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形记》的潜在主题
2024-02-2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29卷 第5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q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 o1.29 No.5,2009 论《变形记》的潜在主题 周丕佳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 评论家和作者对《变形记》认识的差异,是因为二者处于不同的认知层面,而就其所具有的多 层意蕴来看,至少有两层值得关注:从表层看,即评论家们普遍认识到的作品的意识形态含义——资本主 义经济制度下的劳动的异化及其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以及对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的揭露。然而作 品的潜在含义,也就是作者本人所看重的深层意义却被接受者忽视了,而这恰恰是该作的潜在主题。 [关键词] 《变形记》;潜在主题;个体性;社会性;异化 (中图分类号]1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09)05—0042—03 《变形记》讲述的是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早上从睡 解读《变形记》这篇小说时,在把格里高尔作为一个社会 梦中醒来变成甲虫,然后在家人的冷漠中死去的故事。 的人来看待的同时,更要将他当作一个具有思考能力和 《变形记》被众多学者认为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此作品在 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的人来审视。 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卡夫卡本人却在书信中 卡夫卡之所以不认为这是一篇得意之作,是因为它 明确表示对这篇小说不满意。在笔者看来,产生这个差 过于明显指向了人的外在关系,人们很容易对其产生误 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作品所表达的多层意蕴中,起码 解,将作品对人的内在的东西的揭示忽略掉。而对人的 在表层含义与潜在含义的传达与解读上,卡夫卡与读者 灵魂的揭示恰恰是卡夫卡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也最有魅 之间产生了错位。 力的地方。因此,本文将对格里高尔的几个能传递文本 关于《变形记》主题的意蕴,无论是认为小说表现了 深层意蕴的细节进行分析,以探寻《变形记》的潜在主 以格里高尔的变形为象征的人的异化,还是认为小说叙 题。 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攻克家庭这个最后堡垒的故事; 这篇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格里高尔从不安的 无论是认为小说从家庭与工作两个方面刻画了人的生 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时 存的艰难,还是认为小说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甚至亲人之 没有表现出一个正常人所应有的惊恐,而是近乎于冷静 间难以理解的孤独处境,所有这些观点都是从社会层面 地想了一下“我出了什么事啦”u J,甚至连惊讶都没有, 出发的,都是以个体的外在因素作为落脚点的,都是指 只是对当时所出现的状况不解罢了。这个细节显示了 向了人与外在环境的关系。所关注的都是《变形记》这 格里高尔对自己的身体——人的最实在的存在——的 个小说的意识形态价值。人们普遍地忽视了卡夫卡在 一种近乎冷漠与麻木的态度,好像这个变成了甲虫的身 作品中设置格里高尔这个叙事焦点,是为了强调一个独 体不是他自己的,好像他在看一场由另一个格里高尔出 立的人的主体性存在这一动机,忽视了格里高尔作为一 演的电影一样。那么这个甲虫意识到的和最关心的是 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所可能具有的和应该具有的个体性 什么事呢?是工作。格里高尔从睡梦中彻底清醒过来 意识活动。而我们从卡夫卡的日记、书信、谈话录和笔 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啊,天哪……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 记中知道,在作者的内心中,对于自我的怀疑与否定、对 人的差事”…,接下来就是一连串对于工作的各种烦恼 于前途的疑惑、对于自我存在的焦虑等等的情绪是十分 的抱怨。格里高尔的这段意识向我们传达了三类信息。 强烈的,对于人性的思考是十分深刻的。同时我们还知 第一类是字面信息,它告诉我们格里高尔对工作是不满 道卡夫卡的大多数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质的,都是他作为 意的。第二类引申信息,即从第一类信息中我们可以推 一个矛盾个体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显现。所以,我们在 断出的格里高尔所做这份工作是迫不得已的,他不是在 [收稿日期]2oo8—07一l3 [作者简介]周丕佳,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2007级研究生。 ・42・ 为自己工作。第三类信息则是隐含信息,是这段意识活 动出现的本身向我们传达的,它的出现是不正常的—— 因为没有任何人在确认自己由一个人变成了一只甲虫 或老鼠后会不感到恐惧与慌乱,而是有条有理的想到工 作的各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格里高尔却恰恰是这样 做的。这说明了在格里高尔的意识中,四处奔波、车次 倒换、劣质饮食和缺少朋友这些烦恼,相对于自己变成 甲虫来说更为重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悖谬的出 现呢?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对自己变成甲虫如此地无动 于衷呢?