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重难点 .................................................. 1 1.1 工程概况 ............................................................. 1 1.2 工程重、难点 ......................................................... 1 第二章 编制依据及范围 .................................................... 1 2.1 编制依据 ............................................................. 1 2.1.1 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 1 2。1。2 大洋站~青岛北站区间设计文件 ................................... 1 2。1.3 详勘地质报告成果资料 ............................................ 2 2.2 编制范围 ............................................................. 2 第三章 地质预报的目的 .................................................... 2 第四章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制定原则 ...................................... 2 4。1 分级原则 ............................................................ 2 4.2 适用原则 ............................................................. 4 4.3 连续及全覆盖原则 ..................................................... 4 4。4 动态管理原则 ........................................................ 4 第五章 地质概况 .......................................................... 4 5。1 地层岩性 ............................................................ 4 5。1.1 第四系 .......................................................... 5 5.1.2 基岩 ............................................................. 5 5.2 地质构造 ............................................................. 5 5。2。1 区域地质构造 ................................................... 5 5.2.2 近场区地质构造 ................................................... 5 5.3 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 ............................................. 5 5。3。1 不良地质作用 ................................................... 5 5。3.2 特殊性岩土 ...................................................... 5
1
5.4 水文地质条件 ......................................................... 5 5。4。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状态 ........................................... 5 5。4。2 地下水补给 ..................................................... 5 5。4.3 岩土体渗透性 .................................................... 5 第六章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 5 6.1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 5 6.1.1 隧道左线预报方案 ................................................. 6 6。1.2 隧道右线预报方案 ................................................ 6 6.1.3 预计超前预报工作量 ............................................... 6 6。2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流程 ................................................ 6 第七章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求 .............................................. 7 7。1 TSP超前地质预报 .................................................... 7 7.2.1 预报原理 ......................................................... 7 7。2。2 设备 ........................................................... 8 7。2。3 测线布置 ....................................................... 9 7。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9 7。2 地质雷达超前探测 ................................................... 10 7。3 红外线探水 ......................................................... 11 7.4 超前地质探孔 ........................................................ 12 第八章 资料整理、成果分析及报告编写 ...................................... 12 8.1 资料整理 ............................................................ 12 8。1。1 资料整理必须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 13 8。1。2 资料整理的内容 ................................................. 13 8。2 成果分析 ........................................................... 13 8。3 报告编写 ........................................................... 14 第九章 成果资料提交 ..................................................... 14 9。1 即时报告 ........................................................... 14
2
9.2 日常报告 ............................................................ 14 9。3 最终报告 ........................................................... 14 第十章 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以及设备、人员配置 ........................ 15 10.1 项目组织机构 ....................................................... 15 10.2 超前预报主要人员配置 ............................................... 15 10.3 机械配备和仪器的配置 ............................................... 15 第十一章 工期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 16 11。1 工期的保证措施 .................................................... 16 11。1。1 超前地质预报工期目标 ......................................... 16 11.1。2 各预报手段作业安排及预报时间 .................................. 16 11.1。3 工期保证措施 .................................................. 16 11。2 质量保证措施 ...................................................... 17 11.2.1 质量目标与管理体系 ............................................. 17 11。2。2 质量管理制度 ................................................. 17 11。2。3 质量保证措施 ................................................. 18 11。3 安全保证措施 ...................................................... 19 11。3.1 安全管理目标 .................................................. 19 11.3。2 安全管理制度 .................................................. 19 11.3。3 安全保证措施 .................................................. 20 11.3。4 安全防范措施 .................................................. 20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措施 ................................................... 21 第十三章 安全应急预案 ................................................... 22 13.1 应急组织机构框图 ................................................... 22 13。2 抢险应急小组 ...................................................... 22 13.2。1 小组成员 ...................................................... 22 13.2。2 抢险组织机构各项职责 .......................................... 22 13.3 应急响应 ........................................................... 23
3
13.3。1 事故分级 ...................................................... 23 13.3.2 分级响应 ....................................................... 23 13。3.3 响应程序 ...................................................... 24 13。4 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 ................................................ 25 13.5 应急人员培训 ....................................................... 26 13.6 应急演练 ........................................................... 26 13.7 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 26 13。7。1 防伤害应急预案 ............................................... 26 13.7。2 防触电应急预案 ................................................ 27 13.7。3 防机械伤害应急预案 ............................................ 28 13.7.5 管线破坏应急预案 ............................................... 29 13。7。6 区间暗挖塌方应急预案 ......................................... 29 13.7.7 隧道涌水突泥应急预案 ........................................... 30 13。7。7。1 局部涌水突泥应急预案 ...................................... 30 13.7。7.2 特大涌水突泥应急预案 ........................................ 31 13。7.8 停电应急预案 .................................................. 32
4
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重难点
1。1 工程概况 1.2 工程重、难点
第二章 编制依据及范围
2.1 编制依据
2.1。1 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编制主要依据隧道勘察、设计相关规范及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版)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 9217—2015) 《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12—2007)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 《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12)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2012)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TB10013—2010) 《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14) 《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B10115-1998) 《铁路工程水质分析规程》(TB10104-2003)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修订版)(GB50011-2001)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2.1。2 区间设计文件
针对本隧道存在的断层构造发育、岩体种类繁多、岩性界面形态复杂的特点,结合本隧道水下施工的特点,将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作为一道施工工序纳入设计,设计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即超前地质预报采用以地质分析为主,长距离宏观预报与短距离精确预报相结合、超前探孔与物探相结合、多种物探方法相互补充验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超前预报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
(1)TSP超前探测:全程进行TSP超前探测,对断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岩性界面处进行重点探测。
(2)红外探水:采用红外探水仪探测,对隧道海域段进行水文探测.
(3)地质雷达探测法:地质雷达通过向地层中发射宽带、高频电磁波,并对所接收到的反射波进行一系列处理,精确地测定出电磁脉冲传播到目标物并反射回来的时间,由此来确定目标物的深度和位置等,探测距离较短,尤其对断层破碎带探测较为有效。在区间隧道重点地段,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布置。
(4)超前地质探孔:通过钻孔直观的了解前方地质、水文情况。 2.1.3 详勘地质报告成果资料
详见详勘阶段地质勘查报告。 2.2 编制范围
编制范围为青岛市地铁8号线大洋站至青岛北站区间,具体里程见表2—1:
表2—1区间里程表
编隧道 号 名称 1 2 起迄桩号 长度(m) 工程地质概况 各级围岩长度(m) Ⅲ Ⅳ Ⅴ 微~中风化流纹岩、安隧道YDK38+895。3869 2141。5 622。5 1105 063 山岩、凝灰岩,强~右线 YDK42+764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隧道ZDK38+895.063875 角砾岩,硬塑粉质粘2141.4 629。2 1104。4 3 左线 ZDK42+770.69 土,软塑淤泥质土 第三章 地质预报的目的
(1)进一步查明前期没有探明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而指导隧道施工的顺利进
行,减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
(2)降低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3)为隧道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基础资料,使隧道设计施工更科学、安全和快捷;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为隧道长期安全运营提供基础资料。
第四章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制定原则
4。1 分级原则
2
根据隧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就地质因素对隧道施工影响程度及其诱发环境问题的程度等,分段对隧道进行地质复杂程度评价与分级.不同级别的地段、不同的地质问题采取不同的预报方法组合.
