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工业经济增长加速,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好的显著特点。天津工业经济在高平台上实现了高增长,经济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呈现一路走强态势,但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省市相比总量差距继续拉大,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工业经济增长的活力仍显不足。
天津工业经济发展与上海、浙江、江苏相比存在以下特点:
1、工业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3年天津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48.8:47.1变化为3.8:50.8:45.4,第二产业提高2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业的增速明显快于第一、三产业的增速。全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占第二产业比重达91%,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7.8%,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主要推动力。这种情况在沿海发达地区带有普遍性。上海、浙江、江苏三次产业GDP构成分别为1.5:50.1:48.4;7.9:52.5:39.6和8.9:54.5:36.6,其中,工业占二产比重分别为91%、89%和88%。上海和天津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低于50%,提高到50%以上。除北京以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国民经济结构均呈“二、三、一“分布,工业经济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工业经济增长普遍加速,天津增速在全国排位后移近几年,全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增长均呈现逐年稳步走强态势,特别是进入2003年全国各省市工业增速普遍加快。2003年全
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10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天津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27.8亿元,增长20.1%,增幅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经济发达的上海增长22.0%,增幅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浙江增长23.7%,提高4.7个百分点;江苏增长22.7%,提高7个百分点。天津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增速并不快,分别低于沪、浙、苏、鲁、粤1.9、3.6、2.6、2.6和1.8个百分点。 天津工业经过8年“嫁改调”,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工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近几年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有效地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使天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潜能逐年释放。2003年天津工业经济与前几年相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26%和20%以上,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回顾近几年的发展,2001年天津工业增加值增速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于浙江和江苏,略低于上海;2002年天津增速明显高出上海、江苏3.9和2.1个百分点,浙江已赶超天津1.2个百分点;到2003年天津增速却明显落后上海、浙江、江苏2个百分点以上,同时山东、广东、福建、重庆也已超过天津。由此,天津工业增速在全国排位由2001年、2002年排在第6位,处于领先地区,落后到2003年的第14位,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中游水平。
3、工业经济效益处于较高水平,运行质量同步提高天津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比较突出。除工业生产一路走强外,其他经济指标如:投资、出口、效益基本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工业经济运行的速度
和质量同步提高。从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看,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均呈现产销衔接改善,销售和实现利润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良性循环。2003年天津、上海、浙江和江苏工业产销率均达到97%以上,其中最高的是上海达到99.0%,其次是天津98.9%,江苏97.9%,浙江97.7%,上海和天津产销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年实现销售收入总量看,上海、浙江和江苏均突破万亿元以上,与广东、山东同为全国销售万亿元以上的大省,销售收入增幅均达到30%以上。2003年天津工业销售收入为4115.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增幅分别低于上海、浙江和江苏13.7,7.4和9.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231.88亿元,增长30.2%。从整体看,天津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样销售和实现利润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产销衔接继续得到改善。 2003年天津列入全国考核的7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达154.67,比上年提高17.49个点,高出全国10个点。上海为195.8,浙江为159.3,江苏为143.9,分别比上年提高25.48点,7.03点和12.39点,天津综合效益指数增幅低于上海8个点,高于浙江和江苏5.1和10.5个点,综合效益指数在全国各省市中排第7位,增幅排第9位,天津工业经济效益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4、投资、出口、消费共同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工业生产增长建立在投资、出口、消费共同增长的基础上。2003年全国呈现出投资快速增长的趋势,全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460.2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其中,天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0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扭转了去年投资下降的趋势,工业投资增幅显著提高;上海、浙江和江苏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了16.2%、54.9%和75.8%。受投资高速增长的拉
动,重工业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等相关产业的产值和利润增幅显著提高。天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增长42.9%,增幅在各行业中由去年第九位,提前到第四位,冶金集团、天铁集团利润增幅在一倍以上。上海受投资高增长的带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106.42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长76.6%,列行业第二位,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53.55亿元,增长58.7%,列第三位。江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增长59.6%,高出全省增幅28个百分点,利润同比增长97.5%,大大高出全省利润平均增幅。浙江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和利润增幅均在40%以上。 2003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外销比重继续上升。上海工业出口交货值达2705.64亿元,比上年增长52.5%,达到历年最好水平;浙江和江苏为3405.62亿元、4141.6亿元,分别增长34.6%和44.8%。其中,江苏出口交货值总量排全省前二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增长82.3%和18%,拉动全省出口交货值增长29.9个百分点。上海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2倍,橡胶制品业增长45.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7.7%。天津2003年完成出口交货值983.91亿元,? 壬夏暝龀?0.6%,但增幅比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分别低于上海、浙江和江苏31.9、14和24.2个百分点,其中占全市出口近一半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7.7%,比上年回落23.1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增幅也比上年回落7.7个百分点。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带动了汽车、住房、
