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诗文中隐喻的用法

中国古诗文中隐喻的用法

2023-06-15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教育时空 ●I 中国古诗文中隐喻的用法 李(中国矿业大学晨 徐州221000) 江苏[摘 要]隐喻是我们在生活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表征方式。隐喻在中国古诗文中的运用十分常见,诗人经常利用隐喻的手法,通过描述一种事物借以抒发 自己的感情。用时间表示空间的手法称为时空隐喻,时空隐喻可以分为“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种,通过对中国古诗文的大量阅读和分析,我们发现 “时间在动”的运用居多。 [关键词】中国古诗文 隐喻 时空隐喻 “时间在动” The Usage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Literature Li Chen Abstract:Metaphor is most commonly used representation in our 1ife.Metaphor is widelY used in Chinese anclent poems,the poets often use metaphor to describe one thing in order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Using time to discribe space is called space—time metaphor,it can be divided into Time—moving and Ego—moving .Through our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large amount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poems.we find that the metaphor of time—moving is more widely used. Keymords:Chinese aflcient poems,metaphor,space—time metaphor, Time—moving 中圈分类号:AI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913X(2010)20—0193 02 1引言 4中国古诗文中的时空豫喻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 “时间在动”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自 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不借助隐喻是很难表达时空的概念的。隐喻可 古以来,这种时间映射模式一直流传至今。让我们来看一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分为“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种方式,在中国的古诗文中,诗人经常通 运用了时空隐喻的古诗文: 过隐喻的手法来抒发心中的感情,而且使用最多的是“时间在动”的方式。 初唐 王勃 《滕王阁》 2隐喻及其在中国古诗文中的运用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 当我们在认识新事物的时候,通常会借用我们所了解或熟知的事物来形容 雨。 它,同样,我们也会用具体的事物来形容抽象的事物,这就是隐喻——一种比较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 常见的认知模式。隐喻的核心就是按某一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 F 因 流。” 此,隐喻在文学创作、思维以及我们日常交流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诗中,诗人用一个“罢”字写出了滕王阁往日的繁华已经逝去, “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使我们赖以生 “朝”、“暮”二字将过去奢华的岁月不露声色地卷去,“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 存的基本方式。 隐喻的用法在中国古诗文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诗人们将现实 星移几度秋”更是显现了时光的流逝,末句与首句遥相呼应,使读者不禁有了 的人生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借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或抒发内 一种物是人非,“逝者如斯”的感慨。无疑,作者将自己视为是静止的,他感叹 心的悲愤等等。如孟浩然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 时光的流逝,用时空的无限来喟叹人生的短暂。 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 盛唐 李白 《将进酒》 羡鱼情。”这首诗从大处落笔描写洞庭湖的广阔壮观、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 开阔的胸襟,接着诗人借景抒情,联想到自己,作者有远大的志向,却空有出仕 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的愿望,无人举荐,就好似自己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一样,“羡鱼情”这三 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 个字就隐喻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和出仕的愿望。再如王维的《渭川田家》 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 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 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是王维晚年时所 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忽而抢出换美酒,鱼儿供销万古 写的田园诗,诗中描写的夕阳西下、牛羊回家、老人倚仗、麦苗吐秀等是农村 愁。” 初夏的情景,作者将眼前的景色写得悠闲安逸,平静闲适,实际上是隐喻了自己 作者将时间比喻成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喻指时问一去不复返, 对官场的厌恶。 告诫人们要及时行乐,其实诗中还隐喻了诗人满怀的抱负无法得到施展的愁 3时空隐喻 苦,借酒消愁,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官场和权贵的蔑视。 由于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通常利用其他的事物来表征时间。 宋朝 晏殊 《浣溪沙》 由于人类的一切活动是处于空间中的运动,所以对空间物体运动和方位的人身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体验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对时间和其他事物的认知是建立在对空间概念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认知的基础之上 。从概念产生的大趋势看,人类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具体 “去年天气旧亭台”说明了时间再重复,空间也在重复,就在这单调乏味 事物及其空间关系是限于抽象概念发展起来的,这使得人类的空间经验性概念 的生活中,夕阳西下,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无奈花儿也谢了,作者感叹时光流 构成了人类时间等抽象概念表征的原型 ]。用空间这个具体的概念来表征时 逝,一去不返的感情表露无疑。 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于是便形成了时空隐喻。当然除了空间以外,我们还可以 明朝 杨慎 《临江仙》 用其他的概念来表征时间,但研究证明,时空隐喻是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时间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 喻。 度夕阳红。 学术界普遍认为时空隐喻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时间在动”(Time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Moving)方式。该表征方式把时间横轴视为一条流动的河流,或运行中的传送 笑谈中。” 带,自我被视为参照物,处于静止状态 ]。另一种是“自我在动”(E g o 词的开首两句让人不禁想到杜带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Moving)方式。其中,时间被表征为空间容器,自我/观察者是空间容器中的 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它们都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 移动物,并沿着时间横轴向前移动,自我的前面为未来时间,后面为过去㈨。 喻时问,即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 科技博览l 193 教育时空 I■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论数学史与数学教学 刘华 (商丘市一高) 中图分类号: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3X(2010)20—0194一O1 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 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应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 之中,还进一步强调:“数学课程应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 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对社会的需求,社会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 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数学史给 学生一个历史的模型,使数学学习与人类的情感和动机联系起来。通过数学 史料的研究,学生能够有机会看到推动数学发展不仅仅是功利的原因,而且还 有数学自身的价值取向。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有美学的标准、智力上的好 奇、挑战和愉快、再创造的目的等,通过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动力, 了解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孜孜以求的人文精神。 