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格里 高尔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不是从 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的人出发的,而是以供养家人、 还清债务为目的的。在生活与工作中,格里高尔“个体 的我”处在被遮蔽状态,他往往只是“公共的我”的饰演 者。渐渐地,他就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了,他想到的只 有工作,他身上人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地侵蚀、压抑, 直到变形。这变形最终完成了由“公共的我”向“非我” 的他者的最终转变。所以,对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来说, 有关于个体的一切都成了相对的无关紧要的了,只有工 作才是重要的。为此,对于自己的变形,他也几乎是从 家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认识的,家人对此有多冷漠,他几 乎也持有同样的冷漠,只有在这个变了形的躯体受到伤 害或屈辱时,他才稍微地意识到“个体的我”的存在。因 此,格里高尔的变形就具有了两层含义:一是通过格里 高尔的变形对以家人、老板与秘书为代表的社会对人的 漠不关心提出控诉,同时也表达了是一种警示,因为“人 们必须承认类似格里高尔身上发生的事可能在任何一 个人身上发生”…。另一方面则是对格里高尔的惩罚与 警醒,惩罚是针对他对自我的遗忘,警醒则暗示着还有 挽救的机会,这后一点,对生活在以资本为轴心的经济 制度下的几乎全球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有着更为严 峻内涵的警示,或者说,是一个有着更为友善意义的提 醒。 卡夫卡的《变形记》与他的另一部作品《一份为科学 院写的报告》颇为相似,作品的主人公的变形都是一个 渐变的过程,但它们渐变的方向不一样。就《变形记》而 言,最开始格里高尔只是在身体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变 成了甲虫,但他仍然能够清晰地说话,有正常的观察能 力,思维十分敏捷,对食物的下意识的爱好也与正常人 一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非人性的一面越来越强 大,先是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紧接着对食物的喜好 由牛奶变成了人不能食用的乳酪、蔬菜和肉骨头上变稠 板结的调味汁,到最后变得像一只真正的虫子那样在墙 壁上爬来爬去,并且对细小的声音感到惊惧、慌乱。其 实他对自我的救赎的也存在于这个变异的过程中。然 而,格里高尔没有像《一份为科学院写的报告》中的那只 猴子一样,变得越来越有人性,而是最终变得越来越有 虫性,越来越丧失了重新为人的可能。为什么他们会出 现截然相反的变化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把这 两个过程比较一下,看是什么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份为科学院写的报告》讲的是一只被猎获的猴 子为了寻找出路,在人们的“教导”下努力学习,最终找 到一条变成人类的出路的故事。作为一只猴子,它遇到 的尽是粗鲁的水手与军官,这就意味着它不可能得到一 种温柔的、真诚的人类之爱,在这一点上,它与格里高尔 是相似的,可见别人的关爱并不是左右变形趋势的关键 因素。这两个故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位主人公对自 己的态度:《一份为科学院写的报告》比《变形记》要简 短的多,却有二百六十七个“我”字,猴子的这种强烈的 自我意识是格里高尔所没有的,甚至格里高尔有没有自 我意识都让人难以确定。猴子的出发点是“我”,目的的 指向也是“我”,整篇小说所表现的都是它在为自己寻找 出路。而格里高尔的出发点是工作,目的是家人,整部 小说所表现的都是他在想着别人的事情。这种替别人 着想的行为不仅不能表现他对家人崇高的爱,反而透露 了他的愚蠢,表现了他对自己的“麻木不仁”。他越是心 疼妹妹、为家庭的生活困境担忧,就越是显示出对自己 的漠不关心。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当没有人来拯救自己 时,自己必须担负起自我拯救的任务,这是作为一个独 立的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理性意识。易b生说:“有的 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 救出自己。”(《尺牍》八四)胡适也说:“这种为我主义 其实是最有价值的。” 瓦尔特・H・索克尔写的《反抗与惩罚》是较早的 认识到格里高尔的主体性的,他认为通过变形,“格里高 尔渴望的反抗的目的部分的达到了。变形后他不用再 去于那些讨厌的差事,也不用再煞费苦心;在对自由的 渴求与对父母承担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变甲虫的结 果使格里高尔既有可能获得自由,又不负罪责 仅仅成 为一个无妄之灾的受害者” J。可是依据索克尔的观 点,我们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变成 甲虫后,脑子里考虑的主要是他的工作,而不是他遭到 的厄运本身,不是他“既有可能获得自由,又不负罪责 的心灵的轻松。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格里高尔自始至终 都对妹妹怀有的那种脉脉温情。我们也无法解释为什 么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连老寡妇都不害怕的脆弱的大 甲虫,而不是别的什么虫子。索克尔的所有论证都是建 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上的,认为格里高尔“吓跑”了秘书 这个事件可以依据过失心理学原理,理解为一种下意识 的反抗。但所有这些论证都像潜意识本身一样,对我们 的意识不具有可靠性。索克尔不能提出更有力的证据, 而仅仅从一个人应该有的情绪与反映出发来考虑问题。 这种不具说服力的主观臆测却给后来的注意到格里高 尔的主体性的评论定下了基调。由于在小说中格里高 尔从未试图找出自己变形的原因,从未对这个原因表示 一点好奇,所以,变形本身就成为一桩神秘的、无法解释 ・43・ 的事件。为此,对那些认为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一种反抗 看完作品之后,脑子里有一个奇怪的疑问总也挥之 或寻找自由的观点,我们只能将之看成是出于一种渴望 不去。