电子通讯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增长较快。2003年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30.02亿元,增长71.7%,对工业贡献率达38.1%,实现利润和新增利润居各行业之首。天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1.42亿元,比上年(亏损11.50亿元)减亏增利32.92亿元,成为工业生产和效益提高作用最突出的行业之一。江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同冶金行业一样强有力地拉动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增长。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生产和效益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另外,通信设备制造业均为四省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总量逐年扩大,出口和效益快速增长,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尤为突出,成为各省市的主导产业。 5、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全面实施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业发展的主线,使工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一方面,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方向转变,工业发展重化工趋势日趋明显。天津、上海、浙江和江苏轻、重工业的比例分别为76:24,71:29,51:49和63:37,重工业增速分别快于轻工业6.1,16.3,4.6和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呈现出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比重日益提升的新特征。2003年被列入天津五大发展战略之一的六大支柱产业,即: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生物技术及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775.04亿元,同比增长28.9%,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9.2%,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现。上海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石油化工、精品钢材和生物医药六个重点发展产业,全年完成产值6559.56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1%。江苏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61.6%,对全省贡献率达27.0%,冶金、汽车、医药和石化快速增长,对全省贡献率达23.8%。浙江
拉动工业增长的行业主要是纺织、皮革、化工、建材、冶金和机械行业。沿海经济发达省市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成为各省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天津、上海、江苏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1235.87亿元、2265.94亿元和3827.96亿元,分别增长22.6%、58.7%和51.4%,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天津最高为30.5%,上海为21.9%,江苏为21.2%。浙江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量偏小,仅占工业产值的8.3%,对工业经济的带动力相对较弱。
天津工业发展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存在的差距1、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偏低,总量差距加大天津与上海、浙江和江苏工业经济总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2年天津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三省市低1288亿元、1560亿元和2703亿元,由于三省市经济总量明显大于天津,每增长1%所带来的增量要多于天津,而且2003年天津工业生产增速在全国排位后移,落后于先进省市,所以增加值总量与三省市的差距被拉大为1739亿元、2166亿元和3593亿元。如果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不排除总量差距会越拉越大的可能。因此,今后几年天津要想缩小与先进省市的差距,工业经济就必须保持高速发展,只有加速发展才能接近和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地区竞争中巩固天津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位置。
2、工业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不足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比,天津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主体单一。浙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投资已超过90%,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中非国有投资也占到12%以上,而天津工业投资中非国有投资仅有50%
左右,投资的自主性增长机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二是私营和股份制经济比重偏低。浙江和江苏民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03年浙江股份制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到60%以上,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江苏私营工业在全省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去年的15.9%提升到21.2%,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达24.3%。目前,天津工业增加值中股份制经济占40%以上,私营经济仅占4%左右。三是企业资产获利能力和资本保值能力并不高。虽然天津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比,反映全部资产获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为8.8%,低于浙江5.8个百分点,低于上海和江苏1至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状况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5.1%,低于三省市8个百分点以上,说明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偏低。 3、利用外资的步伐需继续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利用外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2003年全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151.44亿美元,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0.86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度下降,而上海和江苏2002年工业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已是天津当年利用外资额的1.5倍和4.5倍。另外,2003年天津工业品出口增幅明显减缓,增幅比去年回落了10个百分点,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口增幅低15至30个百分点,这是近几年少有的现象。因此,未来天津工业的发展必须抓住世界经济回升、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落实市政府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的八项措施,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实现利用外资的新跨越。
