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

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

2020-02-2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30卷第3期 河池学院学报 Vo1.30 No.3 2010年6月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Jun.2Ol0 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 刘伟民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 当前网络流行语研究存在单向度的缺陷,未能解释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话语理论对网 络流行语研究有积极意义,其三种分析向度为研究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全面视角,能更好探讨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变 迁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话语理论;话语实践;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021(2010)o3—0055一o4 [作者简介] 刘伟民(1976一),男,湖南衡阳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产生(包括由网民赋 词大量产生。这些词语在网络空间具有技术性和 予新意的已有语汇)、传播并得以风行的流行语现 工具性,但缺乏社会意义,因此不少语言学家表露 象。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经历了 出对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纯洁性的担忧。 由“在网络时代出现的最初只应用在网络载体上 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流行语逐渐 的、只通行于网虫(网民)之间的一部分网络语言, 向自然语言渗透、发展。初始阶段,网络流行语多 后来逐渐走进非网络载体并且日益向约定俗成的 数源自网民的自创,而近年来流行语有了坚实的社 自然语言渗透的,以区别于日常语言的各种形式来 会来源,如旧词、方言俚语、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典型 表达特殊含义的词语和句子”④的转变。伴随着上 话语、影视作品中的台词等等。同时,其社会文化 述转变,网络流行语也正在完成从方便网民聊天的 意义的现实趋向日益明显,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 专属工具性语言,向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由民间制 反映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潮流,例如:“恶搞”、“山 造的公共话语的转身,其所蕴含的对话性、“意识形 寨”、“你太有才了!”、“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 态性”及权力属性近年来得到强烈的呈现。毫无疑 饭!”等等;另一类则反映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躲猫 问,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地位日益突出和显现,从话 猫”、“打酱油”、“正龙拍虎”、“被自杀”等等。随着 语理论对其进行研究的大门已经打开。 网络流行语的回归现实,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一、网络流行语及其研究现状 2008、2009年主流媒体年度十大流行语之社会类最 (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及其话语特征 有影响力的均源自网络流行语。 我国于1994年加入国际互联网,随后网民数量 刘影指出:“当代中国流行语语境经历了政治 急剧增加。到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美 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的三次转换后,我们正千 国,跃居世界第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数量 真万确地处于‘群体的时代’甚至‘网络社会’。”… 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逐渐成为社会语言生活的重 目前,网络流行语在话语方面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 要组成部分。作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 1.话语力量的增强。当前流行语发布的权威 最初也是为了表达方便而产生的,由于网络社会的 地位正在逐步让位于网络,即使源自传统媒体的流 虚拟、自由,网民们尽情利用语言的能指创造词语, 通过谐音、简缩和符号象形等方法造词,“偶、稀饭、 ①转引白孙明强《网络流行语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酱紫、7456、1314、伊妹儿、B4、BT、@一@、弓虽”等 6月。 55 行语也往往要经过网民的传播才能风行,“打酱油、 俯卧撑”等社会热点事件中关键词如此,春晚小品 台词“你太有才了!”位居当年十大网络流行语首 位也是如此。 2.话语的互动性增强。作为民间智慧的网络 流行语受到新闻媒体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呼应,央视 处于特定的语境下,表现为交际状态。话语理论是 话语分析的产物,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文社会科 学理论之一。它的出现打破了索绪尔开创的“结构 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语言研究由 静态走向动态。同时,与传统的社会语言学家不 同,话语理论把语言使用当作社会实践的一种形 式,社会能影响语言,语言也能影响社会。正如诺 曼・费尔克拉夫所言:“在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存 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更一般地说,在社会实践和 新闻联播就专题介绍“山寨文化”,教育部就“被就 业”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解释。 3.话语的公共性得到增强。近年来,网络积极 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舆论监督力度得到加强,“正龙 拍虎、躲猫猫”等事件真相水落石出,网络流行语起 到了极大作用。 