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加坡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

新加坡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

时间:2022-01-26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问题・ 《东南亚》2O02年第1期 新加坡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 陈 莹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加坡也陷入经济衰 退。新加坡政府制定出“中国策略”,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以挽救萎靡 不振的经济。 一、新中经贸合作的回顾 自新中两国在1990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就开始蓬勃发展。亚洲金 融危机爆发之后,新中之间进一步加强了双边贸易往来,1998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149.2 亿新元,比上一年增长9.22%;1999年达162.9亿新元,同比也增长了9.22%;2∞O年更 是高达215.6亿新元,增长了32.36%。目前中国已成为新加坡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紧随美 国、马来西亚、日本和香港之后。尽管2001年头l0个月新中双边贸易额为l85亿新元,只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在这段时期,新加坡和其它大部分贸易伙伴 之间的贸易额均出现了负增长,贸易总额也萎缩了6%。 新加坡是中国第五大外来投资国,在中国的主要投资领域包括物流、制造、金融、旅 游、基础建设及房地产等等。1998年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达到115.9亿新元,中国成为 新加坡最大的海外投资地。多年来,新加坡对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以制造业 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其中制造业约占总投资的60%,房地产开发约占20%。根据中国外经 贸部的统计数字,至今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已有9 400个,累积总投资额达到36O亿美 元(约648亿新元)。一些上市公司和政联公司也尝试进入中国市场,投资领域也逐步转向 资讯科技等新经济领域。 二、新加坡加强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原因 进入2001年,新加坡经济连续三个季度持续萎缩。为了挽救经济,新加坡政府希望加 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之所以选择中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日、欧三强对经济的推动力减小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于2001年11月26日宣布,美国经济从3月份起就结束了历时119 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个月的经济增长,陷人衰退。美国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三大问题即对外贸易巨额逆差、美元汇 率超值和个人储蓄率负增长,“9・ll”恐怖事件更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它对于美国航空业、 旅游业、保险业等经济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美国经济的衰退已产生了全球性的波及效 应。 最近.日本承认它已不再是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根据日本经济产业部所发 表的报告,由于国内经济的萎靡不振已经持续多时,加上受到大量坏帐和银行问题的困扰. 政府承认本国经济已经陷人lO年来的第三次经济衰退,日本难以保持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 欧盟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欧盟15国经济2001年前三个季度平均增长率持续下滑.使 欧盟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仅在1.5%一1.8%之间,与2000年的3.4%形成明显的反差。欧盟 正面临着过去3O年来经济前景最不明确的时期。 美、日、欧世界经济三强同时发生经济增长趋缓或衰退,这是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现 象,与此同时,世界贸易也在大幅度萎缩。预计2001年世界贸易额增长率可能降至2%一 3%,这对于依赖出口导向和欧美市场的新加坡而言,其所受到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二)中国人世使其成为投资热点 地大物博的中国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如廉价的劳动力、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阶 层,以及政府实行的经济开放政策等。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热点。“9・1l” 事件之后,外资加速流人中国,美、日等国的一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均在中国设立亚洲总 部,并增加投资项目。美商将在上海兴建“美国城”,日本的NEC、新力公司已将工厂迁人 中国,世界第四大家电生产商THOMSON也将进驻中国市场。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对1 000 家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最受欢迎的外国直接投资的 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它将不仅向世界开放市场,也将更大程度地进军国际市场.这种 双向开放,为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提供了长期条件。据专家分析,中国已由潜在的巨大市场 转换为现实的巨大市场,未来五年中国预计将保持7%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人世为中国经 济带来的改革动力,也将不断地激发经济活力。