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气瓶充装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气瓶充装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2021-05-2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气瓶充装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气瓶充装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编号:xxxx 编 制: XXXXXX (签字) 审 核: XXXXXX (签字) 签发人: XXXXXX (签字) 单位名称: XXXXXX (签字)

发布日期:xxxx 实施日期:xxxx

气投充装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1.总则 1.1 目的

为了及时控制和消除气瓶充装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陕西省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1.2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陕西省辖区范围内的气瓶充装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处置。 2,瓶装气体的理化特性及危险性 瓶装气体具有可燃性、氧化性、窒息性、毒性、腐蚀性和化学不稳定性。在瓶装气体的充装、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会因操作不当或其它各种原因造成泄漏、着火或爆炸事故的发生。 2.1使用瓶装气体的潜在危险性: 2.1。l瓶装气体的可燃性:凡与氧气(或其它氧化性气体)能化合的气体,都称为可燃性气体。在瓶装气体中,可燃性气体约占一半,且以烃类气体居多。可燃性通常是以在空气中的爆炸范围来表达的。例如:乙炔在空气中的爆炸范围为2.5-81%(体积百分比),

氢在空气中的爆炸范圉为4.0-75%。大多数在爆炸范围内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都有可能发生燃烧爆炸并放出大量的能量。

2.1.2 瓶装气体的氧化性:凡与氧接触的设备、管道和工、器具不得沾有油污或其它易燃物。氧与可燃性气体能够形成具有爆炸性的混合气体。同样,氯和甲烷等烃类气体混合时,在日光照射下即能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爆炸,氯与氢等可燃性气体混合时,受日光或灯光照射会发生燃烧爆炸。。 2.1.3 瓶装气体的窒息性:除氧气外,其它所有气体均有窒息性危险。虽然有些气体并无特殊的毒性,但是它们的危险性只是在高浓度时,使人吸入的空气中氧的分压降低,因而引起缺氧而窒息。液化气体是这些气体中危险性最大的,因为它们在泄漏时,会迅速氧化而使局部出现缺氧气氛。 2.1.4 瓶装气体的毒性:在瓶装气体中有许多气体,特别是液化气体及其蒸汽都有是有毒的。瓶装气体的毒性各异。例如,氧化氮会在鼻子感觉不到,或亦不刺激咽喉的浓度,使人中毒。又如氯、氨、二氧化硫等毒性气体的作用很强烈,瞬间即能引起对人体的强烈反应。大多数毒性气体具有潜伏作用,人体无法感觉到它们的侵袭,须经过长时期之后才会发现。 2.1.5 瓶装气体的腐蚀性:在瓶装气体中有些气体与设备、管道气瓶接触会起腐蚀作用,如氰化氢、溴化氢、硫化氢等酸性气体及氨等到碱性气体,这类气体的腐蚀作用,在有水分时

将会增强。另外,的有气体本身无腐蚀性,但在混合杂质时即对金属起腐蚀作用。例如,瓶装一氧化碳,由于含有微量二氧化碳和水分,即对气瓶产生应力腐蚀,轻者使气瓶穿透,重者使气瓶爆炸。

2.1.6 瓶装气体的化学稳定性:在瓶装气体中有少数气体的化学性很不稳定,易于分解与聚合,并有可能因此而发生爆炸。 2.2 瓶装气体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 多数瓶装气体可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液化气体的残液还可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 3.气瓶充装站容易发生事故的情况: 3.1 充装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工艺装备故障发生的泄漏; 3.2 因超装引起的气瓶变形或爆炸。 3.3 运输过程中因处置不当发生的泄漏或爆炸; 3.4 压力容器发生的泄漏或爆炸。 4.救援装备与器材 4.1消防装备及器材 消防车、消防水幕、消防水枪、消防水炮、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各种型号的干粉和二氧化碳灭火器、小型家庭式干粉灭火器。 4.2 防护器材