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为很复杂、复杂、中等复杂和简单四级,具体分级方法见表4—1.
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方法 表4-1 复杂程度分级 很 复 杂 复 杂 中 等 复 杂 简 单 影响 因素 强烈发育,以大型廊道、较大岩溶暗河、竖井和发育规模溶洞、地下程度 落水洞为主,洞穴系统基本形成 中等发育,沿断层、层面、不整合面等有显著溶蚀,中小型串珠状洞穴发育,地下洞穴系统未形成,有小型暗河或集中径流 弱发育,沿裂隙、层面溶蚀扩大为岩溶化裂隙或小型洞穴,裂隙连通性差,少见集中径流,常有裂隙水流 微弱发育,以裂隙状岩溶或溶孔为主,裂隙不连通,裂隙透水性差 地质复杂程度(含物探异常) 特大型涌突水(涌水量>涌水 100000m3/d)、大大型涌突水(涌(涌水量水量31000~涌泥 型涌突水10000~100000 10000m/d)、突泥 程度 3m/d) 、突泥,高水压 断层稳定程度 大型断层破碎带、自稳能力差、富水,可能引起大型失稳坍塌 中型涌水(涌水量100~1000m3/d)、涌泥 小型涌水(涌水3量<100m/d),涌突水可能性极小 中型断层带,软中小型断层,弱弱,中~弱富水,富水,可能引起中小型断层,可能引起中型坍小型坍塌 无水,掉块 塌 高应力(Rc/σmax=4~7),开挖过程中硬质岩可能出现岩爆,岩体有剥离和掉块现象;软质岩岩芯时有饼化现象,岩体位移显著 极高应力(Rc/σmax地应 <4), 开挖过程中硬质岩时有岩力 爆发生,有岩块弹影响 出;软质岩岩芯常有饼化现象,岩体程度 有剥离,位移极为显著 —- —— 3
瓦斯突出:瓦斯压瓦斯 力P≥0.74Mpa,瓦斯放散初速度高瓦斯:全工区低瓦斯:全工区影响 △P≥10,煤的坚的瓦斯涌出量≥的瓦斯涌出量<3固性系数f≤0.5m/min 0。5m3/min 程度 0.5,煤的破坏类型为Ⅲ类及以上 地质因素危及施工安全,可对隧道施能造成重大安全工影响程事故 度 诱发环境问题的程度 存在安全隐患 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无 局部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防治不当,特殊情况下可能可能造成重大环施工、可能诱发一般环出现一般环境问境灾害 境问题 题 无 4.2 适用原则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多种,特别是物探方法,种类繁多,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物探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不良地质的探测。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设计应针对不同隧道存在的不同地质问题,选择适用的预报方法,特别在物探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通过一种或多种物探方法的有效组合,发挥不同物探方法的优势,以达到预报目的。 4。3 连续及全覆盖原则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应该覆盖全隧道,隧道各段落的预报可依据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选用不同的地质预报方法及手段,但整个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遵循连续预报的原则,即应避免地质条件差时重视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地质条件好时忽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做法。 4.4 动态管理原则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设计依据的基础地质资料是区域地质资料及隧道勘察成果资料等,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应依据变化的地质条件进行实时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预报方法及手段的调整、预报工作量的调整等。
第五章 地质概况
5.1 地层岩性
场区第四系厚度0。00~38。40m,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海积层(Q4m)、洪冲积层(Q4al+pl)及上更新统洪冲积层(Q3al+pl)组成。基岩为白垩系青山群流纹岩、安山岩、凝灰岩和王氏群泥质砂岩及火山角砾岩等.受断裂影响,部分地段揭露砂土状~块状碎裂岩、糜棱岩等构造岩。现按地质年代由新到老、标准地层层序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4
5。1.1 第四系 5。1。2 基岩 5。2 地质构造 5.2。1 区域地质构造 5.2。2 近场区地质构造 5。3 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 5。3。1 不良地质作用
(1)地震液化 (2)软土震陷 5。3。2 特殊性岩土
(1)人工填土 (2)软土 (3)风化岩 (4)构造破碎带 5.4 水文地质条件
5。4.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状态 5。4.2 地下水补给 5。4.3 岩土体渗透性
第六章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6.1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在研究隧道已有的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资料、隧道勘察资料及其他专项评估报告等)的基础上,进行隧道风险因素分析识别,识别隧道主要的地质风险因素,即隧道施工存在的主要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现象,以及这些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的具体分布段落.
依据识别出的地质风险因素,进行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明确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选用的手段及方法,以及各种手段、方法应用的具体段落部位、施做频次、前后搭接长度、工作量大小等。
针对隧道施工存在的地质问题,并依据其复杂程度,结合设计要求,本次开展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主要采用地质素描、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测和超前地质探孔等方法,采用
5
长距离宏观预报与短距离准确预报相结合,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钻探方法相结合,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法,开展多层次、多手段的超前地质预报。具体方案如下:
(1)TSP超前探测:对隧道全程进行探测,重点探测隧道围岩的完整程度、地下水发育情况等,根据地层情况每次预报长度100~150m,前后两次预报搭接长度不小于10m。
(2)地质雷达:在TSP长距离探测的基础上,采用地质雷达进行短距离精确探测,每次预报长度15~30m,两次搭接不少于5m。
(3)红外探水:对隧道海域段及陆域段地下水丰富的洞段进行探测,重点探测地下水发育情况,掌握掌子面前方的富水情况,每次预报长度30m,前后搭接长度不小于5m.