4、产业优势不明显近年来,天津六大优势产业强有力地拉动了天津工业经济的发展,但优势产业与发达省市存在雷同。如上所述电子、汽车、冶金和化工等产业均为沿海经济发达省市重点发展的工业产业,天津相比之下并
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如:天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为7.3%、而上海为10.8%、江苏为12.6%。天津该行业主要依靠移动电话机这一主导产品,产量较大的程控交换机年产量仅是上海的1.2%,江苏的15.7%。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全年利润达到230亿元,是天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的8.4倍,而且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冶金行业上海大力发展优质精品钢材,而天津冶金行业增长主要靠房地产业的拉动,多数钢材产品档次较低,随着全国投资紧缩,冶金行业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天津工业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开发,扩大市场占有率。把天津自己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培养和树立全国优势产业的意识,进而提升天津工业在全国的整体竞争力。
——————————————————————————————————————— 天津推20条办会方案 七方面成就“绿色达沃斯”
http://news.dichan.sina.com.cn北方网2010-8-22 22:26:11
提要: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今年9月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为体现绿色、生态、环保、节俭的办会宗旨和“推动可持续增长”的论坛主题,天津市政府提出并推动实施本届年会的20条绿色办会方案。
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今年9月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为体现绿色、生态、环保、节俭的办会宗旨和“推动可持续增长”的论坛主题,天津市政府提出并推动实施本届年会的20条绿色办会方案,主要涉及绿色会场、绿色会务、绿色交通、绿色主题活动、绿色餐饮、绿色住宿、绿色留念七个方面,从细微处做到“低碳”、“节能”。随着论坛召开在即,各项措施逐步显现成效。
绿色会场,通过对梅江会展中心建筑及其硬件设施进行整体性低碳设计,达到整个会场建筑内部和外部设施集约化使用能源和资源,包括环保用水、集约化供用电、节能供暖、绿色家具和垃圾分类回收。
绿色会务,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会场凸显“绿色”、“节约”、“环保”的办公理念,倡导无纸办公,利用网络工具协助,设置资料领取处减少纸质的印刷和发放,设立绿色空间站回收未使用完的办公用具和其他纸制品。
绿色交通,采购50辆“中大”纯电动客车作为绿色新能源客车服务夏季达沃斯论坛,车辆经尾气检测达标后加贴绿色标识;勘察制定安全、便捷、合理的行车路线,安排交通分流和疏导,培训司机的驾驶习惯符合环保要求;提倡公众在会议期间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绿色主题活动,绿色议题将围绕低碳产业和低碳企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设立代表留言处,指导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成果展示将在官方网站上展现近年来天津市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绿色参观将考察具有天津历史文化特色的风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项目,使“绿色”概念深入人心。
绿色餐饮,通过使用绿色食品原料,采取绿色烹饪工艺,制作出健康绿色的会议餐,并在官网上公布原材料的合理搭配方案;会议期间提供低碳、绿色的食品和用品;厨余垃圾由特许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绿色住宿,会议期间在每间客房设立绿色住宿倡导手册,提倡节水节能,并设置征询意见牌;根据参会代表每天的选择,更换房间客用棉织用品。
绿色留念,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和工艺制作具有天津历史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剪纸,赠送给与会代表。
———————————————————————————————————————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近现代的中国,那么,请到天津来吧,这里记载了上一个世纪里,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困厄与奋起。
也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前沿的中国,那么,请到天津来吧,这座历史悠久而又血气方刚的城市所发生的巨变,正是无数动人的“中国故事”的一章。
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标志,天津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座积蓄了太多激情和梦想的城市,由此踏上转型与振兴的崭新征程。
在新世纪以来“最困难一年”的最后几天,我们来到天津。突袭的寒流中,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热火朝天,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撞击。“调整”、“提升”、“创新”、“创业”,成为这座城市最核心的关键词。天津,正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契机,经历一场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的质变。
这是一组带着信心与希望的数字:2009年,天津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6.5%,财政收入增长21.1%;内需拉动强劲,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相当于或好于上年。
“必须集中智慧和力量,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创新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坚决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
经济增长水平更高、后劲更足、更可持续
从滨海新区汉沽白茫茫的滩涂上眺望,矗立着两座巨大塔状建筑物,那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与天津市政府合建的北疆发电厂两座冷却塔,塔顶冒出的蒙蒙烟雾不是燃烧排放物,而是冷却海水溢出的水蒸气。
北疆发电厂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也是2007年天津确定的首批20项重大工业项目之一,规划三期建设4×1000兆瓦燃煤发电超超临界机组和4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一期2×1000兆瓦发电机组和2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已经竣工,它首创了“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每一个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都被下一个链条吸收利用。
2007年6月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明确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以高水平的大项目、好项目为载体,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至去年7月,累计推出5批100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5029亿元,超过1950年至2006年57年的总和。
走入空港物流加工区空客天津总装厂房,映入眼帘的是由红黄两色工装夹具组成的4个站位,厂房顶部纵横交错着一部部天车,中外技术工人组装忙碌。就在2009年12月中旬,第十一架A320系列飞机交付中国客户。