根据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 家霍米・卡拉思估计,中国人世后.中国国内至少可以增加2%的收益,东亚地区的新兴工 业化国家平均可增l%的收益。 (三)新加坡经济面临困境.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堪忧 ——2001年前三个季度,新加坡经济持续萎缩,各行业几乎全面衰退。由于主要需求市场 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新加坡自身的市场又极为有限,不但本国企业问存在着激烈的竞 争,而且海外企业也以新加坡为据点,加人竞争的行列。许多国内中小型企业因能力有限, 挣扎在破产的边缘。在中小企业的强烈呼吁下,新加坡政府先后推出了总额分别为22亿新 元和113亿新元的两次缓和经济衰退冲击的预算案外的配套,希望借此措拖帮助国内企业和 员工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但收效甚微。面对如此局面,新加坡政府意识到仅仅依靠国内的 经济挽救措拖还远远不够,只有让本地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市场,才真正有助于经济的发 展。新加坡要摆脱大量投资电子业、出口市场集中美国的做法,如何把握中国人世后经济发 展带来的机会,帮助国内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寻找商机是政府急需解决的课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三、新加坡进军中国市场的举措 鉴于新加坡经济当前的状况和全球局势,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中国政策”,希望加强新 中之间的经贸往来,使中国能成为继美国经济、全球电子业与东盟经济之后它的第四个推动 经济增长的引擎。 (--)提供国内企业取得中国商贸资讯的渠道 新加坡公司已经有了一定的投资基础,问题是如何让那些准备到中国投资的新加坡企业 从这些投资项目中吸取经验,学习在中国的经商之道。新加坡企业要进军中国市场,获取最 新的中国商贸资讯是关键,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经验资源,与准备到中国投资的国内中 小企业分享。为了协助国内企业积极开拓中国市场,迎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商机, 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于l1月20日正式推出了三大计划,其目的是向国内企业提供中国的最新 商贸资讯。 第一,成立“新加坡中国工商联会”(Network China)。新加坡中国工商联会是一个由政 府机构出面促成、与开拓中国市场有关的机构组织。它主要是由私人企业界来带动,贸易发 展局只是扮演从旁协助、协调的角色。该组织细分为九个小组领域,分别是:电子、工业机 械及资讯通信科技行业;物流与船务业;贸易;教育;专业服务;旅游与接待业;医药与药 剂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工程业以及食品业 新加坡中国工商联会可以成为到中国投资的新加坡企业一个交流信息和经验的平台,方 便企业寻找合作伙伴,缩短学习和经验总结的过程,并融合各个领域的特长、资源和优点, 共同到中国投资。该联会将取代原来的中国贸工商团,并扮演更积极和活跃的角色,新加坡 中国工商联会将会与新加坡现有的商业团体,如中华总商会+定期举办座谈会、专题研讨会 和交流会等,它们的第一项活动是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办“新加坡中国工商联会研讨会系 列”。 第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已与联合早报网合作开发一个“中国商贸资讯网站”,为有意 到中国投资的国内企业提供更完善的中国商贸资讯。这个采用中英双语的网站内容包括四个 方面:(1)提供新中双边贸易与投资的最新数据;(2)给企业提供有关到中国投资所必须办 理的手续,以及有关政策指导;(3)提供中国各省市的经济结构和指标;(4)提供有关中国 的最新新闻摘要。 第三,提供新的一站式中国商业询问服务。新加坡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发展局的商业图书 馆内专设的中国资料部进行商业咨询,这个专门开辟的“中国部”将为新加坡国内企业提供 站式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它索取更加详细及更新的中国商贸信息,包括提供投资中国须 一知、如何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如何开展中国业务以及中国的各种法律政策等。 此外,对于那些能够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新加坡公司,贸易发展局将给予更大的协 助,在关注中国市场的同时,该局也将加强对各个海外市场的认识,充分掌握当地市场的商 机和信息,通过海外的办事处来为本地企业提供更深层的资讯服务。 (二)培养了解中国情况的高素质人才 新加坡政府一贯重视人的教育,“中国策略”中亦包涵了对人才的培训。为了进一步了 解中国的经济体系,以便搭上中国的经济顺风车,势必需要对中国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高素 2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质人才。因此在推出协助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三大计划的同时,贸易发展局也将推出“亚洲 商业奖学金”,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对象申请:(1)让本地年轻毕业生申请到中国的大学继续 研究生课程;(2)让工商界的管理人员申请到中国作短期的实习,参加进修课程;(3)让参 加高级管理课程的政府官员申请。新加坡贸工部和属下法定机构的第一批年轻官员在9月 底,前往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上海的交通大学和广州的中山岭南大学进修硕士课程 (三)以香港为淘通桥梁 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政治地位,将会在中国人世之后的获得无限商机, 现在可以说香港兼备了天时(中国人世)、地利(区位优越)、人和(与周边地区关系良好)。 香港向来被誉为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服务中心,随着中国的人世,香港的 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内地拓展对外经贸联系的过程中,香港企业长期扮演了中介 角色。中国人世后,香港依然有许多内地城市所没有的优胜之处,它的中介角色将变得更为 重要。