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一年三月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时期,我县将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结构调整关键期、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邹平,根据邹平县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本《规划》是我县“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加快全县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服务业紧紧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要求,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创新措施,坚持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和优化结构并举,全县初步形成以交通运输、商贸餐饮、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末,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8.1亿元,年均增长31.3%;占GDP比重29.3%,比“十五”末提高9.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9.2亿元,年均增长18%;实现服务业地税收入5.7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24.8%,比“十五”末提高6.2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2.8万人,已成为吸纳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载体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三大载体”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已成为拉动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物流业保持较快发展。“十一五”末,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年均增长28.5%;物流企业发展到86家。初步形成了开发区运达物流园区、西王物流园区、齐星铁路物流园区、码头煤炭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邹平制造业物流基地已初具规模。旅游业快速发展。景区建设累计完成投入3.5亿元,五年共接待游客6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8.3倍。成功创建“山东旅游强县”,西董镇被命名为“全省旅游强镇”,鹤伴山、醴泉寺创建为3A级景区、范公祠创建为2A级景区。批零餐饮业蓬勃发展。国际商贸城、
会仙桥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鄢家装饰材料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相继建立;银座邹平店、苏宁电器专卖店、城东圣豪超市、城南圣豪超市等大型购物中心相继建成运营;肯德基等国际快餐连锁机构入驻我县;各类连锁经营、便利店、折扣店等新型业态遍布城区。金融保险业迅速拓展。梁邹小额贷款公司、德利担保有限公司、农村商业银行、齐商银行邹平支行、邹平浦发村镇银行先后挂牌营业,被授予“中国金融生态县”称号。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房地产累计开发面积228万平方米,总投资217亿元。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家庭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逐步推进,农村服务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起适应农民消费需求的服务体系。2009年,我县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
二、服务业发展特点
1、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我县服务业增速一直保持在18%以上,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7.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1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县服务业增加值一览表
年份 GDP(亿元) GDP增速(%) 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速(亿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78 343.9 430 473.3 540.1 19 21.1 14.5 10.1 14.1 50 62 80 132.7 158.1 (%) 23.7 19.2 18.5 65.9 19.2 2、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呈现多层次发展态势。2010年我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三者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达到78.5%;教育产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也达到7.3%,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兴服务业正迅速崛起。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喜人,成为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3、服务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2010年全县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12.8万人,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8.1%,比2005年增加2.3万人,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吸纳社会新增就业人员0.5万人,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50%;传统服务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新兴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
4、服务业成为提供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县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5.7亿元,增长61.2%,比2005年增加
4.6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24.8%。“十一五”期间全县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累计15.9亿元,年均增长12.3%,服务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支撑。
第二章 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优越
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位居滨州市最南端,东邻淄博,西接济南,版图面积1250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8万。在山东省“一体两翼”区域规划中,既位于“一体”,又属于“北翼”;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济青高速公路贯穿邹平全境,铁路货运专用线直达邹平县城,西距济南国际机场60公里,东距青岛港240公里,南距日照港300公里。
2、人文资源丰富
邹平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陶片文字把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800年。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邹平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永远激励着后人。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三十年代在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了七年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邹平是我国第一个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调查点,1997年,美国前总统卡特对邹平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访问。县域内有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醴泉寺、范公祠、丁公遗址等80多处旅游景点。
3、基础条件雄厚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总产值1849亿元、增加值38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6亿元。成功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金融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4、发展趋势明显