(4)超前地质探孔:在隧道断面上方设3个φ90超前地质探孔,对隧道全程进行探测,直观探测前方地层及地下水发育情况,掌握掌子面地质情况,每次预报长度30m,前后搭接长度不小于5m。
具体工作方法如下: 6。1.1 隧道左线预报方案
表6-1隧道左线预报方案
隧道里程段 ZDK38+895。063~ZDK42+770.69 6。1。2 隧道右线预报方案
表6-2隧道右线预报方案
隧道里程段 YDK38+895。063~YDK42+764 6.1.3 预计超前预报工作量
表6-3计划工作量
红外探测 隧道左线 2537 隧道右线 2537 合计 5074 6。2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流程 隧道名称 预报长度(m) TSP 地质雷达 3875 3875 3869 3869 7744 7744 地质钻孔 3875 3869 7744 综合围岩分级 Ⅲ~Ⅴ 全段采取的预报方案 TSP203、红外探水、地质雷达、超前地质探孔 综合围岩分级 Ⅲ~Ⅴ 全段采取的预报方案 TSP203、红外探水、地质雷达、超前地质探孔 6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采用长短结合、上下对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方法、多频次相互印证的原则,进行综合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以提高重点地段预报的质量和精度。综合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流程图见图6—1:
研究既有资料制定预报方案长距离预报TSP203预报正常中长距离预报异常短距离预报地质综合判析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地质调查及素描超前水平钻探 图6-1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图 第七章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求
7。1 TSP超前地质预报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专门为隧道和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研制开发的目前世界上在这个领域最先进的设备,它能方便快捷地预报掌子面前方较长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弥补传统地质预报方法只能定性预报无法定量预报的缺陷.它不仅可以及时地为隧道施工变更施工工艺提供依据,而且可以减少隧道施工中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隧道施工提供施工更安全保障,减少人员和设备的损伤,同时也就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TSP203每次可探测100~200m,为提高预报准确度和精度,采取重叠式预报,每开挖100m预报一次,重叠部分(不小于10m)对比分析,每次探测结果与开挖揭示情况对比分析.
7.2。1 预报原理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地质状况的,TSP方法属于多波多分量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法。地震波在设计的震源点(通常在隧道的左或右边墙,大约24个炮点)用小量炸药激发
7
产生,当地震波遇到岩石波阻抗差异界面(如断层、破碎带和岩性变化等)时,一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反射的地震信号将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接收,数据通过TSPwin软件处理,就可以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带、破碎带、断层、含水等)和位置及规模.原理示意图见图7-1
图7—1 TSP203原理示意图
7。2。2 设备
采用TSP203plus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系统主要组成:
(1)记录单元:12道,24位A/D转换,采样间隔62.5μs和125μs,最大记录长度为1808.5ms,动态范围120dB。
(2)接收器(检波器):三分量加速度地震检波器,灵敏度为1000mV/g±5%,频率范围为0。5~5000Hz,共振频率9000Hz,横向灵敏度>1%,操作温度0℃~65℃.
(3)TSPwin软件:数据采集和处理集于一体。设备全图见图7—2。
8
图7—2 TSP设备全图
7.2.3 测线布置
(1)接收器孔
位置:在隧道边墙(面对掌子面),距离掌子面大约50m. 数量:2个,隧道左、右边墙各一个. 直径:φ43—45mm/孔深2m.
布置:沿轴径向,用环氧树脂固结,向上倾斜10°左右。 高度:离地面1m。 (2)炮孔
位置:在隧道的右边墙。第一个炮孔离接收器16m,其余炮孔间距为1。5m。 数量:24个直径:38mm/孔深1。5m。
布置:沿轴径向,向下倾斜10—20°(激发时水封填炮孔). 高度:离地面约1m。 7.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分为洞内数据采集和室内分析处理两大部分。 (1)洞内数据采集主要由接收器、数据记录设备以及起爆设备三大部分组成。 洞内数据采集包括打接收器孔、爆破孔、埋置接收器管、连接接收信号仪器、放炮接收信号等过程。具体的洞内部分采集见图7—3。
9
图7-3 TSP203洞内数据采集部分示意图
(2)室内计算机分析处理
采集的TSP数据,通过TSPwin软件进行处理。TSPwin软件处理流程包括11个主要步骤,即:数据设置→带通滤波→初至拾取→拾取处理→炮能量均衡→Q估计→反射波提取→P—S波分离→速度分析→深度偏移→提取反射层。通过速度分析,可以将反射信号的传播时间转换为距离(深度),可以用与隧道轴的交角及隧道工作面的距离来确定反射层所对应的地质界面的空间位置,并根据反射波的组合特征及其动力学特征解释地质体质。
(3)提交资料
室内分析处理一般在24小时内完成并可提交正式成果报告,报告一般包括:成果资料、现场数据记录表、岩石参数曲线图(横坐标为里程)、二维结果图(横坐标为里程)及岩石参数表。 7.2 地质雷达超前探测
作为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的补充,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使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探测,对TSP探测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对比,确定异常体的规模、性质、危害性有困难时采用地质雷达作为补充手段,以提高重点地段预报的质量和精度。
(1)有效探测距离:
地质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在完整岩石地段约30m,在发育地段根据雷达波形判定。两次预报的重复长度5m左右.
(2)仪器要求:
用于超前地质预报的地质雷达天线使用中心频率为100MHz的低频屏蔽天线。
10
(3)现场数据的采集:
现场数据采集主要是在掌子面上进行,采集前应对掌子面进行平整处理,使雷达天线与掌子面能有较好的藕合,在掌子面附近应没有其它的金属物体。
雷达测线在掌子面上呈“井\"字形布置,测线长度根据天线长度决定,在有限的掌子面上尽可能的长。
采用两种不同中心频率的天线在相同的测线上重复观测,一般应采取连续观测方式。 应充分利用避车洞或超前钻探揭露的地质界面等有利地段求取地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磁波速度。
(4)资料整理和处理要求:
雷达记录应清晰,反射波形、同相轴明显,不合格的记录应重测。
对合格的记录应根据记录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编辑、滤波、增益、褶积、道分析、速度分析和消除背景干扰等,求得时间剖面。
在时间剖面中应标出探测对象的反射波组,确定反射体的形态和规模。
解释确定反射体的位置、形态,推断其充填情况。必要时应制作模型进行反演解释。 (5) 使用的仪器为瑞典的RAMAC/GPR型地质雷达.
(6) 提交资料 :室内计算机分析处理一般在12小时内完成并报告有关部门。资料整理和处理要求:雷达记录应清晰,反射波形、同相轴明显,不合格的记录应重测。对合格的记录应根据记录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编辑、滤波、增益、褶积、道分析、速度分析和消除背景干扰等,求得时间剖面。在时间剖面中应标出探测对象的反射波组,确定反射体的形态和规模.解释确定反射体的位置、形态,推断其充填情况。必要时应制作模型进行反演解析.
