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播媒介变革下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以晋剧为例

传播媒介变革下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以晋剧为例

2022-06-3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口 邱怀生,等传播媒介变革下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以晋剧为例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l 190 文章编号:1003—9104(2016)05—0190—03 传播媒介变革下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 以晋剧为例 邱怀生。芦柳源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艺术传播是艺术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晋剧4"I为一种戏曲艺术,从产生到发 展,不同程度地得益于传播媒介的运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在体现自身极高艺 术价-tf.的同时,更需要被传承、传播和保护。当4'-,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使传播媒介随之变革, 传统传媒手段已无法满足戏曲艺术传播的新需求。新媒体所具有的强互动、重参与等特点, 给晋剧的传播及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文章基于此,在展现晋剧发展中不同传播媒介实 践的同时,探寻当下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戏曲艺术;传播媒介;变革;传统戏曲;晋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O 文献标识码:A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是山西四大 梆子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 播,形式日趋丰富。如何充分运用广播、影视等传统 媒介,并结合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优势,新、旧传播模式 共同助力于传统戏曲的发展传承,正是我们需要思考 的问题。 一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2006年5月20 E1,晋 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3 ̄4-t遗产 名录。作为山西省宝贵的文化财富,在需要保护与传 承的同时,其传播方式更需要审时度势。当前,晋剧 的发展前景和传播生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tI3Y 基层剧团生存窘迫、高质量剧目减产、观众精神文化 生活严重缺失、受众人群萎缩等,都使传统传播模式 的革新具有时代紧迫感。而近年来,“新媒体”的兴 起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给传统戏曲的发展提 供了有利的契机。与新兴传媒手段的结合,为戏曲的 持续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使其呈现模式较以往更具 与时俱进的内涵,是传统艺术在当代存活的必然。整 "一、戏曲传播中的传统媒介与新媒介 般意义上的传统媒介是对新兴媒介产生之前, Ig括报纸、广播、影视在内传播媒介的总称。在传统 媒介传播时期,我国传统戏曲与不同阶段的传播模式 相结合,形成了特定阶段的艺术品,也呈现出自身的 艺术特性。纸媒是传统媒介发展阶段的早期形态,是 音画技术产生之前媒体传播的主流。其特征是以文 字传播为主,采取单一报道的方式。基于纸媒自身的 特性,就戏曲传播而言,仅能进行简单的戏曲固态信 体看来,从传统传播媒介到变革后的新媒体,晋剧经 历了广播电台传播、影视传播至In-4'"的网络、动漫传 息传达,艺术形态呈现上的媒介功能极其薄弱。继纸 媒之后产生的广播、影视媒介,由于借助音像技术等 项目基金:本论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制度变革与传统戏曲发展研究:以晋剧为例”(项目编号:10YJAZH061)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邱怀生(1960一 ),男,汉,河南沁阳人,天津音乐学院文学硕士,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音乐学,民族器乐研究。 191 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总第152期 视听-=F段,超越了纸媒的局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 戏曲艺术媒介传播,为戏曲传播开拓了崭新的空间。 随音频和信号技术发展产生的广播媒体及音频录制 品,由于其声音的传播特性,实现了艺术形态呈现的 真实性。这一阶段的戏曲录音制品如戏曲黑胶唱片、 录音带、CD等,复制了大量传统戏曲剧目,通过个体 播放及借助广播传播的方式,使经典作品家喻户晓, 成为一个时代媒体最主要的代言。但由于广播对信 息输出稳定性的依赖,使其在传播中电波频率易受干 扰。同时,音像制品也存在固有的损耗,都在一定程 度上使戏曲的传播受到了制约。对传播稳定性和视 觉直观呈现的诉求直接推动了影视媒体的诞生。影 视媒体是传统媒体视听结合发展阶段的产物,视听的 双重感受远远超越了单一音频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 当前传统媒介与戏曲结合最重要的产物。从播映单 一剧目的戏曲电影到融合戏曲剧目展演、戏曲艺术家 访谈、戏曲艺术品评等形态丰富的戏曲电视节目,影 视媒体让传统戏曲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使其传播更 富感染力。特别是戏曲频道等专业化电视平台的设 置,为传统戏曲和影视媒介的结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 发展空间。以上随传统媒介发展形成的多种戏曲传 播模式,以不同方式呈现着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单一输出式被动接收的媒体运 行方式已无法满足戏曲受众的需求,更加立体、多维、 自主的新媒体承载方式为戏曲传播所期待。 “新媒体”是传播媒介变革后的新名词,特点是 以手机、电脑、电视为终端,以音频、视频、文本、图像、 动画为工具,向人们展示网络、动漫、Flash等新的传 播形式。相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在传 播介质的技术手段和呈现方式上均有所发展。所以, 在依托于“新媒体”的戏曲创作和传播中,大量运用 了新媒体技术,其涵盖了包括数字媒体、计算机动画、 网络艺术等多个学科和领域… 。当前,戏曲动画片、 戏曲微电影、戏曲动漫游戏及一些小的戏曲Flash都 是基于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这类融入和借助新媒 体技术所创作的戏曲艺术品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传 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需求,体现出极强的时代特征, 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二、传统传播媒介在晋剧传播中的应用 1.晋剧的传统传播模式 在晋剧与传统媒体结合之初,传统的音频传播方 式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晋剧音频的录制及传播 不仅是晋剧爱好者与之结缘的主要方式,也潜移默化 地影响着晋剧受众的艺术认知。发行于20世纪30、 40年代的百代、胜利晋剧黑胶唱片,是至今留存最早 的晋剧音频。其中收藏了盖天红、毛毛旦、天贵旦、三 儿生等诸多早期艺人演唱的经典唱段,是研究晋剧早 期发展史的珍贵资料。此后,录音技术的发展进一步 HUNDRED SCHO0I IN ARTS 口 推动了晋剧的传播,20世纪60、70年代大批晋剧名 伶的唱段随录音带流遍山西的大街小巷,并通过晋剧 广播走进了千家万户。从20世纪90年代起,CD唱 片基于自身更好的音质及存储空间开始盛行,并逐渐 取代了录音带的媒介功能。大量晋剧CD唱片占领 了音像市场,并随着唱片及播放器品质的提升,打造 了诸多高品质的晋剧音频作品。以上随音频技术发 展带动的录制媒介的变革,成为了推动晋剧在传统媒 / ̄,1-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为建立和完备晋剧音像资 料库奠定了基础。当/4-形势下,受新媒体的冲击,音 像制品原有的播放模式已淡出了戏曲传播媒介的主 流。但晋剧音响资料留存与广播媒体的结缘,使不同 时期的优秀作品不受留存方式的限制得以传播,具有 了更持久的展现力。此外,传统广播媒介在与时下流 行元素的结合,除单纯播放晋剧唱段的传统模式外更 趋多元化,如增添了剧目创作访谈、晋剧知识介绍等 环节,进一步拓宽了广播媒介在戏曲传播中的涵盖 面,提升了听 ̄x,-J-晋剧的艺术感知。 电影和电视剧的融人,是传统媒介发展至今晋剧 的另一主要传播形式。影视媒体与晋剧结合形成的 晋剧电影和晋剧电视为其立体化呈现寻求了传播渠 道,也开创了保存与记录晋剧艺术的新形式。1955 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晋剧电影《打金枝》,是 晋剧史上第一部电影作品。该片剧本对原作品进行 了合理的浓缩提炼及艺术加工,演创人员均选用当时 最优化的组合,经过电影和戏曲结合中多层面实践的 尝试和探讨,打造了晋剧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剧目。 此后,《三关点将》《卧虎令》《金水桥》等众多晋剧经 典剧目陆续被拍成电影作品,并伴随在全国范围内的 广泛传播,使晋剧突破地域局限,被全国听众所熟知, 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2013年基于同名作品 录制的新编晋剧电影《傅山进京》通过更贴合时代的 创作手法,再次将晋剧电影创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为此类作品树立了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典范。晋剧与 电视结合的最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晋剧电视剧,而 是将晋剧剧目进行简单改编录制成电视作品通过电 视进行播放。从1980年由李希茂指导的第一部晋剧 电视作品《血泪铭》到之后受其影响涌现出的《楼台 会》《孔雀东南飞》《鲜卑娇子》等作品均属此类,是对 晋剧电视剧制作早期的初步尝试。2005年,由山西 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塞北婆姨》是真正意义上的第 一部晋剧电视剧。该剧启用了当前晋剧最具实力的 制作班底,由山西省著名作家、曹禺文学奖获得者张 晓亚担任编剧,由山西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 爱、史佳花等演员联袂主演。剧中除了晋剧演员外, 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任跟心也进行了友情客串。同 时,该剧基于电视本身特有的音像制作技术,从画面 到音效较之前都有了很大提升,使晋剧艺术有了更宽 泛的展现空间,为之后晋剧电视剧的创作摸索出了可 口 邱怀生,等传播媒介变革下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以晋剧为例 I 192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行的途径。 2.晋剧传统传播模式的变革 在媒体不断求新的形势下,传统媒介也在寻求符 合时代要求的变革。晋剧的传播在发掘传统传播媒 介优势的同时,将其合理运用于晋剧的现代传播中。 从音频媒介来看,借助于网络平台的新兴广播、电台 突破了传统广播的地域界限。以往晋剧的广播受众 仅局限于山西境内,对于其他地域热爱晋剧的戏迷却 无法收听。通过网络的辅助,登录网页在百度搜索引 擎中输入“晋剧广播”、“晋剧电台”,众多在网络播放 的晋剧电台与广播如:喜马拉雅FM的《晋剧艺术》、 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晋剧欣赏》等随即映入眼 帘,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晋剧迷都可以随时收听,真 正使晋剧实现了不受地域限制的传播。同时,网络的 自主选择性使晋剧传播不再是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 充分挖掘了受众的自主选择空间。通过网络这种极 具互动性的播放平台,让丰富的晋剧传统剧目及名家 唱段能根据听众自身的喜好,随意选择、欣赏,使其选 播更加人性化。 晋剧在电视媒介传播中的展现,在当前也不满足 于以往单纯播放电视剧成品的模式,逐步寻求更加人 性、自主的创作方向。当前,大量以展现晋剧艺术魅 力、推动晋剧发展、储备新兴人才为宗旨的戏曲电视 类节目成为晋剧节目的主流,并逐渐以更加多元的节 目类型充实着晋剧电视。其中,山西卫视开办的《走 进大戏台》当属比较成功的典范。