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2023-07-29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阅读分课内和课外阅读两种,课堂阅读教学又是课内阅读中的一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过程。可是,小学语文课文课堂阅读教学困惑着老师,让不少老师为之棘手,不同学段的课堂阅读教学有什么不同?对此,仅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以作抛砖引玉。

一、紧紧围绕课文题目教学。

《课标》在学段目标中,体现了对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注重”。比如,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诗歌要“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题目,在开展阅读教学时,特别是对小学中高学段课文阅读教学,老师最好培养小学生围绕“题目” 审题,这个审题十分重要,做扎实了可为学生的命题作文奠定基础。可被老师忽略了或者是不了了之。无论是记事写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童话、语言、诗词等文体都有一个题目,我们应该围绕“题目”发散学生思维,放手让学生去拓展。审写的重点及中心词、写的范围及文体、人称等等。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记事写人的文章,写作的重点:小女孩,写作的范围:卖火柴,写作的人称是:第三人称“她”;写作的文体:童话。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去透视文章内容,通过题目去感知课文大意,让学生去琢磨,各抒己见,带着疑问和好奇心等进入课文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发散思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那个国家的人?在什么时候(季节、白天、夜间)什么地方卖火柴?她为什么要卖火柴?大年夜人们都在家里忙忙碌碌准备年夜饭,而她怎么不在家里与亲人一起团聚?是什么原因?家里还有人呢?有人卖火柴吗?她卖了多少钱?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出现什么幻境?通过介绍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小女孩卖火柴不成而几次擦燃火柴的幻境来反映什么?表达什么?

通过置疑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回答一个个问题,深入探讨、挖掘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的激情,这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伏笔,作用不小。

二、课堂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那么,又采取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三步来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

1、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脉络。 在让学生发散思维 “课题”的基础上,带着老师提出的一个个置疑通读全文。这步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是有目的去读,

否则老师放手不管,学生读了也是白读。学生读不出什么效果。又特别是低、中学段的学生初学课文,其阅读刚起步就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读。高学段的学生其阅读基础相对好点,但学生中基础各不相同,也得注重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相关答案,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找到自己阅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等,可以用笔加上着重号或勾划出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感知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大概内容,理解课文脉络,为细读课文打下基础。

2、细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发挥自我阅读能力边读边议,边读边思。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或关键词、句、段或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或是难以理解的词、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

“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读,不拘一格。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来说,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慢读、速读分角色读等等,这些既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离开了读,就谈不上阅读教学;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掌握,都依赖于“多读”、“自己读”。

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训练中要注意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和机械的练习,以及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把读与字、词、句结合起来,

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运用起来进行,让学生各抒己见去谈谈各自的分析、理解。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要多用读代替分析,代替问答。也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让学生要在读中产生感受,有了感受,也可以通过“读”表达感受。

可以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 “细读”的实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完全可以把课文中的重点或关键词、句、段或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或是难以理解的词、句、段通过读、思、议环节来理解了,老师应放手不可越俎代庖分析、理解,让学生当“录音机”。

3、精读(品读)——即评品语言美感,欣赏课文精华。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词好句佳,就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学生从情真意切、字正腔圆、轻重适宜、快慢适度、停顿恰当、语调生动等方面去品读。把课文中的重难点词、句、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读”出来,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思维去悟出个什么来。领悟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因此,只有把“读”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课标》提出的“正确的读”、“流利的读”这一基本要求。

同时,重视整体读,整体把握,不能把一篇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专注于细节的分析、品味,忘了整体把握。要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

语交际、习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平时强调“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关键是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这样,学生完全可以把握课文内容的形成、如何开头结尾,理清行文思路及层次是怎样不断深入的、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达到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奠定学生的习作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