提交以下资料:测线布置图;原始记录;时间剖面;解析参数和解析结果。 7.3 红外线探水 (1)基本原理
在隧道中,围岩每时每刻都在向外部发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并形成红外辐射场,场有密度、能量、方向等信息,岩层在向外部发射红外辐射的同时,必然会把它内部的地质信息传递出来。干燥无水的地层和含水地层发射强度不同的红外辐射,红外线探水仪通过接收岩体的红外辐射强度,根据围岩红外辐射场强的变化值来确定掌子面前方或洞壁四周是否有隐伏的含水体。
11
(2)现场数据采集
①在施工隧道的隧顶和两侧边墙的中部各布置一条测线,5m点距,发现异常后加密测点,并初步分析异常的可能原因,如因喷浆、照明灯等干扰影响应与删除,并重测.
②在掌子面上均匀布置9个测点,发现异常后加密测点,并初步分析异常的可能原因,如因喷浆、放炮、照明灯等干扰影响应予删除,并重测。
③每次探测应对岩体的裂隙发育情况和隧道壁渗水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3)资料整理
探测完成后应提供红外探测预报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概况、地质解译结果、掌子面探测数据图、左右边墙及拱顶等测线的探测曲线图等. (4)红外线探水的探测范围
红外探测每循环可探测30m,为提高预报准确度和精度,采取重叠式预报,两次探测应重复5m. (5)使用的仪器
使用的仪器为煤炭科学研究院唐山分院生产的HW-304红外线探测仪。 7.4 超前地质探孔 (1)基本原理
在掌子面设3个φ90超前地质探孔,通过钻孔直观地了解前方的地质、水文情况,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2)现场数据采集
掌子面设3个φ90超前地质探孔,每次钻30m,搭接 5m。 (3)资料整理
探测完成后应提供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概况、地质解译结果等。 (4)使用的仪器
采用地质钻机进行钻孔。
第八章 资料整理、成果分析及报告编写
8。1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一方面起到指导预报工作合理、科学地进行;另一方面它又是编制高水平、高质量的超前地质预报成果的前提。
12
8。1。1 资料整理必须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1)全面性:在进行各工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综合研究时,必须全面地、充分收集已有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能直接反映客观实际的资料,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察、超前地质钻探的资料;也包括工程区域及沿线邻近地带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还有有关的设计要求、施工经验和教训。只有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作出的高水平的成果结论。
(2)科学性:资料整理必须遵循科学的、审慎的、严格的原则,每个结论都应论据充分,建议科学、合理、安全。
(3)及时性:资料整理是一个运用各种勘探手段认识地质条件及其特征的过程,及时对各种相关资料的综合研究,可以及时发现新的地质规律,以指导后续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进行。
(4)针对性: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直接工程为设计和工程施工服务,必然要求资料整理有明确的针对性.
(5)准确性:要求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提供高水平的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体、地下水等发育情况准确性,才能有效保证施工安全. 8。1。2 资料整理的内容
(1)预测掌子面前方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发育情况,预先划定前方各地段的围岩级别,对工程场地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2)预测前方地下水发育情况,评价地下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3)预测前方未开挖体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发育情况,评价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岩土对工程的影响。
(4)根据各种预报方法的预报成果,综合分析前方地质情况,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做出评价,提出施工建议。 8。2 成果分析
(1)收集、分析区域地质资料,主要为区域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性质、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等。
(2)对各种预报方法取得的成果进行统计,确定采用方法中存在前方地质情况异常的方法,重点分析其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评价其对工程设计施工的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
13
(3)在单一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工点掌子面前方一定距离内地质情况,判释前方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评价前方施工风险,提出施工措施建议。 8.3 报告编写
(1)超前地质预报报告的编制,必须建立在综合研究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超前钻探、地球物理勘察所获得的所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工点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满足设计、施工的需要。
(2)报告形式包括文字部分、表格、图件,图件可包括插图与附图,插图是支持文字说明的图件,附图是直接反映勘察成果的图件。图件内容包括:钻孔平面图、钻孔柱状图、物探成果图、照片等。
(3)报告必须作到文字规范、术语准确;图、文、表、照片一致,前后一致;版面清晰、美观;装订美观、耐久,便于使用。
(4)报告全部实现数字化,所有文字、表格、图件均能够进行编辑。其中: 文本文件为Word格式;数据库文件(统计表格)为Excel格式;剖面图文件为Autocad R14;模拟图型文件为jpg格式。
第九章 成果资料提交
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应由即时报告、日常报告及最终报告组成. 9。1 即时报告
当地质工程师发现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需即刻报告,并积极参与不良地质地段工程措施的研究,并从地质角度提出意见。 9。2 日常报告
当每次完成地质预报工作后,应以书面报告提交预报成果,施工单位应利用地质预报成果指导隧道施工。 9。3 最终报告
各区间隧道贯通后需在1个月内提交成册的最终成果报告,报告组成要素主要为: (1)TSP超前地质探测报告; (2)地质雷达探测报告; (3)红外线探水报告;
(4)利用其他手段进行超前探测的报告.
14
第十章 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以及设备、人员配置
10。1 项目组织机构
针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我单位选派具有丰富预报、管理经验的技术团队组成预报项目部,项目部下设地质组、物探组、钻探资料组。除此之外,项目部之外设立专家顾问组,作为后台支持。 10.2 超前预报主要人员配置
项目负责人:1人 技术负责人:1人 地质工程师:2人 物探工程师:2人 普 工:3人 10。3 机械配备和仪器的配置
投入本项目的仪器设备包括物探设备、钻探设备、办公设备及交通设备,物探设备均采用国内预报、监测领域最新应用的先进设备,所有设备均性能良好,状态完好,具体配置见表11-1。本仪器设备配置方案是为完成本项目工作的最低配置方案,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为工期或其他因素需要增加仪器设备配置,我单位有充足的备用资源可以随时投入工作需要。
表10—1投入本项目的设备仪器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设备名称 地震反射波探测仪 地质雷达 红外线探测仪 笔记本电脑 台式电脑 数码相机 地质罗盘 打印机 传真机 汽车 地质钻机 规格型号 TSP203PLUS MALA RAMAC X3M HY—304 联想 联想 佳能 Canon 佳能 北汽陆霸 15
单位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个 台 台 台 台 数量 1 1 2 6 2 1 2 1 1 1 2 备注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第十一章 工期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1.1 工期的保证措施
11.1。1 超前地质预报工期目标
合同工期为2017年3月至201X年9月30日,共计XX个月,超前地质预报将结合现场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探测时间,尽量不占用作业时间,确保目标工期。 11。1.2 各预报手段作业安排及预报时间
(1)TSP
TSP预报数据采集安排在施工装药、爆破以外的时间段内。接收器套管安装、激发炮孔参数测量、设备连接工作用时约1个小时,工作期间不占用施工作业时间;炮孔激发、数据采集用时1~2个小时,工作期间需保持作业面周围安静,占用施工作业时间;数据分析处理用时2~4小时,在室内进行,不占用施工作业时间.因此,一次TSP预报用时4~7个小时,占用施工作业时间1~2个小时。
(2)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预报数据采集安排在施工装药、爆破以外的时间段内。设备连接工作用时约20分钟,工作期间不占用施工作业时间;数据采集用时0.3~0.5个小时,占用施工作业时间;数据分析处理用时2~4小时,在室内进行,不占用施工作业时间。因此,一次地质雷达预报用时1~5.5个小时,占用施工作业时间0.3~0.5个小时。
(3)红外探测
红外探测预报数据采集安排在出碴、钻炮孔的时间段内。设备连接、数据采集耗时0.5~1个小时,不占用施工作业时间。因此,一次红外探测预报用时0。5~2个小时,不占用施工作业时间.
