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象及情言意共生
王崟
王晓奕(评析)
——《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215000)
特级教师
[摘要]抒情散文兼具人生经验和表达艺术两个维度的教学价值。以《月是故乡明》一课教学为例,指出要想获得抒情散文
教学价值最大化,就应聚焦散文中的情感触发点、情思“线路图”和语言独特处三个突破口,从中感受散文文体特点,体悟意象蕴含的情感,发现语言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情思地图[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1)16-0076-04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老先生在耄耋之年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笔平实却不失明丽与诗意,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思乡之情。月亮贯穿全文,更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选取三个时间点“故乡六年”“背井离乡”和“晚年”,分别叙述了故乡的小月亮,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时见到的月亮和晚年居住在朗润园看到的月亮,由此生发出再美妙的月亮都比不上自己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的感叹,抒发了离乡后对故乡无限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本文的独特之处除了在语言上含蓄隽永,充满诗意,能为培养学生语感提供切入点外,还在于写月亮又不仅仅是为了写月亮。在回忆儿时故乡的小月亮时,作者通过不断地联想生发开去,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联想的事物之上,看似杂乱,细究下来实则层层推进,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这些联想的事物。那根线便是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叙述背井离乡、漂泊天涯见到的月亮和晚年居住在朗润园看到的月亮时,也是通过两两对比的方式更突显出自己对家乡“小月亮”的喜爱,由此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由这些突破口切入教学,定能更加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实录】
板块一读诗中之月师:“白玉盘,滴流圆,青色板上滚一晚。”这是什么?
生:月亮!生:我们学过李白的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白玉盘就是月亮。
师:学习就是温故知新,真好!古诗中还有含“月亮”的诗句吗?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耳熟能详,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师:月亮像弯弓。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1·676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师: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师: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由月亮联想到弯弓、联想到故乡,甚至联想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样的联想背后,藏着诗人的“情感和思绪”,读这些诗句,就是要从月亮中读出“情思”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藏着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由月亮联想到了弯弓,其中藏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由月亮联想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师:苏轼因思念弟弟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这一句中更多的是自己的释怀与排解之情。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诗人因为爱故乡所以连月亮也觉得更明亮了。
师:说得好!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浓浓的乡情,让故乡的人事景物,都染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季羡林先生借用“月是故乡明”这个诗句,写了一篇散文,抒发了他的明月情思。
【板块设计意图】
天上那一轮明月自古便被诗人赋予多重情感的色彩。找寻、讨论关于月亮的诗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积累古诗,增添课堂的诗味,又能引导学生发现月亮通常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借其进行联想并表达真挚的情感,这就为接下来感受文本的月中之情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板块二感月中之情1.“联想”中有“情思”师: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月是故乡明》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阅读·案例剖析
中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
生:“形”是“月亮”,作者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神”应该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不管在哪里,只要看到月亮,就会想到自己的故乡,这种情感是不变的。
生:我要补充,这种思念故乡的情感,不是不变的,是越来越浓的。
师:补充得好!思乡之情,是随着年龄的变化,随着阅历的变化,越来越浓。那么,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写了哪几个时期的月亮?
生快速浏览。
生:写到了在故乡六年看到的月亮。
生:然后写到了背井离乡、漂泊天涯的四十多年,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
生:还写到了年事已高时,住在北大燕园的朗润园看到的月亮。
师:这是一条关于月亮的“时光轴”,抓住这一条线索,阅读的思路就清晰了。在这条时光轴的三个时间点上,作者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光阴?
生:在故乡六年的时光,是最难忘的,写的篇幅也最长。
师:在故乡的六年,是作者童年的时光。用心读一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由月亮联想到了哪些事物?哪些往事?将关键的词句画下来。
生静心默读。
师:现在我们来画一张作者的情感地图吧!看看作者由月亮联想到了哪些事物、事件?
生:一开始,作者由孤零零的一个月亮,联想到了古代诗文中陪衬月亮的“山和水”。
生:由“山”联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没有山。
生:由幻想的山,联想到济南的山。
生:又由“济南的山”联想到苏东坡的“诗文”。师:(指着板书)作者由“月亮”联想到“山水”,由“山水”联想到“故乡”,进而由“幻想的山”联想到了“济南的山”,联想到了苏轼诗句中的“山和月”。其实,写“山”是为了写“月”,写“月”是为了写什么呢?
生:写“月”是为了写“故乡”。
师:散文就是要沿着作者的思绪,借助一个一个联想到的事物,就像踩着一块一块的“搭石”,跳跃着走向作者情感的深处。继续往下读,看看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
生:接下来,作者由“水”联想到了故乡小村子里的“大苇坑”。
生:由“大苇坑”联想到夏天黄昏时在坑边“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的往事。
生:还联想到了夜晚在坑边“望月”的情景。生:我补充一下,最后还联想到了睡觉时“做梦”,
笑)
师:一点都没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情感
77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1·6梦见两个月亮。
师:(指着板书)作者写“水”,写故乡的“大苇坑”,写在“大苇坑”边上“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这一连串的童年往事,都用一根“线”串起来了,你看到那根“线”了吗?
