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1、线上教学情况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线上教学发现,学生在线上学习 的积极性不够高,知识的熟练度欠缺,老师在上课时的监督作用较小。线上教学更加考验孩子们的自律能力及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对家长的一个考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监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线上学生的自由度更高,干扰事项也更多,所以大部分效果不是很理性。线上教学老师备课要更加仔细,每节课基本都是我们优质课。这对那些自律能力好的同学就有着一定的优势,他们在课上能接受更多的知识。
2、目前学生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线上教学,九年级的学生终于返回了校园走入了课堂,学生的状态欠佳,课上比较沉闷,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学习状态低迷,进入课堂较慢,线上和线下的衔接不够流畅,需要对线上的知识进行回顾、练习。同学们在课上的表现要好于网课,大部分学生进入了自我调整状态,我相信学生会很快转变现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3、教材重难点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第一节 锐角三角函数
重难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能够用
tanA,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2.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节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重难点:1.经历探索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值的意义。
2.会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会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
度数。
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计算
重难点:1.利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3.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第四节 解直角三角形
重难点:1.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含义
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
数解直角三角形。
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和解题技巧
第五节 三角函数的应用
重难点:1.方向角的定义
2.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实际应用(难点)
第六节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重难点:1.测量倾斜角
2.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重点)
3.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难点)
第二章 二次函数
第一节 二次函数
重难点:1.知道二次函数的概念
2.会根据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计算一些函数值
3.会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第二节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重难点:1.经历用描点法作函数y=x²的图象的过程,能根据图象认识和
理解二次函数y=x²的性质。
2.能作出二次函数y=-x²的图象,并能比较它与y=x²的图象的
异同,初步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式与图象之间的关系。
3.在二次函数图象中初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变换。
第三节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重难点:1. 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能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
进行研究。
第四节 二次函数的应用
重难点:1.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
关系,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小)
值问题。
2.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
应用价值和数学转化思想。
第五节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
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
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第三章 圆
第一节 圆
重难点:1.掌握圆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概念。
2.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形成分类讨论思想
3.会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
圆的位置关系。
第二节 圆的对称性
重难点:1.知道圆的对称性,明白圆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
2.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对应相等关系
的定理。
第三节 垂径定理
重难点:1.会运用圆的对称性探究垂径定理,并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相
关问题。
2.知道垂径定理的逆定理并会运用它解决问题。
第四节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重难点:1.经历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的过程。
2.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及其推论,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体会分类、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五节 确定圆的条件
重难点:1.探索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结论。
2.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
3.知道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及外心的性质(难点)
4.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第六节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重难点:1.经历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知道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
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
4.掌握经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的方法
第七节 切线长定理
重难点:1.掌握切线长的定义,切线长定理及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
2.掌握切线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第八节 圆内接正多边形
重难点:1.了解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会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一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
3.掌握正多边形边长、中心角及边心距的求法
第九节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重难点:1.弧长公式
2.扇形面积公式(难点)
4、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衔接和措施
第一步:摸清底细。首先,做好线上教学情况摸底。教师要提前梳理线上学习期间每节课的学习笔记,找出教师线上讲课疏漏的地方,了解每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否掌握,查查学生是否有缺课情况。再者,开展线上学习效果检测活动。理科类课程可以组织一次综合性摸底检测,文科类课程可以通过现场抽查,通过听、说、读、写等分组互动办法,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
第二步:找出问题。摸清了底细后,要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复习、检测等手段,找出个人线上学习的失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步:查缺补漏。我们不主张复课后,老师对线上教学的内容从头重讲。一来本学期课时不允许,二来炒现饭式的重复,也没有必要,势必事倍功半。
5、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帮助学生养成一下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
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随着年龄的升高,思考问题时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3、仔细“审”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建议教师们经常进行“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不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课后作业要按质、按量、按时、书写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
5、善于“问”的习惯。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6、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
7、力求“断”的习惯。
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
8、提早“学”的习惯。
从小学生认识规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9、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
10、客观“评”的习惯。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11、经常“动”的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
12、有心“集”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有责任民的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错会诊专栏,有心计的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反复警示自己,值得提倡。
13、灵活“用”的习惯。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