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 ,走向“会学地理” ,从“懂得地理”走向“利用地理”。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七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地理课一直不受学生、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得同学们难以认真学习地理。但是,通过上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学生在期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把课堂上好,还是可以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再加上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区域地理,讲述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内容分为这样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部分: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第三部分: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大利亚);第四部分: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第五部分:极地地区。涉及到大洲、地区和国家三个大的层面。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点的要素比较多;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寻求更多的展示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对世界地理学习方法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开篇章节,在世界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从本章各节的结构上来分析,知识的侧重点是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为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就是为怎样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作基础的。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是对上一章分区地理的进一步延续,选择了中东、 欧洲西部、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大利亚为案例进行学习,非常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西半球的国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美国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代表,巴西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这章突出问题就是:自然——人文,经济——环境。人文特点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历史、国家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结果可能带来环境问题,教学中只要抓住 这
条主线扩展分析,“内容标准”的达成度就比较高。极地地区: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利用地图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能力;能利用前面所学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保护两级地区饿 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抓好地理课堂教学常规。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虚心向外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争取结合地理学科内容多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第二节 东南亚 第三节 印度 第四节 俄罗斯 第八章 第一节 中东 第二节 欧洲西部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地区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九章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巴西 第十章 极地地区 课时安排 2 2 2 3 3 3 2 2 2 2 2 2 2 周次 2 3 4 5 7-8 8-9 11 12 13 14 15 16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