从宏观政策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指明了服务业发展方向,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二五”
期间,“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客观上要求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围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国家还将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具体的扶持措施,这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从我县经济基础条件看,我县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49亿元,增加值389亿元,基础条件良好,经济实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我县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服务业已经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不利因素
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2010年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3%,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而国内先进地区这一比重达到了7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80%以上。这与建设鲁中中等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县服务业仍然是以批零餐饮、交通运输及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呈现出传统行业比重
过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农村服务业还比较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3、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缺少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市场主体发育不快,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缺乏在全省、全国实力强、影响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还没有形成辐射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功能区及各类特色园区。
4、人才缺乏。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领军型、管理型、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现代物流、国际商务、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同时,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引进发展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力度不够。
第三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有利契机,按照“巩固提升一产、调优壮大二产、繁荣发展三产”的要求,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以市场化、产业
化、社会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普及发展公共服务业。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素质、提高层次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抓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批零餐饮、科技信息、商务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文化旅游、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十大重点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构建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为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并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确保服务业发展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服务业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以市场竞争促进发展,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2、坚持提升总量,突出重点。针对当前我县服务业总量偏小的实际,进一步拓展领域,提升总量规模。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强服务产业的发展。
3、坚持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动发展。服务业必须与工业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围绕工业的产业链,搞好延伸配套,用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努力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坚持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4、坚持以点带面、突出特色。遵循经济园区化、产业集聚化发展规律,突出抓好服务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的建设,用现代服务业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以此带动全县服务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逐步建立起与全面小康邹平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将我县打造成鲁中地区服务业中心城市。
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5亿元,年均增幅19%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年均增幅17%以上。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达到18亿元,占全县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达到30%左右。
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左右,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0%以上,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
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批零餐饮、交通运输、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第四章 空间布局
根据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遵循“城市辐射、园区带动、产业集聚、结构优化、错位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四大功能区”发展格局。
一、都市商务中心区
老城区、城南新区加快建设特色突出的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购物餐饮、中介咨询、商务会展、现代居住、信息软件、科技教育、卫生医疗、文体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加快推进金融大厦、商业街、商业步行街、特色美食街的建设,成为人才集中、消费聚集、现代服务业发达的中心区。
二、休闲旅游区
以打造济南都市圈休闲养生旅游第一品牌为重点,完善中心城区旅游服务接待功能,规划建设中部都市风情旅游
区、南部山林休闲养生旅游区、东部名人文化旅游区、北部黄河景观旅游区及工业文化旅游区。
三、现代物流集聚区
依据工业园区设置,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包括寿平铁路物流园区、开发区保税物流园区、西王物流园区、齐星铁路物流园区、码头煤炭物流园区、明集空港物流园区、魏桥物流园区七大物流集聚区。
四、生态人居区
在城南新区和西董镇北部,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划建设雪花山综合旅游度假区和西王印台山玉米文化产业园,加快“三山两湖一河”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成为济南“后花园”和最佳人居地。
第五章 行业发展
一、金融保险业
以金融服务高级化、融资形式多样化、信用手段现代化为重点,加快金融创新,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信托投资等公司来邹平设
