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常见的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常见的误区

2023-04-2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常见的误区

作者:程彬

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7期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占用重要的地位,文言翻译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的表述能力。重庆卷文言文试题总共有19分,其中实词虚词翻译3分,句子翻译就7分,所以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即便不是翻译题,比如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这类题,那翻译也是做题的基础。近几年,高考文言语句翻译的评分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强调常规采分点(如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的落实,更强调句意的准确、译文的通顺,这就给考生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准确翻译,避免出现失误呢? 一、积累、归纳、整理教材上相关的文言知识

教材是基础,考试是检验,所以立足教材,弄懂教材,肯定有助于文言文试题的阅读和完成。

(1)重视诵读、理解教材上的文言文。熟读教材上的文言文,背诵一些优美的篇章,能翻译教材上的课文,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重视教材上的文言文的回归和梳理。教材上的文言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试卷上的试题很多就是书上知识的运用和拓展。所以梳理课文大意,收集整理书上的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义、通假、文言句式等知识,掌握常用术语的翻译,做好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

勾画关键词句(地名、人名、官名,中心句、过渡句),添加省略成分,弄清人物间的关系,明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读完之后梳理故事梗概,明确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

(1)看题干中要求的字、词、句、段所在,充分利用所给选项,并联系已有知识。 (2)充分利用最后那道题,能了解全文很多信息。 第三步:针对性地重读全文。 三、文言翻译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2)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关键词必须翻译出来。

(3)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四、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

(1)留: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器物名、朝代名、年号、帝号以及一些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也不必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陈胜”和“吴广”是人名,“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不译。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换:文言文中有些词的意思与今天的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具体做法: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古今异义词,正确理解翻译。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比如:“当是时也,商君佐之。”翻译时要“佐”换为“辅佐”。

(4)调:文言文中如果句式有倒装的,在翻译时要调换语序,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5)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五、翻译的误区

1.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不该翻译的强行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考生对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可保留不译却强行翻译,对重点实词该翻译却不翻译,这就会造成失分。

比如: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12年重庆卷)考生译为:王桢十分愤怒地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主什么事务,忍心黎民百姓丢在饿虎的口中吗?”那就没有翻译出关键字词:“面”“数”“主”“委”。正确的翻译是:王桢十分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2.混淆古今异义

例1(2010年安徽卷)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3.脱离语境,翻译不当

比如“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就是离开了课文中的语境造成的翻译不当。 4.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4(2007年广东卷)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5.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比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误译:当官能不改变志向的,天下之大,有几个人呢? 分析:原文是倒装,翻译时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正译:能不改变志向的官员,天下之大,有几个人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