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顾恺之的传神论
2021-09-08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试论顾恺之的传神论 李芯蕊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041000) 作者简介:李芯蕊(1995.2一),女,汉,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学历,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国画。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美学家开始自觉地将哲学领域中的形神论引入审美和艺术领域,其标志是顾恺之 在人物画领域中提出的一系列绘画理论。其绘画理论主要有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这些论点为谢赫六法论的提出奠定了基 础,并且对后世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1综述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辉煌历史, 他可以称得上是文化史上的第二座高峰。他是在第一座高峰之后 更加注重人文气息的一段,由于各族人民大融合,北方经济的发 展和江南的开发,佛教的传人,道教的兴起,玄学的流行,使整 个造型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科学技术 与文学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各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 人才。书法界诞生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行书、草书大家,绘画 界不仅有陆探微、张僧繇,还有颇有绘画影响力的顾恺之。 顾恺之(约344—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 苏无锡)人。其绘画代表作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画论 代表作是《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顾恺之是 全面的画家,他的绘画体裁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两类。曾被后 人誉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称 赞。后人在论述他作画时都会用“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 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形容。并且把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 称为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其绘画题材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 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 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 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 顾恺之不仅是东晋的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顾恺 之的著作言论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提出了绘画的 要求,即在重视绘画技巧的同时,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要对绘画 对象有深入了解,传达人物的性情和气质,这就是绘画创作中的 “传神写照”论。他在画论中还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为 的是要达到形神兼备。提出“迁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 作者与表现对象及读者之间的思想交融。其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 促进了绘画的转型和变革,使绘画日趋成熟和独立。 2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一语来自《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顾恺之对人物画 创作思想的表达,他所反应的是顾恺之对人物眼睛的传神描写的 重视。据文献记载,他画人物曾数年不画眼睛,人问其故,回答 日:“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他 还说过“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由此可见,他以深刻认识到 了眼睛对于刻画人物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顾恺之所提出绘画创作中的“传神写照”论,注重表现人物 的精神面貌,尤其注重人物眼睛的描绘和所处环境的安排,以此 来体现描绘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其精神面貌。“写照”,即描写作者 所关照到的对象之形相。“传神”即将此对象所蕴藏之神,通过其 形相表达出来。“照”是可以看见的, “神”是不可以看见的, “神”必须通过“照”来显现。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 成。写照是为了传神,写照的价值由所传之神来决定。 文章编号:1672-5832(2016)10—0037—02 “传神写照”论是对魏晋审美风尚的体现。魏晋所流行的人物 的审美风尚是“秀骨清像”,文人士大夫要“瘦形而神气远”,既 要有潇洒飘逸的外表,又要富有内涵,即所谓的“魏晋风度”。顾 恺之的“传神写照”论既是这一风度在人物画上的要求:以潇洒 之外形,表达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顾恺之“传神写照”论的提出具有极高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顾恺之之后,有关形神关系的讨论,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逐渐 扩大:在山水画的表现要求中要“写山水之神”;在花鸟画题材的 创作中要表现或传达出植物的生命活力。 3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所提出的形神关系论。他认为神应该以 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只是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 气,都不算是成功的。“以形写神”强调人物画要表现出人物的精 神气质,但“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以达到形 神兼备。 他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十分注意应用一些其他的手法, 充分抓住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并且利用绘画技巧将其 描绘出来,使人们能够一眼就认出此为何人。东晋兴宁年间,顾 恺之在金陵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赢示病之容,凭几忘 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 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 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 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 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 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 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 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 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 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 “以形写神”认为在绘画中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十分重要 的,但他并非因此就否定了形的重要性。“以形写神”是以“形” 作为寄托,来充分表现一个人的“神韵”,“形”是表现“神”的 基础,是“神”一种外在形态。