立分支机构和开拓业务,鼓励发展信托、租赁、典当、担保、产业投资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创新。重点扶持和培育社会金融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引导、鼓励民营资本、社会中介组织成立担保机构,积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开发保险服务品种,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增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环境,防范金融风险。
“十二五”期间,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5家以上;组建小额贷款公司3-5家;成立融资性担保机构5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7家以上,总数达到15家以上。建设运营金融大厦,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现代物流业
以建设鲁中中等城市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六大主导产业优势,以开发区、魏桥创业集团、齐星集团、西王集团、铁雄集团等为依托,积极对接济南机场、青岛港口、日照港口,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网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
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鼓励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互动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现代物流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十二五”期间,建设膨胀开发区保税物流园区、西王物流园区、齐星铁路物流园区、码头煤炭物流园区,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及功能。高起点规划建设寿平铁路物流园区、明集空港物流园区、魏桥物流园区,重点发展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完善城市商务服务和城市配送功能,延伸物流服务网点到农村,逐步形成定位准确、优势明显、布局合理的物流发展大格局,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三、批零餐饮业
以调整商贸业布局和发展新型业态为主线,加快商贸业技术进步,扩大商贸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培育新型商贸业态和招商引资,加速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实现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现代商贸流通格局,市场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场进一步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
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提升住宿餐饮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名厨、名菜、名店,打造具有邹平特色的饮食文化。扶持3—5家营业额超500万元的限额以上餐饮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提升餐饮服务业竞争水平。加快推进住宿业的星级管理,提高住宿业服务质量,到“十二五”期末,发展五星级宾馆2-3家、四星级宾馆3-5家。
四、科技信息业
充分发挥魏桥创业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已经获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多项专利技术的优势,全力打造家纺服装、食品医药、风力发电“三大研发基地”。依托县内大企业科研中心,组织一批共性技术、关键环节的联合科技攻关,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服务业的发展。支持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和新兴科学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培育为创新主体,加速科技的传播与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五、商务服务业
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县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邹平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开发建设创意产业中
心,大力发展咨询租赁、评估拍卖、法律服务、检测认证、招投标、职业介绍、财务顾问、会计审计、会展服务、房地产中介等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全面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投资咨询、形象设计、企业形象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品牌动作、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行业功能日益完备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业体系。
六、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科技园、研发中心和研究基地,不断完善以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为重点的服务体系。鼓励扶持企业通过合作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七、家庭服务业
紧紧围绕家庭服务的需求,规范各种家政经营行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不断完善城市便民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建设,着力培育家庭服务业品牌,
推动家庭服务业协调有序地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家政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家教、维修、护理等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八、房地产业
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中中等城市为契机,以平衡住房供求关系为基本目标,按照城乡规划的基本要求,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逐步健全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供需结构基本合理、销售价格基本稳定。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住房需求为目标,合理控制房地产发展规模,积极发展面向普通消费群体的中低档商品房。加快建设商务楼宇,提升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现代物业管理水平,推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发展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交易、公开拍卖以及房屋租赁等中介服务,规范转让、租赁、抵押行为,促进租赁市场与交易市场的协调发展。建立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引导理性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九、文化旅游业
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山水魅力,注重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品牌特色,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及配套设施,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把邹平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积极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范公故里〃山水邹平”旅游品牌,全力建设区域旅游中心。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推介活动,加强与济南、淄博等区域的联合协作,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成为鲁中地区颇负影响力的休闲旅游胜地。依据邹平县旅游资源分布情况,着力打造“一个中心四大板块”。
1、旅游中心服务区:以邹平县城区的黄山、黛溪湖、黛溪河、黛溪泊(于印水库)以及开发区的平原水库所在区域为中心服务区规划范围,规划为五个休闲服务功能小区,即黄山休闲服务区、黛溪湖休闲服务区、黛溪河沿河景观带休闲服务区、黛溪泊休闲区、平原水库休闲区。
2、南部山林休闲区:以邹平县南部的长白山所在区域为规划范围,规划为六个旅游休闲景区,即鹤伴山养生休闲景区、白云山道教文化景区、雕窝峪军事体验景区、醴泉寺文化休闲景区、唐李庵宗教休闲景区、摩诃山景区及其他部分景点。本区建设成为邹平县以生态山林休闲养生和观光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山林旅游休闲区。
