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源”说兴盛原因探析
2020-12-0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理论探讨 肋 &S出国与烈业 tudyAbroad .“西学中潭"说 盛原 固探析 0罗玉兰 宝鸡文理学院 《管子》、《淮南子》、《抱朴子》 “史家方伎之传,子部艺术之类”【s]的 论述与记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他的结 论是: “西人之学未有能出吾书之范围 者也”[9】。当然,比附并不科学,但与 先进的西方文明相比附,以西法激活中 法,发掘中法,整理中法,对于人们重 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真实价值,促使传统 文化的新陈代谢,有其时代意义。 三、西方传教士希望“中西会通, 古今融贯” 【摘要】由于中国文化的惯性和中国学者以考据学为依托,并与西方 文艺复兴 相 类比再加上西方传教士希望 中西会通,古今融贯 使得产生于明清之际的 西学中源 在整个清代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市场。 【关键词】西学中源;兴盛;原因 所谓“西学中源”,即西方文化源 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 之”。“西学中源”说产生于明清之际 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之时,是明清之际的 士人学者在比较与会通中西文化中,对 如何理解、选择与对待西方文化所作的 种思考,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 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u。在 王锡阐、梅文鼎、阮元、戴震等著名学 者的论证和鼓吹,以及清官方的大力提 倡下,这种观点在整个清代占据着重要 的学术市场。本文就这一学说兴盛的原 因进行一些探析。 一一、文化的惯・性 欧洲耶酥会传教士在华传教,带 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学等现代 科技。由于传教士的介绍和讲授,徐光 启、李之藻等士大夫开始感触到了中西 科学发展的差距,与传教士合作翻译书 籍,引进西学,并提出了认同西学的思 想观点。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世 纪回旋得太久,因此比世界上任何一种 文化都具有更大的惯性和更深更广泛的 渗透力。而且时人昧于世界、对于欧洲 的文明历史知之甚少、尚未形成全球观 念。同时, “西学中源”说的鼓吹者, 长期生活在儒学的氛围中,久受“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的影响。他们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世 界的中心,于是中国文化也自然成了世 界文化的中心,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各 地。近代王韬的一句话颇具有代表性, 他说:“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 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 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z 所以当他 们在阐释中西文化关系时,就自然而然 地把西学看成是中国的派生物,“西学 中源”说就顺理成章地为人所接受。 二、中国学者以考据学为依托,并 与西方“文艺复兴”相类比 明末清初以来,耶稣会士所刊行的 大量的西学书籍有助于加强考证学派的 科学倾向,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一些古 老的学科——如数学的复活。中国学者 欣喜的发现,出现在西方科学中的某些 内容在中国的典籍中同样也有所体现。 1672年,梅文鼎在完成一部关于近代数 学的论著《议程论》后惊奇地发现,西 方人在这方面的成就被高估了。许多代 数和几何学定律在《九章算数》这样的 中国早期著作中就已经早见端倪[3]。继 之,对古代典籍中的科学知识进行考证 成为了考据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学大师阮元早年曾以大量的时 间研究数学,并把自己在数学方面的 著作合称谓《里堂学算记》。他认为: “数为六艺之一,而广其用,则天地之 纲纪,群伦之统系也……通天地人之道 日儒,孰谓儒者可以不知数乎?”[ 】他 在考证上的成就为其阐释“西学中源” 说提供了依据。钱大听认为:“祖冲之 《缀术》,中土失其传,而契丹得之, 大石林牙之西,其法流转天方,欧逻巴 最后得之,因以其术夸中土而踞乎其 上。”[5 阮元也在《畴人传》的凡例中 肯定“西方实窃于中国”。在这些大家 的引证和提倡之下,“西学中源”说在 学术领域广为流传。 近代以来,一些先驱对西方历史 有一定了解后,认为西方近代文化是在 文艺复兴回归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构 建的。因而,他们也期望在对中国古代 文化复兴的基础上走上中国的近代化, 正如梁启超说: “近世泰西之文明,导 源于古学复兴时代。循此例也,故今者 以欧西新理比附中国旧学,其非无用之 业也明矣。”f6 他们在前辈考据所获成 就的基础上,将“西学中源”说进一步 扩大。久被冷落的《墨子》,又重新风 行一时,甚至历来别儒者轻视的《管 子》、《庄子》、《淮南子》及《吕氏 春秋》等古代典籍,都得到时人的普遍 重视。黄遵宪断言,西方“格致之学无 不引其端于《墨子》经上下篇”【7】。西 方“相土宜,辨人体,穷物理”等“绝 学”均与《墨经》以及《大戴礼记》、 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的大 批科学著作,但是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教会。然而, 信敦与中国的儒家传统、社会习俗都存 在着很大的冲突。一些有识之士看穿了 这一点,于是,他们主张在“西学中 源”基础上去学习西方,希望达到“中 西会通,古今融贯”的目的。 