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读后感

2020-06-1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读《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感想

化学系侯剑秋BA16019062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关于当时社会现状的规律总结和未来展望。资本主义社会使社会财富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和积累,但引发的阶层分化和人本身异化问题给社会埋下了很大的隐患。针对国民经济学的观点,作者对劳动、工资、资本、地产、货币、分工和人的异化等要素提出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个在矛盾和辩证中前进的社会。

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由于财富的积累和高度的分工,形成了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资本家只是全人类的少数,却拥有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而工人占大多数,获得的工资只够维持日常的生活。社会财富分配差异巨大,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探寻问题的根本原因,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寻找人类社会未来前进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篇手稿晦涩难懂,而且是针对当时社会形势进行的思考分析,字里行间难免有局限性和感情色彩,抛开这些不谈,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和人异化问题的探讨对如今的社会依然起到警示作用。

交换和商业是社会的本质,为了满足人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商业范围的扩大是必然的,流通的货币就显得十分关键。货币本质上只是人交换商品的媒介,拥有的货币越多,购买能力就越强,私有财产作为交换的前提也孕育而生。而决定私有财产多少的标准就是人生产劳动产品价值的大小。为了增加货币的流通能力及使用效率,或者说为了更进一步增加社会财富,这里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业,管理货币的资本家。资本家将个人的劳动累积成资本,再将资本转化成商品,从而获取利润,利润作为资本家管理货币这一劳动的报酬。资本家本身目的并不与社会利益直接挂钩,他们的目的只有利润,与传统的劳动者相同,都是追求购买力,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

以上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都是劳动者中的一员,都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推动着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然而现实中由于人的欲望膨胀,货币逐渐从交换工具变成了人渴求的目标,进而形成了人价值的衡量尺度,

甚至支配着人。资本家作为货币的管理者和直接受益者,逐渐从劳动者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与工人不同的阶级,他所获得的货币量不与自身的劳动价值成正比,他所拥有的购买力远远超出了一般劳动者,工人阶级只能拿着固定的工资。购买力的增多又会进一步加剧其欲望的膨胀,形成恶性循环。资本家与工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资本家成为“高产阶级”,成为了与地主甚至奴隶主类似的存在,而工人阶级成为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相互对立着,矛盾不可调和,社会的重组(改革甚至革命)也就不可避免。

阶级的分化和对立,直接表现在社会财富逐渐向少数人手中积累。竞争一直是市场经济用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唯一手段,然而马克思眼中的竞争却是造成社会财富更加向少数人手中积累的主要原因。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结果是大资本吞噬小资本,小资本沦为工人或手工业者,工人之间的竞争结果是一部分人的淘汰和饿死。因为所谓公平竞争的本质其实只是资本力量的比较,失败一方所拥有的财富也没有办法重新回归社会,而是加速资本的积累,从而实现资本主义的最终形态,垄断资本主义。如今社会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类似的情况,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然而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却是国家阶段性政策的颁发,而不是资本积累规律,给人一种国家促使社会财富单极积累的“错觉”。所以也许如今的社会花了几十年就已经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才形成的严峻社会形势。不过无法认定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形态,就如同婴儿不摔跤就不会走路一样,如何借鉴历史,安稳度过这一瓶颈期,才是现在国人最需要静下心来好好考虑的事情。

马克思意识到了这一社会现状和未来走向,他思考得出的解决方法在我看来是号召人性的回归。他将所有问题本质与人的异化挂钩。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分工可以高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分工越细化,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就越与效率挂钩。“与其说个人天赋才能的差异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不仅仅造成个人未来才能的差异,最直接能影响到私有财产的差异,私有财产是人类进行商业社会活动的前提,这也不难理解私有财产作为人劳动成果的体现反过来支配着人类的消费行为和贪欲。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分工也是社会发展到现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在于不能仅凭私有财产的差异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甚至决定社会的价值体系。

这里就需要提及手稿中对人本质异化的解释。劳动本是区别人与动物最为关键的一点,动物只会为了生存而行动,但人会为了自己的其他需求进行劳动,对自然界的原材料加以改造和利用,从而创造高于原材料本身的价值。劳动的目的是创造,满足人本身探知和创造的欲望,至于创造出来的价值似乎只是劳动本身的附属品。从非洲的猿人到世界各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再到艺术和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始终遵循着人类“好奇心”的驱使,或者说人渴望被认可的心理,更可以说成是精神力量。劳动会产生劳动产品,但每个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是不一样的,往往是别人的劳动产品或者说是别人对自己劳动的认可,比自己的劳动产品或自身的认可更能满足自身的欲望。交换和商业社会就此产生,使人之间、劳动之间、劳动产品之间的差异成为“有用”。

“有用”这个词是功利主义用来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准,对社会整体“有用”或者能创造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价值就是正确的。“有用”确实是评价社会价值最方便最直接的标准,但归结到个人,这个标准就不适用了。“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滥用功利主义的弊端也就此体现。