生:这根“线”就是作者对故乡的“爱”,每一件往事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作者童年的时候,在故乡过着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
生: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都是他童年最美的记忆。所以,这根“线”就是“思念”。
师:无论是写“山”,还是写“水”,都是为了写“月”;而写“月”则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思乡”之情,是“情”这根线,将那么多联想到的事物、事件串连了起来,多而不乱,这就是散文。
2.“对比”中见“真情”
师:写童年的“月”,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那么写背井离乡与年事已高时的“月”,又用什么方法呢?请你读一读,找一找。
生静心阅读。
生:作者用的是对比的方法。师:请说得具体一些。
生: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在四十多年里,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都很喜欢。然后,他用了一个“但是”,说:“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我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里就是对比的方法。
生:第六自然段也是如此,大家看这一句,“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这里用了一个“然而”,就把燕园看到的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作了一个对比。
师:抓住“对比”,就读到了作者的思绪变化,真好!老师想问的是,作者多次说故乡的月亮是“小”月亮,为何一定要用一个“小”字呢?
生:“小”月亮就是平常的月亮,就是很常见的,“大”月亮不常见的,可能国外有,在燕园这个赏月胜地才有。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的是,故乡的月亮尽管很平常,但是我还是最爱故乡的月亮。
师:听明白了吗?因为“爱”,所以“小”月亮也比“大”月亮美丽。你们有这种生活体验吗?
生:有的,有的,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嘛!(众大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阅读·案例剖析
可以让一个寻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了,这是作者眼中的月亮,而不是真实世界中的那个月亮。
生:我觉得“小”这个字,包含这一种喜爱。叫“小”月亮,就像叫“小”朋友,“小”胖子,有一种亲切感。
生:是特别熟悉的亲人才这么叫,是特别特别喜欢才这么叫的。
生:加一个“小”字,感情就和别的不一样了。师:你看,在这两个语段中,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时看到的各色月亮、在安度晚年时看到的燕园之月,与心中故乡的“小月亮”进行了对比,直接表达了浓浓的故乡情。
【板块设计意图】
这一板块重在让学生自主习得文本表达情感的方法,一是“形散而神不散”的联想,二是对比。作为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季羡林选取了“故乡六年”“背井离乡”和“晚年”三个时间点来描写月亮。在写童年的“小月亮”时,作者的联想轨迹是层层推进的,虽然多但有条理,通过让学生读——找——画——议,借助全新的情感地图的形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主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更感同身受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在品读背井离乡和年事已高时两个时间点中,则主要通过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由对比入手,将多处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比较,更能够体会季羡林对故乡深沉的爱。
板块三
品语言之美
师:月亮是美的,作者是怎么写出那份美呢?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份美?
生用心朗读,圈划词句。
生:作者用了“清光四溢、晶莹澄澈”两个词语,把月亮的美写出来了。
师:读一读这两个词,写出了月亮的什么美?生:月光很清澈。生:月亮很明亮。生:光线很柔和。……
师:更美的是,天上有一个月亮,水中也有一个月亮。两个月亮怎么样?
生:相映成趣。师:“趣”在何处?
生:月亮有伙伴,就不孤单了。
生:有两个月亮,就一定会发生很多故事。比如,《猴子捞月亮》就很有趣。
生:两个月亮相互映照,就有诗意了,就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1·678……
师:这样的童年美景,在作者的心中,播下了诗意的种子,在作者的笔下,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句话拆开来就是一首诗。这篇课文里还有很多地方都充满了这样的诗意,请你再好好找一找。
生自读课文,圈画批注。
生:我找到了第五自然段的“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我都异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他这里用的“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等词语用得非常美。
师:你的眼光真独到!这些词语都是四字词语,这也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请同学们在文中五六自然段好好找一找,画出类似的四字词语。
生圈划,齐读。风光旖旎美妙绝伦宿鸟幽鸣
绿水环流良辰美景
平沙无垠一轮当空流光如逝
碧波万顷一碧数顷
巍峨雄奇荷香远溢
燕园胜地赏月胜地
茂林修竹荷塘月色
生:我觉得读这些词语很有节奏感,朗朗上口。生:我觉得这些词语读起来,好像每一个词语都能想象出一个画面。
师:这就是运用四字词的妙处,既具有音韵美,又具有意境美!月是同一个月,我们大家都见过,你能写出这么美的月吗?
生摇头。
师:不仅你们写不出来,老师也写不出来,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来呢?
生:我们没有作者那么丰富的学识。
生:可能是我们的文笔没有作家那么好。(众笑)生:我们的生活经历没有那么坎坷。(众笑)师:有道理!只有经历过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才知道什么是故国家园、什么是乡情乡愁。心中有情,自然就会写出最美的文字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饱含作者深情的这两段话: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啊!