社会结构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后者既是前者的一 个条件,又是前者的一个结果。”[3j59 在话语理论的形成与完善过程当中,巴赫金、 福柯、费尔克拉夫居功至伟。巴赫金的理论探讨为 话语研究打开了思维的大门,他提出话语的本质在 (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 网络流行语在新世纪初年进入到相关学者的 研究视野当中。笔者近日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 库键入主题词——网络流行语,共录得120条记录。 其分布不均,最早记录为2001年,当年总共2篇研 究文章;2007年以后,研究文章出现爆发式增长趋 势,迄今共发表了104篇相关研究文章。众多学人 对网络流行语的热切关注,折射出网络流行语在社 于“对话性”,即“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 系,问和答的关系”①。他还深入研究了话语与意识 形态的关系,认为在符号极其实际应用中,起决定 作用的不是非历史性、非社会性的系统结构,而是 源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充盈物”。他说:“语言 形式对于说话人仅仅存在于具体言语的语境之中, 也就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字 词永远都被内容和意义充斥着,而这内容和意义又 会语言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 从研究视角来看,有的研究者积极探讨网络流 行语的定义、类型、特征以及特定流行语的语法、语 用、语义内涵;有的研究者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大众 文化特征、社会心理成因。前者是对语言本体的研 究,属于“语内”研究;后者是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 都是从行为和意识形态中引申而来”②。福柯堪称 话语理论的又一位大师,他提出了建构性的话语观 话语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建造或构筑社会的过 ——语言,是“语外”研究。但是无论是“语内”还是“语 外”,以上对这一由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语言变化 的研究是单向的,都指向语言本体,而无视语言对 社会的作用。杨永林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 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 程:话语建构知识客体,社会主体和自我“形式”,构 建社会关系和概念框架。在福柯的话语实践观中, 权力得到高度关注,在其眼中“话语不仅仅是改变 统治斗争或系统的东西,它还是这样的——斗争因 为它、借助它而存在,话语就是要被夺取的权力”。 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从福柯那里吸取 理论营养,形成了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方法, 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社会语言学试图透 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 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 以此 观之,目前的网络流行语研究是以语言结构为中心 使福柯的比较抽象的话语分析方法得到极大发展。 他提出了实用的话语分析框架——任何话语事件 均可以从文本(语言分析)、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 个向度开展,“它被认为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即:从此以后,语言学研究可以给作为一种社会实 践的语言活动提供全面细致的说明了”。 前文已经提出,目前,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对话 性、公共性已凸显无疑。因此,从话语理论对其研 ①转引自田中阳《话语理论极其对新闻传播研究的价值意义>,<传播 的,即使关注到社会文化因素,也不过把它当作是 影响语言变化的变量而已,至于语言使用如何反映 社会结构问题,没有涉及。可以说,当前我国网络 流行语研究的范式需要转变,需要借鉴新的研究理 论与方法。 二、话语理论及其对网络流行语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话语就是人们所说和所写的话的总称,它总是 56 学研 ̄}2006年第3期。 ②转引自田中阳《话语理论极其对新闻传播研究的价值意义>,《传播 学研究 ̄2006年第3期。 究能揭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化的本质极其与 社会实践与结构的相关性,能弥补当前研究视角单 向性的缺憾。 人的心理三者水乳交融的产物” 的观点。 (二)社会实践的分析 费尔克拉夫的“社会实践”倾向于关注社会分 析方面的问题,诸如话语事件的机构和组织环境, 话语事件如何构成话语实践的本质,如何构成话语 的建设性或建构性效果等。在此我们以“躲猫猫” 为例进行分析。 三、网络流行语之话语分析实例 从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学界已经 做的比较充分。但从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向度就做 得很少,因而很难看出当前的网络流行语对社会过 程和结构的反作用。下面,我们通过网络流行语的 “躲猫猫”这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流行过程, 可以分成3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到话语主体在现实 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分析的实例来探讨其对社会 的影响。 (一)话语实践分析 话语实践牵涉到话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 程,其实不妨看作是话语产生和传播的全过程。下 面以2009年网络流行语“被XX”为例加以分析。 “被XX”的产生源自“被自杀”一词的出现。2007 年,阜阳市某经贸发展局局长李国福多次到北京举 报该市颖泉区区委书记违法等问题,后被颖泉区检 察院拘留、逮捕。2008年3月13日,李在看守所监 狱死亡,当地检查机关调查结果是:李系自缢身亡。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公众极大关注。网民们根 据当时情况,认为李没有自杀动机,其后应有蹊跷。 有网友冷峻地在“自杀”前反常规地应用了一个被 字,形成了“被自杀”这一与传统“被+vp”矛盾、冲 突的格式。