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物喻书对自然之美的观照
2024-05-05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要惫 £,育靳充 试论以物喻书对自然之美的观照 口杨摘庆 要:取譬物象以论书常散见于各朝书法著作之中,但是多零碎杂乱、无章可循,而当代书论中频见援引者而鲜有整理者。文 章在对前贤书论进行梳理时发现以物喻书不仅观照自然物象的形态关,而且观照了自然物象的神韵关。 关键词:书法自然比喻品评 将大自然的具体物象与艺术品评相联 此处“辄常师之”的对象便是“夏云奇峰” 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 系最早可见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人物品藻, “坼壁之路”等自然物象。书体的取法自然 不可胜原”“是故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 如“太尉神资高彻,如璐树琼林,自然是风 亦然,清代学者翁方纲更用“天下无物非草 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这三处书论 尘外物”,“嵇延祖卓卓如鹤立鸡群”。这种 方法很快被借鉴到文艺批评之中,在书法 品评中则具体表现为以物喻书的特殊品评 方法。 一、以物喻书观照自然物象的形 态美 以物喻书中对自然物象形态美的比喻 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直观的。此类比喻在 历代书论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自 然物象比拟书写方法,另一种是在书写过 程中主动模仿自然物象。 以自然物象比拟书写方法的比拟形式 可见于传晋卫夫人《笔阵图》:“横”如千里 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 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 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这种以自然 物象的形状比喻书法单个笔画的态势,以 启发学书者应当如何正确、美观地书写这 些笔画,有“发启童蒙”的实用价值。类似 的书论还有如传王右军《笔势论十二章》中 提及的“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 若春笋之抽寒谷”。这都体现了一种自觉 地用以物喻书树立某种书写的规范。这种 比拟是书法规则恒定,用自然物象模拟书 法规则的过程,亦可以说是一个总结的过 程。这样用自然界物象的特征总结书法的 特征,可以使书写方法简单明了,方便学书 者学习。 书写过程中模仿自然物象则较前者更 具自觉性,如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进”,雷 太简“闻平羌江水暴涨而笔法大进”等,不 胜枚举。这些书论中虽未出现“如”“若”等 带有比喻意义的字眼,但它是深层次的比 拟,已然从观念上的比拟上升到实践上的 模拟。唐代陆羽对“师法自然”阐释得更加 明显:“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 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 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 痕?’素起,握,厶\手日:‘得之矣!”’不难理解 20 书”加以概括,这无疑是看到了历代书家模 中,“远而望之”后面承接的以物喻书显然 拟自然物态的自觉意识。“无”字和“非”字 达到了用自然物象的神韵美形容书法作品 的连用既肯定了书写时主动模仿自然物象 意境美的效果。唐代窦晟《述书赋》中的论 对于书体发展的重要性,也肯定了书法取 述则更加明显:“籀之状也,若生动而神凭, 法自然形态美的必然性。 通自然而无涯,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离 二、以物喻书观照自然的神韵美 披。”如果说由“远”通向“境”说服力不够 “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在关 的话,那么“生动”“神凭”则表现出人们将 注自然物象的形态美后必然有所思考,对 书法意象与自然妙合后通向无涯之境的空 于自然物象的观照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形 灵和玄远,一幅意境深远的书法画卷俨然 态上,历代书论家更多地把目光聚集到了 跃然纸上。 自然物象的神韵美上。书法有如一首对仗 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亦会有意识地 工整、音韵和谐的律诗,给观者留下深刻印 观照自然物象的神韵美。对自然物象有所 象,同时,诗歌背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更加 观照,有所感思,所感中有自然物象,心中 令观者难以忘怀。 对自然万物的所感深、所思广。这感深、思 观照自然的神韵美,使得书法品评更 广最终又会转化为黑白的世界寓于书法作 加通俗易懂。书法相对于其他艺术显得抽 品表现出来。 象而不易描述,特别当谈及书法的神韵时 结语 就更加难以用一些特定术语进行表达,然 书法对自然的观照主要体现在以物喻 而用自然物像的神韵比喻书法的神韵则显 书的品评手法上,以物喻书不仅观照了自 得更加形象:“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龙蛇 然的形态美,还观照了自然的神韵美。这 之棼组”,“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 体现了人们取法自然的自觉意识的增强。 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 对于自然形态美的观照是基础,而对于自 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这些书论用以 然神韵美的观照使得书法具有了意境美, 物喻书的方式将书法的神采表现得栩栩如 赋予了书法更多的灵动。 生,真可谓“取象形器,而以寓其无言之 妙”。 参考文献: 观照自然物象的神韵美,使得书法作 [1]龚斌.世说新语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品更加富有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 2011. 曾用“远”这个概念概括山水画的意境:“山 [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 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 书画出版社,1979. 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 [3]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一).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1. 山,谓之平远。”叶朗先生亦曾指出,“‘意境’ [4]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 就是要超出有限的‘象’,从而趋向于无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限。这就必然和‘远’的观念相联系。‘意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人民出版社, 境’的美学本质是表现‘道’,而‘远’就通 ]985. 向‘道”’。由此可见,“远”是通向“意境” 的一个渠道。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以物喻书就曾与“远”相连用:“远而望 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远而望之,若 编辑王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