资本家积累着人的劳动成果,并将人的劳动成果转化成工资发给工人,自己获得利润,这一行为作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资本家和工人都从这个行为中获得了满足,社会财富也进一步提升。问题的关键在于货币作为人类劳动价值的现实体现,正在逐渐歪曲着资本家和工人的价值观。“货币是一种外在的,并非从作为人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类社会产生的,能够把关联变成现实,而把现实变成纯观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货币是个性的普遍颠倒”。最终无论是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被货币和私有财产所支配,“工人创造出来的对象越多,他自身内部世界就越贫乏”,人们在劳动中不能获得肯定和精神上的满足,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追求货币的数量,沉浸在贪欲和享受中,劳动成为了私有财产的奴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异化过程进而会引发自然同人的异化、生命活动同人的异化以及人同人的异化。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

这些异化过程在如今的社会中十分普遍。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大部分人都在从事着机械化的工作,贫富差距过于巨大。我就举几个跟我相近的例子,大学成为了培育“人材”而不是培育“人”的场所,专业化的本科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的只是为了社会提供有用的“机器”,功利化的大学很难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价值观缺失,缺乏理想和激情,单调的生涯规划和价值取向,这个社会也会显得死气沉沉;社会价值被金钱和地位所奴役,现在人的择业观非常简单,钱和权成为了职业甚至人生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这样一个单一取向的社会里,我们很难发现或真正去思考自己将来究竟想做什么,即使有了答案,也并不会也不敢去做。一个不能自由或者凭兴趣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的社会,风气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去。在这里表达下我对一名本科同学的可惜之情,他从本科开始就具有当编辑的潜能,宿舍堆满了他看过的哲学书籍,也发表过一些反应现实社会的网络文章,然而如今面临择业的他,受到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各方面压力,不得不转学计算机,做一名程序员。今年4月份我在黄山遇到两位来自加拿大跟我一样大的年轻人,一个人是开酒吧卖啤酒的,一个是做椅子的木工,而他们的父亲是大学教授。这要是放在现在的中国家庭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但看到他们很自豪开心地跟我聊起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不禁觉得也许这才是我们社会未来的样子吧。今年7月份去日本参加学术会议,看到日本服务业的发达,对人的尊重,以及日本老年人依旧在社会各个角落服务的身影,让我想到了国内服务业素质低下,南七地下道内近百个老人聚众赌博骂脏话,一丝心寒。至于贫富差距的例子随便搜搜新闻应该就有收获,我就不举例了。

如今的社会不缺乏财富,缺乏的是人性。中国人与外国人不同,无论是择业,结婚,生孩子还是买房等等,都受到了一种观念的限制,一种错误价值观的限制。而站在这错误背后的应该就是人的异化,被劳动产品、被货币支配的人。政府在号召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同时,社会正确价值观缺失的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欣慰的是,我看到了近几年社会的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相信我们的社会也能渐渐变得正常起来。在这里也举一个体会深刻的例子,文化传播一直在社会价值观弘扬和人自身价值观培养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现在社会价值观缺失和人性的迷茫,不得不说我国的文化传播有很大责任。比如电影,现在电影大部分都是商业化炒作,票房造假,排片保护,过分宣传,

内容空洞,搞笑色情,大牌明星,捞钱,市场化的文化,只为了货币的文化,我不承认。每年就那么几部引发社会思考的电影,里面的国产电影更是少之又少。拿最近上映的《血战钢锯岭》来说,战争题材,表达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和人本身力量的探知,向大众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以及信念坚定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在看某些国产抗日题材电影电视剧时,居然能笑的如此开心是我最不能理解的。然而相比于前者,更是后面的抗日神剧影响着普通大众的价值观,人们聚会不是谈论国家和社会问题,而是要打台湾,打日本,还冠以爱国的口号,让人心寒。动画也有鲜明的例子,毒害广大青少年的《喜羊羊》是如此的肤浅,不知道从小看这个长大的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现在的校园欺凌频发,是否也与这样的文化传播有关。相比于日本的动画,往往透露的是人性的思考,人际关系、人生规划和人的激情都能在作品中体现,美国的动画,也能透露出对世界美好的向往。我也就不去吐槽国内的网络小说了,被毒害的人就在我身边,沉浸在幻想中,树立不了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不得不说广电总局在严管黄暴文化方面是非常有成效的,但我觉得像这些低俗肤浅的,市场操控的文化传播,能不能也有效地管一管,不然社会价值文化的缺失会越来越严重。

马克思所揭示的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却在如今社会主义社会中有所体现。反观现在的西方社会,生存到至今,他们自身也在努力调节着。理想的社会并不是整体最为富裕的社会,而应当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劳动创造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人类社会的终点是什么样的,我没法断言,也许就没有终点,而是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财富和人性,集体和个性,欲望和需求,功利和形而上学等之间来回摆动着前进,试图抓住平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