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数学走进孩子的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心灵”

雷家巷完全小学 杨国云

“以人为本、以本为纲”,是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应抓实‘双基’的同时,着眼于开放,唤醒学生的开放意识;使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心灵受到制约;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完整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我们教师要依靠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同时,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进行有效的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激发;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张扬;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学生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课堂变成了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一、用生活教材,拨动学生心弦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

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人人都来分物品(课前收集),要求分的一样多;又如,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围绕 “今天我是小主人”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招待客人要烧开水,洗茶杯、拖地等具体事情,结合时间,如何统筹安排等。

设计生活性的数学作业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又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写写数学日记,走进超市,走进商店,去了解商品的价格,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二.以活动游戏,激荡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让会剪纸的同学剪出拿手的图案来分析,折一折,剪一剪,帮助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再让他们用镜子玩,发现镜子的奥妙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在学完1—6的乘法口诀以后,和学生一起玩过山洞的游戏,请十位同学上前,两个两个把手举起,搭成山洞,五个山洞分别是“2”、“3”、“4”、“5”、“6”,其他小朋友分别代表1、2、3、4、5、6中的一个数字。过山洞时,就将自己代表的数字和山

洞上的数字相乘,如果算对了,就可以顺利地通过这个山洞,去过下一个山洞,算错了就回到座位上去背口诀。又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做游戏,一生当迷路的小鹿,在迷路的情况下,打电话请朋友遥控指挥,用上所学的方位词,帮助其走出困境,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对知识巩固得非常好。

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练习充满了情趣,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了新知。数学游戏带来的欢乐成为学生喜欢研究数学的巨大动力。

三、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心智

“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 这句话是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说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习惯。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问”数学、思考数学,则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生2:“为什么要凑十?”生3:“为什么

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又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让学生尝试摆出竖式计算,然后出示正确的竖式,引导生观察,并提出疑问:生1“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生2“为什么不象整数一样末尾对齐呢?” 生3“为什么整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省略,小数部分可以省略呢?”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小数的加减与元、角、分的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以开放评价,滋润学生心田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修订后的大纲把“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实施开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动力支持,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索和创新上。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切忌思想僵化、行为模式化。师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一句“你讲得好!”“谢

谢你的回答”、“如果你再想一想,会说得更好”,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师生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感染与滋润。

总之,儿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离不开游戏;数学离不开问题;数学离不开评价。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在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学好知识;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在兴趣盎然,开放评价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走进数学,学好数学,喜欢数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