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经》与咏物诗起源探析

《诗经》与咏物诗起源探析

2021-03-2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5期 2Ol1年10月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No rth Chino Elect ric Power Unive rsity(Social Sciences} NO.5 October 2O1 1 ●语言文学研究 诗经》与咏物诗起源探析 于志鹏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咏物诗是我国占代浩大的诗歌王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咏物诗佳作。尽管咏 物诗名称出现于唐代以后,但作为文学文体意义上的咏物诗则萌芽于先秦时期。《诗经》中虽然还没有真正 意义上的咏物诗,但它在描摹物态、借物喻人、托物起兴等方面对后世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 《诗经》在咏物诗的流变发展过程中的导源作用不可忽视,它开启了中国古代咏物诗发展的序幕。 关键词:咏物;咏物诗;起源;诗经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Ol1)05 01。(]一O4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ancient Yongwu Poetry YU Zhi peng (School of I iteratur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Yongwu Poetry is an imporant category in the ancient poetry.There are different Yongwu Poetry in different dynasties.Though the name of Yongwu Poetry appeared after Tang Dynasty,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style of Yongwu poetry is just in pre Qin times.The Yongwu Poetry originates from the describtion of Book of Odes.The Book 0/、Odes has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Yongwu Poetry in later generations.It opens the Chinese ancient Yongwu Poetry of catastrophes. Key words:Yongwu Poetry;Yongwu;origin;Book of Odes 咏物诗是我国古代浩大的诗歌王国中的一个 重要门类,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咏物诗佳作。从学 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l】ll业此处 的“咏物”主要指的是写作技法,也就是说,在文章 术研究来看,咏物诗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 学界对咏物诗的研究中,对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较 为简略。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进行一番细致分 析,以求教于方家。 咏物诗名称溯源 中以托物讽刺的方式抒发情志。在文学史上,考 究“咏物”与诗歌产生密切联系的史料,大约最早 见于钟嵘《诗品》下品评许瑶之条云:“许长于短句 咏物。”①这里的“咏物”含义较为模糊,它既可以 理解成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咏物诗,也可认为是 一、指代一种诗歌描写手段。到了唐朝,上官仪在《笔 札华梁・八阶》中有“咏物阶-E21 56,对于“咏物阶” “咏物”一词,最早出自于《国语・楚语上》:“若 收稿日期:2011 06 1 6 基金项目:201 0年山东省博士后创新资金资助项目“六朝咏物诗研究”(项目编号:201003031)。 作者简介:于志鹏,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IJJ东经济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①《玉台新咏》目录有许瑶之诗二首。周振甫先生在《诗品泽注》此条下,写道:“许瑶之有《咏楠榴枕诗》:端木生河侧,因病 遂成妍。朝将云髻别,夕与娥眉连。所以长于短句咏物。”具体内容参见周振甫《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5页。 于志鹏:《诗经》与咏物诗起源探析 的文化内涵,葛晓音先生解释为:“八阶主要是按 1O1 未全。”_6 这种认识得到许多现代学者的认同,如 育松认为:“咏物诗导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 作诗的职能来划分的。咏物本来是一种题材,却 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职能,其原因就是在社交应 写。”_7【2 覃召文认为:“《诗经》中没有完整的咏物 诗,虽然其中有不少景物描写,但主要作用是托物 起兴,而且这些描写比较零碎而不甚集中,比较平 对中咏物的用处极大。除宫廷应制外,朝臣献赋, 省内文会,一般文人游览,送别举行宴会时,所赋 诗题亦多为咏物。”_3l2 。可以看出,这种“咏物阶” 板而缺少变化。” J4 台湾学者杨宿珍也持相同见 解,认为:“(诗)三百篇中关雎、桃之天天、杨柳依 更多是强调诗歌的外部社会功用,并不是咏物诗 的专指名称。“咏物”真正成为一种诗歌题材名称 则是到了宋朝。宋代阮阅编辑的诗话总集《诗话 总龟》,成书于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书分前 依、雨雪霏霏之述,都可说是咏物诗之祖先。”[9 (三)认为《诗经》是咏物诗的源头,《诗经》中的一 些篇目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康熙在《佩 文斋咏物诗选》序中说:“诗之咏物,自三百篇而已 然也。”据此,现代学者许伯卿认为《诗经》中的 《鲁颂・嗣》,张子刚认为《豳风・鸱鹗》是成熟的咏 物诗②。(四)认为咏物诗在屈原、苟子的赋作中 集、后集各五十卷,《前集》第二十卷、二十一卷有 《咏物门》,《后集第》二十七、二十八卷也列有《咏 物门》二卷。从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书中所记咏物 诗本事的说明,从侧面也反映出咏物作为诗歌名 称的确立。