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汉语言文学史梳理

现代汉语言文学史梳理

2022-05-16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绪论:

基本要求:现代文学的源流、特点、分期及发展概况。

考核重点:现代文学各时期发展概况

答:

1 文学革命的兴起

(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

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文化运动

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帝制统治,但国家政权很快被北洋军阀的袁世凯篡夺,袁世凯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进行复辟帝制活动.袁世凯死后,又发生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在一段时间里,帝制余孽、封建遗老活跃异常,尊孔复古声浪甚嚣尘上.桐城派古文、同光体诗歌、鸳鸯蝴蝶派小说、色情小说、黑幕小说充斥文坛。官方文书用骈体、白话报销声匿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受到西方近代思想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深感思想革命的重要,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飙突起,迅猛展开。

文学革命

随着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文学革命。以文载道的观念,使旧文化思想浸透了封建伦理道德内容;僵化的语言和形式,既影响思想革命的深入,也阻碍文学自身的发展。因此,文学革命也在酝酿之中.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1917~1920年的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化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鲁迅。新潮社的小说,《新青年》的诗,特别是鲁迅的小说,那种清醒的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现实主义为主又融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因素的创作方法,为新文学开拓了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新道路。

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郭沫若。

与文学革命相对立的是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近代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发生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文化的运动。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学革命,也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文代替文言,使白话文立于正宗地位。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向现代化迈进。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新文学新思潮

(1921年~1925年间) (1921年~1927年)

1921年至1925年间,新文学社团和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

周作人起草《文学研究会宣言》

1921年7月,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成立,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后自办南国社)都是留日学生.

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梁秋实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点强调诗的格律。

1924年成立语丝社,以创办周刊《语丝》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1930年《语丝》自动停刊。

除以上四个社团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未名、狂飙、浅草、沉钟、弥洒、湖畔、南国等社。

新文学社团一般都是文艺思想、志趣相投或相近的作家的自愿的组合,因而刊物一般都具有同人刊物的性质,这就形成各自的艺术特色,产生众多的文学流派.这一时期(1921—1927年)是文学革命深入发展期,新文学建设期,世界各种文学新思潮,经各新文学社团的介绍引进和实践创作,新文苑呈现百花竞艳、欣欣向荣、自由创造的局面.

1921-1927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

第一,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一时期出版。

第二, 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第三, 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最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第四, 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一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

代表作: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高度评价红楼梦。

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

第一, 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成访吾等,发表了一批文学论文,阐述他们对于文学的见解。

第二, 当时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的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

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

第三,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

第四,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青年的知识分子不出于绝望逃避,便得反抗斗争。”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得以产生广大的社会影响。

代表作:郭沫若 女神,郁达夫 沉沦,创造社。徐志摩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闻一多 红烛,新月社.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时期也占有一席之地。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面向世界的自由开放时期,欧洲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重要思潮的现代主义都被介绍进来.由于中国国情等原因,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与其创作之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某一些作品。

代表作:野草散文诗集 鲁迅.赵阎王 洪深的剧本。

还有象征派诗人 李金发 微雨 食客与凶年 为幸福而歌等诗集.后期创造社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各自出版象征诗集 旅心 红纱灯 圣母像前。象征诗派的诗歌创作和理论阐述,使20年代新文苑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潮外,还有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新文学呈现出文化思潮多元化态势。

1923—1924年间,一些早期共产党人在《中国青年》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进行革命文学倡导。邓中夏、沈泽民、蒋光慈、.1924年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鼓吹革命文学.

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新文学重要作家。都发表了探讨革命的文章.

这一时期,在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由于思想上的差异和分歧,也发生过与资产阶级右翼代表人物胡适的几次争论。

这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3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27年夏秋 国民党背叛革命) (1930年3月20日 上海)

1927年春夏,国民党叛变革命,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勾结,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清党大屠杀.轰轰烈烈的北伐大革命失败了,革命转入低潮。但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革命却兴起于遭受挫折时期的反革命统治势力中心的上海。P 29。

倡导无产阶级文学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作社主要有郭沫若、成仿吾,增加了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阳翰笙、李一氓。太阳社有蒋光慈、钱杏?(阿英)、洪灵菲、孟超、杨村人.创造社 创造月刊 文学批判,太阳社 太阳月刊,1928年1月一起鼓吹革命文学。

犯的错误:1.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粗浅,存在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2。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背景认识不够深刻准确。对自身革命所处的阶段判断错误,情绪偏激,左倾盲动错误倾向严重.3。在文学思想上,犯唯心主义错误,过分强调文学的作用,将世界观的改造看得过分容易。4.唯我独革的宗派情绪严重,对已有成就的作家批判否定。否定鲁迅.

