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儒林外史》看胡适、鲁迅的小说批评观

从《儒林外史》看胡适、鲁迅的小说批评观

2022-06-1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卷第4期 黄山学院学报 Vo1.8,NO.4 2006年8月 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Aug.2006 从《儒林外史》看胡适、鲁迅的小说批评观 乔根 (黄山学院中文系,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 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 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j- ̄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境界上的高下。 关键词:胡适;鲁迅;《儒林外史》;批评;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7X(2006)04—0105—04 《儒林外史》在中国章回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 文学)的迫切需要,胡适、鲁迅等人自觉加入了研究 位,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陈独秀先生曾称赞其 中国古典小说的行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内容、 为“中国文学书里很难得的一部章回小说”。[ 和 影响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正如《儒林外史》研究 陈独秀一样,新文化运动的另外两位领军人物胡适 专家陈美林先生所言:“胡适在他早期的学术活动中。 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指引 为了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学的需要。曾对中国古 下,开展了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而《儒林外史》则 代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成了他们不约而同选择批评的对象。胡适批评《儒林 等作品,进行了介绍、考证和评论。这在当时有开风气 外史》的文章主要有《文学改良刍议》、《再寄陈独秀 的作用,对后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614在当时, 答钱玄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五十年来中国之 “破”的任务大于“立”。所以胡适在他的文章里对旧 文学》、《吴敬梓传》等。鲁迅批评《儒林外史》的文章 文学的看法显得不是公允、客观。面对上下几千年的 主要有《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中国小说 传统文学,他偏激地说:“吾所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 史略・清末之讽刺小说》、《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 《真假吉诃德》、《选本》、《叶紫作(丰收)序》、《论讽 (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 刺》、《(出关)的“关”》等。仔细比较胡适和鲁迅对《儒 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 林外史》的批评,可以发现一些共同之处,而更多的 于《儒林外史》、《水浒》、《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 则是相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到这 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 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 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 境界的高下。 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文学改良刍 议》)抛开他对旧文学的成见不谈,仅就将《儒林外 史》放存和《水浒传》、《红楼梦》并列的高度来看,胡 适还是有一定的艺术眼光的。这里虽然不是专论《儒 2O世纪初,面对改革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 林外史》,但鼎足而三的批评倾向让我们看到论者对 收稿日期:2(X16-03-14 基金项目:黄山学院院级课题(2005yskO02) 作者简介:乔 根(1976一),安徽桐城人,黄山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儒林外史》独到的艺术成就的肯定。同样,在《建设 在批评作品的主题方面。胡适也不乏真知灼见。 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胡适将《水浒传》、《西游记》、 胡适在《吴敬梓传》一文中论道:“这书的‘楔子’一 《儒林外史》、《红楼梦》四者放在一起,称之为“活文 回,借王冕的口气,批评明朝科举用八股文的制度 学”。因为他们都是用“一种活文字做的”。他还认为, 道:‘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 “这一千多年的文学,凡是有真正文学价值的,没有 一处都看得轻了’。这是全书的宗旨。”胡适的批评确实 一种不带有白话的性质,没有一个不靠这个‘白话性 质’的帮助。换言之:白话能产出有价值的文学;也能 针见血地道出了《儒林外史》的主题意义的主要部 分。当然,《儒林外史》的主题不仅仅限于此,它还有 更深远的一面:“这部小说不仅仅描写了知识分子的 产出没有价值的文学;可以产生《儒林外史》、也可以 产出《肉蒲团》。但是那已死的文言只能产出没有价 生活遭遇.而且还通过他们对‘功名’的追求和对‘富 极为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清代初期的社 值没有生命的文学,决不能产出有价值有生命的文 贵’的醉心,学;只能做几篇‘拟韩退之《原道》或拟陆士衡《拟 古》’,决不能做出一部《儒林外史》。”接下来,他以宋 濂《王冕传》和《儒林外史》第一回的王冕传为例,比 较得出:后者更有“生气”。更“动人”。在这里,胡适继 承了他一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主张. 同时以“王冕传”为例,分析《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 其分析应该是十分精到的。 关于《儒林外史》的体裁结构问题,胡适在一定 度上也有所肯定,认为它开创了一种“新体”.而且承 认这种结构模式“成了近代讽刺小说的普通法式” . 并指出受其影响的作品很多,像“《官场现形记》、《文 明小史》、《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诸书,皆为《儒林外史》之产儿”。(《再寄陈独秀 答钱玄同》)但是,“瑜”不掩“瑕”,他在《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一文中这样评价《儒林外史》的结构:“《儒林 外史》的坏处在于体裁结构太不紧严,全篇是杂凑起 来的。例如娄府一群人,自成一段;杜府两公子自成 一段;马二先生又自成一段;虞博士又成一段;萧云 仙,郭孝子,又自成一段。分出来,可成无数札记小 说;接下去,可长至无穷无极……如今的章回小说, 大都犯这个没有结构,没有布局的懒病”。不止如此. 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他还用带有遗憾 的语气说:“《儒林外史》虽开一种新体,但仍是没有 结构的;从山东汶上县说道南京,从夏总甲说到丁言 志;说到杜少卿,已忘了娄公子;说到风四老爹,已忘 了张铁臂了。