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解读不能脱离文本这个“套子”——《套中人》教学例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一 懑 个性化解读不能脱离文本 这个“套子" 《套中人》教学例谈 吕日辉 (安徽省旌德中学.安徽 德242600)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已是大势所趋.这 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在备课的过程巾,我设计的最主要的教 和传统语文教学巾教师以自己的『蒯读体验替代学生的阅读感 学目标是: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 受把结论硬塞给学生相比,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从目前的教学 型意义。 实践看,阅读教学取得了兄著的成绩。然而,当我们大力提倡 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坚持引导学生存蒯读中不断提 个性化r刽读的时候,很多教师慢慢忘记了最根本的一点—— 高阅读的体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利用文本巾知 个性化阅读也是“阅渎”,即同样足对文本的解读,可是一些教 识的构建与现实碰撞,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整个教学过 师在教学中只注意了“个性化”,将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二字 程,既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并与现实碰 置之脑后,教师存阅读教学中不引导学生认真研渎文本,在教 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学叶1对文本的解读则变成了脱离文本的随意发挥,甚至出现 并获得创新发展的目的:又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教师的引导 了“反文本”、“去文本”的倾向。其结果,学生不仅没有提高阅 下在忠实文本的前提下作正确解读.也就是说,解读文本必须 读能力,对作为“例子”的文本本身也云里雾里不甚了了 这种 在文本这个“套子”中进行 情形,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尤为明显。 别里克夫何许人也?这是文本解读需要霹}午决的第一个问 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一般需注意三个层而: 题,也是解决一切其他问题的前提。由于学生课前作了预习, 1.作者是怎么想的。即作者存创作的过程中是怎么想的. 问题也似乎比较简单,我以为这个问题应该很好解决 然而, 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也就是作者的创作 虽然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却暴露了很大的问题。 意图是什么 课堂链接一: 2.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作品一旦完稿,就成了被读者解 生一:他是一个整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希腊丈教师,几 读的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都需要通过文本传达 乎与世隔绝。 给读者,而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已不冉重要,这就是 生二:他是一个厌恶现实的人.他把自己装进套子就是为 “形象大于思想”. .了躲避现实 3.读者看到了什么。读者能从艾本发现什么除了一定程 生三:他是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所以他拒绝一切现实生 度 }:取决于读者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 活巾出现的新事物. .对文本的认真研读披文入情才能多层次地体味文本的意蕴 . 生四: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身边没有人喜欢他。他很孤 这三点尤其是第二点应该说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套子”.脱 独很孤寂,是孔乙己一类的人,但义不像孔乙已刀I5么软弱,他 离了这个“套子”就不是真正意义 J_=^对文本的解读,而是“借题 性格直率,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发挥”。其中最重要的套子是第二个层面,教帅的作用就是帮助 师板书:与世隔绝厌恶现实绝望可怜孤独直率 学生超越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去解读文本,更深地理解 帅点名第四个学生:能不能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文本,在“套子”之巾读出更多的新体验新感受。要达到这一目 生四:别里克夫安分守己,从不招惹别人.他按照规章制 的,教师只能以“文”为“本”,既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 度做事有什么错?可是周围的人不理解他,嘲笑他,甚至他从 又不能任由学生不顾文本传达的信息随意发挥.而应该在教 楼梯翻滚下来也没人同情他.缺乏起码的人道精神.最后他在 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问找到一个契合点,从而取得相对共识 周围人的冷漠中孤寂地死去。虽然我并不喜欢这个人物,觉得 下面我以《套中人》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具体谈谈对这一 他枯燥乏味,没有情趣,但是他罪不至死.他只是一个可怜的 问题j勺看法 小人物,如同《小公务员之死》巾的小公务员一样。 《套巾人》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契诃夫的名篇,也是高巾语 很显然,学生存自读课文后对别里克夫的印象是零散的、 功的条件,让他们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能够树立起积极主动 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深入理解来接 地参与学习的信心。第五,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 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与鉴赏、表达和交流的语文应用能 系。语文教师 :课,敦态应亲切、热情,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 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生,只有“爱生如子”,才能使学生“尊师若父”,并“亲其师,信 时‘圣陶老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 其道”,由此喜爱语文这¨学科.并影响终身 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叶老先生的语文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思想中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其巾“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影响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 是叶老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外乎内因和外冈两个方面,按照“外因通过内冈而起作用”的 都是多位语文专家学者们精挑细选出来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名 原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作,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所以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作为“例子” 习方式”,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把白已看 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典范作品.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进行 作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从属的“教师巾心论”错误教学 细分缕析,精讲多练,作为引导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 观念,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死 浅出的阅渎理解的示范.再让学生举一反三.领悟语文学习的 记硬背地接受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机械训练学生的语文应用 方法和正确步骤;还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自主性学习经历. 