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为亚洲第一条、全球第四条民用飞机总装线,也是天津首批重大工业项目之一,15个月建成投产,2009年5月18日首架A320飞机试飞,6月23日交付中国客户。国外媒体称:“这是进一步显示中国在全球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冯志江介绍,以空客飞机总装作为重要起点,编制了临空产业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涉及航空设计、研发、试验、部件加工组装、总装,向后延伸的销售、维修、租赁、金融服务等完整产业链。目前已有40余家国内外大型航空企业和零部件配套企业集聚。
继空客A320项目后,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大火箭产业化基地、中航工业直升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卫星有效载荷共“三机一箭一星”也相继落户天津。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仅用3年即成长为天津第一优势产业,使天津在全国唯一兼有航空航天产业。
除航空航天外,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构成关系国家命脉和核心竞争力的天津工业八大优势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外贸出口锐减的严峻形势下,天津工业新项目、大项目中流砥柱,弥补了存量下滑1300亿元,净增产出70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八大优势产业占工业比重超过90%,产业结构发生了脱胎换骨之变。
不仅是第二产业“一花独放”,天津以大项目、好项目作抓手,加快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2008年,天津农业区县建成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0.2万亩,为过去15年的规模总和。市农委规划处长杨青松算了一笔账:“总产量41.8万吨,产值9.56亿元,为农民创收6.9亿元,是过去收益的5倍以上。”2009年,天津又新增种植业设施10.1万亩和9个现代
农业示范园区。全市农村新整合了31个示范工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产业化经营代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8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9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为近年最好水平。津湾广场“不夜城”、意式风情区、1902欧式风情街、和平路滨江道商业街等40个商贸旅游精品项目的建成和一批商业特色街的改造提升,汇聚了人气,增添了财气。创意产业、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日长夜大。市商务委主任王树培告诉记者,2009年商贸旅游业的总量和增速居于第三产业之首,对全市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33%。
“构筑高端产业高地,是危机后时代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之举。天津探求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使增长更上水平、更有后劲、更可持续。”市发改委常务副主任张晓雁分析道。
———————————————————————————————————————
天津突围 区域竞争中引领经济发展
CCTV.com 2010年01月12日 17:34:11 来源:新华网
冬日的天津,海河冰封,一场大雪尚未消融。海河边的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内人头攒动,一幅展示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的“产业蓝图”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新的产业群集聚,港口一派繁忙,大飞机划出美丽弧线,大火箭腾空而起……
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天津来说,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意尚未退去,但是一个发展的数字却让人感到勃勃春意:在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前提下,连续8个季度经济增幅居全国前列。
天津,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破经济总量相对较小、金融危机冲击和传统增长方式的困局,向着北方经济中心的目标扎实迈进。
突围:从新一轮区域竞争中
2009年12月29日11时,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一次党代会落下帷幕。
“到2020年,天津将全面实现中央对滨海新区的目标定位。”滨海新区区委首次提出实现中央赋予滨海新区系列功能定位的明确“时间表”。由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转变为一级政府的滨海新区,明确斩断了退路。 2006年国家做出决策,要求天津——这个曾经的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必须在区域的竞争中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天津能否交出满意的答卷,关系到全国的发展大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市委书记张高丽说,城市定位提升后,天津必须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突围,重新确立
自己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坐标,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突围,从制约发展速度的思想观念“瓶颈”开始。两年多来,天津在全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市委要求全体干部在比学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有压力也更有发展动力。
“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宁掉肉,不掉队”“五加二,白加黑”“吃三睡五干十六”……经历“知耻而后勇”的思想洗礼,沉寂已久的激情和活力被重新激发,天津开始以全新的加速度发力奔跑。
走进天津,这种速度震撼无处不在。
新改造的天津火车站对面,5座欧式建筑组成的津湾广场人流如织。这个按常规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重点开发项目,边建设、边招商,在短短10个月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新规划的南港工业区,年初设立的“陆海分界线”巨大牌子此时已经“后退”5公里,不到一年时间完成填海造陆19平方公里、盐池平整8平方公里,多个大项目已经落户。
滨海新区核心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39幢摩天大楼施工建设热火朝天……
“天津的发展速度太少见了!”已植根天津多年的应大集团董事长应泽从,充满了发展的焦虑,“我现在想得最多的是必须搭上这列高速奔跑的火车,分享发展的商机。”
为打破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对发展速度的制约,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的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战略,开创了由滨海新区“单兵突进”到“三驾马车”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滨海新区开始强劲增长。2009年,天津滨海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23.5%,占天津市GDP比重达到52.9%,增速快于全市7个百分点。新区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快于天津全市,领跑天津经济发展。
区县经济开始加速。2009年,区县属工业总产值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提速,增长15%,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商贸旅游、金融服务、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个层面你追我赶,大项目源源不断,给天津带来“抢眼”的数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7000亿元左右,增长16.5%,增幅位于全国前列,天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相当于或好于上一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实现。
突围: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天津雷沃动力有限公司生产的柴油机70%销往国外,在国内业界排名前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订单迅速萎缩,低谷时产销水平甚至不如正常水平的20%,公司一度
陷入困境。
全市1375家企业停产半停产!冶金、石化、汽车、纺织等重点行业生产回落!企业亏损面扩大!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大幅下滑!