后来这一派的小说,也没有一部有结构 布置的。”应该说这样的评价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胡 适是用西洋小说的要求来衡量《儒林外史》,有削足 适履之嫌。《儒林外史》的伟大之一在于运用了以往 文学作品中很少用的结构模式。传统的小说采用贯 串始终的人物,一方面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展,另一 方面也有助于渎者的接受。吴敬梓采用被胡适视为 “新体”的结构模式对习惯传统模式的读者和墨守成 规的批评者来说是一大挑战。通过胡适对《儒林外 史》结构的批评,可以看出他的批评观落伍的一・面 , 这也是他践行形式主义文艺观的具体体现。 106 会现实,诸如朝政的腐败、官吏的贪墨;封建道德的 崩溃、人情世风的险恶;盐商典当的骄奢、地主士绅 的不法:以及民族之问的纠纷、市井细民的反抗。等 等。”[2]620在这一点上。鲁迅比胡适走得更远.下文将 要论及,此处不谈。对吴敬梓这样的安徽老乡,胡适 是充满自豪之情的.“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 方苞,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这里撇开胡适 本人站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立场上.因而对 “桐城派”散文的反感因素不谈.仅从胡适本人在一 系列文章中提到吴敬梓以及他的作品可略见一斑。 胡适还在《(官场现行记)序》中提到吴敬梓“是个有 学问、高尚人格的人。”至于他如何“有学问”.人格如 何“高尚”.胡适在他的文章中则谈得较少.缺乏细致 深入的文本分析。这也显示他对吴敬梓及其作品批 评相对隔膜、浮泛的一面。 至于《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为何流行。胡适从读 者接受的角度谈到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来呢. 这是一种创体,可以作批评社会的一种绝好工具。二 来呢,《儒林外史》用的语言是长江流域的官话.最普 通,最适用。三来呢,《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 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 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这个体裁最容易学.又最方 便。因此,这种一段一段没有总结构的小说体就成了 近代讽N/I,说的普遍法式。”[3 347o-471姑且不论胡适所 列举的三方面的原因是否正确(其中后两条就值得 商榷),单就凭他能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评价文学作 品的流行,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对胡适而言,鲁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更值 得可圈可点。鲁迅批评《儒林外史》的相关观点集中 在他的小说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里。鲁迅在《中国 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谈到: 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 情小说中……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却会愚弄吉诃德式的老实人,而自己又假装 指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 氓种子.着吉诃德的姿态。《儒林外史》上的几位公子,慕游侠 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寥寥数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儒林外史》的艺术 价值:杰出的讽刺艺术。这些评论已经成了《儒林外 史》研究史上的重要成果,被《儒林外史》的研究者争 剑仙之为人,结果是被这种假吉诃德骗去了几百两 银子,换来了一颗血淋淋的猪头,——那猪算是侠客 的‘君父之仇’了 真吉诃德的做傻相是由于自己愚 蠢,而假吉诃德是故意做些傻相给别人看,想要剥削 别人的愚蠢” {6}490 相引用。《儒林外史》以前的讽刺小说由于不能“秉持 公心”、“辞气浮露,笔无藏锋”,所以写}}{来的文字形 同谩骂,缺乏艺术的审美力量。鲁迅不止一次谈到讽 刺艺术.他曾经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他给讽 刺下的定义是:“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练的,或者 简直是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 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 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4 换而言之,“《儒 一从中外文学比较的角度,鲁迅先生看出了“真假 吉诃德”的本质差别。所发之论,直指人心。 关于对《儒林外史》全书的总体评价,鲁迅先生 在《叶紫作(丰收)序》一文里提出了“伟大也要有人 懂”的著名命题。这里一方面指出了《儒林外史》这部 伟大的作品的价值在当时被遮蔽的事实:另一方面 林外史》就是用了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通过 一群封建知识分子以及地主豪绅等人物的活动,揭 也谈到了优秀作品理解、接受的艰难。此外.在《(出 关)的“关”》一文中,借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原型 问题,捎带着讥讽了胡适一番:“……现在我们所觉 得的却只是贾宝玉和马二先生.只有特种学者如胡 在 OiL里:这就是所谓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 的话罢。”鲁迅先生一贯反对寻章摘句式地考证作品 的微言大义和人物原型.因此他对胡适等人的研究 方法提出批评。从总体上来看,鲁迅的批评观无疑是 正确的。文学批评应立足于文本本身.而不应该过多 开了乾隆时期所谓‘太平盛世’的假相,赤裸裸地向 人们暴露出封建社会末期黑暗腐败的真实来,它通 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地揭示出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 的种种可鄙、可憎、可笑、可怜的形象,并进而让我们 认识到那个社会的腐败和不合理。这就是《儒林外 过种种当时人们不以为奇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现 适之先生之流.这才把曹藩和冯执中念念不忘的记 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鲁迅先 生对《儒林外史》作出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5 不 仅如此,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还说过: 地从文本以外去阐释。但是,从文本以外的角度去探 “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 索作品中人物的原型.可以帮助批评者了解作者的 失去了文艺上底价值,而它的末流都没有顾到这一 点,所以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 创作动机和创作效果。这从接受美学的意义上来说, 是必须而且必要的。除此以外,鲁迅的批评则显得有 点过度阐释了。相反,胡适先生在这方面就厚道得 响。”这实际上已经探讨了讽刺小说的特点以及《儒 林外史》的接受史了。 