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浅析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023-10-3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浅析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摘要】诵读法是一种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对于现代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诵读法在规范语言、提高阅读水平和作文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法;意义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书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诵读,就没有高水平的听;就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就很难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就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也就很难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语言能力的培养,无论哪个方面都离不开诵读。因此,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今天,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诵读有利于规范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 正音识字,使语言规范化

诵读的规范性决定了它规范听读双方语言的作用。诵读对于学生语言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语音规范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语音要求标准,词汇、语法要求正确。诵读的文字作品的每个字、词、句,都涉及到普通话的声、韵、调,轻重格式,以及语句的声音样式等规范问题。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纠正学生的方音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光靠呆板的一字一句的正音训练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让他们用普通话朗读喜爱的作品,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体验,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正是利用诵读进行普通话正音的最好机会,所以诵读是学生掌握标准、规范普通话的最好阶梯。

(2)文本规范

在教学中,诵读文本大多是经过编者精选的经典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它的语言比其他的媒体更为规范、直接,因此学生在诵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从而纠正口语交际中的种种语病,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2. 学以致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诵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记忆、积累语汇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他在几十年后回忆起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时,仍能完整地背出蔡老师给他们朗读的诗歌:“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而且还清晰地“记得她读诗时的音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蔡老师成功的朗读。她用唱歌般的音调来读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学生在事隔几十年后,仍能清晰地记得朗读的内容。诵读是一种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艺术[1]。这样,学生通过朗读,不但可以从视觉的途径接受信息,同时还可以从听觉的途径接受信息,另外,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分析课文的过程,因此,诵读可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可以使学生储存大量的语汇。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2]。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教学中,千篇一律的诵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参照每篇课文的教学提示、内容的难易,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选用灵活恰当的诵读形式让学生跟读,对话多的课文就让学生分角色读,诗歌就多让学生齐读,简易的课文就让学生自由朗读,需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品评课文时就让学生默读或自由朗读。另外,教师经常以娴熟的诵读技巧“示范”诵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氛围。

二、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通过诵读,学习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儿童习得母语的经验。幼儿时期母语习得动用的是耳、口,幼儿在不断的用耳聆听用口模仿中,逐渐养成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尽管粗疏,却极为珍贵,它是进一步习得和学得母语口语及书面语的培养基、母土,一切更精美、更准确、更纯粹的语感皆生根于此。在语文阅读中,运用诵读法,从本质上说是和幼儿时期的母语学习殊途同归。反复不断地诵读,其实质也就是在反复不断地谛听,熟读成诵并理解以后才能获得,也等于是在反复不断地说。“只不过这种语言刺激信号是借读者自己的口发出的。然而,只有这样诵读,才能构成通过眼、口、耳三条神经通道同大脑之间的网状信号传递。所以诵读形成的信号刺激的强烈程度要远远超过交谈和默读,使书面语系统‘内化’的速度和牢固程度也要超过默读。”[3]由此看来,通过诵读认知文本,兼有习得、学得之利,从而能极大地丰富个体的言语库存,增强言语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

诵读还能增强文字的形象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通过成功的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往往能事半功倍。请看下面的例子:一位作家在回忆他读中学时语文教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的介绍了作者和解析了‘绝命书’一词以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诵读课文。我们深深地受到了感染,‘都不约而同的低下头,寂静无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尽管文中有许多词语似懂非懂,但由于老师传递给我们的烈士那丰富的感情和赴死前的坚定和从容,都滴滴入心,灼灼耀目,我们不用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文章的主题都能见,由诵读所负载的思明确的表达出来。’” [4]

三、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郑板桥说:“苟能背诵如流,则能下笔作文,思潮奋涌,不患枯涩矣。”[5]张中行先生说:“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6]可见,诵读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极有帮助的。

(1)诵读有利于写作的素材积累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写作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环节。究其原因,写作素材的匮乏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我们通过熟读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其作用并不仅在于记诵这些名篇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词汇、语汇丰富,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法。而随着我们语汇的不断积累,我们写作的反应速度也会不断提高,成语所谓“信手拈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因为,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套文字的条件反射系统,这套系统会大大加快了反应的速度,一旦有相似、相近的文字形象、发音动作、语音感受或语义情景、观念类型、情感样式的刺激,几乎是自动的、直觉的,脑海里便会马上跳出相应的当初所记诵的典范言语。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出神入化之境

(2)诵读有利于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写作不仅考验一个人的积累,更考验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其在文章中的体现就是文章的布局谋篇。而诵读就能很好的提高一个人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我们知道,书熟读到一定程度往往就开始尝试背诵,尝试背诵中出现的思维短路或篡改原文,这样往往引发读者的反思—为什么会“短路”?为什么与原文不一致?原文的思路到底是怎样安排的?原文说法跟我的改动相比孰优孰劣?经过这样一番揣摩,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原文,自己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

总之,诵读法有利于规范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等等。因此,诵读法作为

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被更积极、更有效、更广泛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8:48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3]戴昭铭.语文教学诵读法原理探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4]无名氏.谈文言文和小说教学[J].吉林教育.1981,8.(转引自张颂《朗读学》)

[5]郑板桥.焦山别峰庵复四弟墨[M]. 郑板桥家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

[6]胡盛仑.语言与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