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季庆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是人们敬重的书画艺术家。在欣赏王季庆先生的诗书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愫和骨气。
笔墨书香家国情 ;;王季庆先生诗书画欣赏
王季庆先生是人们敬重的书画艺术家,儒雅智慧,与人为善,很少有吹嘘之词,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地位很高。
初识先生,是在洪庆文化交流会上。裹挟于一群文人当中,他显得与众不同:衣着得体整洁大方,双目如炬有光,眼神似乎能够洞穿世界,炯炯有神,充满智慧。后经火箭军大学韩怀仁教授介绍,果然非同一般。之后,便有了几次品茗、吟诗、作画交流的机会,看他娴熟地为朋友沏茶倒水,动作沉稳而又老练,定不像西北汉子所能为,才知他在深圳打拼了二十多年,那里的刚柔气息深深感染着他。
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家风熏陶,从小便多才多艺。二胡、琵琶、笛子、扬琴、唢呐、手风琴……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而且还是学生会主席,加之成绩优异,年少的他,骨子里跃动着狂放与桀骜不驯的闯劲儿。后因运动牵连,终被踩在了脚下,从此收敛性情,参悟人生,将所有的棱角打磨得干干净净,如同一棵小草,找寻一处属于自己的森林,静穆地生长,不再为轰轰烈烈所裹挟。虽身处
1
逆境,心态却坦然自如。
八十年代初,先生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南下深圳,“北望长安总是情,不知何年归故里”。在有着鹏城之称的深圳,奋斗二十多年,却不忘把思辨与希望镌刻进他的诗行,“惊雷当头响,前途眼前崩,入坠深渊不知情,挥画笔,冷观残雪,岿然不动,绘出万千气象,留下七彩人生”,他寄情于山水书画,修炼心灵的圣洁,并满怀对家乡的展望和期盼:“青山不解离乡愁,渭水岂知人怀旧”,“人道蓬莱仙境处,怎及晚照骊山头”。2012年他终于从深圳回到西安,看到故乡的新变化,喜上眉梢,“回眸古城……十八载回归畅想,故园换新装。”
从临潼到深圳,再从深圳回到西安,生活的艰辛打磨出他外柔内刚的个性,成就了他书画与诗歌艺术的造诣,也藉此支撑起生活必须的内力,在成功经营生存空间的同时,更收获了艺术的硕果:他先后出版了《季庆诗书画集》和《季庆诗集》,诗歌多为古体、格律、词牌等,彰显出他学识渊博、厚重传统的文化底蕴。的确,他血脉中的文化传承,为他的诗歌及书画艺术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冥冥之中,似乎总能接纳祖先的恩泽与点播,让他的著作与言行超凡脱俗。“书画寄柔情,翰海弄墨香。胸有千重壑,秦韵传四方。”江西读者平沙落雁有过这样的点评。
王老师最喜欢谈及那件灵异趣事。在外孙路桄畅新书发布上,原本是即兴祝贺的一首词,却因“东纵骊山,西横灞水”两句经典而传为佳话。原来,三年中的一次邂逅,谈及此诗,却被堂兄告知,早在
2
五十年代初的洪庆小学,其大门上就有过一幅对联,那对联是王季庆先生的祖父题写的,上联是“东纵骊山基业巩固如山久”;下联是“西横灞水世代衍流似水长”,这对联就用砖刻阳纹相嵌在校门两侧。后校门被拆除,到王老师上小学时,就没见过老校门了,也就根本不会知道有过这幅对联。今日听堂兄解读,他深感震憾和惊诧!祖父是清未秀才,创办了此校,为学校题写对联也是常事。祖父五十岁后弃教从医,继承祖传,成为洪庆地区一代名医(见灞桥区志人物栏目有记录)。没料想,祖父百年之后,冥冥之中会将这种文化基因传承给王季庆先生,又使他有机会再交棒给文气相通的桄畅外孙,文脉的相通,冥冥的传承,怎不令他叹服。
后来,先生历次在洪庆文友中说,“洪庆地区文化兴盛”,著作颇丰,人才辈出,是与该地区东靠骊山洪庆堡焚书坑儒遗址,有“秦儒魂佑”,西横灞水有唐代将相遗骨启迪,故“大唐魄依”,所以,“洪庆文盛,人才广济,人杰地灵,摧生着一种文化自信,定成大气候也!”当然,这是先生对洪庆文化人的勉励和寄托,身处洪庆地域的我们,自然深感荣幸,也便以此为动力,向神圣的文学、高洁的艺术靠拢,也便催生了《百花岭》和《灞柳文艺》、《灞水两岸》及数十部文学著作。
王老师是临潼人,却与洪庆地区街院相连,自然,大家又将他划归了洪庆文人圈。在这里,他将他一生的思想与灵魂融汇在了书画艺术及文化事业之中,如同一面旗帜。
他的书画,欹正相生,参差错落,超然洒脱,释然自得。他画秦
3
岭,便有了云海氤氲、松涛漫卷、微风燕归、草青万壑的春天气息,巍峨壮观中彰显出秦岭山脉的霸都之势。他画天台山,浓与淡之间,总能将暮色中那些青峰抛撒在漫天的飞云之间,登高眺望,松峦叠嶂,似乎早已淹没了路的行踪。但是,无论路途多么艰险,那青衣使者却从容淡定,遥望远山,将自己的心音渡过万重山,自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气势磅礴。是啊,唯有参悟人生真谛的人,才会这样从容不迫,道法自然,因为他早已悟破苍穹的变幻与莫测,心安则路远。
山水画《阳光照耀小河谷》,给人一种安逸,净雅,空灵之美。画中自含无穷趣,画中自解天外意,笔走宣纸,龙游千里,泼洒丹青,婀娜多姿,那云烟飘渺,那五谷丰登,那山石泼墨,那阳光初照,小河欢腾,良田肥沃,生态自然,水墨丹青,浓淡相宜,奇思妙想,每一根线条,每一片晕染,无不彰显出王季庆先生谦和儒雅的风骨。凡与王先生交往过的人,都会给予“平易近人、品格高尚”的定性。因为他的品格高尚,所以,他的书画作品总是立意深远,叹为观止,在他高深造诣的作品后面,观之必然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书,大气磅礴,他的画,秀美悟道,指点迷津。无论书法,无论山水,运笔大胆自如,天然洒脱,返璞归真,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让人气定神怡。
最后,借用“虎王”之称的著名国画家阮班超先生之语结束全文,他对王季庆先生的评价可谓全面而透彻,入木三分:
他隆准广额、目光如炬、逸态洒脱、内涵无极,不由心生敬意
4
……几句寒暄,顿消语禁。投机之话遂增,直叹王兄之才、王兄之气、王兄之骨。
做一个国人不可有媚骨,但要有傲骨。他用毛笔写下一个“华”字,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就必须把自己钉到十字架上,来支撑“华”,有支撑,“华”字才不倒。我深感先生的爱国情愫和骨气。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一字一份情,一诗一份义,一个宽宏、伟岸、豪气、慈祥、博爱的先生正朝我们走来。
作者:伏萍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