(3)超前地质探孔
超前地质探孔一次需要8个小时,需要占用作业时间。 11。1.3 工期保证措施
(1)为了保证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要达到所有通过物探手段进行的预报资料将在现场采集数据完毕后12小时内提供阶段成果报告,当采集的数据在进行室内处理时,发现重大异常,我们将及时的提供口头报告,以便现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所有通过物探手段进行预报的现场数据采集工作(打设接受器孔),都将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16
(3)派遣具有充足施工经验的协调管理人员,确保工期的对内、对外协调措施,有效保证地质超前预报与土建施工的高效交叉作业。
(4)为了确保本项目预报工期按期实现,我们将投入充足的技术人员及设备。投入本项目的技术人员以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专业配备合理;投入本项目的仪器设备均为国内外同行业性能优良的设备,设备状态完好。
(5)为了保证本超前地质预报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单位技术专家组将对本项目实施跟踪技术服务支持,专家组将定期或不定期针对项目存在的技术问题给予技术帮助.同时我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将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项目全面的支持。 11。2 质量保证措施
11.2。1 质量目标与管理体系
质量方针:精心勘测,精心设计,持续改进,争创一流。 质量目标:为工程着想、让业主满意。 (1)本预报项目质量目标:
根据质量方针及目标,在本项目中的质量目标是:预报数据结果准确、问题判断正确,满足现行规范、规程、指南的要求,确保预报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
(2)质量保证体系
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勘测设计管理办法及作业指导书的有关程序进行操作,对预测预报成果的质量有充分的保证。
在预测预报实施过程中,成立QC小组,对预报及评估实行全体成员、全过程的控制。 同时我们将在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技术质量责任制及文件逐级审批制度。在具体预测预报及监控评估工作中,我们将在在质量控制上创优、在项目管理上创优,针对该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优化预测预报实施方案,以“安全、实用、经济、高效”的总目标为指导,确保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隧道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11.2。2 质量管理制度
(1)质量检查考核制度
质量检查考核贯穿于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全过程,由项目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负责领导,部长及专业负责人参与,定期不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工作,进行质量评比,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分析质量保证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改进措施,积极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17
(2)资料复审核制度
预报资料从数据采集到解译分析,直至报告提出,实行严格的复审核制度,各相关人员应对资料进行认真审核并签字确认,签署不完备的资料不得对外提交.
(3)重大异常专家会审制度
在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实施过程中,当发现重大异常时,应组织相关专家对异常进行集体会商,以准确评定异常的性质及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4)科学的资料管理制度
所有的技术资料按规定的格式要求进行编写;所有成果资料必须留底且归档;归档的成果资料等级造册并设专人负责保管,以利可供及时调阅查询;项目完工后的最终成果资料按规定移交公司档案室归档保存。 11。2.3 质量保证措施
(1)做好预报实施方案策划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前,做好项目预报实施方案策划,预报实施方案应针对项目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质量保证措施,保证措施应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2)做好岗前培训及技术交底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应组织全体项目人员熟悉、学习本项目工程相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学习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做好相关技术培训与技术交底工作.
(3)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项目技术负责人为项目地质预报质量责任第一人,对项目预报工作质量负全责。各专业负责人为本专业质量责任人,各预报人员须详细熟悉施工图纸、预报标准和技术要求,对所从事预报工作质量负责。
(4)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及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现场施工作业
施工超前地质预报采用的仪器设备都是相对高精尖的技术设备,施工中对环境条件、现场操作及数据采集都有相应的严格要求,地质预报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及作业指导书进行现场数据采集,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5)做好数据分析工作
本次预报采用综合预报方法,在预报实施中不但要做好单项预报工作的预报数据分析工作,同时应做好地质预报成果的综合分析工作,通过综合地质预报分析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18
(6)定期分析预报的准确度,及时总结预报过程中不利因素,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影响,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对已揭露的实际地质情况与前期地质预报内容相比较,评估预报的准确性,为以后的超前预报工作积累经验。 11。3 安全保证措施 11.3.1 安全管理目标
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争创无事故工程. 11。3。2 安全管理制度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思想意识。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领导挂帅,全员参加,使安全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并贯穿于预报及监测评估全过程。
(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为向全体员工传达国家和企业的安全方针政策,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技术,在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贯彻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2)安全例会制度
安全例会是传达安全生产指令和信息,交流与反馈安全生产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例会,及时传达国家和上级的安全方针和政策,计划、布置安全文明生产工作,不断强化参战人员安全意识。超前地质预报实施中,应坚持每周一安全学习例会制度,坚持工前讲安全、工中检查安全、工后评比安全的“三工制”活动。
(3)安全施工责任制
安全施工责任制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制定,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和各类人员在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活动中所应负的安全责任。
安全施工责任制是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部安全管理的核心,也是公司管理中最基本的制度之一,是各项安全规程、制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
(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为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安全管理,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在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应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安全检查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上级检查与项目部、班组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施工生产中危害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一旦发现,要认真研究对策,积极实施改进措施,消除危险因素,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施工生产顺利进行.检查中要本着安全生产无小事,对安全生产
19
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积极、广泛地发动群众搞好整改。对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排队,以便整改时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务必做到条条有落实,件件有交待。
(5)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在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贯彻执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在各项工作开展之前,相关负责人应向广大职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工作的技术要求、难点,明确工作的主要风险因素及施工注意事项,使广大职工对工作中的关键技术点及关键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顺利实施。
(6)安全施工奖惩制度
贯彻执行安全施工奖惩制度,对于安全文明施工的班组、个人给予物质及精神的奖励。对不遵守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凡不认真整改者给予经济处罚直至行政处理。 11。3。3 安全保证措施
(1)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及有关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做好人员安全防护
(2)遵守“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所有预报人员必须遵守各项有关安全规则。 (3)设立专职安全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章作业. (4)生产必须服从安全,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得违章作业及违章指挥。现场预报人员均有权拒绝和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5)班前要对所使用的机具、设备、防护用具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改进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6)TSP现场采集数据使用灵敏度很高的高爆速炸药,危险性较大,由专业爆破工操作,采集现场要求进行封闭与警示,严禁非TSP作业人员进出现场。 11。3.4 安全防范措施
(1)过海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相对一般的隧道而言,更易出现塌方或漏水的问题,因此,在预报过程中,应尽最大的努力提升项目成员的预报准确率,且及时提交预报资料,给予施工方最及时准确的预报资料。以便与施工方掌握第一手的地质资料。
(2)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变化或施工方式变化,需要调整预报措施的,应以实际情况走变更设计手续,进而调整预报措施,增加预报准确率。
20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卫生的保护与治理是青岛市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青岛市有关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本合同段工程地处市区,有人多、车多、建筑多的特点,施工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特采取以下环保措施:
1、预防噪音污染措施
(1)优先选用电动机械,对工地上使用的搅拌机、空压机等噪音比较大的机械设置消音降噪装置,控制施工噪音,确保离开施工作业区现场边界40m处噪音小于70dB、撞击噪音最大不超过90dB,施工期间噪音均低于50分贝。
(2)低噪音小区内的施工现场进行噪声监控,在夜间22时后进行抽检。若发现不能达到要求的,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或停机.
