中山陵设计竞赛为主要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将外来建筑“本土化”发展趋势,进行建筑文化复兴活动。这股传统建筑复兴潮流,在进行“中国化”处理进程中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它们的不同形式,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成三种不同的设计样式:一种是纯仿古做法的“宫殿式”设计模式;一种是中西方建筑理念结合的“混合式”设计模式;最后一种是“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设计模式。这三种不同的设计手法成为我国近代建筑复兴的一种良好途径,也为我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模范。
3.2庐山建筑群
庐山建筑群极具代表性,是我国文化建筑群落的典范,牯岭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成为世纪交替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的奇葩。庐山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同时融入了西方民间文化和宗教元素,采用了欧洲乡土别墅的券廊式和现代的规划技术和建筑材料,也融入了本国传统园林文化建设理念和哲学思想,即尽力实现材料的使用与地形、环境相适应,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一体化的代表。
总而言之,如何正确地看待中国本土化的建筑文化,成为建筑学家们值得深思的话题。通过研究和学习上世纪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将西方建筑文化优秀思想更好的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之中,实现中西方优秀建筑文化结合,一定能再创中国建筑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绍兰.欧式建筑风格介绍[J].辽宁建材.2007(04) [2]汉口外滩的欧式建筑[J].长江论坛.2007(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