字典上明明写着“蜣,俗称保壳郎,c昆虫,体黑 对神秘事件加以解释的好奇心罢了。 色,会飞”,可格里高尔为什么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背 但是他们没有找到解开变形真正的密钥——格里 上有一对自由的翅膀呢?他可以背靠着椅子凭窗眺望, 高尔对变形缺少好奇心这一神秘性本身。正是由于格 为什么没有想到从这个窗台上往下一跳,进人一个全新 里高尔对自己的变形没有兴趣,说明他遗忘了自我意 的自由的自然界呢?所以说,格里高尔连一个称职的屎 识,而变形正是他的这种遗忘的一种必然的后果。 壳郎都不是。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要飞走、离开,根本 所以说,《变形记》并没有表现卡夫卡最深刻的矛盾 就没想过要用变形这种方式来进行反抗或寻找自己的 与痛苦一——即人的”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矛盾。其实 自由。就这个意义而言,格里高尔是卡夫卡所有作品中 卡夫卡毕生都被这个痛苦追逐着,他与菲利斯的关系也 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他比法的门前的乡下人更可怜,比 是建立在个体与社会的对立痛苦上的。卡夫卡渴望与 终生不能进入城堡的K更可怜,比被阁楼上的法庭判决 菲利斯的结婚无非是想借住菲利斯搭建一架通向社会 了的约瑟夫・K更可怜。乡下人、K与约瑟夫・K虽然 的桥梁,而当看到菲利斯有可能对他在文学创作中找到 终其一生都不知该“怎么做”,但他们毕竟意识到要为自 的自由的个体生活产生威胁时,他就在菲利斯的爱情面 己找一条出路,不管这出路显得多么的荒诞。可是格里 前退却了。卡夫卡是第一个在内心开辟了人的“公共 高尔却很少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自我的需求,更不用 性”与“个体性”战场的作家,而格里高尔则是第一个自 说为自己寻找出路了,他只不过是一条善良然而可怜的 我放逐的人虫。格里高尔是文学史上最孤独的人物形 虫气十足的虫子。 象,他不但像萨特所刻画的主人公那样绝对的得不到他 社会性与个体性是一个独立的完全的人所不可或 人的理解和爱,甚至就是他自己也不试图理解自己的欲 缺的两个方面。《变形记》中的老板、秘书与家人们只看 求,不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 到了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一个社会的人所应有的对他者 作品中有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细节,那也是格里高 的温存与理解;而格里高尔又过于看重人的社会性,忽 尔在全文中唯一一次自我意识的主动闪现。当母亲与 视了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前提——自我意识。《变形 妹妹要把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全都搬走时,格里高尔 记》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进行鞭辟入里的挞伐之时, 为了不完全忘记自己以往的人性,爬到了那位身穿一身 也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以及最后的死亡,揭示了一个忽 毛皮衣服的女士的画像上。这幅画是作品中唯一一个 视了个体性存在的人不可避免的毁灭命运。 引起格里高尔自我意识的物品,因为画上的女人正“挺 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她的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 [参 考文 献] 筒递给看画的人”…,当格里高尔看这幅画时,他感到 [1]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一卷[M].河北教育出版 画中人物的动作就是指向他的,这就意味着在格里高尔 社,1996.106、107、112、107. 的意识中即将展开与画中女人的心理交流,这种交流是 [2]胡适.易b生主义[J].《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 可以唤起格里高尔对个体的我的意识的。格里高尔保 (6). 护这幅画的行为,实质上是保护自己最后的个体性的一 [3]索克尔.反抗与惩罚[A].叶廷芳.论卡夫卡[c].中 种潜意识表达。而这个挣扎,却直接导致了以父亲为代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42. 表的社会性的毁灭性打击——苹果炮弹的轰炸,它说 (责任编辑:胡光波) 明,在这个异化了的世界上,自我意识与个体性是不被 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 The deeper topic of Die Verwandlung ZH0U Pi—iia (College of Literatur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China) Abstract:Though the Die Verwandhng was known as Kafkag representative work,it wasn approved by Kafka himself.The reason is that the layers of cogni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critics are diferent.It has at least two implications wo ̄hy of our concern,The surface level is widely known as the human dissimilation which was brought by the labor dissimilation in a capi- tatist system,but the deeper essence of the work which was thought a lot of by Kafka was absolutely ignored.This article tires to show the deep meaning by analyzing a few details. Key words:Die verwandlung;deeper topic;individuality;sociality;alienation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