当一座城市的历史性机遇,与寒彻全球的经济严冬相遇,考验就更加严峻,进退在转瞬之间。
面对异常严峻的保增长形势,天津上下统一思想:尽管困难无法回避,但只讲客观、说困难,只会更加被动。必须坚定信心,以进避退,主动作为;用创造性的工作、发展的办法破解目前面临的难题。
许多人清晰地记得,2009年春节假期过后第一天,千余名来自全市各系统、各部门的负责人便匆匆聚集在天津市大礼堂,在与会者凝重的表情中,天津市委市政府冷静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天津经济运行实际,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做出了果断部署和总动员,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拉开帷幕,为企业“过冬”营造温暖的“小气候”。
一项项迎难而上的措施开始紧锣密鼓实施: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30条政策措施和85个政策性文件,含金量极高;32个市级政府部门和各区县共设立845部专线电话实行24小时开门服务,特事特办;4657名党政机关干部、611个服务组深入企业,扑下身子办实事解难题;各种形式的“产需对接”“银企对接”洽谈会密集推出,帮助企业增加订单、解决资金难题……
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的孙辉提及参加产需对接洽谈会的收获时,至今仍然感叹“不虚此行”。
在2009年7月24日——26日由滨海新区组织的产需对接洽谈会上,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收获颇丰,现场与区内企业签订四份电梯采购合同,总价值约8000万元,占到奥的斯电梯天津市场全年计划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通过产需对接平台获得收获的远不止奥的斯一家。天铁轧二制钢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对接平台拿到了京沪高速铁路、津秦高铁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35万吨线材订单。
天津市发改委常务副主任张晓雁说,为期半年的保增长活动中,全市共帮扶企业7000多家,共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5885个,通过三级政府服务电话共受理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1.3万个,帮助1382家企业落实订单近150亿元,更重要的是带来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心。
采访中,企业普遍反映说,工作组不是摆样子,而是实打实地帮助企业。产品出口欧美市场的天津宇化制衣实业有限公司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订单大幅减少,资金链紧张。市服务工作组在深入企业帮扶活动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助宇华公司申请了500万元贷款,并给予稳岗补贴、阶段性降低社保缴费政策,企业资金流没有断,没有出现裁员,订单逐步回升。
这一年,为保持经济增长不减缓,天津的干部付出了超常规的努力。
在全市开展的“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中,许多领导干部常常是白天到基层了解问题,晚上开会研究解决办法。他们也因此有了“夜总会”的戏称。
“„以前讲一天也不耽误,去年是一天当几天用‟,摽着膀子干,拼项目,这一年干得真的很累。”一位区领导回忆起2009年的工作时说,在超常规的努力下,全市经济实现了一季好于一季。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08年四季度下降84%,2009年1——6月下降46.5%,7——11月增长43.9%。
数字背后是一批在金融危机中遭遇困境的企业增加了订单,扩大了生产,停产半停产企业大部分恢复了正常生产,重点企业开工率稳步提高,全市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稳步提升。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保增长活动同时,天津坚持不懈地抓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不放手,也成为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制胜一招。
“新增项目有效弥补了存量下滑。”天津市副市长王治平说,在大项目好项目强力带动下,天津工业经济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严重不足、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以上,新项目形成的增量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新投产项目新增产出超过2000亿元,弥补了1300亿元存量下滑,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实践充分证明,危中有机,事在人为。”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李朝兴难掩心中的喜悦。他总结说,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全市上下“五加二,白加黑”的超常规努力,通过抓保增长活动保存量和大力发展大项目好项目发展增量的“两手抓”密不可分,同时也得益于近几年深入调整结构打下的基础。
———————————————————————————————————————
上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来源:《经济日报》 2010-03-08
上海市坚持以筹办世博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远近结合,力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上海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客观需要。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自然资源稀缺,流动人口众多,环境容量有限,必须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上海经济已经迈入新的更高发展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特别是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从需求结构来看,上海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近20年来,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率,1990年至200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从781亿元增长到1.49万亿元,增长了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27亿元增长到5273亿元,增长了22倍,扣除崇明三岛面积,2009年上海1平方公里投资达到1亿元。而且上海经济外向度高,外贸进出口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60%,国外需求的波动已成为影响上海工业和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我们只有加快转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努力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均衡发展,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从供给结构看,上海较大程度依赖二产主要是因为工业支撑经济发展,很难持续。长期以来,上海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还是一条“短腿”。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加快,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4%,但与世界上大城市8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服务业整体能级和水平还不高。从世界特大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国际化大都市不可能长期依赖第二产业主导支撑经济发展,必须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从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来看,上海偏重依靠资源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已不现实。上海空间地域不大,土地、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商务成本持续上升,原有的发展模式受到挑
战。现在,全市建设用地总量达到市域面积的42.1%,扣除崇明三岛面积,已达49.7%,工业用地已占建设用地33%。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超过21%,常住人口超过1900万人,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职工平均工资加上社保、公积金等超过6万元。所以上海必须更多依靠知识、智力资源投入和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聚焦重点,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我们将重点推进“三大中心建设”。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09年上海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货市场交易额占全国比重达到56.5%,总部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到200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二位。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去年上海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继续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超过800亿美元,约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2009年外高桥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51亿美元,保税商品交易总额达到638.5亿美元,各种税收总额达到559亿元。
把握关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重点抓了“培育、提升、淘汰”。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对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九个领域重点扶持。2009年九个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达到7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以上。共实施232项重点技改提升项目(含118项国家技改项目),涉及投资567亿元,建成赛科乙烯扩建、宝钢1422热轧等一批技改项目。同时,2009年调整淘汰846项落后产能。
强化支撑,加快推进“三港、三网、三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三港”,即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设,不断提升上海在亚洲和全球网络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和服务能级。加快编制“三网”,即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内河航道网,努力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推动上海与长三
