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化视角的反思

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化视角的反思

2024-07-06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教育文化论坛2013ff-6期 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化视角的反思 王中华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摘贵阳550018) 要: 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学习与借鉴”阶段、“生长”阶段、“消沉”阶段以及未来“本土化”阶段。教育学本土化 既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需要,既是解决教育实践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需 要,还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研究者的文化选择意识差、大学教育学理论与中小 学教育实践的割裂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加强中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解决教育学研究方法 的问题。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去功利主义等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教育学;本土化;文化;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3)06—0009—05 百年以来,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建设和建构中 国教育学,经历了翻译和介绍国外教育学理论到总 些外国的教育论著,传播和推介国外的教育理论和 教育思想,石佩臣指出:“在1901年已有教育学著 结和建设我国传统教育理论趋向“教育学的中国 化”,再到“中国教育学”建构,此过程取得了辉煌的 成绩,但是正如瞿葆奎指出,“尽管如此,教育学中 国化仍然是、也必然是‘路漫漫’的。” 当然,“教育 学人”(指从事教育学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相关的 学者。)在探索过程中,也将教育学的“中国化”发展 作出版。日本的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教育学 教科书》和日本能势荣著,叶瀚译《泰西教育学》在 中国已经翻译出版。”_2 后来,外国教育学陆续登陆 中国,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后来对中 国教育学影响比较深远的凯洛夫《教育学》等也日 益得到我国学者的推崇,为我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打下了基础。尽管此阶段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 到中国教育学,逐渐形成构建“中国教育学”的意识 与责任感,这就是对教育学本土化的认识和建设,即 将“舶来”的教育学理论进行中国化以及对我国传 统教育理论进行改造和重构或者对两者进行创造性 纲》,也有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包括新中国成 立后初期我国学者所编著的《教育学》之类的教科 书也都更多的是学习与借鉴。 (二)教育学的中国化阶段:中国教育学的“成 长” 的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适切性的教育学理论体 系。但是,在我国教育学本土化建设中存在诸多困 境。为了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提 高教育国际竞争力,也更好地进行教育改革,中国教 育学本土化建设是迫切的。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发 展的“春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都呈现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势头。教育学逐渐迈出中国化步伐,学者 对教育学的探讨和研究开始科学化,逐渐思考教育 的本质问题和素质教育的问题,开始用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关照教育学,出现了南京 、追求教育学本土化的历程与未来 (一)教育学的“学习与借鉴”阶段:中国教育学 的“启蒙” 师大的《教育学》以及华中师大等编写的《教育学》 20世纪初,“教育学人”就不断的介绍和翻译一 收稿日期:2013—09—10 以及后来一系列的《教育学》,同时,教育学研究方 面的期刊、杂志也逐步创刊,包括《教育研究》、《中 作者简介:王中华(1979一),男,湖南祁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教育文化论坛2013年第6期 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 验》等刊物,而且硕士点和博士点也开始招收教育 学专业的研究生,推动了对教育学的本土化建设。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建构阶段:中国教育学的 “消沉” 在2l世纪初,伴随着教育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 化,一场席卷神州的基础教育改革将中国教育学推 向了风口浪尖。当代多种理论被嫁接和融合进教育 学学科中来,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现 象学等不同的理论被装入到教育学“大框”中。在 此阶段,很多学者对教育学开始认为教育学的发展 前景持“消沉”的态度,并认为教育学遇到了困境与 危机,如杨小微提到的“中国教育学经历了百年曲 折、走到了今天的繁荣,然而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深 层的发展危机。”l3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终 牡99 [4] ;口 O (四)教育学的未来发展:中国教育学的“本土 化” 教育学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既联接着 教育理论,也关系到教育实践。要解决我国的教育 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教育学的 理论指引,因为“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理论 是实践的向导,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教育改革 的纵深发展阶段更需要对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进 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这些也离不开适合中国 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学学科发 展过程中实现教育学的本土化,需要其构建个性化 和特色化,一方面发挥其在指导教育改革实践的价 值,另一方面能在多元文化视野中“走出去”,实现 中国教育文化的“输入”,而不只是一味学习他者智 慧,而是达到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之问的交流与分 享,合作与对话,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指出:“搭建高层次国 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 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教育学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本土化,是教育学学科科学化的体现。 在我国教育学学科科学化发展进程中,没有对教育 学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构建,就不能适应教育学学科 的发展。一直以来,教育学专业为什么被其他专业 “看不起”,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言:“大学 里,工学院的学生看不起文学院的,文学院的学生里 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学系 的,哲学系的看不起社会学系的,社会学系的看不起 教育学系的,教育学系的学生没有学生可看不起,只 好看不起系里的先生。”其中之一的原因在于教育 学“不够专业”。为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其学 科科学化,我们需要积极去建构本土化的教育学,促 进其更“专业”。 (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我们都认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确,教 育国际化一方面是学习与接受本国以外的国家与地 区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经验,如派遣留学生到国 外去学习,翻译与推介别人的教育理论等,可以称之 为“教育的输入”,另一方面是“教育的输出”,即将 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介绍给他国,让其学习, 如到外国办孔子学院,让其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等。