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 :虽然简体字古已有之,但从来未获得过正式认可,千百年来老百姓在书写过程中自然省简笔画而形成的简易通俗的字体。 五经:诗 书 礼(仪礼)易 春秋 六经:+乐 十三经:诗 书 周礼 礼记(小戴) 仪礼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尔雅 孝经 易 孟子 论语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 注疏 :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经: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
春秋:鲁官记载各国历史,孔子修订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编年史: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春秋》最早 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今文:用今文(汉文字)写的儒家经书 古文:战国时期六国文字 诗经:《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尚书:周易《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三礼:仪礼(战国独有)周礼(西汉发现 争议)礼记(大小戴礼记)
论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尔雅:辞书之祖。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传说是孔子作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注:用文字来解释词名 疏:对注与原文的解释 正义: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陆德明:撰有《经典释文》,30卷。首为《序录》,主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安排和经学的传授源流。次《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其中因唐代《孟子》尚不为经书,故未收入。而《老子》、《庄子》因魏晋以后影响很大,故也收入 经典释文:《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
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
破读: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如同是“王”字,读平声;用作动词,则要读去声。所谓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用王引之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 直音:古汉语的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反切: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辞源:《辞源》是一部语文性辞典。收录内容一般止于 1840 年以前 辞海: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1936
汉语大字典: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大型的汉语词典,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研究《说文解字》的人,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字圣”
说文解字: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大徐本: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解字[1] 》,世称大徐本。大徐本是《说文解字》最为通行的版本,学界称《说文解字》如不加说明,均指大徐本。 小徐本:即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
说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
扬雄《方言》: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
朴学:本指上古朴质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特指清代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
汉学:汉学是指明末清初依汉世儒林家法之说研治经学名物制度,小学训诂的考证学。 宋学:又称理学、道学、新儒学。宋学开山祖是周敦颐。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到清代时,考据
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
高邮王氏四种: 清代学者王念孙所撰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清代学者王引之父子所著的《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四部训诂学经典著作的合称, 段王之学: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王念孙 封建社会语言文字学最高成就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经义述闻:是一部从经学、小学和校刊学角度研究《周易》、《尚书》、《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的著作。
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
广雅疏证:清人研究古代训诂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解释了许多古书的文义,同时还可使人从中获得不少有关训诂的知识。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1928年,这是一部虚词词典。 助字辨略:《助字辨略》是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清代刘淇所著,初刻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诗词曲语词汇释:解释诗词曲中常见语辞的书1953
经籍籑诂:清阮元主编图书。全书体例严谨,材料丰富,是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工具书之一。把唐以前古籍正文和注释中的训诂材料汇为一编
故训汇纂:是商务印书馆继《辞源》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汉语工具书2003。该书全面汇辑了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
注音字母: 汉语注音符号简称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是为汉语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 叶音:(读「谐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周秦两汉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叶音事实上是对上古汉语韵部的一种误解,到了明清,开始对上古韵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汉语中可以押韵,叶音的方法就被淘汰了 常用词 基本词 核心词 同形词 联绵词 叠音词 复音词 单音词 合成词 单纯词 复合词 派生词 偏义复词 义位 义素 词义引申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同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同源词
战国策: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一部历史学著作。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韩非子主撰,非一时一人之作。 战国纵横家书: 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外的十六章,即相当于全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文字,是久已失传的佚书,为《战国策》所无,也不见于《史记》。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补充《战国策》、《史记》等书之不足,还可以订正这些书籍的一些错误。本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古文字: 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 古文字学: 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仓颉: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刻画符号: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有大量类似文字的符号,表明人类记事方式的进步。我们所能见到的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是陶片上的刻画符号,称“陶文”。
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又称形意文字,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陶文: 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 石文
玺文: 玺文——专指玉玺或印章上的文字 货币文 简牍文
帛书文字: 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
籀文: 籀文(zhòuwén)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籀文或“大篆”、“籀书”。
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可称为“《说文》籀文”。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1]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根据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zhou)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古文: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3.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或异
古隶: 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的桥梁。
隶变: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甲骨学: 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做“甲骨学”。 金石学: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简帛学: 简帛学是一门通过对地下发掘的含有古代文字、图画的简牍帛书的系统研究来补充、修正传统文献所记载史实的科学。
敦煌学: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判断句式
语气词“也”的用法 被动句
语气词“矣”的用法
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 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哉 反问句
名词用如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状语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