1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具体作用有哪些方面呢? 首先,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感知数学美 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美.提高他们 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从而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执迷于对数学的探索.数 学美指的是数学具有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和奇异性.德国数学家弗希 纳做过~次别出心裁的试验,他召开了一次“矩形展览会 会上展出了他精 心制作的各种矩形.并要求参观者投票选择各自认为最美的矩形.结果矩 形的长与宽之比为0.618的矩形被为是最美的矩形.0.6l8——“黄金 比值 这一神秘的数字,蕴涵着奇异的数学美,这~美的密码一经被人类掌 握,立即成为服务于人类的法宝.艺术家们则用它创造出更加令人神往的艺 术珍品:设计家利用它设计出巧夺天工的建筑:科学家们则在科学的海洋尽情 生观,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学习数学史,有勘于培养学生刻苦钻 研、锲而不舍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作风,端正学 生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学习数学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上的~切成就都不 是轻而易举取得的,都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 回。数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困难 坚持 真理的事例 这些事例能够深深地激励和鞭策学生。希伯索斯因发现无理数 而被葬身大海大数学家欧拉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心算,并写下许多著作。阿基 米德在罗马侵略者闯进家门时还在专心研究数学。数学家们的这些事迹能深 深地感染学生,不仅有助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 不屈不挠、勇于进取、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形成 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的严谨态度。 2那在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做昵? 首先,构建数学史知识 在教师培训进修和教研活动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当然仅仅掌握教材 中的数学史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教师应该努力增加与数学史有关的课外 阅读量。如美国数学家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就是一本很好的数学史 方面的专著,国内的如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张楚廷的《数学文化》 等。自己可以自学这几本专著;台湾学者洪万生的个人网站上也有非常丰富 的数学史材料,从网络图书馆中,教师可以搜取到感兴趣的众多数学史资料。 还应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数学报、校园广播等形式,介绍数学家、 数学名题、最新研究成果等,将其溶入校园文化,营造潜移默化的师生学习数 学史氛围。 ’ 其次,更新教学理念 数学史融入新课程,从思想上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但仍然有一些心底的 结:“既然高考不考,那我为什么还要教呢?”这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行为上 不够积极,从而在数学史教学上出现了“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 要”的局面,其实加深对于数学史学科的理解,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了,对 提高数学成绩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国内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还是比较乐观 的。另外一方面,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数学史普及,但广大教师对于这 使命往往漠视,从这个意义上讲,更新观念的重要性要大于更新知识的重要 性。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数学属于理科,学的应该是如何解题这样的方法技巧, 而数学史像是文科的内容,作为课外了解的扩充知识倒是可以,成为正式的教 学内容似乎没有必要。这种思想体现了我们一直以来对数学教育目的和内容 的理解误区:只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演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习数学作为一 门科学更内在的东西。 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蕴涵着曲折的道路、闪光的思想、成功的喜悦和 失败的教训.将数学史的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史料的功能,是数学 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摆在数学史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及广大数学 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数学史知识的运用必然会推动数学教育事业的巨大发 一地欢奏0.618这一美的旋律.此外像对数螺线、裴波那契数列,哥德巴赫 猜想、费马最后定理、四色问题、多阶幻方等给人以美的欢乐、醉心的 向往.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观念和数学 思想,概括地说,是为了扩展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空间。数学空间不仅依靠一些 既得的知识而构成,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开放面,以及数学 思维过程。历史上的许多数学发现都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 思想方法对数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中的人都有很大的推动和启发 作用。比如歇拉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中所使用的一 般化方法,同时也使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这样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去 发现和认识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 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数学 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可以在这种 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再者,有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有非常 丰富的内涵。如顽强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 的思维习惯等。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明确做人的准则,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 展,使巍峨的数学宫殿更加金碧辉煌! 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时间像流水一样是不停流逝的。 清朝 曹雪芹《红楼梦》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而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 的运用较为广泛,同时也存在少数“自我在动”的用法。相信通过对中国 古诗文中隐喻用法的研究,会使我们对古诗文的感悟更加透彻,同时也会加深 添。 迁。” 我们对用具体概念表达抽象概念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 G洲.Johnson Conceptual Metaphor in Everyday Lan— guage[A].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c].ed乩Johnson. Mineapolis,Minn: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1981:286—325. 这首诗是元妃所写的灯谜,末句提到“光阴荏苒须当惜 意思是光阴一 点一点的流逝,我们应当珍惜,所用到的正是“对f司在动”的隐喻方式。 然而并非所有的古诗文中所用到的时空隐喻都是“时间在动 也有少 数“自我在动”的例子。如明代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中说:“今你 寿近七十,前路几何?并无子息。”这句话中,“前”表示将来,有“前途,前 景”之意。即人是在往前走的,人的生命在不断地老去。这是一个将时间看 成是静止,而自我在动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结语 总而言之,时空隐喻在中国古诗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用空 间隐喻时间,当然有时也可以用时间隐喻空间。本文着重表述了隐喻在中国古 诗文中的运用,尤其是时空隐喻,其中,“时间在动”的模式在中国古诗文中 [2]Lakoff G&^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刚.Th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陶文好.论uP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J].外语学刊,2002,(4):13— 18. [4]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 ].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79—83. [5]郭善芳.时空隐喻的认知学分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94 I科技博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