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理论认识和观念的转变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教养自己。 1、明确社会角色,树立师德
作为一名教师,就意味着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教师的人品是否高尚,人格是否具有魅力,不但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高尚的人品、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统帅,健康的心理又为人品人格提供基本保障。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挫折、吃苦耐劳、勤劳坚韧、思想解放、性格开朗、宽容大度、适应纷每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善于悦纳自我、乐观地对待生活、踏实地认真工作等健康心态,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崇拜、信任和爱戴。
以“学生为本”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起点和归宿。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心理脆弱,需要全方位呵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开展好心与心的对话与沟通,才能确实提高教学效能。关爱学生必须坚持正面教育,耐心引导,肯定他们的成绩,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从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中出发。
2、树立终身学习观,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积累;只有科研创新,才能有所突破。只有学会实践意义上的科研创新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学科专业功底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本体生知识和技能,是支撑教师职业的核心支柱;教师要有一缸水才能灌满学生一杯水。当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而且要能了解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并且能将本学科 放在与邻近学科互动的大背景下考虑。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学科专业功底,而且需要人文类学识、科技类学识、工具类学识、艺术类学识、劳技类学识等。当前如何整合资源、挖掘潜能、综合搞好教育教学与拥有学科专业功底同样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根据新课程要求重新定位角色 (一)教学方式应当有所转变
1、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辅之以与教材有关的生活材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开放型的教学手段不再是“教师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而是借助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2、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综观目前教学状况,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重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强调
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把学生看做能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抛弃以教师为中心,倡导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个性的发展,学生有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民主化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活泼、自由生动的发展。反之,专制型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3、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巴甫洛夫指出: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花得到燃烧发展。 (二)应当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
1、在教育过程中善于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当时的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的处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能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发展方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充分而自由地发展。
2、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思想跨度大、跳跃性强的效果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技巧,积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探究中体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很有必要。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外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会不自觉地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4、营造创新的环境,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接触多种材料和工具,以帮助学生更敏锐地感受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我们的一次挑战,我们应当转变观念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
总之,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积极进取,争取在人格修养和知识储备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才能使我们职业生涯旅途中的每一阶段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有效教学总结材料
学 校:永学 科:化姓 名:王 和 中 学 学 庚 文
有效教学实效性的认识
有效教学的提出,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不仅要突出学科本身的科学性、生活性和实验性,而且还要关注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化学素养的提高。
1、关注品格培养,反对知识苍白
知识、智慧和品格的关系,在教育的讨论中很激烈。“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然而,现在的教育中,关注的焦点多少有点怪——惟线(本科线)而定一个学校,惟分(学生成绩)而定一个教师或学生,所以就带来了惟知识点而定课堂教学。这样使得现在的部分课堂,除了知识还是知识,除了枯燥就没有活力;至于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是否对化学家科学产生学习兴趣、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形成知识建构体系、是否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等都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苍白的,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很麻木。
在思考和践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时,化学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一样,不能忽视人的现实精神状态的体察,不能忽视自身对未来发展的关注,乃至于不能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以实施“人的教育”为最大的前提,进行化学知识的讲授,有意识的贯彻一些情感品格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转变成智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这可以结合科学史的讲解,带给
学生一些心灵的触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与科学研究一样,需要知识,也需要良好的研究习惯、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明白,学生良好的学习品格的养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永久的学习动力,能使他们受益终身。
2、关注思维训练,反对知识机械
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内外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训练。训练性学科可能脱离实际,技能性学科容易变成纯机械式的。对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离开生活显得空洞和无用,知识的学习离开思维训练,也就丢弃了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教育对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过于严重。学生在一般的听讲和记忆中,掌握知识熟练解题步骤,也只需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娴熟来代替思维品质的提升、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实际上是对人的智慧的扼杀。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关注思维训练,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质潜能,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这可以完全地摆脱“浊其源而欲流清,伐其根而欲叶茂”的教育束缚,使学生像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的一样——要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他有任何束缚。就化学教学而言,教师应该重视探究教学,从实验活动、师生互动、材料分析、现象解释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前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前的知识储备、课程的特征中设计好化学家教学,要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养成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的爱好”,在“问题教学与智慧养成”之间达到平衡。
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是课堂中出现了一些怪的现象,表现为“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的“假探究”过程,或者平时的教学中依旧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而等到公开课、观摩课的时候,才想到与课程理念相结合,尝试性地开一两节带有“探究”标记的课。这样的教学,使得探究学习变得“假、大、空”,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灌输式和探究式的教学要相互平衡,同时要有条件的多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弥补和克服过去探究性课程不足对学生学习品质的不良影响。课堂教学中,克服一问到底的满堂问,也要克服一人回答的独角戏。教师要摸清楚学生可能在哪些地方的思考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加深,使探究的深度、探究内容的广度、探究对象的参与度、探究过程的习惯性都有所提高。当然,探究的过程,也要有时间度的把握,使探究活动有情境、探究活动有动力、探究过程有策略。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
3、关注知识建构,反对知识断层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应该便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自我情感的生成和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知识断层现象经常出现。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过程形式化的问题经常在教师准备教学和课堂中出现。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达到何种层次,现阶段学科内容与后面课程乃至大学内容的联系是什么,学生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在课堂教学中似乎被掩盖。知识的学习中存在了两个大的方面的断层现象,第一表现为现在知识的学习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现隔阂,第二表现为现在学的知识与大学知识的联系程度出现断层。这两个方面使得讲授的知识孤立化,学生可能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不上课堂教学要求或者知识储备内容已包含课堂部分内容而缺少兴趣,也可能现阶段的知识学习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无用而丧失兴趣,也或者脱离了大学学习的内容,使所学成为缺少连续性的知识僵化。
