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2024-06-1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 .Sci.2007,35(24):7582—7583,7587 责任编辑孙红忠责任校对李洪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李炜臻,白庆中(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 摘要简要介绍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及目前的处理工艺;分析了纳滤膜分离技术的特性和分离机理;结合国内外的工程实例,总 结了各种与纳滤膜分离技术有关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并且对国内目前的几种渗滤液处理工艺进行了经济可行性评价,认为 在出水水质要求较高时,纳滤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纳滤;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4—07582—02 垃圾在堆放、填埋处理过程中,由于厌氧发酵、有机物分 1.2纳滤技术的分离机理纳滤类似于反渗透和超滤,均 解、雨水冲淋及地下水的浸泡等原因,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 属于压力驱动的膜过程,但其传质机理却有所不同。根据形 和水分,形成渗滤液,破坏周围土壤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 式的不同,纳滤模型可分为:①基于扩展Nemst.Planck方程 力,造成土壤或水源污染。垃圾渗滤液主要来自3个方面: (能斯特一普朗克方程式)的模型,如杂化模型等;②基于 ①填埋场内的自然降雨和径流;②垃圾自身的含水;③在垃 Maxwel1.Stefan传递方程的模型,如MS模型;③根据热力学和 圾卫生填埋后由于微生物的厌氧分解而产生的水¨ 。垃圾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另外建立通量公式的模型,如溶解一扩 渗滤液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污水的特点:B0D5和COD浓度 散模型、细孔模型等。根据分离对象的不同,目前的纳滤膜 高、金属含量较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含量较高、微生物 传质机理可分成2类:①当纳滤膜分离对象为非电解质溶液 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 时,其传质模型不考虑电解质与膜表面电荷的静电作用,主 目前国内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般是采用回灌法、物化 要有摩擦模型、空间位阻一孔道模型、溶解一扩散模型、不完 法和生化法。循环回灌是一种非彻底的处理方法,而且处理 全溶解一扩散模型和扩散一细孔流模型等;②当纳滤膜的分 能力有限,操作环境差,不适于年降水量大的南方,回灌后的 离对象为电解质溶液时,其传质过程受膜表面电荷与电解质 渗滤液仍需要采用好氧生化及物化等后续处理才能向环境 电荷作用的影响很大,此时静电作用不能忽略,其代表性的 排放。物化法处理成本一般较高,不适于大水量垃圾渗滤液 传质模型有固定电荷模型、空间电荷模型、静电位阻模型和 的处理。生物处理法包括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和两 杂化模型等 J。 者相结合的方法,但实际运行中,生物菌常无法适应垃圾渗 2纳滤膜分离技术用于渗滤液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滤液水量、水质和COD剧烈的变化,经常发生生物菌被抑制 2,1 以纳滤为主的处理工艺Trebouet等l3J使用纳滤膜 甚至死亡的现象。当菌种一旦被破坏,重新恢复将需要时 MPT-20和MPT-30(Koch Weizmann公司),控制操作压力为2 间,在实践中无法达到处理的目的。并且由于处理要求相应 MPa,错流速度3 m/s,给料流量1 4130 L/h,温度25℃,其处理 提高,生物处理无法达到处理要求。随着膜技术的发展与推 效果见表1。此试验结果表明,纳滤对去除COD是有效的, 广,反渗透已经成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方法,这是由于 去除率可达80%,出水清洁并无色。此试验中的渗流通量可 反渗透具有高效的截留污水中溶解态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 稳定在60 l/(n12・h),通量比反渗透的效率高,从而有可能比 的特性。