各种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湿毛巾、化学

安全防护眼镜、全密封阻燃防护服、全密封防化服、防静电工作服、防护隔热服、工作靴、避火服、防冻衬纱橡胶手套等。

4.3 救援物资与装备

吊车、云梯、可燃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救援绳索(3O-50米、用于救援中毒伤员和拖曳气瓶)、防爆电筒、防火花的专业抢险工具等。 4.4 医疗救护车及常用救护药品。 5.紧急处置技术 5.1气瓶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时应启动本企业应急救援预案,运输过程中或居民用户中发生气瓶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应启动本地区应急救援预案。抢险求援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1.1 ,充装间发生泄漏的处置 (1)关阀断气 充装时发生泄漏,应立即停止充装、关闭阀门断绝气源,关闭阀门的人员应穿带齐全防护用品。 (2)消除火种

可燃气体充装时发生泄漏,立即在危险区域、缓冲区域内停电、停火,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火种。机动车辆一津就地熄火处理,人员关闭手机,严禁使用对讲机。用电装置保持原有用电状态,不得关闭或启动现场电源。进入危险

区域前用水枪将地面喷湿,以防止摩擦、撞击产生火花。: (3)稀释降毒

有毒或腐蚀性气体充装时发生泄漏,用带架水枪以开花形式和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泄漏点喷射,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和减少有毒气体向空中排放。为了提高效果,可以在消防水中加入适当的药物用以降解毒性和腐蚀性。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必要时应设置隔离沟,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空间扩散。: 5.1.2 气瓶发生严重泄漏、着火及爆炸的处置 (1)报警 气瓶在任何地方发生严重泄漏、着火及爆炸,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有关企业管理、维修、抢险等相关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到场处置。 同时拔打119、120、向公安消防、医疗急救中心报警,必要时通知供水部门对发生事 故地段管线增压。并将事故情况及时报告当地质监、安监等有关部门。 (2)设定区域和疏散

根据地形、风向、事故现场气瓶数量、泄漏程度以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密集程度等,对泄漏、爆炸、火灾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设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

:人员原则上应该向上风向疏散。远离事故源的下风向人员可以横向疏散,无风向时向远离事故源的方向疏散。 (3)事故气瓶处置

①可燃气体气瓶泄漏、着火:应设法关阀灭火,如不可能,则可用水幕将泄漏气瓶与其它气瓶隔离,任其燃烧至自动熄灭,同时撤离和疏散人员。 ②有毒或腐蚀性气体气瓶发生泄漏:可先用密封器堵漏,然后用专用工具处置。如无法封堵,应先撤离和疏散人员,然后用带架水枪以开花形式和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泄漏点喷射,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和减少有毒气体向空中排放。为了提高效果,可以在消防水中加入适当的化学药物,进行中和反应或降解毒性和腐蚀性。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必要时应设置隔离沟,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空间扩散。 5.1.3 压力容器发生的泄漏或爆炸 (l)处置的一般要求 ①压力容器发生泄漏,应立即切断或关闭可燃气体来源的各相关阀门; ②切断事故现场电源(防爆电器除外),关闭常用通讯工具(灾区电话除外);

③使用防爆抢险工具,穿戴专用救援服装,防止撞击、摩擦、静电起火;

④在未切断泄漏源的情况下,严禁熄灭已稳定燃烧的火焰。

⑤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应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⑥通常含氧量10%是人体不出现永久性损伤的最低限。因此,警告大家不要进入可燃气体蒸气中。 ⑵设定区域和疏散

