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剪纸解说词

中国剪纸解说词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国剪纸解说词

积远古长河之厚淀,蓄日月经年之天籁。 昭华夏千秋之龙魂,展塞外明珠之瑰丽。

红山古韵

听众朋友您好,您现在收听的是建平人民广播电台《红山古韵》节目,我是主持人高健,今天为您播发建平剪纸传承人杨智宏老师创作的一篇文章《中国剪纸》,来了解一下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

标题: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渊源要早于剪刀和纸张的出现。就其镂空影像造型的特点,其源流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的岩壁画,之后的彩陶、玉器、画像砖、青铜器等造型手法不断的成熟,为剪纸最后登上艺术舞台做了充足的准备。

剪纸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梁朝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唐诗有云:“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剪纸已是一个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纸张出现之前,运用金银箔、桐叶等片状物剪刻的作品,也称为剪纸。剪刀和纸张出现以后,剪纸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渐渐的遍及中国的各个角落,从宫廷到民间,从王妃到村姑,是百姓日常生

为广泛的剪纸。每对新婚夫妇在办喜事的时候都必须用到。它主要用谐音、同音、隐喻、借喻等手法表达新娘对新婚生活的向往与忐忑,为丈夫怜爱的请求,还有最重要的是性的启蒙。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礼制教育,使这种本来应该由语言、行为进行的教育,通过这些聪明的女人们运用剪刀和纸张直观的表达出来。为中华民族的种族繁衍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具有代表意义的剪纸有抓髻娃娃等,无论是女性的、男性的,还是雌雄共体的抓髻娃娃,通过娃娃手中、腹部、臀下及其与之相配的纹样,无一不传递着性的信息。

生活类剪纸主要是反映生活场景的剪纸。无论是构图形式还是造型手法都比较简单而活泼,这类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中国剪纸分为几个主要代表安塞剪纸、蔚(yǔ)县剪纸、乐清剪纸、南京剪纸、建平剪纸等等。安塞剪纸造型古朴,蔚县剪纸精致,乐清剪纸细腻,南京剪纸以亭台楼阁著称,建平剪纸粗犷而浪漫,传承了远至红山文化的文化符号,但是他们总的造型手法是一致的,都是在纸张的二维空间,运用剪刀创作三维空间、二维半空间、四维空间的造型方式。制作手段有剪、刻、撕等等。套色剪纸还会运用粘贴等手法,染色剪纸运用点染、晕染等方法改变纸张的色彩。在过去的中国,无论城市、农村、大人、孩子、贵妇、村姑,剪纸艺术家比比

皆是。它是一个以女人为主要创作群体的艺术形式。好多女人从会拿剪刀开始学习剪纸,因为剪纸是她接受女德教育、性的启蒙以及学习女红(gong)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每个中国妇女很小的时候就为以后的婚姻生活做准备,首要的就是置办嫁妆,嫁妆里有好多绣品、嫁衣、鞋帽、门帘、窗帘、扇带、荷包、信袋等等,这些绣品的花样子不是用笔画出来的,都是女人们用剪刀剪出来的。嫁妆做好了,出嫁的时候,嫁妆上还要盖上礼花,这礼花也是新娘用大红纸剪出来的。洞房里的喜花、窗花、装饰新房的棚花、墙花、脚花等等。可以说,婚礼那天除了看夫家的家世外,主要看新娘的嫁妆,从嫁妆中就看出新娘的智慧。为了赢得夫家的尊重,每个女孩子在出嫁前总是竭尽全力学习剪纸,而这无形中造就了千千万万个民间艺术家。

中国剪纸被称为“活化石”,源于它经过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以后,依然传承着来自远古的原始信仰文化符号。至今,依然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承的抓髻娃娃,我们在七千多年以前的岩壁画中就能找到它的影子。七千多年过去了,它的两手朝天、脚踏大地的形象依然没有改变。它所表现的生殖文化从5500年的红山文化出土的女神形象中也能找到。生育女神腹中的孕育形象与今天抓髻娃娃腹部花纹所代表的孕育意义是一致的。抓髻娃娃是中华民族的子神,是地母的形象。历经七千多年的大浪淘沙,它的文化意义并没有改变,依然通过千千万万个女人灵巧的双手用剪刀传递着来自远古的信息。中国剪纸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无论是剪纸的材料运用、造型手法、传承的文化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2010年中国剪纸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中国剪纸跻身于世界文化舞台,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众朋友这次红山古韵节目到这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