2、 预防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措施
(1)施工现场设明沟、沉淀池为主的污水排放系统,以减少施工期间的生活污水及施工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2)进行混凝土(主要是喷射混凝土)搅拌作业,必须在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清洗处设置沉淀池,废水经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
(3)使用乙炔发生罐作业产生的污水,必须控制流向,在合理的位置,设沉淀池,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施工污水严禁流出施工区域,污染环境.
(4)临时食堂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加强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5)施工场地内厕所必须设置化粪池,且符合有关标准。 3、弃碴和建筑垃圾处理
(1)弃土弃碴必须按设计或业主指定位置堆放,不得任意弃置,弃土场必须按设计要求做好防护、复耕或绿化等。为防弃土遗洒,所有运输车辆全部采用有盖自卸汽车.所有出施工场地的车辆必须经过清洗,并设专人监管。
(2)建筑垃圾按要求处理后运至指定地点弃置。 4、文物保护措施
(1)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教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施工中发现的地下文物,立即停止施工和及时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并积极配合文物主管部门做好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2)严禁抢夺和破坏文物。
21
第十三章 安全应急预案
13。1 应急组织机构框图
13.2 抢险应急小组 13.2。1 小组成员
(1)组长:项目经理
(2)副组长: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安全总监
(3)组员:工程部、安质部、物机部、综合部、各生产作业队负责人. (4)应急小组办公室设在安质部,安质部长任主任。 13.2。2 抢险组织机构各项职责
(1)组长:负责本项目应急救援的现场指挥工作,并在指挥中心人员未到位时临时接替指挥长指挥抢险救援工作的展开。
(2)副组长:协助组长负责抢险救援的指挥工作。
22
项目经理 项目副经项目总工 安全总监 理 对外联络现场协调物质供应信息传递组 组 组 组 负责及时与当地公安、消防、卫生防疫、安全监察等政府部门沟通 负责及时协调抢救现场等各方面工作,积极组织救护和现场保护 负责及时提供所需交通工具、器材、通讯、药品等急救设备 负责及时向相关人员传达事故发展动态
(3)项目工程部、安质部:会同公司工程部、安质部研究制定事故事件控制措施,研究制定抢险措施并付诸实施。
(4)项目物设部、综合部:负责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联系、车辆调配等工作。 (5)生产作业队:负责现场抢险及处理,处理完后加强对生产的恢复,保障施工生产。 (6)各施工作业队成立突发事件紧急处理小组. (7)组长:生产副经理
(8)组员:由各队调度、领工员、安全、材料、技术、后勤、协作队长等人员组成,同时各施工劳务队伍保证劳力. 13.3 应急响应 13。3。1 事故分级
(1)特别重大事故
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5000万元(含)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2)特大事故
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以下的事故。
(3)重大事故
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以下的事故。
(4)一般事故
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造成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下生命安全,或1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以下的事故。 13。3。2 分级响应
(1)一般事故预案响应
小规模可控制性的一般事故按程序报告,由作业队长、领工员、安全员及工班人员对现场进行处理。项目部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应急响应级别为三级。
(2)重大事故预案响应
23
可控制性的重大事故或发生隧道坍塌冒顶、大涌突水事故由项目部按程序上报公司,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项目部各方面力量处置.应急响应级别为二级。
(3)特大及以上事故预案响应
不可控制性的特大及以上事故或隧道发生特大涌突水事故由项目部按程序上报公司,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项目部各方面力量处置的同时,立即请求地方、上级部门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救援。应急响应级别为一级。 13.3.3 响应程序
表12—1 项目部应急响应联络电话
职 务 项目经理 党委书记 总工程师 安全总监 安质部长 工程部部长 物机部部长 综合办公室 机电主管 (2)报警程序
①应急救援报警:内、外部主要是采用手机联络.掌子面与洞口值班室布置有线联系电话,保持掌子面与洞外、项目领导、应急救援组织的通讯畅通,
②操作人员在发现事故或紧急情况下,立即向当班班长、领工员报告或立即拨打项目部报警电话,并同时报告作业队主要负责人.
③报警人员报警内容:发生事故的具体地点;事故类型(火灾、爆炸、坍塌、中毒等);人员伤亡情况;事故严重程度.
24
姓 名 手 机
④值班人员接到报警后,立即通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确定是否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同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⑤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通过报警系统通知各应急救援组和项目部人员,让他们了解项目内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紧急集合应急人员立即采取行动,并提醒其他无关人员转移到安全地点或撤离事发现场。
⑥通讯联络组立即投入工作,保持项目部内指挥中心与各应急救援组织的通讯联络畅通,同时,保持与外部相关机构的联络的畅通。 13。4 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
表 12-2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物质、设备名称 柴油发电机 吊车 装载机 翻斗车 挖掘机 砼喷射机 压浆机 电动空压机 抽水机 泥浆泵 电焊机 氧割设备 手拉葫芦 干粉灭火器 钢支撑 型钢 砂袋 编织袋 单位 台 台 台 辆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套 个 瓶 根 根 只 只 数量 2 2 2 4 2 2 2 2 15 10 6 4 4 20 20 30 1000 1000 25
规格型号 300KW 12T ZL50 20T PC210 9m3 3PL BX1-500 10T 6m/根 备注 三相电
序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物质、设备名称 钢筋 水泥、砂、石 方木 铁锹 铁丝 麻绳 雨布 单位 m3 把 kg m m2 数量 若干 若干 5 40 40 100 1000 规格型号 备注 各种型号 13.5 应急人员培训
项目部全员应急安全培训:安质部在对员工进行进场安全培训时,对其进行基本的应急知识培训,使每位员工认识到突发性事件的危害性,避免麻痹思想;使每位员工熟知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上报、处置程序及避灾、避难方法、逃生线路、集合地点及各种避难急救场所位置等;掌握必要的自救及互救知识;了解各种警报含义,掌握警报设备、通信装置、避难器具等的使用方法。使每位员工做好随时参加抢险的准备.