但是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反渗透的缺点和不足日 反渗透更适宜于渗滤液的处理。 益显露,主要是操作压力大,能耗较高,设备损耗大,维护管 表1 渗滤液经纳滤处理后的各项截留率 % 理困难。为克服上述缺点,减少操作难度,各国的研究者相 截流率∥% 截流率∥% 继把目光转向了操作压力较低、运行管理方便的纳滤技术, MPT-20膜MgF-30 ̄ : MgF-20 ̄MFT-30 ̄ 对用纳滤技术处理渗滤液的可行性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 pH 一 一 NH 一N 12 21 SS———— Na 15 16 1纳滤膜分离技术 C0D 74 80 C + 36 56 1.1纳滤膜的特性纳滤膜(Nanoifhration membrane)介于反 BO 85 98 Cl— l4 l1 渗透和超滤膜之间,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膜品种之 TKN 22 3O Fe >99 >99 一。20世纪8o年代初,美国科学家研究了一种薄层复合膜, 它能使90%的NaC1透析,而99%的蔗糖被截留。显然,这种 Marttinen等H 也提出,纳滤膜对渗滤液中COD和TOC的 膜既不能称之为反渗透膜(因为不能截留无机盐),也不属于 去除率为52%一66%和60%一66%。Trebouet等用纳滤膜处 超滤膜的范畴(因为不能透析低分子量的有机物)。由于这 理老化的渗滤液(BODs/COD<0.1),COD的去除率为74%~ 种膜在渗透过程中截留率大于95%的分子约为1 nlTl,因而它 88%。纳滤膜分离技术能否有效地处理渗滤液,其关键在于 被命名为”纳滤膜”。20世纪9o年代以来,才有了商品纳滤 能否有效地控制膜结垢现象,因为膜结垢会极大地影响膜的 膜的生产,并且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通量和截留率等性能。污垢主要是由于物质在膜表面或孔 内积累形成的,能引起纳滤膜结垢的物质主要是溶解态的有 作者简介李炜臻(1980一),女,湖北襄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 机和无机物质、胶体及悬浮物质。膜结垢和截留机理可由表 境科学与工程。 面效应来解释。Trebouet等_3J认为,纳滤处理渗滤液试验中 收稿日期2007-04-03 膜通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溶质在膜表面的吸附和积累、极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5卷24期 李炜臻等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7583 层的不可逆改变以及物质沉积等因素造成的膜结垢引起的。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研究表明,对于稳定的垃圾渗滤液COD 来说,大多数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低于1 000,主要是灰黄霉 酸。COD的去除率为70%~80%,这说明NF法处理“硬 COD”有机物质是很有效的。pH值调节和预处理(混凝、预过 滤)并不能提高MPT-30膜的透过量和截留率,但渗滤液的物 合适的NF膜及组件,并且对进料流速、压降、膜清洗方法和 耐污性能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性价比。 Rautenbach等 开发的BioMembmt—Plus工艺是由生物反 应器、NF、化学氧化和吸附装置组成,特点是使用了由柱塞流 反硝管和全混合式槽组成的加压生物反应器,用uF分离活 性污泥。活性污泥生物反应器分为好氧和厌氧两级。好氧 过程进行氨的消化,同时进行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降解。厌 氧反应器的作用是降低硝酸盐的浓度。UF装置将活性污泥 化法调节pH值对NF膜的性能影响很大。pH值降低,膜的 结垢量增大,这是由于静电效应降低了荷负电的膜表面和高 分子腐殖质类物质之间的排斥作用,此时,这些物质的斥水 性更强,从而更易吸附结垢。混凝能减少腐殖质类物质的 量,因而减缓污垢层的形成,所以透过量提高。因此,对垃圾 截留后送回硝化槽,对活性污泥截留率都可达到100%,反应 器中污泥浓度可高达25 L。NF膜可以截留未生物降解的 大分子有机物,对COD的截留率可达98%,其浓缩液大部分 渗滤液进行预处理,从而有效地降低纳滤膜分离时的膜结垢 现象,是纳滤膜分离工艺应该着重关注的方面。 2.2改进的纳滤处理工艺根据以上的结论,陈尧等_5 在 纳滤分离的基础上,采用混凝+超滤作为预处理,从而得到 更好的处理效果。首先将垃圾渗滤液采用絮凝沉淀预处理, 通过投加絮凝剂,使悬浮颗粒和胶体微粒凝聚沉降,去除固 体大颗粒物质。