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争夺革命文学的发明权,也发生过争论.

鲁迅逐一批判,回击。茅盾、画室(冯雪峰)、沈端先(夏衍)、杜国?也先后参加论争。论争中,新月派出来攻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鲁迅和创造社都对新月派进行回击,使创造社、太阳社逐渐认清了自己的错误,对鲁迅的态度有所改变.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准备了条件.

1929年秋,党中央和江苏省委领导提出要尊重鲁迅,立即停止争论,团结左翼文艺界人士建立革命文学组织。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作家等三部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即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这篇演讲是左联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斗争策略思想和文艺方向的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包含着他对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作家思想动向的思考分析,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左联的成立,推动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联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统一组织。P35—P40。

4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1927年下半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1931年~1933年)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即左翼文学运动。1928年1月,创造社、太阳社正式打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称普罗文学。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社会影响巨大,但普罗主义犯了倾向了“革命的浪漫蒂克\"和赞颂当时一些“左”倾路线等错误.

经过倡导、论争和创作实践,于1930年成立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左联存在六年,至1936年,因日寇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经两个口号论争和左联解散,革命文学向抗日救亡文学转化。

革命文学思潮,就其主流而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是革命文学也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的庸俗社会主义的理论错误.

一是文学和革命的关系问题。二是文学和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两个问题外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许多论述,对左翼文学克服革命罗漫蒂克倾向,克服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克服把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等同起来的理论错误,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这时期的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同时也掺杂了许多“左\"的错误思潮,这种“左”的错误思潮虽然在运动前进过程中不断在克服,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直至左联后期,也还比较严重.

就文学的态度和文学思想的倾向而言,这一时期,除革命文学思潮外还存在着一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或强调文艺脱离政治的自由。

这时期的“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在文学脱离政治儿自由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共同汇成本时期一股不小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有些流派和左翼文坛发生思想论争。

京派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芦梵(师陀)、李健吾、朱光潜。还有冯至、林徽因、何其芳、杨振声、李广田等。

沈从文开始的论争 《论“海派\" 》 P46

论语派 散文流派 代表人物 林语堂 。1932年 《论语》半月刊创刊而地得名。

林语堂曾经是语丝社成员和鲁迅一起参与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 P47

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梁秋实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点强调诗的格律。 1928年新月社同人创办新月月刊,为新月社后期,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最后1933年新月月刊停刊。新月社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攻击无产主义文学将阶级的束缚强加于文学之上。由此1928-1930年左翼文坛与新月派开始思想论战。

1931—1933年,左联又和“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了思想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1930至1931年“右翼文学思潮”是民族主义文学,就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国民党想借民族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但因反动性质明显,为文坛所不齿,没有读者,就偃旗息鼓了.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比前一时期大大减弱.清算之后开始向向现实主义转化.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比上一时期却有所发展。

5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及文学思潮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上海文学界、戏剧界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开展。不久上海沦陷,武汉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周恩来担任了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在武汉通过八路军

办事处、文艺界的党员、《新华日报》以及和文学界的广泛接触和参加重要活动,领导抗日文学.

文化界建立了各种全国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文协会刊《抗战文艺》于1938年5月创刊至1946年5月终刊,是抗战时期历史最久的文艺刊物。

郭沫若于1938年4月1日,主持军委会政治部宣传厅,领导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宣传活动。

抗战初期,由于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国民党文禁有所放松,作家抗日情绪高涨,抗日文学活动开展的蓬蓬勃勃。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小型作品的涌现,是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点。但由于这一时期作家对抗战现实认识不够深入,因而抗战文学也有着热情多于理智、内容空泛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国民党的政策逐渐发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变化。1941年皖南事变,国统区独裁统治,对抗日进步文学采取种种限制和镇压措施,因而国统区文学活动呈现某种停滞状态.