尤其是外国中小企业要进军中国内地,需要与对中国内地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与在 内地有一定投资经验的香港企业联手。 近一年来,新加坡企业对香港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多项的兼并收购,不但看中的是香港的 桥梁作用和拥有大量发展中国业务的专业人才,而且还想利用部分港商的庞大的人际网络关 系。新加坡企业积极利用香港的优势去制定“中国策略”,主要采取了四种手段:(1)同业 收购,扩大自身资产总值.新加坡发展银行收购香港道亨银行,资产总值达到2OO亿美元, 正好符合外资银行在中国开设分行的最低资产总值要求,可进入内地大展拳脚;(2)收购中 小上市公司,将其原有业务转型,新加坡腾飞集团收购兴港,将其业务由香港的房地产业为 主转变为以中国的商业园网络为主;(3)借壳上市,以自身强项进军中国,新加坡资本公司 2001年年初收购成报传媒,将1O家空壳公司建成以在中国发展俱乐部为主的企业;(4)与 富有在中国投资经验的港商合作,提供专业技术,新加坡淡马锡控股与在中国已有70多项 投资的怡和机构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投资中国。 (四)鼓励中资企业到新发展 新加坡作为东西半球的枢纽,又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通讯运输中 tL-,是中资企业理想的区域根据地。目前,在新加坡落户的中资企业已有数百家,其中在国 际上享有声誉的包括中国航空油料、春兰和青岛啤酒等。新加坡政府在帮助本地企业进军中 国的同时,也鼓励中资企业来新发展,以实现“立足狮城,胸怀东盟,放眼世界”的目标, 在中资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新加坡经济的增长。 四、新中经贸合作前蒂展望 尽管中国人世后,更多的国外直接投资将流人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吸引外资会造成相当 的影响,但如果新加坡能够找到自身优势之所在,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就可以找到新的经济增 长点和对外发展的空间。在制造业方面,新加坡是以电子产品出VI为主的国家,较早形成工 业电子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中国信息和通信产业迅速增长的趋势下,其电子产品制造商 可以在中国市场找到潜在的巨大需求;在服务业方面,包括金融、证券、批发零售业以及信 息和管理知识方面,新加坡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人世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和市场;中国的保险业领域更是一个空前巨大的市场,中国国内许多保险公司才起步,市场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有待开发,为新加坡的保险公司提供了难得的良机;中国人世之后,不可避免地将顺应世界 潮流,将企业收购与兼并作为外资流入的主要手段,新加坡在投资方面,通过在中国购买和 转售、兼并企业,可以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由于退出灵活,投资也会比以前安全得多。 新中双方贸易额在过去的1O年里增加了4倍,两国合作的苏州工业区也备受看好,新 加坡中国工商联会的成立,标志着新中两国经贸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两国均在不同领 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高度互补性,新加坡有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而中国有资 源、市场和成本的优势。如果充分利用两国之间的优势使其很好地结合起来,将能开拓更大 的空间,创造更多的商机。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将可以达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未来 两国经贸合作具有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化,以及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的三大 优势特征。新加坡和中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合作领域也将从经贸投 资,扩大到人才交流和培训等各个层次,未来也会出现更多两国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官员的互 访活动.两国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注 释: ④(联合早报》.2ooi年I1月23日 ②(联合早报》,2ooi年10月ii日 @(联合早报》.加D1年l1月∞日 0《联台早报),20毗年11月21日 @新浪财经网。 (作者单位:厦门走学南洋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国平] f上接第34页) 注 释: ①【日]安原和雄、山本刚士著《战后日本外交史Ⅳ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三省堂1984年,第2至4页。 ②【日]山本刚士著《战后日本外交史Ⅵ南北问题与日车)三省堂1984年,第l3页。 ③【日]安原和雄、山本刚士著<战后日本外交史lv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三省堂l984年,第146页。 ④【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件・年表(i)1941~1960)原书房1蛆5年.第429页。 ⑤郭熠烈著(日本和东盟》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 页。 ⑥(日】矢野畅著《东南亚政策)s呲出版会1978年,第260页 ⑦粱源灵著《泰国对外关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g至239页。 ⑧张健著《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⑤(日] 野畅著《东南亚政莆)¥ ̄IEL出版会1978年,第38页。 @[日]外务省缩《外交蓝皮书)<2000年舨),网上赍科。 @[日]防卫厅编《防卫白皮书》(2000年版).网上资料。 0【日]外务省编(外交蓝皮书》,网上贷科 (作者单位: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 (责任鳊辑:朱振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