能力的状况,而要把培养学生的门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以讨论、交流、做语文练习等方式展示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思维 引进课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 过程,并集思广益,从中总结学法,同时组织学生交流,取长补 习氛围和情境,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帮助学生树立主 短。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 体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fj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语文教学过 能主动摄取知识、适应礼会的有用人才。 《看社 戏》 教杨娅妮 (南京市文枢中学,江苏南京学 设计 210006) 《有礼戏》是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 篇散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几次看社戏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 J 艺人们漂 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反映 乡土文化的真实与 厚匝,流露flj作者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对低层民众的关注与 同情 传着许多老故事、老传说,甚至部分家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 统的生活方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专题目标,我设计了如下 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 人和事,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学习目标(教学案内容】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看社戏”的意义。(解读文本—— 重点) 2.联系A己身边的人和事.体会“难以忘怀的故事”的含 义。(感悟、鉴赏——难点) 二、教学手段 编写教学案,多媒体课件。 三、课前准备(教学案内容) 分组搜集“老南京的故事”:比如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的 一、编者把它放 “难以忘怀的敞事”这一专题中.是别有深 意的。存选修教材“涛歌与散文・散文”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有一 条是这样写的:“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 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也是 学习这一专题的教学目标 我的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老城南,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 习能 较低,对散义没什么兴趣,很难说有“健康高尚的审美 情趣”。似是,南京的城南是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地区.这里流 破碎的,对人物的认识也是肤浅的,但是这是文本给学生的第 感受,l仃些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文本产生的错觉.学 生这种感受日』j显和作者对人物的看法大相径庭,也与教师的 感受明显相悖,尤其是第四个学生的发言与文本传达 的信 一息相距甚远。 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说他不对,也没有随意鼓励他能独 立思考行}J己的见解。学生的认识之所以出现较大的偏差,我 以为是闳为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没有深入,只抓住了文本的片 只语,没有从总体【 把握人物形象。于是我让学生再次仔细 阅渎课文,试着从文本巾找到根据。 i粜堂链接■: 师:刚才仃同学谈到T《小公务员之死》,那么,小公务员 是怎么死的? 生四:吓死的。 帅:他不过是一个喷嚏把唾沫喷到将军的头一卜,将军自己 也计不在意.他为什么就会吓死? 生四:有性格的原 ,但根本原l大J是沙皇黑暗统治造成了 他畸肜的忡格. .师:说得好,屿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小公 务员的死同然是性格的悲剧,但正是社会的黑暗形成了他的 性格,说到底,足礼会的悲剧。那么,我们问过头再看看课文, 作者是怎么看待圳里克夫的?作者对他的态度和对小公务员 完全一一样吗? 生五:我认为别里克大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在教务会议 他邢种颐虑重重、疑神疑鬼的作风和一套纯粹套子式的论 凋,把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他不住地唉声叹气,老是发牢 骚,苍白的小脸L架--一副墨镜——您知道,那张小尖脸跟黄鼠 ,狼的一样——他就这样逼迫我们”,这些地方都表明,他不仅 是把A己装进套予里,而且要把所有人都装进套子里 生六:我不认为他直率,他说他要把和同事的谈话报告校 K只是威胁同事。这不能说是商率 生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认为别里克夫虽然有可 怜的一面,但是他冈循守旧,对一切新生事物都看不惯,他把 自己装在各种各样的套子里,同时也希望别人和他一样把自 己装进套子里,使整个学校甚至全城都沉闷压抑.. 生八:别里克大和小公务员的性格都与当时的社会有关, 但别里克夫 自觉地维护当时的黑暗统治.以致“在别里科夫 这类人的影响下,最近十到十五年问,我们全城的人都变得谨 小慎微,事事都怕。怕大声说话,怕写信,怕交朋友,怕读书,怕 周济穷人,怕教人识字……”,相比起来.小公务员只是可怜, 而别里克夫则是可怜更可恨。 生几:我不同意其他同学的看法,我赞同XX同学(生四)的 看法,别里克夫只是个普通教师.他有什么能力控制全城人?他 只不过有个口头禅:“哎呀,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这只能 说明他胆小怕事,别人那么多的“怕”与他有关吗?他虽然说要 把和同事的谈话内容报告给校长.但是课文中我们并没有看 到他告密,而且,他如果那么坏,他在学校的地位怎么那么低? 我认为.他是因为性格的古怪导致别人都在排斥他、冷落他。 课堂至此进入高潮,学生的争论越来越激烈 我一方面为 学生思考的深入感到欣喜,一方面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更深 入地研读文本,应该说.五六两个学生的发青比前几个学生的 发言明显进了一步,已经开始从社会意义上认识别里克夫这 个人物了。为了避免学生把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变成观念的争 论,我简介了小说写作的背景,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 感受别里克夫这一人物的意义。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学生与文本 交流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语文的感知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周然应当允许学生有自己个性的火花.但另一方面,教师在 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让学生全面地整体地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而不能让学生对于要掌握的文本一 知半解.错误地理解文本原先的创作意图和传达出来的信息。 特别在教授一些离我们年代较远的文章时。由于学生与当时 的社会环境已经有了脱节,节选的片断不能完全展示文本的 深刻内涵.这时.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超越已有的知识积累和 人生体验正确的解读文本,那种脱离文本的随意发挥事实上 已经不是真正意义 的语文课.而是一种观念的争辩。“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仅是指对文学作品的再创 作,更主要的是指杰出的艺术作品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 性.但人物形象无论怎么丰富和复杂,我们读出的哈姆雷特必 须是“哈姆雷特”而不应该是别的什么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教 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文本这个“套子”里解读,绝对不能脱离 文本本身。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说,解读文本“必须接受作者没 定的特定的空间.以及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 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我想,王富仁 这里所说的“空间”.就是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的 “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