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三体系”,即能源保障体系、生态环保体系、城市安全应急体系,确保城市运营安全。
拓展空间,大力推进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以空间布局优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拓展郊区发展新空间,以加快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郊区新城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全力推动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国际汽车城、上海化工区、精品钢铁基地、临港装备产业基地、长兴岛造船基地等,已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建设,按每个新城80万人口的规模,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网络向人口密集的郊区新城倾斜。
突破瓶颈,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近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南汇划入浦东的调整改革,全力支持浦东改革开放和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浦东率先改革对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努力把上海建成行政效率高、行政透明度高、行政收费少的地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鼓励和支持本市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外地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着力营造适宜创新创业和居住生活的良好环境,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创新创业型企业和各类人才。(记者 吴 凯)
———————————————————————————————————————
苏州与上海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内部信息网 添加日期:10年01月27日 在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借助邓小平南巡的改革之风,不仅引起全中国的注意,亦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上海登陆,与上海毗邻的苏州在此期间也加快脚步,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带动,获得了跨越式发展,苏州与都市主导型的上海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比性,然而上海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的大手笔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经济绩效分析
1、GDP有关指标分析:上海以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为目标,国民经济突飞猛进,2002年上海GDP为5408.8亿元,苏州市为2080亿元,是上海的38.5%,增幅为14.5%,比上海快3.6个百分点,90年代以来,除1994和1996两年外,苏州的GDP增幅始终在略高于上海的水平运行。上海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其经济结构与苏州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一半,三次产业比例为1.6:47.4:51,而苏州仍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导,三产比重相对较低,三次产业比例为4.4:58.2:37.4。从人均指标看,2002年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上海人均GDP超过4万元,达40646元,苏州为35733元;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人均GDP为33285元,苏州为26930元,均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历史发展趋势看,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在2000年差距达到最大,近两年差距又呈现快速缩小的态势。
苏州与上海人均GDP走势对比
2、财政收入分析:上海财政收入基本稳步增长,2002年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达到2202.3亿元,苏州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也稳步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近3年的跳跃式增长,财政收入已接近300亿元,2002年达290.8亿元,尽管增幅较快,但仍与上海相去甚远。另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与上海有较大差距,苏州该比重为14%,远低于上海的40.7%,2002年,上海人均财政收入16506元,苏州为4981元,是上海的30.2%。从地方财政收入看,上海完成719.8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2.7%,苏州完成147亿元,占比为50.6%,比上海高17.9个百分点,人均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苏州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518元,上海为5395元。
3、投资指标分析:苏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呈稳步增长,去年全市加大投资力度,投资额从2001年不足600亿元猛增至812.8亿元,创历史纪录;从上海全社会总投资发展轨迹看,1994年出现突破性增长,投资额增长近一倍,此后持续走高,但始终未突破
2000亿元,在1998年后的两年间还出现了回落,至2002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58.4亿元,可见,由于城市规模与定位的不同,投资规模差距较大。从投资结构看,两市发展特质的不同使得投资结构呈现不同差异:首先是投资产业的差异,上海第三产业投资占到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2:33.7:66.1,而苏州则以第二产业投资为主,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4:62.8:36.8;其次是人均投资差异,上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6171元,比苏州多2250元;三是投资占GDP的比重差异,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0.4%,仅比苏州高1.3个百分点,相对差异不大。
4、工业指标分析:上海以四大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六大支柱行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苏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非公经济推动下快速发展,但在规模和效益上与上海比尚有差距。2002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56.9亿元,是上海的44.7%,增幅为24.5%,比上海快9.8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8%,比上海低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50.4%,比上海低20.2个百分点。虽然苏州在工业规模上与上海存在较大差距,但苏州在人均和企业户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高于上海,2002年苏州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59531元,比上海多1516元;苏州户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428.7万元,比上海多674.2万元。苏州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3%,比上海高6.9个百分点,但苏州多以加工工业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
5、人民生活状况分析:苏州一贯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目标,从历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发展趋势看,苏州和上海基本保持比较接近的水平。2002年苏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17元,是上海的80.1%。近几年苏州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上海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2002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34元,仅比上海低78元。从城乡差异看,苏州市城乡差异2002年为3415元,比上海低3623元。苏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2002年苏州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1%,农民为40.6%,上海分别为39.4%和35.2%,苏州分别高出2.7和5.4个百分点。
(二)开放程度分析
1、对外贸易指标分析:开放型经济是苏州的支柱,也是一大亮点,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使得苏州的外贸出口居全国前列,与上海的差距逐年拉近。2002年苏州市出口为185.2亿美元,是上海的25.5%。从出口结构看,苏州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偏低,仅为24.1%,而上海为42.8%,表明苏州市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形态还有待改善。从出口依存度看,2002年苏州出口依存度为73.9%,比上海高出24.7个百分点。
2、利用外资分析:近年来,苏州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发区建设,利用外资规模急剧扩大,大有赶超上海之势。2002年苏州合同利用外资100.7亿美元,仅比上海少5.1亿美元,实际到帐48.1亿美元,仅比上海少2.2亿美元。但近期上海重大引资策略的出台
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立足扩大本地优势,积极接受上海辐射是降低影响的关键。
苏州与上海实际到帐外资走势对比