过滤后的料液经计算后进入超滤部分,超滤 膜能对大分子有机物、胶体、悬浮固体等进行有效截留,保证 后续工艺中的纳滤膜系统能够稳定地处于高通量的水平,从 而保证整套膜系统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国际上纳 滤技术的最新进展,用两级纳滤系统代替两级反渗透系统, 由于纳滤的渗透压低于反渗透,使浓缩倍率有所提高,操作 压力大为降低。超滤透析液进入一级纳滤膜系统,一级纳滤 透析液再进入二级纳滤膜系统进行处理。纳滤膜能截留料 液中的COD、BODs、重金属离子、细菌、病毒、氨氮等物质。超 滤部分浓缩液和纳滤部分浓缩液可返回至原液处。经两级 纳滤以后的垃圾渗滤液COD总去除率达99%以上,氨氮总 去除率达9o%以上,色度无色透明,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一 级排放标准。 2.3与其他常规处理工艺的联合使用 将纳滤膜技术与其 他常规分离结合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处理效果。 chiaJ1_6J在1976年就提出,降低渗滤液COD的最有效方 法是反渗透(R0)技术,进一步的研究证明,RO膜处理渗滤液 是可行的。由于RO具有高效的截留污水中溶解态的无机和 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已成为国外近年来开发污水处理新工艺 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由于常规RO(6^ )膜结垢、污 染和渗透压等原因,限制了出水回收率的提高,所以RO常需 结合高成本、高能耗的蒸发和干燥等过程处理渗滤液。为进 一步提高回收率,逐步发展起了高压反渗透技术(HPRO),它 可以省去后续的蒸发过程,直接将渗滤液排入干燥或固化设 备,也可以直接燃烧,使运行成本明显降低。但是在HPRO 的实际运行中,由于膜压紧、污染和CaSO4结垢等因素的影 响,操作压的提高受到了限制,例如在德国的垃圾填埋场中, 只有两家的操作压达到了20 MPaE 。如果将RO、NF和 HPRO联合起来处理渗滤液,可以得到更高的出水回收率。 在2.0~4.0MPa的操作压下,NF将RO处理后的浓缩液分离 成两部分,截留液中主要含有二价无机物(如CaSO4)和大部 分有机物,渗透液中主要含氯化物。由于没有了结垢的危 害,渗透液可以由HPRO继续处理。这种组合工艺需要选择 循环回生物反应器,使这些组分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和浓 度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难降解组分的生物降解率,因此生 物反应器与NF耦合的过程特别适用于在常规生物反应器中 因停留时间短、浓度低而难以降解的体系。 3经济可行性评价 根据国内现有的几个采用不同处理工艺的渗滤液处理 厂的数据来看,当出水水质要求较低时,一般选用生化处理 方法。与氨吹脱一厌氧复合床一SBR工艺相比,生化一物化 组合工艺的单位水量投资、运行成本高,经济效益较差(表 2)。当出水水质要求较高时,一般选用生物一膜处理工艺。 从表2可以看出,UASB—SBR一仅渗透工艺的建设投资、运 行成本均高于氨吹脱一厌氧复合床一SBR工艺。与UASB— SBR一反渗透工艺比较,MBR一纳滤组合工艺的单位水量投 资较少,而运行成本接近,这表明当处理效果要求达到生活 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一级标准时,采用MBR一纳滤组合工艺 在经济上是较合理的。 表2 不同处理工艺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 处理工艺 规模3m/a 銮建 凳资 4结语 纳滤膜分离技术能否有效地处理渗滤液,其关键在于能 否有效地控制膜结垢现象,因为膜结垢会极大地影响膜的通 量和截留率等性能。因此,如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 从而有效地降低纳滤膜分离时的膜结垢现象,是纳滤膜分离 工艺应该着重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倪晋仁,邵世云,叶正芳.垃圾渗滤液特点与处理技术比较[J].应用基 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12(2):148—160. [2]罗敏,侯立安,王占生.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 学报,20O0,20(5):13—17. [3]TREBOUET D,SC,HUMPF J P,JANNEN P,et a1.Sabilized lan ̄H leachate treatment by combined ph ̄ico-chemical—nandiltrafion 嘶晒[J].w_m目Re— source,2001,35(12):2935—2942. [4]MAmqaNEN S K,KETIUNEN R H. ̄reening 0fphysical—ch cal methods for remov&0f organic mater&,mtrogen and t商city from low str ̄sth landfill leacha£ [J].Chermsphe ̄,20O2(46):851—858. [5]陈尧,方富林.