3、东部名人文化区:以邹平县历史名人遗迹分布相对集中的东部区域为规划范围,开发建设宋代范仲淹故里、清代全国三大首富之一的袁紫兰故里、秦末汉初的伏生祠、丁公遗址、李氏祠堂等内容,此外还有临池红庙、十里花街等特色景观点。
4、北部黄河游览区:以邹平县境内的黄河段及小清河河段之间围封的区域为黄河游览区范围,其中黄河围堰和河道之间区域为核心景区。主要依托黄河湿地与温泉、十里荷塘、魏棉纺织城等,规划建设集温泉度假、湿地休闲、滨河观光于一体的特色风光景观游览区。
5、工业文化游览区:以魏桥创业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依托,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展现我县工业发展成就,加大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着力打造纺织城、风电城、玉米城、糖都等工业旅游景点,加快发展工业文化旅游。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使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鼓励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建设企业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西王印台山玉米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艺术表演团体,培育演出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电影、网吧、演艺和娱乐等文化产业。改革投融资体制,借助资本市场,采取多种融资办法,吸纳社会资金,大力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和场馆建
设,建设大型文化集聚区。积极开展群众性健身和竞赛活动,不断丰富体育文化内容。积极承办国内国际体育赛事,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套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场所。
九、社区服务业
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拓展服务业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社区为老服务、社区安全服务,重点搞好医疗、养老、助残、心理咨询等服务。
十、农村服务业
加强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改善农民生活,加快发展农村商贸、信息、技术等服务业。结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引导鼓励连锁企业、大型商店网点下移,在中心镇、村发展连锁店、超市、便民店等现代流通业态。整合农村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资源,加快建立各类农村信息网
站,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大力扶持发展针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六章 重点建设项目
一、金融保险类 1、邹平金融大厦
总投资1.5亿元,占地3.41公顷,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建设年限2012-2013年。
二、现代物流类
1、寿平铁路物流中心
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大型铁路物流园区。
2、邹平运达物流中心
总投资6.8亿元,占地面积60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1年-2013年。主要建设内容:综合交易大楼、商务综合服务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报税中心及其他配套设施等。
3、码头煤炭物流园区
以三利物流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确认为国家级试点物流企业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园区面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煤炭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利用第三方物流,实现点对点交易,电子交易达到煤炭交易量的80%以上,打造全省最大的能源物流基地。
4、佳鸣冷链物流项目
总投资1.4亿元,冷储生鲜农产品3000吨,冷冻品5000吨年冷储运能力40000吨,冷库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制冷设备6台(套),冷藏车20辆。建设起止年限:2012年-2013年。
三、批零餐饮类
1、邹平国际大酒店项目
总投资6.2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1年-2013年。
2、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总投资6000万元,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1年-2015年。建设10处日用品二级配送中心,30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四、商务服务类
1、邹平县国际汽车城
总投资3.2亿元,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建设7家4S店,2栋综合展厅,六层大型多功能展厅一栋。建设年限2011-2014年。
2、城南购物中心
总投资2.1亿元,占地66.38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设年限2012-2013年。
3、中意家具广场
总投资2.8亿元,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建设六层销售展厅、仓储等设施,建设年限2012-2013年。
五、房地产类
1、邹平黄山鼎都商住工程
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51亩,总建筑面积2.99万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2年-2013年。
2、邹平鹤伴公馆项目
总投资3.3亿元,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2年-2015年。
3、星河上城项目
总投资3.5亿元,占地面积82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2年-2014年。
六、文化旅游类
1、邹平县雪花山综合旅游度假区
总投资300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建设年年2012-2018年。邹平县雪花山旅游度假区以邹平南部山岳与黛溪河风景区交汇区域(三山一河两湖)为规划范围。南部以雪花山度假村、嘉业生态旅游园、君晖农业科技蔬生态园、康泰葡萄岭、会仙山红酒谷等景区资源为规划范围;北部以黛溪河风景区(三山一河两湖)为规划范围,包括黛溪河源头、天地缘酒文化园、万鸽园、黛溪湖等景区资源。依据该区域的风景资源和空间资源优势,规划为四大主题,即生态休闲、健身养生、滨水体验、美酒文化主题。
2、西王印台山玉米文化产业园
充分挖掘玉米的文化内涵,拉长其产业链条,在印台山玉米文化产业园区形成集群效应,使其成为邹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最终打造集玉米科研、文化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生态度假于一体的国际级的玉米文化产业胜地,提升邹平品位及国际影响力。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26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建设年限10年。
2、邹平县黛溪河治理工程
总投资13.99亿元,拦蓄水量1203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建设起止年限:2012年-2013年。
3、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
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景区环境的改造和长生院的建设;建设杨家峪山村休闲度假区、儿童活动区、情侣休闲区。
4、泰山副岳风景区
完成“小岱顶”建筑群的建设,选择水峪、张货郎峪、天井峪、峨峪峪顶进行建设,以修复古迹为重点,以山顶观光祭祀为主要功能,参照泰山岱顶建筑格局,复建玉皇庙、碧霞祠、王母池等建筑。
5、醴泉寺景区三期建设项目
扩建改造进山景区的道路,重新布设景区的通讯、电力设施,改造景区周围环境,分批改造山坡的树种;扩大建设范公文化长廊;修复建设醴泉风景区,使之和醴泉寺风景区合二为一;开发建设范公读书洞;修建范公书院及醴泉居度假服务区。
6、唐李庵风景区二期建设项目
建设儿童游乐场;建设三贤祠(历史文化名人马骕、成瓘、张实居);建设邹平历史文化名人张实居的芝山堂;植树造景,增加名贵树种、观赏树种和竹木;增加旅游功能设施,包括整修游路,设休闲座椅、解说系统、旅游厕所等。
7、白驼山度假区旅游开发项目
以上下河为基点,利用上河水库和独特的“双驼”地貌和山水自然环境,开展一垂钓、攀岩、特色观光、水上娱乐和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特色节日游和周末游以及旅游度假等旅游项目。
8、邹平县台子镇黄河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20000亩。建设起止年限:2011年-2015年。围绕黄河大堤和浮桥路,建设采摘园、垂钓园、
森林公园和标准方田;建设黄河文化公园,仿古一条街、黄河观赏区、影视基地、休闲娱乐区、历史文化展览区;建设黄河文化景观、梯子坝景观、胡楼闸景观、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台子浮桥和官道等。
9、邹平县嘉业生态园二期开发项目
