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解析
——以绍兴为例胡京京1,李 磊2
(1、同济大学,中国 上海 200092;2、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6)03-0171-02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1、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构成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宁绍平原的宏观自然环境,决定了绍兴城的选址;而城市所处位置的微观自然环境,决定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
在宁绍平原的形成之初,大部分地区都还是沼泽,人类的生产生活必然要依托崛起在平原之上的山体。宁绍平原很多城镇都是在这些山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这也就是今天宁绍平原很多城市内都有山体的缘故(除了绍兴外,还有余姚、镇海、慈溪、宁波等)。绍兴城内最初共有8座山体,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地面的升高,5座山体先后被淹没了,留下的3座山体成为了绍兴城内重要的景观特色。另外,绍兴地区水网纵横,绍兴城在发展中将大量河道纳入城墙之内,水网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绍兴城市山水格局的形成,自然环境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2、自然环境的改造。绍兴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均属于风景名胜类型,城市周边的风景名胜对于城市的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风景名胜是通过改造自然环境形成的。绍兴地区自然环境最显著的特征是有山有水。
由于绍兴地处水乡,必然对于防洪和排涝十分重视。因此绍兴的地方志中称:“善治越者,以浚河为急。”东汉马臻治水,修筑了鉴湖。鉴湖的形成为绍兴城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水源,进一步促进了绍兴水城的形成。绍兴城内的河道也决不是天然河道,而是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加上人工的填掘整理,逐渐形成的。
绍兴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的自然山体加以利用,建筑取材,挖土开山。一般而言,这种对于自然山体的利用,容易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绍兴却是例外。位于城市东部的东湖风景区和位于城市以西的柯岩风景区都是由于历代的采石形成的风景区。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为城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人文环境的创造。魏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士南迁。绍兴良好的城市环境使得大批文人作者简介:胡京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墨客汇聚绍兴,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逐渐创造了绍兴的人文环境,绍兴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出现了新的内容。绍兴文化昌盛从城内逐渐增多的寺庙、书院以及园林可以窥见一斑。今天绍兴城内众多的文物古迹,正是绍兴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历史积淀。
二、绍兴的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中心的变迁。绍兴地区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鉴湖的建设以及北部山会平原水网系统的形成带来了绍兴地区城镇的繁荣。河道对于绍兴城的意义更加重大,河道构成了绍兴城市的命脉,一方面为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还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防灾以及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
早期在绍兴城内,由于北部地势低洼,不宜进行建设,而城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人口居住较集中。南街河两侧是早期的市中心,张马河的都亭桥头是集市贸易中心,投醪河沿岸是城市的行政设施所在地。后来,由于南部河床升高,航运功能衰退,南街河逐渐淤塞,繁华的商业区变成了居住区,投醪河沿岸的行政设施也逐渐成为了废墟。与此同时,由于北部地势升高,市中心也就随之北移。通过在北部的上大路、西小路、昌安街一带开挖河道,使得大江桥附近日益兴旺,成为了城市的水上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另一方面,清道桥位于城市居民分布的中心位置。城市的中心就以大江桥和清道桥为枢纽,呈线状布局的形态。这种“二点一线”的市中心形态刚好符合绍兴城市一方面服务于市民,另一方面服务农民的双重功能。
2、“鱼骨形”结构。由于自然地理原因,绍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这一地区河流大都由南向北,最后流入杭州湾。绍兴城是在会稽山北麓的冲积平原上的孤丘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绍兴城的北部还有大量的平原聚落,这一地区现在的城镇大都是在这些平原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地区的城镇大都分布在绍兴城北部的山会平原,绍兴城需要加强与北部地区的联系,这也要求加强城内南北向河道的建设。
一方面,绍兴城内的城市中心由南向北迁移的,另一方面,绍兴地区的城镇的形成,也体现着由南向北的特
・171・
点。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绍兴城内主要河道呈南北方(上接第165页)太合理。特别是彩色乡土树种利用较少,向。虽然,城内东西向的河流与南北向河道相通,但大如:五角枫、臭椿、乌桕、楸树、榉树、黄连木、都没有贯穿东西,东西联系不便,但由于传统农业社会交枫香等很少利用。通量不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并不大。(3)落叶灌木类乡土树种应用较好,能广泛大量用于