与胡适相比,鲁迅对《儒林外史》结构的批评更 为深刻和透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 说》一文中论述道:“……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 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迄,虽云 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 多,他在《白话文学史・自序》中谈到自己从事《儒林 外史》以及其他小说批评的时候,说到自己受鲁迅的 影响较大:“在小说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 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 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 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 数精力。” 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其中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云云,已经成了《儒林外史》结 构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任何研究《儒林外史》的人 必须以此为鹄的。鲁迅能够容忍甚至欣赏吴敬梓在 小说结构上的创新和尝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胡适 和鲁迅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儒林外史》中所反映的世态人情对鲁迅的启发 很大,有些成为他思考现实问题的起点和依据。鲁迅 直认为中国人是生活在“瞒和骗”的世界里,因此 一面对同样的一部小说.胡适和鲁迅在批评时的 差异如此之大,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认为,这主要 与两人不同的文艺观和审美趣味有关。 众所周知,胡适是实证主义大师杜威的弟子。一 贯主张“细心搜索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 证”。因此,他在《儒林外史》的研究中采用一种实证 “西洋武十道的没落产生了堂・吉诃德那样的憨 的方法来进行批评。他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吴敬梓所 大……然而这是真正的吉诃德。中国的江湖派和流 开创的结构模式,对后代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 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 l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他不能从“变”的意义去考量这种结构模式的价 且从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吴敬梓,如《孔乙己》中的孔 值。一般来说,实证主义强调的是效果和功用。一切 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肥皂》中的四铭等。从某 价值都应该经过这两者的检验。符合者佳,反之,为 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知识分子都是科举制度影响下 劣。胡适认为后来的小说如《官场现形记》、《文明小 的产物,但其形象的鲜明性、人格的丰满性、批判的 史》、《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深度和力度均超过了《儒林外史》。因此,鲁迅和吴敬 等模仿吴敬梓的结构模式,但价值不高。因此,他把 梓之间就不会隔山隔水隔世界了 帐算在吴敬梓的头上,这无疑是不妥当的。开创者的 以《儒林外史》为个案,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艺术 价值并不仅仅是依赖模仿者来得以体现,我们应该 鉴赏和审美趣味的迥异.胡适和鲁迅对其做出了不 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全面评价。既指向未来。也回 同的解读。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溯过去。惟其如此。才不片面、狭隘。胡适把这样的批 作为文学批评者。应该如何看待作家在文体上的革 评观用来批评《儒林外史》,就不可避免地认为吴敬 新、艺术手法上的新变,是抱残守缺还是理解同情。 梓所开创的这种新的结构模式价值不大。给后来的 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好的风尚。同样,运用这样的批评 观就必然会把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一一 参考文献: “对号入座”.把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混为一谈了。这 [1]陈独秀.《儒林外史》新叙[G],/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 也正是胡适的局限所在。 史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相对而言.鲁迅与吴敬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个 [2]陈美林.清凉文集(上)[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 人生活遭遇、家庭变化、所生活的社会、对魏晋、六朝 文化的喜爱等。[2)64一所以不言而喻,鲁迅对《儒林外 [3]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G],/朱一玄,刘毓忱.儒林 外史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o3. 史》的批评更多感同身受,更少肤浅隔膜。在《中国小 [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 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一文中,鲁迅能从“知人论 I"--I[M],/鲁迅全集: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世”的角度对吴敬梓的生平和吴当时所处的时代作 [5]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了一番细致的描述。同样。吴敬梓所描述的知识分子 [6]鲁迅.真假吉诃德[G],/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 的出处行止对鲁迅的影响也很大。鲁迅所创作的知 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识分子题材系列的小说塑造了知识分子的群像。并 Hu Shi and LU Xun S view of Novel Criticism Reflected in e Scholars Qiao Gen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Hu shi and Lu Xun,tow advocates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coincidentlaly criticized The scholars with the notion that vernacular novel is the oflhodox of literature.There are more diferences than similarities in their critical views, which mirror the diferences in the artist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aesthetic notions of the two classic novel researchers. Key words:Hu Shi;Lu Xun;The SCholars;criticism;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