“被自杀”一词极富创意,蕴含着对现代 汉语的解构及强烈的质疑与冷讽态度,真实反映了 网民的声音、立场和情感态度,甚至被网民戏谑为 “中国第五大发明”。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活在 我们这个矛盾已达极限的时代,何妨任讽刺、挖苦 成为真理的代言。”l4 网络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为流 行语的产生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而简 便的点击、回复操作又为其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优 势,由此“被自杀”很快风行开来。这一格式又在模 因论的作用下,被网民们仿拟使用,许多类似的负 面现象得以命名,“被就业、被全勤、被小康、被艾 滋、被委员、被捐款”等不断涌现,“被XX”成为2009 年度主流媒体社会类十大流行语之首。可以说“被 XX”是身处江湖的草根话语,但因为草根数量众多, 因为言谈话题的社会性,再加上主流媒体跟进报 道,相关政府机构积极回应,“被XX”目前得到了社 会的认可。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被XX”的形成过程:对李国 福自杀事件的质疑一“被自杀”出现一网民的仿拟 使用一“被XX”词群形成。网络流行语“被XX”的产 生过程,验证了“语言变化是社会因素、语言结构和 的社会环境下,围绕权力的争夺。 1.“躲猫猫”的缘起。据2009年2月13日《云 南信息报》一则题为《玉溪男子盗林木被拘半月后 死亡》的报道,玉溪北城镇24岁男子李荞明因盗伐 林木被拘,2009年1月30日进入看守所,2月8日 受伤入院,4天后因重度颅脑损伤死亡。晋宁县公 安局向公众做出解释:李在狱中天井和狱友玩“躲 猫猫”的游戏时,不慎撞到墙壁受伤。这是网络流 行语“躲猫猫”的出处,其所指是一种游戏。由于公 安机关的解释具有法律赋有的权威,“躲猫猫”是典 型的权力话语。 2.“躲猫猫”的新意。“躲猫猫”事件被新闻媒 体报道后,网民们并不信任当地公安机关的解释, 对“躲猫猫”的强烈质疑导致该词原有的“躲避、逃 避”之隐喻义成为主导意义,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同时,网民使用“躲猫猫”一词进行调侃、讽刺。例 如,“晋宁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我们天天玩躲猫猫 ”;“云南很天真,全国躲猫猫”。渐渐地,“躲猫猫” 作为游戏的名称已被人遗忘,在新的语境下,其意 义所指发生了变化,而且当它与政府相联系时,已 延伸出“逃避责任、掩盖事实、搪塞公众”l6 的负面 意义,成为网民对政府权力的一种隐性批判。 3.话语的和解。在普通网民对“躲猫猫”事件 进行质疑的同时,一些专家和学者也通过网络和媒 体发表了许多评论,提出理性的建设性建议。随 后,云南省委召开了一个专门的协调会,提出让网 民现场去调查,并表示“政府这次不再躲猫猫”,标 志着“庙堂”与“江湖”开始沟通。最后,经过曲折的 调查,结果印证了网民的怀疑,相关责任人受到处 理。随着热点事件的结束,“躲猫猫”的调侃意义也 不再活跃。 通过对“躲猫猫”这一话语事件的分析,可以看 出人们在网络空间尽情释放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 情,这一言语活动是公民参与公共事件的一种社会 实践。网民通过网络流行语对权力进行话语反抗, 57 民间话语在网络空间对荒谬的权力话语予以监督、 会问题时将向我们提出相当的援助要求。,’[】 话 语理论在语言研究与社会应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桥 梁,在研究网络流行语时我们不应该忽略它。 抵抗,希望权力话语能反映真实、真相,代表民意, 而不是向为权力服务的方向异化。最终,在社会各 方的参与下,事件得到合理的解决,网民显示了集 体性的话语力量。 四、结语 一参考文献: 般而言,在语言的研究中,当学术目标完成 [1j刘影.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J].编辑学刊,20O9,(6). [2]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IJJ.外语教学与研究,20o1,(6). [3]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3. 后,即充分的观察、描写、解释都已达到,其成果用 途主要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上,或者只属于社 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工作范围,语言研究的社 会应用似乎很少。然而话语理论已经悄悄改变了 这种局面,荷兰著名话语学家冯・戴伊克对话语分 析发表过如下评价:“的确,话语分析与心理语言学 和社会语言学一道,将语言学带入了社会科学领 [4]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许绮 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简・爱切生.序言[M]//.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北 京:语文出版社,1997. 。 [6]张云彪.躲猫猫的强势回归[J].语文建设,20o9,(6). [7]冯・戴伊克.话语心理社会[M].施旭,冯冰,译.北京;中华 书局,1993. 域。因此,我们可以预料,其它社会学家在分析社 Study Of Net Buzzwords and Theory of Discourse Analysis LIU Wei.min (Yang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angjiang,Guangdong 529500,China) [Abstract]There is the drawback of on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net buzzwords,which fails to explain the impact of net buzzwords on the society and culture.The theory of discourse analysis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net buzzwords,which provides an overal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net buzzwords and social change with 3一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Key words] net buzzwords;theoyr of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practice;social practice 收稿日期2010—05—07 [责任编辑贺卫国]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