建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根据站区储量、泄露程度、地形、气象等,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距离泄漏点至少半径800米范围内实行全面警戒,划出警戒线,设立明显标志。疏散无关人员,以各种方式和手段通知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周边人员向上风向迅速撤离,对以上区域内的幼儿园、学校、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应重点组(员)织有序疏散: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一切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着火隔离至少1600米(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1600米的隔离区)。 (3)消除火种 立即在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停电、停火,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火种。进入危险区前用水枪将地面喷湿,以防止摩擦、撞击产生火花,作业时设备应确保接地。 (4)控制蒸汽云,如有可能用蒸汽带对准泄漏点送气,或开启消防喷淋系统以喷雾形式或带架水枪以开花的形式,对准泄漏处喷射并形成水幕,用来冲散可燃气体;用中倍数泡沫或干粉覆盖泄漏的液相,减少可燃气体蒸发;用喷雾水(或强制通

风)转移蒸汽飘逸的方向,使其在安全地方扩散掉。: (5)器具堵漏

①当泄漏处为圆形小孔,.可采用木楔堵漏法;

②当管道壁发生泄漏,且不能关闭阀门止漏时,可使用不同形状的堵漏垫、堵漏楔、堵漏胶、堵漏带等器具实施封堵;或采用木楔子、堵漏器堵漏或卡箍法堵漏,随后可用高标号速冻水泥覆盖法暂时封堵。 ③当压力容器焊缝微量泄漏,可采用高标号速冻水泥覆盖进行堵漏; ④当压力容器壁撕裂泄漏,可以用充气袋、充气垫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 ⑤带压管道泄漏可用捆绑式充气堵漏袋,或使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施行堵漏。 5.1.4安全附件损坏及密封泄漏处置 阀门、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可采用不同型号的法兰夹具并注射密封胶的方法实施封堵.也可采用直接使用专门阀门堵漏工具实施封堵。 5.2 现场检测

5.2.1用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随时监视检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气体浓度,人员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5.2.2。当出现下列请况之一时,应迅速果断地撤出现场所有人员至安全地带,并重新评估,确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

散区域。

(1)当可燃性气体浓度检测仪检测浓度超标时。

(2)在火焰体积因气体的扩大而加速增大,火势(尤其是燃烧的储罐或设施)的噪音不断增大,燃烧火焰由红到白,光芒耀眼,从燃烧处发出刺耳的哨声,罐体抖动,罐体变色,安全阀发出声响时(这些是储罐爆炸前的征兆)。 5.2.3 对危险区域进出人员实行登记,做好事故现场人员及伤残人员的统计工作。 5.3 现场清洗和消毒处理 根据泄漏介质的理化性质和现场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化学或物理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或是对污染区暂时进行封闭,以后再进行处理。 5.4 现场恢复 经有关部门、专家组对事故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或维修设备、恢复生产。 6.安全防护 6.1在事故抢险时,参与抢险的人员应佩带适用的防护用品,泄漏介质的理化性质, 可选用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全密封阻燃防护服、全密封防化服、防静电工作服、防护隔热服、工作靴、避火服、防冻衬纱橡胶手套等。

6.2事故现场的其它人员,可以用湿毛巾捂住鼻、嘴,向上风方向转移。 7.伤员处置

7.1 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负责事故现场接触人群的检伤分类,分类类别为:表症呼吸停止,重度中毒,轻度中毒,重伤,轻伤等。 7.2 对表症呼吸停止者,在事故现场给予吸氧、人工呼吸及心脏挤压术,并立即由120急救转送医院;重度中毒者、重伤者现场作简易清洗,并立即由120急救转送医院;轻度中毒、轻伤人员事故现场清洗包扎、护理并根据情况转送医院。 7.3 对现场接触人员,有不适感的,进行现场观察至转为正常。 7.4 应委派一人专门负责清点进出现场抢险人员的人数和名单,以及事故现场人员及受伤人员的人数和名单。 8.附则 8.1 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应急救援单位应总结本次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在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的15天内提出总结报告,送交省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8.2 应急救援工作的堵漏人员应经过培训,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8.3 本作业指导书是事故应急救援抢险的指导性文件。发生事故后,应视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

应急救援工作。

8.4 本作业指导书发布后生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