专业培训:项目部组织对应急救援队进行隧道坍塌、触电、火灾、爆炸及其他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及医疗急救等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具备一定抢险救援的专业技术技能。 13。6 应急演练
(1)由安质部编制科学合理的应急演练方案、计划。
(2)开工初期及施工期每年年初,分别组织员工对隧道突泥、突水、坍塌、触电、火灾、爆炸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3)应急演练时必须邀请业主、监理及上级有关单位和人员参加,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评估,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解决,完善应急预案。 13.7 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13.7.1 防伤害应急预案
(1)目的:为了保护职工的人身安全,确保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对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施工机械伤害、坍塌等抢救队员和全体职工能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迅速及时抢救伤员,最大限度降低伤亡伤害程度.
(2)应急措施 做好呼叫工作
26
1)当工地发生伤害事件,最先发现情况的人员应大声呼叫,呼叫内容要明确:“某某地点或某某部位发生某某情况!”,将信息准确传出.
2)听到呼叫的任何人,均有责任将信息报告给与其最近的项目部管理人员、抢救小组成员,使消息迅速报告到伤亡伤害应急响应小组现场指挥中心。
3)应急响应小组现场总指挥负责现场组织工作。 ① 做好报警工作
报警员负责打急救电话120,报告发生伤亡伤害的地点、伤害类型。同时必须告知工程附近醒目标志建筑,以利急救中心迅速判断方位。
安全员负责将伤亡伤害情况及时报告公司领导、安质部。 ② 做好接车工作
接车人员迅速到路口接车,引领急救车从具备驶入条件的道路迅速到达现场。 ③ 做好自救工作
对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出现事故要迅速移走周围可能继续产生危险的坠落物、障碍物,第一时间切断动力源、同时操作者力所能及的展开自救工作.为急救医生留出通道,使其可以最快到达伤员处.高空坠落不仅产生外伤,还产生内伤,不可急速移动或摇动伤员身体。应多人平托住伤员身体,缓慢将其放至平坦的地面上。发现伤员呼吸障碍,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发现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可在伤口近心端结扎,但应每半小时松开一次,避免坏死。动脉出血应用指压大腿根部股动脉止血。对呼吸困难、窒息和停止心跳的伤病员,从速置头于后仰位、托起下颌、使呼吸道畅通,同时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操作,原地抢救。 13.7.2 防触电应急预案
(1)抢救人员必须首先保证自己不被伤害,使触电人员脱离带电体.如在附近有电源开关,应首先采用切断电源,如附近无电源开关,应寻找干燥方木、木板等绝缘材料,挑开带电体;如可以迅速呼唤到周围电工,电工可利用本人绝缘手套、绝缘鞋齐全的条件,迅速使触电者摆脱带电部分.
(2)触电者摆脱带电体后,应立即就地对其进行急救,除非周围狭窄、潮湿,不具备抢救条件,可将其转移到另外的地方。
(3)对触电者仰面平躺,检查有无呼吸和心脏跳动。
27
(4)触电者呼吸短促或微弱,胸部无明显呼吸起伏,应立即给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并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途中不得停止抢救,许多触电者就是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的。
(5)触电者脉搏微弱,应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心脏按摩,在心脏部位不断按压、松开,频率为60次/分钟,帮助触电者复苏心脏跳动.
(6)触电的不良影响,不是一下子表现出来的。因此,即使触电者自我感觉良好,也不得继续工作,应使其平躺,保持安静。同时,保证周围空气流通,由医生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7)人触电后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呈现昏迷不醒等状态,通常都是假死,万万不可当作“死人”草率从事。
(8)立即拨打120向当地急救中心取得联系,应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本部门的联系电话,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9)维护现场秩序,严密保护现场。 13。7。3 防机械伤害应急预案
(1)相关在场人员迅速切断机械电源、同时操作者力所能及的开张事故自救。 (2)跟据伤情对病员边分类边抢救,处理原则是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人员救出后,立即检查可能的伤害部位,进行止血,止血方法同上。
(3)有切断伤害的地方,应寻找切断的部分,将其妥善保留。同时检查机械设备,严防机电事故诱发火灾。
(4)在急救中心医生到来之前,应尽最大努力,进行自救,以使伤害降低到最低点.在急救医生到来后,应将伤员受伤原因和已经采取的救护措施详细告诉医生。2。3.5 保护现场
现场总指挥在组织自救的同时,应派人保护现场,为今后的事故调查提供真实依据。13.7.4 地表沉降应急预案
(1)在基坑施工前,对周围建筑物和围护结构之间采取截水、隔水措施,防止因降水而产生地表沉降和周围建筑物失稳。
(2)建立监测系统,在施工全过程中进行围护结构、周围地面、建筑物等沉降、变形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28
(3)会同监理、设计、业主及建筑物产权单位根据监测资料,分析沉降、变形发生的原因,有针对地采取调整开挖部位、加强支撑等措施,确保安全.
(4)施工时,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案及施工方法,及时进行支护,以防地表下沉。 (5)如地表沉降较大处有煤气、电力、自来水等管线,应迅速通知煤气、电力、自来水等部门,关掉阀门,防止漏电、煤气泄漏甚至爆炸、火灾及漏水事故,伤及人员。
(6)根据现场情况,迅速通知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做好应急救援准备或实施救援。 13.7.5 管线破坏应急预案
(1)施工前认真核实地下管线资料,调查清楚管线分布的类型、规格、埋深,做好详细记录.