1940年9月,国民党强迫第三厅工作人员集体加入国民党,郭沫若愤而脱离第三厅,于11月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阳翰笙为副主任。

在艰苦的条件下,进步作家对抗战现实的认识逐渐深入,创作也从颂扬抗日扩展到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暴露。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的发表和演出,冲破了国统区沉闷的空气,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孤岛文学” 除国统区外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P57

抗战文学思潮的两个重要特点:(一)重视文学的的大众化民族思想;(二)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学的现代派文学仍然存在。

文学为抗战服务,主要用文学作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这就要求文学大众化。“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文化下乡,文化入伍\"的口号,要求文学走到群众中去。

相关讨论:P58

现实主义思潮的抗战文学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主潮.“五四”文学革命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直处于文学主潮的地位,只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浪漫主义曾今和现实主义双峰并峙,共处主潮的地位。在这以后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开始转向现实主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大为减弱。如戴望舒、卞之琳、徐迟、何其芳。现代派小说家施蛰存这一时期写的小说,现实成分也加重了。

七月诗派 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派。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上海时为周刊,武汉为半月刊,重庆时为月刊。1937年10月创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以艾青、田间(他们后来进入解放区)为首,并培育了绿原,亦门(阿垅)、曾卓、鲁藜、邹荻帆,冀淓.七月诗派的主要特点:以战斗的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

《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1945年后出版的《希望》《泥土》《呼吸》.

进步文学界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问题的讨论。P60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杰作 巴金 秋 寒夜 ,老舍 四世同堂,路翎 财主的儿女们,夏衍的剧本 心防 法西斯细菌,曹禺 北京人,郭沫若的历史剧,于伶、吴光祖、陈白尘的剧本,艾青、臧克家、戴望舒的诗歌。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徐于、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

此外在40年代的国统区,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派九叶诗派。

6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

(至1949年第一届文代会止)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

基本要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

考核重点:总体背景;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 鲁迅(1917-1927)

基本要求: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考核重点:《呐喊》与《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小说(1917-1927)

基本要求: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

考核重点:各种流派小说发展状况;作家与作品。

第四章 诗歌(1917—1927)

基本要求:新诗流派、郭沫若的诗歌

考核重点:诗歌总体发展态势;作家与作品

第五章 散文(1917-1927)

基本要求:《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语丝”派散文

考核重点:散文总体发展态势;作家与作品

第六章 戏剧(1917-1927)

基本要求:文明新戏;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的戏剧

考核重点: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于诞生;作家与作品

第七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27-1937)

基本要求:本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考核重点:总体背景;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第八章 小说(1927-1937)

基本要求: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小说;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考核重点:各个文学思潮的总体艺术特征;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第九章 茅盾

基本要求:茅盾小说的成就

考核重点:茅盾小说开新的文学范式

第十章 老舍

基本要求:小说的成就

考核重点: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舍作品的“京味”;《骆驼祥子》

第十一章 巴金

基本要求:小说的成就

考核重点:巴金前、后期小说创作艺术特点

第十二章 新诗(1927—1937)

基本要求: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考核重点:诗歌的发展变化;代表诗人与诗作

第十三章 散文(1927-1937)

基本要求:鲁迅的散文;林语堂的散文;京派作家的散文;报告文学与游记.

考核重点:散文总体发展态势;作家与作品

第十四章 戏剧(1927—1937)

基本要求:戏剧的总体状况

考核重点:曹禺的戏剧

第十五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37-1949)

基本要求: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风的文艺思想

考核重点:本时期的社会文化总体背景;文学思潮与文学的关系

第十六章 小说(1937—1949)

基本要求:小说的总体状况

考核重点:不同区域小说发展的总体状况;小说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

第十七章 赵树理

基本要求: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评书体小说。

考核重点: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第十八章 新诗(1937—1949)

基本要求:新诗发展的总体状况;

考核重点:新诗发展的总体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十九章 艾青

基本要求:历史地位;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忧郁的诗绪;诗歌的艺术形式

考核重点:艾青诗歌独特意象和主题.

第二十章散文(1937-1949)

基本要求:散文的总体状况

考核重点:散文发展的总体状况;报告文学

第二十一章 戏剧(1937—1949)

基本要求: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大后方、上海孤岛、沦陷区剧场戏剧的繁荣

考核重点:戏剧发展的总体状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