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习题及答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习题及答案

2022-10-3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感受革命传统,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2.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重点、难点

1. 学习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 学习分析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段落和文章大意。

三、重点解读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

1. 课文背景资料: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

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 词语理解:

军阀 轻易 恐怖 一拥而入 严峻 会意 沉着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3. 文路整理。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

被捕前(1—7自然段)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

被捕时(8—17自然段)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

法庭上(18—29自然段)描写了父亲的镇定、沉着;

被害后(30—32自然段)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4. 重点句品析: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峻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5. 课文特色:

前后照应的写法。

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四、课外拓展:

李大钊被捕以后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灯光》

1.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2. 理解词语: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倚:靠着。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华灯: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

3. 重点句品析: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

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用以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我们还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4. 课文特色:

对于郝副营长的回忆,是由天安门广场上群众对于灯光的一句赞叹“多好啊”引出的。“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

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课文就是这样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预习导学

一、预习新知:

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第三单元的《为人民服务》和《一夜的工作》,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二、预习点拨

1. 读熟课文,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找出不理解的内容,并用标记注明。

3. 《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一夜的工作》讲了周总理的什么事?可在网上查一查有关周恩来总理的资料。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ū jí chōu tì kǒnɡ bù mó ɡuǐ yán jùn cán rěn

( ) ( ) ( )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籍( ) 魔( ) 峻( ) 残( ) 瞅( )

藉( ) 摩( ) 竣( ) 贱( ) 揪( )

三、从下列词语中找出6对近义词,分别填入括号里。

残暴 含糊 安宁 可惜 占据 坚决

模糊 残酷 坚定 安定 惋惜 占领

( )——( ) ( )——( ) ( )——( )

( )——( ) ( )——( ) ( )——( )

四、缩写句子。

1.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个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小手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陆续来到操场锻炼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无花果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无花果,我每天放学回家,总要情不自禁地看它一眼,它在微风中摆动着叶子,好像在向我招手,欢迎我的到来。

六年前的初春时节。一天傍晚,我放学回家,看见屋前的空地上挖松了一片土,插着一根光秃秃的树枝。我想这大概是淘气的小弟弟的“创作”吧。我顺手把它扯了出来,甩在旁边。

晚饭后,突然爸爸惊讶地问:“我插的无花果怎么不见了?”我暗暗地想,什么,那是

爸爸插的无花果。我慌忙将那光秃秃的小树枝拾起来,硬着头皮交给爸爸。

爸爸原谅了我,把那树枝插在原处,浇了些水,并且说:“这无花果的小枝(因为 只要)插在地里(所以 就)能活,而且长得很快,一两年就长大了。”

当杨柳抽出枝芽的时候,无花果枝条的顶端果然吐出了嫩芽。又过了几天,长出嫩生生的叶片。仅仅一年,它长得都有4尺多高了。

一根没根没叶的枝条,插在土里就能成活,而且一年就能长成一棵4尺多高的树。啊!无花果,它同杨柳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我赞美无花果,(绝 决)不仅因为它有(顽 玩)强的生命力。记得爸爸说过,(虽然 不仅)看不到无花果开花,(而且 但是)能看到它悄悄地(结 接)出果子。

第二年无花果吐芽长叶的时候,我天天仔细观察,有一天,我发现无花果的枝条上,长出许多米粒状的东西,爸爸说那就是无花果的果子。

放暑假时,那些米粒状的果子长大了,圆圆的,紫紫的。我摘下一个来,把果皮剥掉,放到嘴里一尝,啊!又香又甜,真好吃。

无花果不用艳丽的花朵向人(夸耀 炫耀)自己,只是默默地向人们(奉献 贡献)出香甜的果子。这又是一种多么值得赞美的精神呀!

1. 按要求填空。

“插”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_____,再查音节______。第四笔是______,第五笔是________,第六笔是________。

2. 把括号中用得不确切的词用“\\”划掉。

3. 用“//”把短文分为三段,写出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赞美了无花果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无花果长得快,生命力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_____”画出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用“_____”画出描写爸爸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用“ ”画出文中描写联想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书籍 抽屉 恐怖 魔鬼 严峻 残忍

二、 籍( 书籍 ) 魔( 魔鬼 ) 峻( 严峻 ) 残( 残忍 ) 瞅( 瞅一眼 )

藉( 慰藉 ) 摩(摩挲 ) 竣( 竣工 ) 贱( 下贱 ) 揪( 揪出 )

三、( 残暴 )——(残酷 ) ( 安宁 )——(安定 ) (占据 )——( 占领 )

(含糊 )——( 模糊 ) ( 可惜)——(惋惜 ) ( 坚决 )——( 坚定 )

四、1. 灯照耀着建筑。2. 小姑娘鼓舞了我。3. 父亲取出手枪。4. 同学们锻炼身体。

五、1. “插”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扌部,再查9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C,再查音节cha。第四笔是 丿 ,第五笔是 一 ,第六笔是丨。

2. 因为 所以 决 玩 不仅 而且 接 夸耀 贡献

3. 第一段:(1)“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无花果。

第二段:(2-6)无花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段:(7-10)无花果不仅悄悄结出果子,还不炫耀自己,有默默无闻的精神。

4. 本文赞美了无花果顽强的生命力、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品质。

5. 两个地方:1. 无花果插在地上就能活。2. 无花果一年就能长成四尺多高的树。

6.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