(2)对支吊、加固保护的不同管线建立与各自单位的联系卡片,对可能破坏的各类管线,结合施工现场及工程施工阶段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及应急处理措施,并取得相应管理单位的认可,经监理批准后实施管线支吊或迁移。
(3)根据管线的分布及其特点,建立相应的安全区域,挂牌标志,严禁机械设备碰撞。
(4)确保各类管线闸阀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一旦出现渗、漏水等异常情况,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措施。
(5)加强与管线管理部门的联系,对于由管理部门负责支吊或迁移的管线,积极配合,确保管线安全及施工顺利进行。 13。7。6 区间暗挖塌方应急预案
⑴施工场地内一旦发生事故时,发现人员立即用工区值班室电话向救助领导小组报告事故地点、范围等相关情况;
⑵隧道发生坍塌后,应急救援抢险队应及时迅速处理。处理前必须详细观测坍塌范围、形状、坍穴的地质构造,了解坍塌发生的原因和地下水活动情况,制定处理方案。
⑶处理坍塌应先加固未坍塌地段,防止继续发展。坍穴没加固之前,一般情况不应清除坍碴,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①当塌方段有渗水时,采用塑料管对渗水进行引流处理,防止渗水软化塌方土体,引起连续塌方事故。
②对于一般塌方段用方木、工字钢支撑塌方掌子面,及时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塌方土体并对距离掌子面5m范围内初期支护采用工字钢支撑进行加固,喷射混凝土封闭后在塌
29
方段径向打设注浆小导管并及时注浆回填。待土体达到强度后可破工作面,开挖过程中采取增加小道管数量,调整超前支护注浆的浆液的类型、配比及注浆压力、持压时间等措施,控制开挖进尺,避免开挖临空时间过长,以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③对于重大塌方段,如对路面、管线及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应立即封闭道路,疏散附近道路行人车辆,然后立即对事故现场采取回填处理;以免对周围居民造成影响。若坍碴将整个坍穴基本封死,看不见坍穴里面的情况,可以用插板、管棚、预注浆加固等办法通过坍体。若坍方通顶,在处理前应先支护陷穴口,防止继续坍陷.
④坍穴较高,坍穴口没有封死,要视具体情况慎重处理方案。以安全第一、先护后挖为原则.
⑤洞口坍方,一般易坍至地表,可以采取暗洞明做办法.
⑥在上下导坑法施工中,如上导发生坍方,加固中应先加固下导支撑,防止坍体压倒中层。
⑷处理坍方的同时,应加强地表(浅埋、坍方通顶的隧道)及洞内的防排水工作。 ⑸坍方后要加设量测点,增加量测频率,根据量测信息及时研究对策。 ⑹坍方地段的衬砌,应视坍方大小和地质情况予以加强。坍穴应及时回撑。 ⑺在事故平息后,项目部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清理,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13。7.7 隧道涌水突泥应急预案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的局限性,在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时候,不排除存在预测盲区及预报技术失误的可能,这也使得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极可能发生涌水突泥事件,从而对施工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及工程的进度造成一定影响,为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特拟定如下应急专项预案。
隧道涌水突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掌子面发生局部涌水突泥,另一种是掌子面发生特大涌水突泥。
13.7。7。1 局部涌水突泥应急预案
若隧道掌子面发生局部涌水突泥,则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处置完毕,否则极易发展为特大涌水突泥,给隧道施工带来严重的后果。
⑴立即将掌子面施工人员、开挖及装运设备撤离到安全地带. ⑵及时组织喷射混凝土机械手喷射混凝土快速封闭掌子面。 ⑶掌子面封闭后,立即用钻孔灌浆一体化钻机进行注浆止水。
30
⑷涌水突泥控制成功后,邀请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到现场会诊,决定是否采取帷幕注浆、长管棚超前支护等措施进行预加固。
⑸在设计单位给出处理方案后,方可继续施工。 13。7.7.2 特大涌水突泥应急预案
如果在施工中不慎发生特大涌水突泥,一般情况下,存在两种可能,即在爆破作业后发生涌水突泥或在钻爆作业过程中发生涌水突泥.由于在两种情况下,人、设备及工程材料在洞内与掌子面的相对应位置存在差异,因此其急救方案也有差别。
⑴在爆破作业后突然发生涌水突泥。如果此时发生涌水,因为爆破作业的原因,人已经撤离到离掌子面至少200m距离以外,设备至少离掌子面80m。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发生涌水突泥,对人生安全及设备财产安全的威胁相对较小,人在事故发生后有较为充足的反应时间和逃生时间。此时如果洞内设有防水闸门,则作业人员立即关闭防水闸门,按制定的逃生路线进行洞内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撤离,并采用防水闸门处安设的大功率抽水机进行涌水突泥段抽排水,在涌水量及水压降低后再进行防水闸门内机械设备的急救及对涌水突泥进行封堵;如果洞内还没设防水闸门,则作业人员按既定的逃生路线立即撤出隧洞内,机械设备在能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能撤出多少算多少.
⑵在开挖作业过程中不幸发生涌水突泥.掌子面人员沿逃生路线迅速向洞外撤离,同时启动报警系统,发出警报信号,如果涌水量较大,人员可利用救生圈、皮划艇等进行逃生.待人员撤离至防水闸门以外,迅速关闭防水闸门,其他人员通过就近联络通道沿左(右)线隧道方向继续向洞外撤离。并根据发生险情的情况,及时上报业主、地方政府或相关救助部门,请求紧急救援,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⑶发生涌水突泥险情时,可根据施工人员所在位置,各班组负责人带领自己的班组,就近选择逃生线路,向隧道斜井口方向撤离,进行避难,不允许有人员在联络通道及其他非避难处所停留,避免发生拥挤。现场最高管理者负责疏散撤离的指挥工作,各级调度人员坚守岗位,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反馈人员撤离及险情出现情况等信息.
⑷待涌水突泥保持稳定后,利用大功率抽水设备进行排水,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事故处理。
①请海底潜水员探测海底地形是否出现沉降或坍塌,是否有海水回灌,根据探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31
②用于封堵的防水闸门距掌子面较近时,且探明围岩有坍塌,在安全地段设置挡水墙,并对受害地段的隧道进行帷幕注浆,对涌水突泥及坍塌面进行加固,然后继续施工。
③涌水量较大,受害地段较长,可通过左(或右)线隧道避开受害地段继续施工,然后处理受害隧道.
④在陆域地段发生涌水突泥或隧道坍塌时,可在发生事故的地面采取措施进行排水和隧道加固处理。
特大涌水突泥逃生路线
(1)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为预防在出现不可遇见情况下的人身、设备安全,减少损失,在某一作业面发生涌水时,洞内有规定的逃生路线,以便作业人员和设备能够及时安全撤离.
(2)一旦掌子面地段发生不可控制的涌水突泥险情,施工人员必须迅速、有序撤离至安全地段,同时迅速清除防水闸门处各种障碍物,关闭防水闸门。施工过程中各开挖掌子面均需保证良好的通讯联络,并设置专门的报警设施。对进入隧道的作业人员除加强宣传外,并经常演练疏散逃生过程,避免紧急情况下出现无序状态。施工期间必须保持防水闸门的灵活性与安全性,并安排专人专班值守.紧急情况下,人员、设备有序后撤,关闭防水闸门.
13.7。8 停电应急预案
(1)加强电线线路的检查、维修和保护,对存在问题或老化的电线线路及时维修和更换,确保不因施工线路问题导致停电。
(2)在工地上配置内燃发电机,并保证其随时可处于工作状态。一旦由于不可抗拒原因导致停电,立即启动发电机临时供电,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