《走进大戏台》是 山西卫视精心打造的一档融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 为一体的大型综艺类戏曲栏目,它立足山西戏曲大省 这片沃土,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广泛挖掘和发挥电视 的视听功能,利用名家出场献艺、新人比拼、打擂,地 方性民俗展演等形式吸引不同的受众面。这不仅为 戏曲演员创造了技艺展示的机会,也融合了戏迷的喜 好,促进了包括晋剧在内的全省不同戏曲剧种之间的 交流,构建了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新形式。 三、“新媒体”变革形势下在晋剧传播中的应用 除传统传播媒介外,“新媒体”的运用也为晋剧 的传播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其中,动漫、Flash与晋 剧的结合与传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受到了众多年 轻人的追捧,使晋剧的传播更具现代气息。 “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出现,与 互联网一样,具有强互动、重参与等特点,人们可以通 过新媒体与各界互动,可以自主习得不同的专业知 识,也可以在线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这不仅顺应 了当前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求,也使各类信息多视 域、多维度地得以传播。这些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 兴功能,使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在晋剧 的发展中,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具有灵敏的时代触觉,运 用新媒体的优势,来构建科技现代化与传统戏曲艺术 的桥梁。在新媒体出现后,政府、文艺工作者、大众等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新媒体,对传统戏曲的发展与传 播作出了相应的努力。 网络传播作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将晋剧的传播发 挥到了极致。2012年11月,山西省政府响应**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戏曲发展传承的政 策,创办了集门户、论坛、视频于一体的晋剧现代化综 合门户网站“中国晋剧艺术网”。同时,推出了晋剧 新闻资讯、晋剧名家戏迷动态、共享晋剧视频及音乐、 晋剧戏迷之家网络资源共享保护中心等。丰富的资 源优势使其跻身为全国戏曲网络行业中的现代化戏 曲行业品牌,也为晋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展示、传 播与交流搭建了最佳的桥梁。 动漫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产物,为晋剧的现代化传 播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它将动画作为现代化 载体,与晋剧的唱念做打等特有表演形式相结合,创 造了一种以现代手法传播戏曲传统内涵的戏曲传承 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湖南京剧团下属的京鹰文 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第一部晋剧经典原创动画 《凤台关》,人物扮相设计、表演环节的动画制作都颇 具晋剧风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大赛上,因其动 画形象及动漫特效的出色设计,得到了国内外评委极 高的评价。这部作品不仅为中国戏曲动漫作品集增 添了一抹亮色,其创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为晋剧动画 片的制作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给更多晋剧动漫作 品的出新奠定了基础。 四、传播媒体变革下晋剧传播前景广阔 新媒体形势下,我们应具有敏锐的时代触觉,充 分发掘传播媒介的优势资源,使晋剧对其进行合理利 用。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晋剧与新媒体的结合 将会迎来更多发展契机。 网络游戏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有着极强的时代气 息,对青少年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目前的网络游戏 缺少自主研发性,运用戏曲元素进行创作的网络游戏 尚无先例。我们可以依托现代技术,融合晋剧的行当 特征、人物动作、特色服饰等来呈现具有地方戏曲文 化特色的现代艺术。同时,以中国戏曲传承的文化传 统赋予其精神内涵,如传统戏曲中蕴含的忠义精神及 传统的道德观念等,以此使青少年玩家在游戏中感受 娱乐的同时,学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微电影作为随新媒体发展而产生的新艺 术类型,开始不断蓬勃发展。戏曲与微电影的结合一 方面缩短了传统戏曲的演绎周期,浓缩了其艺术特 征,另一方面也为微电影注入了丰富的内涵。2015 年7月中国首届戏曲微电影大赛在北京开幕,期间启 动的百部精品微电影工程将给具有百年历史的晋剧 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下转第197页) 197 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总第152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舞剧是以舞蹈为主体的一种 综合舞台艺术。因此,舞剧的叙事性特点应是由“舞 蹈”的特质所决定,因此它的叙事有别于文学的叙事 和戏剧的叙事,它可以打破史诗原有的叙事规则,重 构的人物情节,营造出全新的时空顺序。正是因为舞 者还是理论研究者而言,它都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和意义,即从舞剧的史诗题材出发,舞剧的创作从体 裁、语言、结构及舞剧的多元化表现形式,诸多方面的 创作手法的都值得探讨,可供舞剧创作研究的进一步 解读和认识。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陈娟娟) 剧的叙事表现形式仍然是通过舞蹈来体现的,它在以 史诗为题材的舞剧改编时,通常会考虑“可舞性”要 素,选取“动态化”的人物形象,并在舞剧结构上去繁 存精,保留具有原史诗中最具矛盾冲突的主要人物和 情节,最终为塑造舞剧人物形象而服务。