【板块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季羡林的文笔优美,文章中的一个词就能描绘出一幅画,一句话拆开来就是一首诗,这在本文中最有特色的表现便是四字词语的运用。因此,从感悟“清光四溢”“晶莹澄澈”等一系列四字词语来体会文本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时具有抓手,从中真正寻找到语言的诗意,更能让其在充分感知季羡林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阅读·案例剖析
对故乡小月亮的喜爱之情基础上加深自身对美丽的
月亮的喜爱,充分产生情感的共鸣,真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评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散文的教学价值有两个维度:一是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人生经验,可以触动并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经验;二是作者在文中隐藏的表达艺术,形式丰富的词句以及独特新颖的构思,可以扩展学生的读写经验。王崟老师准确把握散文的文体思维及教学价值,围绕“月亮”这个抒情的“意象”,从学生说出的古诗中带“月”的诗句切入,触摸散文“月”中的浓浓乡情,进而返场品味写“月”的语言之美。这样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的阅读心理,由象及情,言意共生,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教出了散文独有的韵味。
一、找准情感“触发点”
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情感为目的,而散文中作者的所思所想又往往借助自然之物,这也就是散文中所说的“意象”。在抒情散文中,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的物象,是形象的、具体的、可以感知的,是寄托作者情思的一个载体。《月是故乡明》中季羡林先生借“月”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家、对故乡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月”中融合着季老的情思,涌动着季老的思绪,找准“月”这一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也就自然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眼里的景、眼里的物,感受作者心中的人和事。
教学中,王崟老师第一板块“品味诗中月”分为三个环节:分享诗中之“月”,发现“月”下联想,体悟“月”中之情。王老师从古诗中“月”的意象入手,以带有“月”的诗句的分享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眼光聚焦到了诗中月,聚焦在“月”这一诸多诗文共有的意象上。不同朝代、不同诗人、不同诗句,却借用了同样的意象,一下子“月”的形象就更鲜活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然而散文教学中的拓展,一定不是以积累为目的。于是,王崟老师让学生把目光放到了每句诗中诗人由“月”展开的联想,进而从联想指向了“月”中藏着的情思。最后,教学回到了季羡林老先生所引用的“月是故乡明”,自然地让学生找到了文中作者抒情的“线头”。抓住意象,找准了散文中作者寄托情思的载体,也就是找到了散文教学的突破口,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也自然顺理成章。
二、聚焦情思“线路图”抒情性散文,作者往往会用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蕴藏在景、事、理中,以生活化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月是故乡明》作者写到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到了自己离乡背井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件,但因为“月”这一典型意象而自然地串联起
来。所以,顺着“月”,教学就可以由形象到抽象,由象及情。王崟老师正是抓住了“月”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由“月”展开的联想的轨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作者情感的流动,从而发现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作者内心的独白。
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作者叙事、说明的思路,但在散文教学中,那字字句句涌动着作者情感的文字,却往往让老师觉得无从下手。王老师以文章第二自然段为范例,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由月联想到的事物,于是由月到水、山,到想象中的山、济南的山,最后回到在故乡望月的事。从“月”到“故乡的月”,学生在跟着作者的联想游走的同时,一下子就发现了其间伴随始终的“乡思”。于是,下面三至六然自段的情感流动图绘制也就水到渠成。抓住“月”这一作者叙述、抒情的线索,整篇文章的结构脉络就清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能更好地把握了。王老师用“思维导图”,很好地呈现了外在形象“月”与作者内在情思交织的轨迹,不仅找出了这篇散文内在的逻辑性,更是教会学生在阅读这类散文时要敏锐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流动,这样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王老师对散文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对应学习活动的精心设计,值得学习借鉴。
三、聚焦语言“独特处”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是“以简约见胜”的,他的文章中往往会用到很多的四字词,课文最后一段话中对朗润园这一赏月胜地之美景的描述,全都浓缩在了“茂林修竹”“绿水环流”“一轮当空”等这一串四字词中。读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又引人遐想,有着诗情画意,着实是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整堂课,王老师带着孩子从品味语言、体悟情思,最后再次回到对作者个性化语言的品味上,将散文的“形”与“神”交织始终,教学颇有韵味。对于四至六三个自然段的四字词教学,王崟老师既关注了四字词语的凝练、精美所带来的文字的明快、流畅,又关注到了用词的准确,富有诗意的表达所带来的无穷韵味。读散文,我们要让学生的眼光投射到作者个性化的语言所创造出的丰富形象的、带着生活温度的真实而深切的审美感受上。而教学最后,对“同一轮月,为什么作者能把月亮写得这么美、这么抒情、这么感人”的思考,则是指向了季羡林散文感情真挚、充沛的这一特色。《月是故乡明》字字句句藏着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深情,而这份深情源自作者长年漂泊的人生经历,这也就是白居易所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也就是老舍先生所言的“没有感情,语言无从有力”。
读一读、绘一绘、品一品,从意象中体悟,在语言
中发现,散文教学亦能“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责编韦淑红)
79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1·6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