超滤一纳滤膜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J].膜科学与技 术,2005,25(1):69—73. (下转第7587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5卷24期 杜鹤娟 长江南京段湿地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7587 因素,尤其是沿江城镇人口的增长,直接关系着沿江湿地资 源数量变化,同时影响着人工与自然湿地在沿江湿地中的比 例,1986年为2:3,1996年为9:11,2O00年为2:3,湿地面积由 1986年的90.218 hm2,减少到2OOO年的79.366 hm2。 至 fu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图4南京市l986、1996、2OOO年月平均气温与同期降水量 4l 0 .I u I 15结语 敞水面湖泊草本水田坑塘沟渠林地桥梁道路城镇 湿地保护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尽 管存在矛盾,但是只要两者能和谐发展,就会实现双赢。长 江下游地区地处我国沿海和长江T字形主轴线结合部,是我 国地区开发和生产力布局之重点E7j,湿地资源对于保护长江 河道及两岸安全有重要意义。在南京市园林局与规划局共 同监督下,编制了南京沿江湿地保护总体规划_8,旨在规范 8J姗 瑚 Ⅲ 0 南京沿江各镇对于湿地资源的利用行为,依据物种保护、景 观规模、现状保留度标准将沿江湿地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乌 江、桥林镇沿江湿地保护区,八卦洲自然江滩保护区,江中洲 岛保护区,九乡河江豚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绿水湾湿地公 园,龙袍黄天荡湿地公园,八卦洲湿地生态公园,江心洲鼋头 湿地公园,独石公园,兴隆洲湿地公园,通江河流保护区;三 级保护区:幕府山一燕子矶风景名胜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 长江南京段上游江宁区铜井镇、江宁镇沿江绿带,以便实现 分级保护与利用,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可在人力、财力、生态可恢复性等限制下最大程度地保护现 有的湿地资源。 如 加 加 0 参考文献 [1]雷慰慈.长江流域生态形势、灾害趋势与湿地保护[J].中国地质大学 学报,1999,24(4):336. [2]王利民,王丁.长江流域的渔业与湿地保护[J].人民长江,2o04(5):37. [3]章人骏.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田湿地环境的一些认识[J].华南地质与 矿产,2o03(1):72. [4]陈建伟,袁军.中国湿地环境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林业资源管 理.1999(4):52—56. [5]牛明香.湿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泰 安:山东农业大学,2OO4. [6]程磊.遥感技术茁扎龙湿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 学,2OO4. [7]吴新哲,吴租芳.长江下游的经济建设与工业走廊形成问题[J] 国土开 发与整治,1993,3(1):11—16. [8]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长江南京段湿地保护总体规划[z]. 2O136. (上接第7583页) [6]CHIANE.Stability 0rg日r】ic rrm1日inlandfillleachates[J].wm日Resource, 1977,11:225—232. water by ao: ̄nbinationdRO,hi pressureRO andNF-potentlal andllnfitsd [7]RAIYI'ENBACHR,LINNT,EllFRSL. 聊蜘Hn severely contarr/natedwaste the proeess[J].Jamaal Membrane Science,20OO,174: 1—241. [8]RAffI'ENBACH R,MEHJS R.H ̄fid processes involving 哪!es for the treatment highly organic-inorganic cc 珈血址ed waste w越盯[J].Desalina— tion,1995,101:105—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