3、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功能要素。(1)基础设各种绿化,效果明显。但品种还应增加,以达到香化、美施类要素。主要包括城墙、城壕、道路、河道等。
化、彩化的理想境界。
在绍兴城市的基础设施类要素中,河道构成了绍兴城市
(4)攀缘类植物乡土树种有凌霄、紫藤、葡萄、扶芳
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2)政治文化类要素。主要
藤、蔷薇、金银花、五叶地锦、藤木月季。现在绿地中利
包括官府衙署、楼阁亭台、学宫书院、寺庙祠观、兵
用率很低,应加以重视并利用,不仅能增加绿化面积还能
营较场和官仓典狱等。府衙是政治文化类要素的代表。
丰富景观层次,达到立体美化的效果。
从历史来看,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绍兴城内的府衙
(5)地被植物品种的应用比较单调。除冷季型草坪、
越来越多。东汉以前,城内只有一个上阴县衙,东汉
以后增加了一个郡衙,南北朝以后又增加了一个县衙,三叶草、地被石竹、金鸡菊、美人蕉及一年生草花应用较
多外,一些优良性能的宿根花卉如葱兰、韭兰、沿阶草、自隋唐以来,绍兴城内一直是三个官衙并列。府衙和
马蔺、萱草、鸢尾等极少采用。这是我市整体绿化景观中山阴县衙位于府山以南,再加上其他行政设施时的府山
的缺憾。应该加大对宿根花卉的种植量。以南成为了绍兴的行政中心。
三、园林树种种植规划(3)社会经济类要素。主要包括平民房屋、私宅园
林、官宦大族府、农地及空地等。大量农地及空地在城1.种植规划原则。(1)以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墙以内的残留,是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特征,绍主,适当选用一些经过长期驯化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外兴也不例外。另外,湖泊众多也使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特来树种。(2)植物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速生征之一。这些湖泊中,除了小部分是挖掘以外,大都是树与慢生树相结合。(3)以乔木为主构建城市绿色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架,并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的群落式种植方
三、行政区划对绍兴空间结构的影响式来达到草成片、树成团、疏密有致的景观效果。南北朝以后,在历代的绍兴城市地图中,表现得最为
(4)增加攀缘植物和地被植物品种。(5)以落叶树
明显的是一府两县。从表面来看,绍兴城是一个整体,而实
为主,根据不同的景观和功能效果注意常绿树种与阔叶
际上,以府河为界,绍兴城被分为了两半。尽管统一的城市
树种的搭配比例。
规划在南宋就出现了,但人为的城市结构的行政分割还是带
2、基调树种的选择。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体现地方
来了城市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山阴、会稽两县分界的府河上
特色并在城市普遍绿化的主要树种,一般选1-4种为宜。
桥梁众多,这些地段却成为了两县的行政力量都达不到的地
以普遍种植且历史较长的乡土乔木树种作为基调树种,此方。这些地段一旦出现了棘手的事情,两县县衙大都采取视
类树种的种类数量少,但株量多。它广布于城乡各种不同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态度。绍兴也就有了“山阴不管,会稽
类型的绿地、公园、游园、街道、居民区和风景区中。我勿收”的俗语。
们认为选定法桐、雪松、银杏、苦楝作为招远市区绿化的从地理空间的划分来说,行政区和经济区应该是相互分
基调树种。离的两个概念。各种经济要素理论上可以在行政区之间自由
3、骨干树种的选择。指地区性和不同类型绿地的主流动。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于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影响
力。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就应该注要树种,一般由5-12种以乔木为主的树种组成(不排重行政区的调整,使得行政区与经济区基本一致。然而现实除基调树种),推荐招远市的骨干树种如下:龙柏、黑松、的情况恰恰相反。蜀桧、合欢、栾树、臭椿、青桐、大叶女贞、红叶李、樱
实际上,行政区划问题也困扰着今天绍兴的发展。1999花、紫薇等。年,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扩市区、迁县址、统规划”的4、种植特色规划。(1)行道树主要特色树种应采市县体制总体方案,绍兴市区兼并了周边的5个城镇:斗门、
用合欢,因为合欢树形优美,树冠开张,夏季开花,花色
马山、东湖、东圃、皋埠,使得市区面积由101平方公里扩
艳丽,给夏季景观涂上了鲜艳亮丽的色彩。(2)加大绿地
大到336平方公里,绍兴县政府也迁到了柯桥,结束了绍兴
中花灌木紫薇的种植比例,使夏秋植物景观更加丰富。使
市有城无域,绍兴县有域无城的局面。在此基础之上,绍兴
种植主调更明显。(3)招远市秋叶树种应用偏少,应增加
市完成了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然而,我们还是应该看到,
秋叶树种的种植比例,使秋季色相丰富起来。(4)注意冬
绍兴现有的城市行政体制与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百万人口组团
季有景可赏。常绿树种前搭配红瑞木,在单调的冬季景观型城市是不适应的。在未来的发展中,伴随绍兴中心城区的
中是较抢眼的。(5)大叶黄杨作为一种北方适宜性极强的空间扩展,必然谋求变革现有的市县体制,撤县设区;而绍
常绿乡土灌木树种被许多城市广泛应用,为北方城市景观兴县作为经济强县,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追求摆
添绿增色做出很大的贡献。近些年在我市却被忽视,极少脱现有的市县体制,提升城市行政等级。这两种倾向必然造
采用,应对优良的常绿乡土树种充分广泛地应用,以发挥成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绍兴必须对行
其优良功效。政区划加以调整。
编辑:林 军 编辑:林 军
・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