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中所引《吕氏 已经萌芽,《四库全书总目》提到元谢宗可的《咏物 诗》,认为:“昔屈原《橘颂》、苟况赋《蚕》,咏物之 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1011453 对于以上四种看法,笔者赞同第二种,即咏物 诗起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第一种观点中提 到的舜禹时代的《卿云歌》写道:“卿云烂兮,纠缦 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尚书大传》云:“舜 童蒙训》中已直称“咏物诗”【4l1”,至此“咏物诗”名 称正式诞生。元代谢宗可将自己所创作的一系列 咏物诗结为一集,称为《咏物诗》。明朝瞿佑“少日 见谢宗可咏物诗爱之,因效其体,亦拟百篇 ̄[5331 9, 结成《咏物诗集》。清代是咏物诗选集的大盛期, 出现了两部大型的咏物诗选,一部是清代康熙四 十五年(1707)张玉书等奉敕编撰的《佩文斋咏物 将禅禹,于是俊义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倡之曰 云云,八伯咸进,稽首日云云,帝乃载歌旋持衡日 云云。,,[11 33沈德潜注云:“旦复旦,隐寓禅代之 旨。”_】2_ 诗歌不仅对云的外部形态进行了描绘, 而且还有一定的寓意。《南风歌》也具有这种特 诗选》,另一部是雍正年间俞琰编写的《咏物诗 选》。同时在清代的诗话中也出现了许多咏物诗 评论,此诗的咏物诗作为一种固定的诗歌体式的 名称已经深入人心。 点,可以看做是咏物诗。但是这些诗歌“实际上多 二、咏物诗文学发展溯源 系后人伪作,或经改窜之作,大都不足信”ll。] 。 因此仅根据这几首诗便确定咏物诗产生在远古舜 禹时代是不科学的。而第三种观点中所说的《诗 经》中的《鲁颂・嗣》、《豳风・鸱鹗》两篇,诗歌内容 虽然也涉及到物象,一为马,一为鸱鹦,但它们并 不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两 诗,先看《鲁颂・嗣》: 酮嗣牡马,在垌之野。薄言嗣者,有.瞒有皇,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尽管咏物诗的名称 形成较晚,但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咏物诗的形成时 间却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对于咏物诗的文学起 源,迄今为止,学者们大约有四种观点:(一)认为 禹舜时代的《卿云歌》、《南风歌》都是咏物诗的雏 形,此说以现代学者陈耀东、刘继才等人为代 表 。(二)认为咏物诗起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 写,但《诗经》中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清 代俞琰在《咏物诗选》中说:“古之咏物,其见于经, .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藏! 嗣胴牡马,在垌之野。薄言嗣者,有骓有马丕, 则灼灼写桃花之鲜,依依极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 之容,凄凄拟雨雪之状,此咏物之祖也,而其体犹 有驿有骐,以车伍伍。思无期,思马斯才! ①详见陈耀东《唐代文史考辨录》,团结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页;刘继才《略论中国古代咏物诗》,《辽宁师范大 学学报》,1984年第3期。 ② 详见许伯卿《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张子刚《咏物诗审美特 征漫谈》,《延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O2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Ol1年第5期 酮朝牡马,在垌之野。薄言酮者,有驿有骆, 有所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期,思马斯作! 75种、鸟名39种、兽名67种、虫名29种,鱼名20 种、器用名300多种②。可以说,《诗经》俨然成为 一嗣酮牡马,在垌之野。薄言酮者,有胭有暇, 有弹有鱼,以车祛祛。思无期,思马斯徂! 诗中写“鲷骊牡马,在垌之野”,虽然提到“马”,但 部包罗万象的大词典,所以孔子教育子弟要“多 识于鸟兽之名”。在《诗经》中虽然所写的花木虫 鱼、鸟兽器物很多,但它们并非诗歌描写的主体, 而只是以片言只语作为比兴之用,从而引出所要 它却并不是全诗摹写的主体或旨趣所在,而是被 用来作为诗歌起兴的一种手段,“诗主要赞美鲁僖 公的马政……马是那个时代的重要动力资源。鲁 国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内乱衰弱不堪,僖公即位 后能追随齐桓公从事‘尊王攘夷’的霸业,诗人从 其重视养马事业的角度去赞颂他的业绩,,E141638。 又如《豳风・鸱鹦》: 鸱鸹鸱鹗,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 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 民,或敢侮予! 抒写的正面文字。但是作为咏物诗的远祖,《诗 经》在描摹物态、借物喻人、托物起兴等方面对后 世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描摹物态的精切传神 《诗经》中几乎每篇都涉及一定的物象,作者 在对物象的描写上,没有做全面的描绘,而是突出 物象的某一特征,以精练准确的语言将物象具体 生动地描绘出来。在描摹物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多采用叠字。据夏传才先生统计,《诗经》的 三百零五篇作品,有一百九十八篇共计六百四十 七次使用了叠字③。叠字,顾名思义就是单音节 字叠用,它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描写容状,模拟声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口卒痔。曰予未有 室家! 音或增强语气,,Ds31s7。我们主要着眼于叠字在 “描写容状”上的特点。如《邶风・谷风》中的“习习 谷风,以阴以雨”。《说文解字》云:“习,数飞 予羽谯谯,予尾倚倚,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 予维音哓哓! 也。 ̄[161 74习的本义是小鸟练习飞行的意思,在这 里引申为“和舒”_1 j2 ,以此写出春风轻柔且又连 诗人借一只鸟的口气,诉说其育子的艰辛和目前 的危险处境,可以说这是一首禽言诗,作者是想通 过鸟的遭遇来寄托一定的寓意。所以,鸟本身不 绵不断的外在特征,可谓简洁凝练。又如《小雅・ 白驹》云:“皎皎白驹,食我场苗。”《诗集传》中解释 “皎皎”为“洁白”L1 l1 ,用“皎皎”一词形容自驹之 是诗歌吟咏的主体所在。笔者认为这两首诗都不 能被称之为咏物诗①,《诗经》中并没有完整的咏 物诗,但其所蕴含咏物意识与咏物笔法对后世咏 物诗的发展意义重大。 色自然是十分准确的。对于《诗经》里叠字描写物 象简练精确的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做 了精彩评述: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出日之容,“濂濂”拟雨雪之状,“喈喈”逐 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两字穷形:并 三、《诗经》与咏物诗渊源之关系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云:“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从伦理观念 与诗歌功用两个角度来论说《诗经》的经世之用与 进德之功。