3、旅游业发展分析: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发达的都市型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苏州紧邻上海,又拥有世界闻名的园林胜景,可谓得天独厚,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更依赖于城市环境和设施的完善,以及加强与上海的旅游合作,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双赢。2002年苏州市旅游外汇收入为2.8亿美元,而上海则达到了22.8亿美元。从人均旅游支出看,苏州与上海也存在一定差距,苏州境内旅游者人均消费支出875元,上海为1134元,苏州境外旅游者人均消费支出210美元,上海为834.7美元。因此,大旅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决定游客逗留时间长短和消费支出多寡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物流与金融效率分析
1、消费品市场分析:上海作为全国商业中心,并且其非农人口比重高达76.4%,而苏州只有47%,庞大的消费群为上海消费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2002年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2000亿元,达到2035.2亿元。近年来苏州市贸易业发展加快增长,消费品市场已初具规模,但相比之下总量仍显偏低,2002年为451.6亿元。从人均指标看,上海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为15254元,苏州为7735元,是上海的50.7%。
2、市场流通指标分析:上海拥有15家大型商业集团、18家大型连锁超市公司和30个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雄厚的实力造就了上海商业中心的地位,近几年上海加快商业企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新兴连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2年连锁商业销售额630.1亿元,是苏州的近21倍。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600亿元,是苏州的近2倍。
3、金融指标分析: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拥有多家世界著名的外资金融机构,苏州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下,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2002年末存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达2232亿元,是上海的1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为1164.3亿元,是上海的23.7%,人均指标的差距有所缩小,居民人均储蓄为19942元,上海为36842元,苏州是上海的54.1%。2002年底上海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0550.9亿元,苏州为1491亿元,是上海的14.1%。
4、货运和港口吞吐量分析:上海作为全国的现代物流中心,拥有先进的物流体系和管理方法,这一方面苏州相对比较落后。2002年苏州全社会货物运输量为8350万吨,是上海的14.7%;港口吞吐量为9308万吨,是上海的35.3%。除此以外,上海还拥有苏州无法企及的浦东、虹桥两大航空港,2002年空港客运量达24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9.6%,货运量131.8万吨,增幅达31.8%。
(四)基础设施分析
1、城市建设指标分析:苏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尤其是近两年,高架路、快速路、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长度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总体水平仍显偏低。2002年,苏州公路密度为65公里/百平方公里,但与上海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上海为99公里/百平方公里。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苏州为6.8平方米,比上海少1平方米。
2、邮电通讯业发展分析:苏州固定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新兴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业务也成倍增长,由于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同,与上海存在较大差异。2002年,移动电话用户274.4万户,是上海的30.1%,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47部,上海为68部;互联网用户56.4万户,是上海的13.4%。
3、用电量指标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圈的扩大,苏州电力消费量快速增加,电力设施建设也逐年扩大。2002年,苏州全社会用电量为273.6亿千瓦时,是上海的42.4%,比1990年增加了5倍多,增长幅度高于上海。全市人均用电量为4686千瓦时,比上海低152千瓦时。虽然差距相对较小,但也应看到,苏州用电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耗大、电力紧张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五)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分析
1、教育指标分析:中高等教育的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人力资源的潜力。2002年,苏州每万人口小学校在校生学为685人,比上海多181人,每万人口中等学校在校生学为707人,比上海多20人;苏州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数119人,比上海少129人,从入学率看,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苏州为41.1%,可见,高等教育不及上海。
2、科技指标分析: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直接反映出科技人力资源的强弱。上海是全
国吸引人才最多的地方。苏州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机制,竞争力和吸引力都有所提高。2002年,苏州财政人均文教科卫支出427.8元,是上海的33.5%。相比而言,苏州科技活动经费来源渠道狭窄,科技活动经费总量偏少,企业户均水平低。2002年,苏州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189家,上海为247家;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1.8亿元,只占上海的26.2%。企业户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水平也显偏低,苏州企业户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83万元,是上海的34.2%。在科技成果数量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属于苏州的薄弱环节,苏州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为4项,比上海少1项。
(六)学习与借鉴
我们认为,苏州应努力探索与长江三角洲的分工协作,与上海促进合作、互补发展,着力接轨上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最终达到“双赢”。纵观上海的发展历程,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调整经济结构赢得发展主动
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抓得早、抓得实、抓得准。1993年,明确提出发展汽车、通信设备、钢铁、石化、电站设备、家用电子电器等6大支柱产业,在取得结构调整先发效应后,199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扬长避短,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导。1998年,上海又以“面向新世纪、建设新高地、再创新辉煌”为目标,提出6大支柱产业要升级换代,实现高科技化。作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大举措,上海信息港主体工程建设被确定为2000年市政府第1号重大建设工程。目前提出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产业,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都市型产业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2001年初上海又大胆地提出全面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四个中心的宏伟目标。
2、双向开拓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上海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过多年的开放与投入,上海已经形成了以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现代工业园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对外开放的恢宏格局和气势。在扩大内需方面,上海发挥其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和长江流域的龙头作用,与全国各省市发展经济技术合作。2002年,新增各地来沪企业达6427家,注册资金超过500亿元。上海在全国各地投资的项目也达400多项,金额达243亿元。同时,苏州也加快了引进内资的脚步,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引进内资项目1476项,注册资本近60亿元。
3、体制改革创新迸发经济活力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拉开了上海体制创新的序幕。如今上海上市公司已逾175家,并组建了数百家发起式股份公司。这些新型企业不仅募集了大量资金,而且基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运作。初步建立了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机制。
4、要素集聚整合酿就发展先机
一是大力推进资产重组。上海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遗余力地推进资产重组,尤其是在组建行业性控股集团和搞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方面成效明显。二是培育完善市场体系。经过从培育发展地方性市场到组建全国性、区域性的批发市场,从培育发展一般性商品市场到组建期货、证券、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上海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国家级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地方性市场为基础的媒介要素流动的市场体系。三是想方设法吸引人才。近几年来,上海以灵活的手法敞开门户,广纳四方贤才,为鼓励和拓展高层次人才流动,上海实施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人在彼处,才在此地”的柔性流动政策。并在2000年率先试行按工作年限退休制度,以使高学历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使上海成为创业者的乐园。
5、推进科技进步抢占竞争高地