教师是一名向导和指导者;教师愈是了解学生以往的经验,了解其希望、理想和主要的兴趣,就愈能更好地理解使学生形成反省思维所需要的指导,是化学家教学充满活力。化学家教师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发展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使其生成新的知识,能够很好的保护好学生学习自信心;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增加其好奇心,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从控制生成到自我生成的知识建构习惯。
4、关注个体差异,反对教育克隆
马克思说过:“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化学课堂教学,只有在摆脱克隆教育以后,才能关注个性教育,给人自由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要能努力给予学生对化学家学习的个性诠释与自我表达的话语权,允许他们对化学家现象和知识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和深究。作为教师,要能认同不同学生的不同体验。多元智力理论表明,人能够超越自然的限定,在主体的选择与创造中,走向无限的可能性。这些要求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尽最大的可能保护不同学生的学习激情,使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彼此共有又各自特有的活动,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需求的发展。
5、关注多元评价,反对一元偏见
教学很大程度上有其功利性,升学成为教学终极目标,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往往也与成绩挂钩。这种形式的一元评价降低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惟分而定的教学刺痛着学生的心,其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改变,改变了孩子成长的心态。多元的积极的评价,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保护和培养孩子成长中的求知欲、成功感和自信心。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摆脱惟分而定的评价,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终极目标,进行多元评价。教师要在内容、主体、标准等方面改变教学评价。就内容而言,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程度,还要评价其掌握的基本道德规范程度、个体的兴趣、学习态度。就主体而言,要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复合型评价,从实处考察学生的综合状况,使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要参与者。就标准而言,要关
注学生自己的小目标和大目标,以学生现有的智育和德育的水平为基准,对学生进行纵向发展水平上的个性评价和横向发展上的群体性评价。这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过程性的评价,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性评价,从而使学生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接受“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改变化学家教学评价方式,也就改变了一种受教育的心态,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智慧不断生成。
有效教学中的备课认识
备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实施有效备课。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发展,师生共同开展更精彩的课堂,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即有效的备课。所谓有效备课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物质)之下,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备课除了书写教案的常规要求外,还应从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等角度入手,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备课方案。下面简单谈一谈有效备课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是备课的主体,备课先要备教师 1.教师应充分认识备课的真正价值 备课不是简单的书写教案。有些教师,对教过的内容已经很熟了,认为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写备课笔记上,把备课看作是一种无效劳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备课,我们使用的教材在不断优化,而且学生年年在变,也就是说去年的教学设计未必适合今年这个班的学生。所以备课不是机械地写教案,它是每堂课实施教学的策略,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实施的教学策略就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备课不是一种耗时耗力的无效劳动,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必然手段。
2.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要非常熟悉要教什么,怎么教;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强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各学校要不惜一切代价提供教师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备课要用好教材
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我们在备课时要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备好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备好教材,把“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做到融
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和书本知识融为一体。
用好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材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熟悉了教材之后,教师才能真正掌握要教什么。其次,教师要弄清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把握如何教。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那就想大海中的航船没有了方向,最后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累,而且教学效果不好。再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即考情和学情)有效地整合教材。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弄清主次。
三.备课要研究教学的对象 1.备课要充分研究学情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备课不要脱离学生的起点能力,很多的备课往往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考虑学情,从而定位不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在备课行动中基本掌握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基础,部分学生的能力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节。备课备学生和备教材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所以备课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全貌,做到因材施教。
2.备课时应充分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备课实际上是一种预设,而现实告诉我们,“生成”才是真,到了课堂上才知道真实情况,这就存在一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偏差。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好相应的对策。这样上课时,遇到特殊情况才能有游刃有余。
四.加强集体备课,强化优势互补
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之上,同学科的教师,因为教同样的内容,对课标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教材难点和重点处理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因此集体备课能够让每一个教师都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教师在倾听同事的发言中,会产生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便于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活动方式等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备课。每次集体备课可有一个教师主讲,其他教师共同解剖分析,形成共识再个性化实施。
因此,教师应当把自己有个性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从而上出既有特色、质量有高的好课来。
五.课中备课和课后反思不可忽视 1.教师在课堂中仍需备课
备课不仅是上课前的事情,在课堂上,其实教师仍然需要备课,只不过这时的备课变成了一种适当的有机调整,变成了灵动的生成而已。课堂上,学生在生成,教师随着学生的生成也在生成,课堂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们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引领下,在学习研讨的气氛中,碰撞灵感,生成自己新的智慧。
2.教师要注意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与总结
自我反思和总结应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将自己课前的设计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总结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同时还要注意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意见和建议,将这些心得写下来,这是最真实的教学手记,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有位老师就曾说过:“认真写四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老师;但认真写四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只有这样实实在在的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功与过,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剖析,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不断提升,随之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六.改革备课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项,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课改的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所以,建立一套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以下原则:严禁照搬照抄,否定千篇一律,过程思路各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确,根据学情定教案。
有效教学总结材料
学 校:永学 科:化姓 名:王 和 中 学 学 庚 文
有效教学总结材料
学 校:永学 科:化姓 名:王 和 中 学 学 庚 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