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接受教育的人数越来 越多,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了世界教育大 国,但面对激烈的国际化教育竞争,如果不能体现我 国教育理论优势或者教育理论落后于其他人,那么, 我们就很难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要面向 未来。”的目标,也不能立足于世界教育之林。因 此,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学的本土化构建,振兴中国特 色教育,才能有机会同他国进行较量。 (三)促进教育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 途。”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育 实践经验的总结,需要不断形成教育学知识与理论, 从而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但是,在 整个教育改革过程中,更多的教育实践困惑是缺乏 一定的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教育改革的实践,尽管有 许多外来的教育学理论,却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 实践。因此,构建本土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模 式等教育理论即教育学的本土化,是当前教育改革 的迫切需要。 (四)解决我国教育现实问题的需要 面对我国现实中的教育问题,诸如教育公平问 题、考试问题、有效教学与教学质量提高问题、城乡 教育一体化问题等等深层次的教育矛盾与困境,都 需要一定的教育学理论来指导。而这些教育学理论 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也就是一种适合中 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教育学理论,因此,教育学本 土化是解决我国教育现实问题的需要,而“中国的 教育学如果不去研究这种种带中国特色的教育行 为,而只是简单地把其它国家、民族的经验和研究成 果移植过来,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产生 相反的效果。”… (五)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需要 在今天教师为什么没有像医生、律师那么受到 应有的尊敬,没有成为一种专门职业,而总是徘徊在 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准专业”边缘,笔者认为,其 中原因在于教育学的本土化建设不够。在社会上, 很多人都认为教师这个行业不需要更多的教师专业 性知识,而只要把学科专业学好就行,于是,教师岗 位的可替代性就大。倘若教育学本土化建设够好, 教师需要掌握很高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 能具有教师资格,那么,教师专业化程度也能提高, 从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受尊重程度会得到一定提 高。 三、教育学本土化的困境 (一)教育研究者的文化选择意识差 教育学本土化期待将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合 二为一”,加强文化融合和文化整合以及文化重构。 但是,教育研究者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缺 乏文化选择意识,没有对于文化的冷静思考,没有对 外来的教育学理论进行恰切的选择,也缺失文化选 择的能力,不懂得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 往往是“全盘接受”,认为只要将外国的教育学理论 引进过来就行,其实这恰恰导致了自我的迷失。在 此情况下,一方面,将更多的外国教育学理论引进过 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教育学理论 的“泛滥”,以至于在教育学中到处可见“X X主义 理论”、“X X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没有对这些理 论进行选择,从而没有找到适合本土化教育学建设 的路径。 (二)大学教育学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割 裂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上学识丰富, 学历高,理论修养好,但是出现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 “无知”或者“不屑一顾”,从而使大学教育理论和学 科知识显得“很玄”,是“形而上”的东西,与之恰恰 相反的是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战斗在“第一线”,对 其实践领域“了如指掌”,谙熟其教育实践中的困惑 王中华: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化视角的反思 与不足,但他们缺少更高的理论支撑和理论素养,没 有办法将其丰富的实战经验拔高到理论层面。这样 一来,出现大学搞一套教育学理论,而中小学搞一套 教育学实践,以至于教育学理论剥离教育学实践,教 育学实践也离开教育学理论指导,导致教育学理论 与教育学实践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形成“两张 皮”。 (三)教育家的缺席 因为教育家是“追寻和守护教育的普遍价值并 把这些价值贯彻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人,是把教育 理想转变为教育现实的人。”_8 J一方面,教育家能将 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另一方面,能从教育实践 中生成教育理论。因此,教育家在为教育学的本土 化建设方面具有重大价值。但是,中国有的是教育 学家,教育学者,教育学工作者,而真正意义上称得 “教育家”的人却不多。可见“教育家”的缺少,是对 教育学本土化建设的“伤害”。 (四)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 我们注重比较教育研究,更注重国外的教育 理论的介绍和引进,更加注重“洋味”的东西,而缺 少对自己教育传统和教育文化的思量和研究,尽 管很多学者在做比较教育研究,但是只有国外教 育理论的介绍,对于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消化与 重新发掘,缺乏对其现代性的理解及建构,因此, 教育学研究出现外国教育理论消化不良,中国传 统教育理论缺失,现代本土化教育理论没有构建, 从而形成杂乱无章的局面。 (五)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困境 教育学本土化,要从研究方法上进行突破,然而 一直以来,研究方法几乎都是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强 调思辨性的逻辑思维,在外面教育研究方法的冲击 下,诸如一些质性研究方法,叙事研究、课堂观察、人 种志等新的科学研究方法进入教育领域,从而出现 解释主义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之间的互相 对立和矛盾,以至于相互轻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看 不起思辨主义研究方法的只是玩文字游戏,缺少科 学的数据支撑;而思辨性倾向的研究方法者看不起 实证主义研究认为其缺少理论思辨。实际上,“实 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的对立长期左右着教育研究,这 对立来源于对教育本身的片面理解。” 四、教育学本土化的策略 (一)加强中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 教育文化论坛2013年第6期 信、文化自强 在教育学本土化建设中,“教育人学”需要进行 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 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 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 的自主地位。¨ 面对全球范围内如此多元的教育学 理论,我们该何去何从,“教育学人”需要具有文化 自知之名,进行已有教育文化上的自觉,在自觉的基 础之上能实现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优 势与不足,诸如我们也有“因材施教”的孔子等优秀 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我们需要 发扬和当代转型,从而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自 觉和自信的基础之上,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 菲薄”,采取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进行教育学 理论的建构,从而达到文化自强,实现教育学的本土 化。 (二)解决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阻碍教育学本 土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教育 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重新建设,去寻找多元化的研 究方法,打破传统的过于思辨性的研究方法,积极采 取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从而创新教育 学研究方法,实现本土化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建构。 因此,“教育学术界应当超越封闭的方法范式,以实 现以下三个转向:从封闭到开放,从控制到解放,从 霸权到民主。”l】 通过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与重 构,来实现教育学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突破,从而推进 教育学本土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去功利主义 教育学研究的功利主义,一直备受诟病,也是教 育学本土化的一个障碍。因为许多“教育学人”做 研究就是为了“名”和“利”,有些就是为了“研究” 而研究,而没有考虑到教育学研究不是一次性事情, 而是需要长期进行研究的过程。但在我国却存在有 些“教育学人”为了申报课题而放弃自己感兴趣的 研究,有些则为了更快的出论文或者出书而不负责 任地进行“研究”,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学研究成了 教育学本土化的“绊脚石”。因此,在进行教育学本 土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去功 利主义,加强教育学研究的“本色”研究。 (四)促进教育学专业期刊的文化舆论导向 教育学专业期刊的舆论导向对教育学的本土化 建设也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加以重视。 JiooYU Wen HUQ Lun Tan 当前,我国教育学专业期刊诸如:《教育研究》、《中 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 践》、《教师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学 报》、《全球教育展望》、《比较教育研究》等等都是专 业的杂志。国内的这些期刊需要对教育学发展起到 导向作用,一方面对“教育学人”的研究兴趣以及方 向起牵引作用,另一方面对广大“教育学人”的阅读 和思想启迪起到指引作用,因此,需要重视国内的教 育学专业期刊在促进教育学本土化建设方面的贡 献。 (五)发挥教育的民间力量 民间力量是一种官方所不具有的特殊力量。一 方面,民间力量能给予教育实践更多的支持,提供人 力、财力、物力等教育投入性的参与,适应教育本土 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能给教育实践带来非主流 文化的影响,能彰显本土化教育特色。正如学者指 出“引入民间力量改革被政治权力严重渗透的教育 体系,这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 所以,教育民 间力量的参与,能给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带来本土 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具有民间性和本土性。 (六)利用教育改革的契机 教育改革是改掉过去的落后行为习惯和思维范 式,革除已有的不良文化和心理,形成新的思想观 念,如新课改提出“六个改变”_1 可见,教育改革不 仅是教育实践,而且也是教育理论体系的重构。改 革是在“先破后立”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传统教育学 理论进行现代性改造或者转型,对外国教育学理论 进行引进和学习进行本土化重建。 (七)倡导教育家精神 从教育史上的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 的贡献不难得到答案:教育家在教育学本土化建设 中具有重大价值。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学本土 化,我们需要倡导教育家精神,让更多的教师和教育 工作者成长为教育家,同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方 针,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广大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 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总之,教育学本土化是当前一个比较迫切和重 要的课题,需要“教育学人”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J].教育研究,1999 (2). [2]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王中华: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化视角的反思 版社,1996. 姚红玉,刘粤钳.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调和[J].现代 大学教育,2010(6).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 2003(7). 杨小微.在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危机”中寻找“转机” [J].全球教育展望,2011(7). [4] 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7). [5]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蒋雅俊.封闭到开放:教育研究方法范式的转换[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20)[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加】迈克尔.富兰,著.变革的力量一透视教育改革 [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国际学院,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唐昊.公民社会:教育改革需要民间力量[N].时代周 报,2009—06—1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 鲁洁.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 育报,2001—07—27. 1993(1). 金生鲅.以教育为志业:教育家的精神实质[J].中国 (责任编辑李琼英) 教育学刊,2011(7). On the Localization of Pedagogy:A reflection from cultur WANG Zhong-hua (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zhou Education Science,Guiyang,5500 1 8) Abstract:The Chinese pedagogy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learning and reference”.“growth’’ and“depression”and the future“localization”.the need f0r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reform.It is not only the necessity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education,but also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 opment,however,there exist such corners as education researchers’un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choice, dissever of university pedagogical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es.Therefore,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hinese scholars’cultural con— sciousnes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consolidation,SO as to gain strong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make education researches shake off utilitarianism,give full play to civil power of providing education,promote the guiding role of professional joumals,make use of the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nd advocate educationalist’S spirit. Key words:pedagogy;localization;culture;predicament;outl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