并且,因为 [1]许薇.舞剧叙事的文学性探索起点:舞剧脚本[J].南京艺 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01). [2]陈永香,曹晓宏.简谈史诗的特点[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J],2012,(02). 史诗的民族性特征,舞剧应在舞蹈语汇上充分体现民 族风格性,形成具有地域特色风格性舞段,此外恰当 地运用影像多媒体技术,是对史诗题材舞剧“意象 性”的艺术渲染。于舞剧《英雄・玛纳斯》而言,这是 历史上首次将口头传唱的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 [3]于平.直指心灵的舞蹈自觉——从舞剧《千手观音》看“格 式塔”编舞理念(上)[J].舞蹈,2011,(05). [4]李晓林.全息影像技术对舞台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J]. 戏剧之家,2014,(13). 《玛纳斯》搬上舞台,亦是首部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 改编的舞剧作品。因此,不论是对于舞剧编创的实践 [5]史克.中国史诗的特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1997,(01). Ballet Adaptation of Epic Viewed from Hero o Manas XU Wei (School ofDancing,Nanjing Institute ofArts,Nanjing,Jiangsu 210013) Abstract:This paper was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e study,and mainly explore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ballet adaptation Hero o Manas,which was adapted by the Khalkhas epic Hero o Manas.While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at the Hero o Manas,adapted from epic themes,h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dynamic”,”refining”,”nation. liazation”.and”imagery”.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and explore the creation technique of adapting an epic into a ballet,and provided the refetable theoretical thinking for the practice of ballet creation. Key Words:’’Hero Manas”;Epic;Ballet Adaptation (-E接第192页)充分运用传播媒介的变革,助 权威性。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徐智本) 力于传统戏曲的传播,这不仅对晋剧此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有利,对传统戏曲的发展和传承更具有跨时代的 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传播媒体变革下,晋剧的发 展会更加多元化,有更多现代媒体传播形式有待我们 去挖掘。而对晋剧的传播与保护也会更具专业化与 [1]王荔.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o9.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re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Media Reform:Taking Jin Opera as the Example QIU Huai—sheng,LU Liu—yuan (School ofMusic,Shanxi University,Taiyuan,Shanxi 030006) Abstract:Art communication is a key composite of art activities.As a theatre art,Jin opera benefits from the applica. tion of communication media to different extent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As a program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 age,Jin opera needs to be inherited,spread,and protected.In contemporary society,as the communication media refor/ns in the new media era,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means has already not satisfied the new needs of the sprea— ding of theatre art.Strong sense of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new media brings fresh blood to the spre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Jin opera.Based upon this,this paper not only displays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media practice of Jin opera,but also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route of traditional theatre ar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Key Words:Theatre Art;Communication Media;Reform;Traditional Theatre;Jin Oper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