近几年来上海出台了不少鼓励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如专利的持有单位在专利转让许可他人实施后,可以在收益纳税后提取30%,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等。上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该专利持有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安排专项资金作为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建立起滚动投入,循环使用的新机制,对处于萌芽状态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予以扶植。目前在加快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以信息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传统工业改造升级。
(七)政策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上海要服务于全国。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好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加快发展。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快接轨上海经济的步伐,提升苏州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用和地位。上海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的各种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其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外商投资的辐射中心作用等日益显示。上海取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无疑为上海经济安装了“加速
器”、增添了“辐射源”。“世博经济”所孕育的巨大商机,不仅上海可以从中受益,而且将惠及江浙地区,直接拉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便利的交通将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商品销售等各类要素转移的“腹地”。苏州应从战略的高度来努力与上海经济的全面接轨。一要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上海的要素辐射。要自觉利用和依托上海的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资源,为苏州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服务,加快与上海的有序联动、优势互补,在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中甘当“配角”,争当“名角”,使接轨上海成为苏州经济加速发展并全面崛起的“推进器”;二要加强对上海产业特点、总体规划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善于捕捉商机,抢占先机,在政策上、行动上进一步加大接轨上海的力度,自觉融入上海的经济循环,主动接受上海部分产业的嫁接和转移,大力开拓上海市场,在工业、旅游业、服务业及特色农业等各个方面全线出击、全面接轨,在接轨上海的过程中发展苏州,壮大苏州。三要着力营造和提升全市的交通区位优势。要抓住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论证或立项的机遇,超前准备,积极工作,主动沟通,多方争取,努力构筑苏州与上海之间的高速通道,缩小和缩短时空距离,在以上海为核心的“1小时”经济圈、“2小时”经济圈中站稳脚跟,为苏州未来的发展创建更为有利的平台。
2、进一步加速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依托现有产业群,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这既是保持苏州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苏州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一要将现代制造业作为融入世界经济的链接点。要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为重点,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实施信息技术与产品、产业、管理的结合,全面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和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二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以抓紧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力度,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合理化、利益格局分散化为要求,继续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三要千方百计构筑人才高地。要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为重点,加大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大学城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速文化、教育和科技产业的集聚和整合,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使苏州成为创业机会多、成功机率大的人才资源高地,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四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更好环境。对开发区、产业群和加工制造基地,要更多地在制度创新、差别化竞争、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职业培训、融资条件、法律服务等方面创造条件,使区域特色产业群、专业化产业区以及通过招商引资形成的外商投资企业集聚区共同快速发展。
3、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着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注重吸收和利用内资。一要适当调整吸引外资的策略。在注重投资软硬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同时,根据本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特点,找准本地的优势定位和产业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和强大的配套能力,以吸引跨国公司、龙头企业来
苏投资兴业;二要想方设法放开手脚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内外资并重的原则,高度重视民间资本的吸收和利用。取消一切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在产权改革中鼓励“民有”,在经营机制上支持“民营”,在投入机制上实现“民资”,在竞争性领域和一些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大力鼓励民间投资,并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家鼓励投资的所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私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并加大对私营个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主动帮助协调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民营经济成为苏州经济重要的支柱和增长极;三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现资本运作。在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资本稀缺始终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障碍。因此,要充分认识资本经营的重要性,加大对有实力、有前途企业的扶持和培植力度,争取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一要以富民强县、加速实现现代化总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县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目标,全市形成合力,市县联动,政企联动,城乡联动,优化农业,振兴工业,壮大服务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县域经济,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二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路子。要在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定位,强化特色,努力挖掘优势、创造优势和嫁接优势,合理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努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化、差别化、集约化的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三要树立县域经济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放权,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提高“六大板块”的经济发展水平。
5、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形成服务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苏州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还是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要加快以服务为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要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效率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办事一条龙、收费一窗口,建立一条联络热线,搭好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提供一套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根治一切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营造一流的发展软环境。二要积极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要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把政府的主要工作转向研究发展战略、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三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要使“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行动,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开
拓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苏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