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即4M1E,指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质量控制要从原材料开始。施工单位在材料进场前应向监理机构提交《工程材料报审表》,同时附有材料的出场合格证、技术说明书、按规定要求进行送检的检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
材料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的使用,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进场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1. 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2. 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3. 合理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损失; 4. 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
5. 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6. 加强现场材料管理。
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有: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的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材料的使用范围和施工要求等。
材料控制后要进行施工的工序质量控制。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3.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4.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施工作业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1.进行作业技术交底;2.检查施工工序、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防止工序流程错误,导致工序质量失控;3.检查工序施工条件;4.检查工序施工中人员操作程序、操作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规程要求;5.检查工序施工中间产品的质量;6.对工序质量符合要求的中间产品及时进行工序验收或隐蔽工程验收;7.质量合格的工序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未经验收合格的工序,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有:目测法、实测法、试验法三种。施工现场目测法的手段可归纳为:看、摸、敲、照四个字;实测法的手段归纳为:靠、吊、量、套四个字。 现场质量检查的内容为:
1. 开工前检查;2.工序交接检查;3.隐蔽工程检查;4.停工后复工前检查;5.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检查
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6.成品保护检查。 工序质量检验的内容:标准具体化、度量、比较、判定、处理、记录。
质量控制点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凡属关键技术、重要部位、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经验欠缺的施工内容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均可列为质量控制点,实施重点控制。
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原则: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即质量特性值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影响程度来确定。
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控制:首先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比较,以明确施工控制点;而后进一步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隐患的原因,相应提出对策措施用以预防。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大模板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1. 绘制关键轴线控制图,每层复查轴线、标高,检查垂直度;
2. 绘制预埋、预留图,在自检基础上进行抽查,看预埋、预留是否符合要求;
3. 首层支模前回填土要分层夯实,支撑下面应根据荷载大小进行地基验算、加设垫块; 4. 重要模板要进行设计计算,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钢度; 5. 模板尺寸偏差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查验收;
6. 浇注砼前确定施工缝的位置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在工序质量管理方面施工单位应该做到: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要求,设置工序质量检查点,进行预控;落实工序操作质量巡查、抽查及跟踪检查等方法,及时掌握施工质量总体状况;对工序产品、分项工程的检查应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目测、实测及抽样检查的程序,做好原始记录,经数据分析后及时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对合格工序产品及时提交监理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完善管理过程各分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并为工程质量分析提供可追溯的依据。
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审核有关技术文件和报告,直接进行现场质量检验或必要的试验等。 二: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1. 常见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有: a.违背建设程序;
b.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c.未加固处理好地基; d.设计计算问题;
e.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f.施工和管理问题; g.自然条件影响; h.建筑结构施工不当。
2.工程质量事故可以分为一般事故和重大事故。一般事故是指经济损失一次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或人员重伤2人以下,且无人员死亡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工程倒塌、报废、机械设备损坏、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工程重大质量事故分为四级: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为一级重大事故;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为二级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重伤2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为三级重大事故;死亡2人以下,或重伤3人以上1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为四级重大事故。 3.工程事故处理程序:
a.进行施工调查:了解事故情况,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b.分析调查结果,找出事故的主要原因;
c.确定是否需要处理,若需处理,施工单位确定处理方案; d.事故处理;
e.检查事故处理结果是否达到要求; f.事故处理结论; g.提交处理方案。
4.质量事故处理可采取的方案有:封闭处理、结构卸荷、加固补强、限制使用、拆除重建。 处理的基本要求:
1. 处理应达到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目的; 2. 重视消除事故原因; 3. 注意综合治理; 4. 正确确定处理范围;
5. 正确选择处理时间和方法; 6. 加强事故处理的检查验收工作; 7. 认真复查事故的实际情况; 8. 确保处理期的安全。
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为避免楼板因混凝土浇筑产生干缩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沙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的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
对板面进行二次摸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3. 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4.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 二、细石混凝土地面起砂分析:
产生的原因:
1. 细石混凝土水灰比过大,塌落度过大; 2. 地面压光时机掌握不当; 3. 养护不当;
4. 细石混凝土地面上为达到足够强度就上人或机械等进行下道工序,使地面表层遭受摩擦等作用导致地面
起砂;
5. 冬期施工保温差; 6. 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防治措施:
1. 严格控制水灰比; 2. 正确掌握压光时机; 3. 地面压光后,加强养护;
4. 合理安排工序流程,避免上人过早;
5. 在冬期施工期间做地面应防止早期受冻,要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 6. 不得使用过期、受潮水泥。
施工质量计划的内容:1.工程特点及施工条件分析,2.履行施工承包合同所必须达到的工程质量总目标及其分解目标;3.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及资源配置计划;4.为确保施工质量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程序;5.材料设备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6.工程检测项目计划及方法等。
三全控制原理是指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应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
按控制原理分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分为:计划系统、网络系统、措施系统、信息系统。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原则:分层次规划原理;总目标分解原理;质量责任原理;系统有效性原理。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反馈机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基本方式: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主体之间,应用PDCA循环原理,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方式展开控制,同时抓好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加强重点控制和例外控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