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月光曲》文本细读方案

《月光曲》文本细读方案

2020-03-2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月光曲》文本细读方案

惠安西坑小学 吴雪卿

一、解读文本内容,了解贝多芬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0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22岁起定居维也纳,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32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2、课文内容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3、课文详细内容

贝多芬,一位音乐天才,一位音乐巨匠。他对音乐的非凡感受力,他面对命运的挑战永不言败的顽强意志,早已为大家所熟悉。而通过《月光曲》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位音乐巨人还有一颗细腻而善良的心。

课文一开始就交待了这个故事是一个传说,说实话,我一直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有真诚而善良的心灵,比如贝多芬,比如文中的穷兄妹俩。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既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又是这曲优美乐曲的内容,这是我不断读书思考的结果,也是我一直聆听这首曲子的结论,而贝多芬之所以即兴谱写了这首曲子,灵感就是皎洁的月光和美丽而热爱音乐的盲姑娘。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本身的发展。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皓月当空,贝多芬一个人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此时,月光如水,银色的月光穿过树梢,洒满了小路。不远处的莱茵河正在无声的流淌,洒在水面的月光和水一块儿流淌,河面就像是一幅闪烁着银光的锦缎。多么静谧、美丽的夜晚啊!

而打破这宁静的,正是那一串串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由于弹奏的正是他自己的曲子,他不禁循声走去。在一座茅屋前,贝多芬停住了脚步,而琴声也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

谈话,就是这简短的谈话,在贝多芬的心中荡起了涟漪,激发了他的善良的天性,让他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对话是这样写的: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仅仅只听人弹过几遍,竟也能磕磕绊绊地弹出来,说明这一位姑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一句“那有多好啊!”透露出她对贝多芬音乐会的无限渴望。那位做哥哥的何尝不想满足妹妹的愿望呢?但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买不起昂贵的音乐会入场券,他是多么地无奈而难过啊!听了哥哥的话,妹妹这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把最爱的哥哥给伤着了,她马上劝慰了哥哥,说自己只是随便说说,从而把满心的渴望埋入心底。这是一对感情多么深厚的兄妹啊!他们的互相关爱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他决心要马上实现这位姑娘的心愿,于是他推开了门。

在茅屋里见到的情景有些出忽贝多芬的意外,这确实是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没有想到的是那位热爱音乐的姑娘却是一位盲人!贝多芬觉得自己这一次真是做对了。他在成名以后,虽然总是出入于豪门大宅,与他交往的也都是声名显赫的的王公贵族,但是与那些人交往,表面上风光热闹,而他的内心却无比孤单。他很清楚地知道,他的音乐被有钱人所捧场,而他的心却永远属于劳苦大众。眼前这位清秀的盲姑娘,虽然出生于贫苦之家,却有着一颗如月光般纯洁的心,贝多芬要倾情为她演绎那一首曲子。

在他忘情的演奏结束以后,耳边传来了盲姑娘天籁般的声音: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一句话彻底击中了贝多芬,在他的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是啊,盲姑娘有这么高的音乐造诣,能听出他倾注于其中的真情,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盲姑娘竟然能从琴声判断出他就是贝多芬!他没有想到在这郊外的一座茅屋里竟然藏着他的一位知音!他真是太意外太激动了。

激情有了,灵感也就来了。“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多么纯洁无瑕的月光啊!它不正像美丽的盲姑娘一样吗?贝多芬决心用琴声把今晚的奇遇弹奏出来,献给这对穷兄妹。他“望了望站在身边的穷兄妹俩”,眼神是温和平静的,心里却在梳理着今晚所发生的一切:从幽静的小路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兄妹谈话到盲姑娘激动的话语„„于是他按下了琴弦: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他在小路上散步,听到盲姑娘的琴声。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他听到了兄妹的谈话。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听到了盲姑娘激动的评价。

借着月光,一首世界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在贝多芬的眼里,穷兄妹俩是月光的象征;在穷兄妹俩的眼里,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更是上天的恩赐,如漫天倾泄的月光,只是这月光有了爱的温度。这月光,必将永远温暖着他们的心。

“人间有许多事情,就如同月光,仿佛没有用,仿佛又美丽至极,因为它属于人的心灵”那一夜的月光,不正是这样吗? 二、 解读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2、过程与方法方面:

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三、细读文本,走进情感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情”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具体表现,是课文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魂”。“借助文本、依据语言,从情入手”,成为本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正确把握,关注情感。

心灵的触动:

一个秋天的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听到了自己的曲子,大音乐家的内心一定会有所“触动”。

内心的感动:

走近茅屋里,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姑娘多么渴望能听听贝多芬的演奏,但是因为家境困难,这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奢望;最后为了安慰自己的哥哥,掩饰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故意说是随便说说。简短的对话,却能深切体会到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更能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听了兄妹的对话,贝多芬怎能不为之“ 感动”呢?

推开门,走进茅屋,贝多芬看到了一支蜡烛、一架旧钢琴。尽管当时家境贫困,但是家里还摆设着一架旧钢琴;尽管姑娘是个盲姑娘,但是她还是在努力地弹着。可想而知,姑娘是多么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啊!看着这一切,贝多芬又被感动了。

心情的激动:

一曲完毕,盲姑娘竟然认出了眼前弹曲子的就是贝多芬,贝多芬真的没想到,没想到,他在这儿能找到自己的知音,他心潮澎湃,万分激动。

看着眼前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了琴键,即兴创作了《月光曲》,他用优美、跌宕起伏的琴声表达了他此时内心激动的情感。

(二)、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文本主要以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情感,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内容之一:

整个教学中引领学生穿越文字,穿越情感,引领学生在走进人物中体会情感。 (三)、在语言实践中,领悟情感。

马兴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在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的同时,阅读教学始终应关注语言文字,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性的感悟才能根基更深。《月光曲》一课的教学亦应如此。

1、在朗读训练中领悟情感。

例如在学习第3自然段后,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妹妹对音乐的渴望,妹妹懂事,兄妹俩相互关心。

读是传情达意的最好手段,从文本出发、读中传情,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2、在说话训练中领悟情感。

在读完了课文第8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后,我及时出示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此情此景,贝多芬又有什么样的想法要释放出来呢?学生作了如下的交流: 生:我要为这位盲姑娘再弹一曲,再一次满足姑娘的心愿。 生:多美的月色,多好的姑娘,我要再弹一曲。

生:我的音乐是为劳苦大众的,我的《月光曲》就是献给盲姑娘的。(这位学生的发言是在我的提示下完成的。在对贝多芬进行介绍的时候,我出示了相关的介绍: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

又比如,课文的第9自然段,《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对文字的理解不难,难的是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轻松舒缓到渐强发展到高亢激昂的变幻。

学生品味着优美的语言,鉴赏着乐曲的旋律,进一步体会了音乐家的那份深深的情感。 正确把握文本,关注课文情感,强化语言实践,引领学生“入情”、“悟情”,把情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