只有将“形”刻画准确, “神” 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我们不能说一味的追求神似而乎略了形的 要求。而一件绘画作品仅仅只是形似却缺乏神似的话,他就不能 称之为一件合格的艺术品,所以“形”和“神”二者缺一不可。 一幅好的中国画,并非以形象逼真、准确为唯一标准,而是要求 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构图新颖,做到笔情墨趣、形神兼备,并 以此去感染观众,使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顾恺之论“以形写神”,形神关系首先是在艺术中的绘画领域 展开的,后来这一观念逐渐扩展到文艺领域的各个方面。它的提 出还与当时玄学的思辨成果有关。言、意关系的讨论产生了寄言 出意的观念,以言为意的表现。而‘‘以形写神”通过外在形貌的 刻画达到内在神明体现的观点,与它恰相对应。在当时及后世的 惊谨,夏日午后的阳光和微风吹送的菏香,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诗学批评中,“形”的概念运用非常普遍。 再如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创作的那些总是翻着白眼的动物,石 4迁想妙得 涛画面中那个反复出现的清高孤独的隐士,都是他们的感情移人, “迁想妙得”之作。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不仅波及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所谓“迁想妙 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 5结语 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深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 界。“迁想”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出于 “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 到了今天,未来也不会消退。他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 义精神的大宗师,如同夜空中一颗灿烂的明星,进发出耀人的光 “迁想”指的是画家在进行艺术构思过程中,把主观情思“迁 彩,烨烨生辉。我们若能充分理解“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 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妙得”则为其结果。即通过 想妙得”在我们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创作实践中能够自觉 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对象成为“传神”的、完 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拓宽我们的创作思路,必然可以提升作 美的艺术形象。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 品的品位,并且丰富自身的学养,文化的积淀,使我们能够创作 括,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迁想妙得”指出了画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迁想”指的既是由此一物象联想到另一物象,更是画 参考文献: 中优秀的艺术作品。 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人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这 有点近似西方近代美学的“感情移人”,或演员的“进入角色”。 只有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迁想”达 [1] [2] 陈苏民.“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美学思想[J].南京理 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上) [M].北京:人民美术出 版社. 到主客观统一,才能“妙得”对象的神韵气质,在作品里表现出 独创性和典型性。 在中国绘画和古典诗词歌赋中大量运用这种创作思维。使禽 兽、草木、山川I、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例如宋代 [3] 刘钢.顾恺之人物画的传神境界[J].岱宗学刊,2004, 12(4). [4] 李朝霞.魏晋玄学与顾恺之的画论[J].美与时代.2006 (1). 《果熟禽来图》、《出水美蓉》等大量经典的花鸟画作品,就是画家 经过长期思考观察,加上感情移入的瞬间感动创作出来的,这种 静逸平和、自在高雅的绘画因为投入了画家独有的思想感情而成 [6] [5] 高宇琪.顾恺之和早期传神论[J].甘肃高师学报. 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 为有生命的经典之作,历经千年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一刻小鸟的 (下接第48页)不硬着头皮找黄葵借钱。这是他为了钱,放下面 子去求人的开始。可是仍然没有借到钱,他只好连夜坐车赶回家, 汪大志最终成为了林方生,他拥有一个体面的家庭,从小穿 名牌,上好学校。可是他也学会了有钱人身上坏的品质,小小 年纪就会诬陷好人,说送他来医院的汪长尺是撞他的人。这样 的林方生已经不再是汪家的人了,即使他身上流着汪家的血, 但他已经长成了林家的人。因此,最后他得知自己其实是汪家 把牛和猪都卖了,才凑够钱给父亲治病。而汪家的破败也从这时 候开始了。 之后,汪长尺回到学校补习,因为不舍得花钱吃饭而饿晕在 教室里,终于明白连肚子都填不饱,谈何理想。后来他第二次高 考失败,且家里欠了一堆债,迫使他进城打工。又因为被拖欠工 资,而被迫去替林家柏坐牢。再后来,妻子贺小文为了生活而卖 淫。这一次又一次因为缺钱而给汪长尺的心灵所造成的冲击,使 他不断地否定自己,逐渐地失去了坚持,失去了尊严。特别是小 说多次写到汪长尺的男性尊严一次次地被践踏,被迫当众脱裤子, 的孩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将证明他身世的卷宗和照 片丢进江里,毁尸灭迹。他不会接受自己是汪家人的事实,也 不会让别人知道。 这样的结尾实在很讽刺。汪家两代人为改变命运做出种种努 力,以为最后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吗?汪槐夫妻老了,只能坐在 老家里,望着门外,他们唯一的儿子死了,他们的孙子不想和他 们有任何瓜葛。这样的汪家改变命运了吗?林方生自己的命运改 变了,但他已经不是汪家的人了,他的身份认同已经改变。而汪 家,或许连他们的姓都没有人延续下去了。 小说中有几处描写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例如贺小文准 下体受伤,失去性功能,正是这一切将他从精神上彻底打垮。他 失去了尊严,失去了一切,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无望。我们也 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一定要把儿子送给有钱人养了。也许有人会 说,和汪长尺一样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很多,比如张惠和兴泽,他 们并没有把孩子送人,一样可以自己挣钱抚养。是的,汪长尺和 小文也养得起孩子。但是跟着他们长大的孩子,就算考上大学, 有出息了,还是不可能过上林家柏这种有钱人的生活,还是会被 备去打胎,汪长尺仿佛有感应似的,在工地受伤,最后还摔下楼; 汪槐做法,能够预见汪长尺有血光之灾,果然汪长尺最后自杀了; 还有汪长尺死后,尸体被运回老家,汪槐为其做法事,要他投胎 去城里,而他的灵魂竟然一路飘进医院的产房里,成了林家柏的 儿子。作者将这些荒诞的描写融入到这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更 好地为主题服务,读来也颇有意思。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小说中的汪长尺,一生却只 有钱人踩在脚下。汪长尺对这一切的感受太深刻了,他不想让儿 子的人生有失败的可能。而要保证儿子以后过的一定是上等生活, 就只有让他成为有钱人的孩子。 汪长尺一直都是个正直善良的人,即使受到多么不公正的待 遇,即使走投无路,他也从来没有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没有通过 违法犯罪来获取利益。和其他为了取得成功而不择手段的小人物 相比,汪长尺的身上多少还保留着人性的光辉。也正是因为如此, 他无法像黄葵那样通过投机倒把发财,无法像其他人那样通过不 正当手段发家,从而在城市立足。 是如蝼蚁一般的存在。他的故事戳中了这个社会的痛处,他的悲 剧命运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但我们还是相信希望的存在,希望 像他这样的人少一点,希望小人物也能获得自己的幸福。 注:文中所引用的小说内容出自《花城》2015年第4期长篇 小说《篡改的命》,作者: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