建成一处集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区。
10、圣豪生态园
总投资2亿元,建设起止年限:2010年-2014年。建设圣豪大酒店和农家乐园。其中,圣豪大酒店将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农家乐园主要汇集本地以及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形成以农家菜、地方特色菜、精美小吃和地方风情为主的餐饮休闲区。
11、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项目
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2000亩。建设起止年限:2010年-2014年。建设集有机种植、加工、销售、消费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园。
12、山东芳绿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
总投资5.55亿元,占地面积500亩。建设起止年限:2011年-2013年。主要建设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秸秆栽培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珍稀食用菌菌种厂、拓展训练科技教育基地等。
13、范公故里风景区
建设范公故里公园;修建范公桥;修建影视基地。 14、袁紫兰旧居旅游开发项目
重修庆余堂、嘉会堂、尚书堂、袁氏堂、袁氏坊、袁氏祠、城门等主要建筑;开发袁家宴,以首富之家的筵席、家常饭、不同身份的饮食开创颇具文化内涵的特色餐饮—袁家宴美食系列。
15、袁紫兰避暑山庄开发项目
依原貌原功能全面修复。收集原有家什、器具,实现场景生活化。其内客厅辟为接待游客的度假场所。
16、伏生祠风景区
主要包括伏生祠、伏生水上公园两大、刘徽纪念雕像。 17、李氏祠堂修复项目
按原貌原规模重新修复,将祠堂与周村经济历史联系起来,祠堂一进院落供奉李氏牌位,二进及三进院落展示李氏发展周村经济的事迹和成就。将李家营村辟建为旅游景村,以观光游览为主要功能。
七、公共服务类
1、城南新区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
总投资7.7亿元,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 2、邹平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大楼
总投资4800万元,在县城南部新区新建服务中心大楼,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引进CT、彩超、钼钯X光机、腹腔镜、呼吸机各1台,多床位母婴监护仪1套,计划生育服务车三部。
3、邹平县城区老年公寓
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可容纳600余人。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建立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了解、掌握全县服务业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制定和协调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作为县政府指导、协调服务业发展的常设性组织机构,负责全县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总体规划编制、政府投资安排、政策落实等工作;各单位和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真正把服务业作为产业来抓,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在主要依靠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好必须由政府履行的职责,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下大气力抓好服务业工作。
二、科学规划,宏观引导
高度重视政府在规划布局的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商贸、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规划;留足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坚持规划先行、资源整合的原则,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街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三、优化环境,放宽政策
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适应新形势,研究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研究制定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依法无禁止即放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新兴行业,增强发展活力。加强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价格和收费管理,规范收费公示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加大价格违法的查处力度。继续推进我县旅游业的改革改制步伐,加快金融、邮政及市政公共事业等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深化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公共服务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形成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的竞争环境。
四、拓宽渠道,增加投入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县财政按上年度全县GDP的万分之零点五安排引导资金,逐步增加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建设项目和服务业园区给予重点扶持;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对确定为政府重点发展的服务业项目要积极安排资金贷款,提供便捷的结算服务。
五、科技推动,提升水平
鼓励科技创新,着力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要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建设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升级,推动服务业现代化,使服务手段更先进,服务内容更新颖,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
六、开拓门路,促进就业
进一步开拓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半径,引导劳动力跨国、跨地区流动就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就业中介服务机构,规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和人事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收费标准;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努力增加社区就业岗位,鼓励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时间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七、培养人才,加强交流
鼓励服务业企业面向全国引进高尖人才,重点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物流、商贸、总部经济等领域的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与发达地区、大专院校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采取组织培训、学习考察等方式,培养服务业发展紧缺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以事业发展留住人才。
八、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项目是各项经济活动的最终载体,要强化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组织协调,完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库,做到建设一批、推进一批、规划一批。每年研究提出重点推进的服务业大项目,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定期跟踪,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各部门要把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作为第一职责,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上门服务、一站式服务,为服务业企业创造诚信规范、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制定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绩效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充分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推动服务业迈上新台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