最初接纳西方特别是西方科技的 徐光启称颂西方传教土是:“其实心、 实行、实学,诚信于士大夫也 ”夸奖 “泰西水法”之类“器虽形下,‘而切世 用”[1o3并且把西方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 接受的,提出了“会通以求超胜”的思 想:“欲求超胜,必须会通”[11),即是 说,会通是学习和研究话方科学基础上 的会通,引进西学是前提。但是,徐光 启在《几何原本》序中说: “吾先人有 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今此一家已 失传,其为学者,皆暗中摸索耳。既遇 此书,又遇子不骄不吞,欲相指授,岂 可畏劳玩日,吾世而失之。,,【l2】从中不 难看出,他的“会通”是建立在“西学 中源”说上的。清初历算大师梅文鼎可 以说是“西学中源”说的集大成者,但 是,他曾计划将自己所有的数学著作汇 集成《中西算学通》,并自序曰:“数 学者征之于实,实则不易,不易则庸, 庸则中,中则放之四海九州而准。”[J3】 这种认为数学来源于实践,因而无复中 西都可“会通”的见解是相当进步的。 在近代,新派人物倡导此说,也 是试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西会通,古今 融贯。他们认为,文化没有新旧之分, 东西之别,它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是 全人类之公理。唐才常主张文化“无古 无今,无新无1日”,应该打破东西、古 今、新旧之隔膜。他说: “种不论黄自 也,人不论中西也,心同理同,聪明 材武,无弗同也”…】,“欲开二千年 来之民智,必自尊新始;欲新智学以存 于鹰麟虎视之秋,必自融中西隔膜之见 始。”rl5】他一语道破了“西学中源” 说的良苦用心,就是“以西人之说,因 类比附,则太璞精金,光华进露,于斯 可见天地自然之理,无判中西,无殊古 今。”|l6]谭嗣同特别强调中西学兼容 出胃与甄业 Work&Study’Abroad 并包,认为中西文化有许多不谋而合之 处,其实也是他融贯中西的一种努力和 尝试。谭嗣同说:“彼此不谋而合者, 乃地球之公理,教主之公学问,必大通 其隔阂,大破其藩蓠,始能取而还之中 国也”m】。所有这些,虽然都不同程度 上反映了时人的一种共识和沟通中西文 化的良苦用心,但是其使“西学中源” 说获得了更多的市场。 此外,西方传教士为了减小自己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问题及改革 ——从国际养老保险的角度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璐 教的阻力,极力迎合需要,论证西方的学 说源出于中国 加上西方科技的传入使社 会上层的一些人对那些“奇技淫巧”产生 了好奇的心态,但是,他们又不愿意承认 中国不如人家,所以也乐于接受“西学中 源”说。这些都为“西学中源”说在清代 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学中源”说的宣传者们的主观 意图是欲在捍卫中国本土文化的前提下, 消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冲突。但 是,他们所玩弄的化西为中的把戏只是人 为地掩盖矛盾,最终自然无助于问题的解 决。因其非科学性,最终也无助于维护中 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地位。概言之,“西学 中源”论乃是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产物, 它反映那时中国的先进分子不论是对西学 还是对中学,都尚缺乏深入认识。随着中 国人对西学、中学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它便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抛弃。 参考文献 [1】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 .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o,366. 【2】夏东元.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2. 【3]刘墨.乾嘉学术与西学田.清史研究,2005(3). [4]阮元.擘经室集 ,上海:中华书局1994,681. [5】钱大昕.赠谈阶平序【M1潜研堂集,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杜,1989,377.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37卷)【M】.海:中华书局 1989,55. [8】【9]黄遵宪.日本国志(卷32) .文海出版社 1987. 【1 0]泰西水法序 徐光启集(第2卷)呐.上海:海古 籍出版社,1984。66—67. 【11】历书总目表.徐光启集(第8卷)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4,374 【1 z]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偷史【M】.济南:齐 鲁书社。1987,174 【1 3】(清)梅文鼎.中西算学通自序Ⅱ】.绩学堂文钞 (卷二),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 【1 4】唐才常集 .上海:中华书局,1981,141. 【1 5】唐才常集【M】.上海:中华书局,1981,34. [1 6]唐才常集 .上海:中华书局,1981,172. 【1_7】蔡尚思.谭嗣同全集 咽.上海:中华书局,1981,399. 作者简介:罗玉兰(1977一),女,四川眉 山人,现供职于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社 科部,硬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城市 史。 【摘要】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潮下,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成为养老保险的重要 动因,我国也不例外。在我国.养老保险可以划分为城镇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本文从这三种制度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借鉴他国 经验的基础上应采取怎样的改进措施做了相关的阐述。