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对策研究
周迪
摘要: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到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面临着负面信息传播加剧、大学生网络使用个人化和“圈群化”、网络思政教育泛娱乐化等问题。通过树立大数据意识提高预警能力、提升思政教育个性化服务能力、扎实主流舆论和主阵地意识、构建“三维一体”思政教育机制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7.11.008
1引言
大数据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遍运用而到来。按照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的麦肯锡公司所下的定义,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1]大数据具有容量大(Volume)、多样性(Variable)、生成处理快速(Velocity)和价值性(Value)的特征。但同时麦肯锡也强调,大数据不单指数据的量大,其关键是数据价值的挖掘和运用能力。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研究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认识和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并予积极应对,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新课题。2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2.1网络负面影响不可避免的冲击高校思政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作为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同时存在。因此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开放性相伴出现的就是网络负面信息不可避免的充斥在大学生“触手可及”的网络使用过程中。大学生由于知识层次和人生阅历等现实问题,极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影响,而导致思想出现紊乱、价值观发生扭曲。[3]因此,在这种网络信息开放的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首要面临的挑战就是,网络负面信息的真实存在。
2.2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个人化和“圈群化”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信息的发布平台和传播渠道越来越个人化、多元化,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也在自主选择下根据兴趣和喜好呈现出了个人化特点。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
[2]
2.4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泛娱乐化
网络的泛娱乐化趋势是当下网络信息传播中很重要的特点,对传播主体而言这种方式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也为大学生群体所喜闻乐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为了适应网络泛娱乐化的趋势,达到在学生中引起重视和认可的效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也采用一些娱乐化的手段,比如常见的有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宣传、抄袭和翻版网络热点话题等,这些方式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被认可度下降。同时在一些严肃话题上的娱乐化表现不仅没有达到借势而上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5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制度建设不完善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建设的不完善包括制度、师资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制度建设尚没有统一标准,各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多处在实验性、应对性和时段性的局面,各部门多不能形成统一整合,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制约和限制了网络和新媒体功能的发挥。[4]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总体。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对策3.1树立大数据意识提高预警能力
由于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据量大,所以要应对数量庞大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问题,首先就要树立大数据的意识。树立大数据意识就意味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研究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都要形成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的潜意识。将数据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注意数据的搜集、储存和分析的科学化,使大数据成为科学研究思想状态和动态的重要依据。其次,大数据的精髓在于其显性与隐性的巨大价值。[5]所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在科学的分析大数据显性价值的基础上挖掘其隐性的价值,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能力。通过分析数据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做到网络思政教育的“未雨绸缪”和“先发制人”,从而使大学生的可能存在的或即将出现的问题通过预警解决在萌芽状态。
3.2提升网络思政教育个性化服务能力
大数据的多样化,造成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此相应的,大数据也为高校思政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学生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政动态等。由此,借助大数据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和喜好的具有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工
政教育弱化了现实空间中师生的伦理关系。同时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网络人际交往行为也越来越呈现出“圈群化”的特点。而这两点都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满足受众个人化口味和进入大学生的“圈群化”社交范围。2.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不可预见性
由于网络的发达,高校思政教育难以“以点应面”和“面面俱到”。因此,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就存在了即使有一些话题在大学生群体间是热点和讨论点也难以及时察觉和应对的现象。同时,即使高校思政教育在某一问题上做到了时效性,由于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也难以保证传播效果在大学生群体中完全的响应。
-10-
准则:第一,选择符合大学生价值观需求的典型人物代表,体现出先进典型的时代特征;第二,选出来的先进典型应该同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需求,这样才能提升其自身感染力;第三,选好的先进典型应该尽量多元化,符合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了满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应该树立并培养多元化的先进典型,提升先进典型的培养效率;第四,学校还应该创建科学的先进典型培养机构。先进典型的选择可以通过培养机构的推荐、学生选拔或者外界媒体的发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拨。
2.2认真落实先进典型的教育培养工作
先进典型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通过宣传先进典型身上具备的各项优秀特质,让大学生接受并认可先进典型。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第一,应该宣传先进典型身上真实存在的优秀特质。不能为了提升宣传效果而刻意美化先进典型,还要注重先进典型的内在涵养,确保宣传工作的真实有效,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内心学习榜样的动力。第二,先进典型的培养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的先进典型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培养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先进典型的选择和培养工作中来,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需求不断拓宽先进典型的选拨和培养范围。第三,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模式,可以采用传统的广播、报纸等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科技的力量,在微博、微信、QQ上进行宣传,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第四,先进典型的宣传与培养还需要大家的长期坚持。弘扬先进典型精神并得到大学生的接纳与认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宣作。个性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服务还体现在,通过网络媒介的使用,教育者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和关注到某一个体或特定群体的实际情况,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地网络思政教育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除此之外,个性化服务能力还包括网络思政教育的多媒介开展,即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平台建设要多平台,做到全媒体的覆盖,以满足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信息获取的需求。3.3扎实主流舆论和主阵地意识
大数据的容量大和多样性都不可避免的催生了网络信息的娱乐化和快餐化消费,这也造成了一些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的跟风。由于大数据下的信息复杂和良莠不齐,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顺应网络潮流的同时要扎实主流舆论的角色意识和主阵地意识。在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跟风和寻求炒作的效应,要摆正自身的主流价值观和舆论的导向角色,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主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巩固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意识,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中要对片面的、不好的、错误网络内容和社会现象等敢于提出问题和指出错误,以形成在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使大学生自觉的围绕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周围,进而形成良好的网络引导力和号召力。3.4构建长效联动的思政教育机制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单一的网络思政教育并不能满足和构建起高校思政教育的大环境。所以,高校要构建起具有全局观的“三维一体”的思政教育机制,即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有机联动机制。
传,如果宣传力度太小或者宣传范围太小就会影响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培养效果。因此,要想提升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培养效果,就应该长期坚持宣传和培养工作。
2.3积极倡导大学生学习并传承先进典型精神
在培养先进典型时,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学习并传承先进典型精神,具体做法如下:第一,科学协调先进典型精神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比如倡导学生参加义工活动,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把先进典型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高校不仅要树立并培养先进典型,还要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精神,为学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三,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先进典型精神的践行主要受教育人员的影响,教育人员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更好的说服学生践行先进典型精神。参考文献:
[1]魏文轩.基于“需要-接受”理论的大学生先进典型的选树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
[2]刘立为,薛艳.新时期大学生先进典型选树工作要点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3,(7).
作者简介:苗丽(198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胡旭,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01
通过高校内部思政教育部门、机构的统一联动,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成为三者互为辅助、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可以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把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同时需要清醒的认识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朝一夕的,所以要在这种联动的机制中构建该校思政教育的大环境和长效性机制,使高校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土壤,使高校思政全方位长效联动的机制的育人工作步入常态化。参考文献:
[1]赵国栋,易欢欢,糜万军,鄂维南著.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傅忠贤等著.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3]吴媛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3):125.
[4]聂立清,王兆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63.
[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4)第18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邱启照,孙鹏.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37.
作者简介:周迪,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22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