其中提到学《诗》可“多识于鸟兽之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诗 经》物象描写的特征,这也对后世咏物诗人在刻画 物象特征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贺裳在评价杜甫 咏物诗时说道:“咏物诗唯精切乃佳,如少陵咏马 咏鹰,虽写生者不能到。”[183 。。 (二)突出物我之间的关联性 名”,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诗经》在物象种类上的 丰富性。据统计,《诗经》中有草名105种、木名 ①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标准,笔者在拙文《中国古代咏物诗概念界说》(《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中有详细论 证,此不赘述。 ② 参见党天正《古代咏物诗再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③ 参见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于志鹏:《诗经》与咏物诗起源探析 1O3 借物喻人是咏物诗常见手法,而这种艺术手 法的最初来源,就是《诗经》中的“比”。《诗集传》 云:“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1714又《朱子语类》卷 八十云:“引物为况,比也。”口9] 物与人之间这种 比附关系产生的前提,是人与物之间有一定的相 总之,《诗经》中虽然没有完整的咏物诗篇,但 在《诗经》中的一些艺术手法却对后世咏物诗的情 感内涵、创作模式、评价标准产生重要的影响,所 以我们认为《诗经》在咏物诗的流变发展过程中的 导源作用不可忽视,从这个角度来说《诗经》开启 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序幕。 参考文献: 似之处。《卫风・淇奥》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 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歌中比喻 关系建立的基础是竹之外表的形美与人内在精神 之美的相似处。又如《小雅・角弓》写“驿驿角弓, 翩其反矣。兄弟昏姻,无胥远矣”,其中以角弓的 相反相成之势,来比喻兄弟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这种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咏物诗尤其是 那些托物抒情类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诗人一方 面可以以物自况,或抒情言志,或黯然自伤,另一 方面也可以以物象喻他人,以此来寄寓情志或暗 含褒贬。 (三)托物寄情成为咏物诗之常法 “兴”是《诗经》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对于“兴” 的含义,众说纷纭:朱熹《诗集传》云:“兴者,先言 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711黄侃在《文心雕龙 札记》中对“兴”的内涵描述得更为具体:“原夫兴 之为用,触物以起情,节取以托意;故有物同而感 异者,亦有事异而情同者。 。]"。综合各家评论, 简言之,兴就是托物寄情。在《诗经》中,作者多以 物为起兴的触发,借此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怀。 如《卫风・竹竿》:“藿筢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 思?远莫致之。”诗歌以竹竿起兴,回想起昔日垂 钓江边的快乐情景,从而寄托出卫国女子对家乡 深切的思念之情。其中,一根小小的竹竿触发起 主人公浓浓的乡愁。又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曹风・蜉蝣》);“骊骊牡马,在垌之野”(《鲁颂・ 翱》),作者并不是为单纯描写蜉蝣、牡马,而是寄 托一定的情感。当诗人经常性地以某些事物的某 些特征为由促发诗思,把客观的外在事物援引入 诗中,使其成为一种传达情感的媒介时,自在之物 就变成了作者情感的依托。这和后世咏物诗中咏 物以寄情具有了一定的关联性,这种托物起兴的 写作手法成为后世咏物诗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1]国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7. Ez]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2002. [3]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 [4]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E5]瞿佑.咏物诗选//丛书集成续编[C].上海:上海书 店,1994. [63俞琰.咏物诗选[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 [7]育松.咏物诗的兴盛及其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l(2):26—34. [8]覃召文.中国诗歌美学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 社。1990. [9]杨宿珍.观物思想的具现//蔡英俊.中国文化新论・文学 篇二[c].上海:三联书店。1992. [10]谢宗可.咏物诗//四库全书总目[c].北京:中华书 局,1983. [1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 局,1983. [12]沈德潜.古诗源[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3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8. [14]聂石樵.诗经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0. [15]沈祥源.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7]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8]贺赏.载酒园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c].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3. [19]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o]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责任编辑:王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