文章最后对世界和我国的养老保 险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的总结和论述。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改革趋势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研 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养老 究员卢茨曾说过“如果20世纪是人口增 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其 长的世纪,那么2l世纪将会是人口老龄 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 化的世纪 。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国际 保障制度[2】。纵观人类养老保险的整个 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我国入口发展 历史演进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间经历 战略研究的7个重点之一。从世界范围 了多次制度变迁。具体到我国,养老保 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渐进而普遍的 险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局部的和短 过程。19世界6O年代以前,世界上还没 暂的也有长久的和意义重大的,其中以 有老龄化国家。1865年,法国率先成为 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的转轨和从 老年型国家,接着瑞典在19世纪末,德 单一支柱养老金制度向多支柱养老金制 国、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 度的转轨最为重要。具体的养老保险可 20世纪40年代末,日本在2O世纪70年代 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子制度。 也相继进入老年型国家,而中国则是在 2000年末跨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然 一、中国城镇企业养老保险 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随着2l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进 我国的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由基本 一步加深,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巨大的地 养老保险和个人账户制度组成,实行部 区差异。我国的人口发展演变趋势则带 分积累模式(主要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影 有一定的政策性。首先是建国后到2O世 响,现收现付制难以良好的完成退休高 纪70年代,我国的人口成盲目的增长状 峰期的养老金支付),个人账户完全由 态,相应的人口趋向于年轻化。但是随 个人缴费完成,缴费数额为本人缴费工 着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资基数的一定比例。另外,企业补充养 我国人口开始趋向于老年型 N2o世纪 老保险(企业年金)是一个令人关注的 90年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 方面,近年来对企业年金的研究层出不 快,全国“60老龄化系数”(6O岁及其 穷。自《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以来, 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 我国的“国家保险”模式初成,但是覆 7.63%] ̄U2000年的10.64%,增长趋势明 盖面十分的单一,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集 显[1】。众所周知,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 体企业的正式职工。文革时期,养老保 过程中呈现出非良性,出现了一系列的 险制度遭到一系列的破坏,管理机构被 问题: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 取消,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被取消,此期 差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 间基本养老金没有调整机制。自改革开 异;老龄化的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 放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全面 一致,即未富先老等。人口老龄化的快 展开,开始了“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 速增长趋势,在引发了对个人福利、企 变”,并且使养老金开始由企业完全负 业的效率、政府的财政支出以及国家经 担向多方负担转变,但是在这一期间政 济增长等一系列经济性影响后,更多的 策制定、监督机构与政策执行机构之间 影响到的还是一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的制衡机制还没有形成。自l995年开 的设计。因此,人口老龄化也成为我国 始,我国引入了“个人账户制”,开始 乃至世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动 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探 因 索,但是其间又过分强调了效率而忽视 顾名思义,养老保险是国家立法强 了公平。从上也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