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
知识梳理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的演进 1 原始社会时期,采用 的方式进行耕作。 2 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先民采用 和 进行耕作,农业进入“ ”或“ ”阶段。 3 商周时期,开始少量使用 农具,并懂得采用 、 、 、 等农业新技术。 4 春秋战国时期 和 的使用和推广、 和 技术的发展,标志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制度:土地 。 2 奴隶社会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为 ,土地属于 。 3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时期产生, 时期确认。 在不同时期还采用过 和 。 时期成为农业发展桎梏。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 小农经济形成条件: 的出现和普及; 确立。 2 小农经济的特点:模式 规模 地位 3 历代重农政策 4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变化:农业出现 区域。 手工业与 相联系。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2 汉代: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4 隋唐时期: 5 宋元时期: 6 明清时期: 知识导学 1 通过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学习,要认识到生产技术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学习“土地制度的演变”这个知识点时,要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部分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部分土地。 3 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支柱,它是封建国家的主要财源,同时小农经济下的农民还是负担封建国家徭役和兵役的主力。历代采取对小农经济有利的政策时,封建国家一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反之则会酿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4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因素,但也要看到,过度的垦荒等措施对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疑难突破 1 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规律和特点 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发出来,称之为私田。由于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贡赋,这就造成了原有井田上的劳动力的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最终从法律上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 疑难导析 该问题从不同时期封建国家采取的土地制度着手,进而归纳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状况,并由以上史实分析出不同时期中国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发展变化规律。 1
不同时期,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着一部分土地,安置农民进行耕作,如三国时曹魏实行的屯田制、北魏到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农民有向国家交纳赋税的义务。到唐安史之乱后,均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两宋时期则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封建国家的土地向地主阶级高度集中,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地无立锥”的局面。到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突出特点:以封建地主私有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此外还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自耕农阶层私有土地,即习惯上所说的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与同期的西欧相比,中国的土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而西欧的封建土地制度是不允许土地买卖的。这就使得中国封建土地占有状况变动剧烈,其基本趋势是: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使得大批农民沦为贫雇农;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急剧减少,无法分配给农民耕种,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统治危机加剧。农民起义大多在这种情况下爆发,而导致的结果是封建王朝往往迅速崩溃。而继之建立起来的新的封建王朝,往往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封建土地进行重新调整,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直至另一个循环的开始。 2 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小农经济对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小农经济下的农民还是封建王朝兵役及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封建王朝意义重大,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注意扶植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而小农经济的整体破产,对封建王朝则意味着封建统治的危机。 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后,小农经济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障碍。 小农经济的地位,除了要把握小农经济的作用,还要看到,响,从而理解历代统治者对小农经济扶植的原因。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小农经济所起的作用要分两面来看,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小农经济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后期已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少量的生产资料,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影问题探究 问题:小农经济促进了我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但是其先天的弱点决定了这种经济模式不能与当今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其有相似之处。而小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人地矛盾”对我国今天的和谐发展观仍有着现实意义。怎样才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将现代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呢? 探究: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三个弱点,即分散性,以户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与合作;落后性,技术力量薄弱,思想保守。我国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避开这些状况,就必须从改变封闭性和落后性着手,即加强户与户之间的合作交往,及时沟通,并及时借鉴先进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而对历史上“人地矛盾”我们也要客观看待,一方面,“人地矛盾”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过度的开垦导致环境的恶化,对此我们要引以为戒,将农业发展 问题导思 该问题应首先正确判断小农经济的弱点,并对“人地矛盾”有准确的理解。进而从这两方面出发,从不足当中找教训,从成果当中找经验。 2
与环境保护并重,不能为了发展而忽略环保;从另一方面来看,历史上的“人地矛盾”促进了我国的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高产作物的引进,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经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发农业作物新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对传统小农经济的经验教训,我们要本着借鉴的目的,吸收其长、避开其短。 典题精讲 【例1】(2004年全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思路解析:本题所给题干中表述的是农作物的影响,而①②④项均与农业相关,与题干所属吻合,③项所述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则与题干不符,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发展导致的。 【答案】B 【例2】下列选项中符合封建土地国有制的是( ) ①井田制 ②屯田制 ③均田制 ④租庸调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思路解析:本题中关键词是“封建”、“土地”、“国有”,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租庸调制是赋役制度,而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是由封建国家掌握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形式。 【答案】C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该类题目在近几年高考中比较普遍,类似于多选题型,但难度较之要小。对此类题型,我们可以选出你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点,然后在选项中进行判断,如认为①②点是正确的,则可排除D项,以此类推,也可找出你认为是错误的,如③项,则可排除A、C、D项。这类题型,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方法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典题变式: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下列那些因素有直接关系(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进 ③手工业的发展 ④苏州丝织工场繁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绿色通道: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题意的准确理解,而要理解题意就要从中找准关键词。只有与题干中所给定的所有的关键词都吻合的选项才是正确的。所以,在审题时,不能走马观花,有所疏漏,要准确、完整地把握题干的要求。 典题变式: 下列选项中符合土地国有制的是( ) ①井田制 ②屯田制 ③均田制 ④租庸调制 3
【例3】以隋唐、宋元、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精耕细作技术成熟的关系。 思路解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正确把握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精耕细作技术成熟的关系,并按照要求列举史实说明。 【参考答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些措施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史实:①隋唐: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②宋元时期北方出现耧锄,稻麦复种制;引进占城稻,推广棉花种植。③明清:多熟制推广,大量新品种的培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绿色通道:处理此类题型应该首先判断出二者的关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当然,这只是思路,并不非得要写出来。准确运用历史语言表述出这一关系。而以„„为例,以史实说明等都是指列举出与这一关系相符的史实,史实以概括性的语言表述,不在于多而在于准。 典题变式: 我国封建社会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些措施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史实:①秦汉:垄作法,代田法,耦犁,休耕制,两年三熟制。②魏晋南北朝:轮作、间作、套作复种技术,绿肥种植。③隋唐: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④宋元时期北方出现耧锄,稻麦复种制,引进占城稻,推广棉花种植。⑤明清:多熟制推广,大量新品种的培育。 第二板块
我夯基 我达标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表现是 ( )
①青铜农具相对广泛的使用 ②确立了铁犁牛耕的传统农耕模式 ③施肥与灌溉有了新的发展 ④地
4
力提高,休耕制绝迹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2.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 汉唐时期明智的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们实行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轻徭薄赋 ②鼓励垦荒 ③重农抑商 ④政府编辑农书指导生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 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 )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5. 观察右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 )
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
6.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 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封建剥削较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我综合 我发展
7. 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者 B.北魏时期借鉴汉族的土地制度制订并开始实行 C.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D.隋唐沿用和改革了均田制,唐朝中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而废除
8.《孟子》记载:“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它反映了 ( )
A.井田制走向瓦解 B.井田制下的劳动分工 C.私田的出现及增多 D.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9.《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它反映了 ( )
A.春秋时期牛耕的出现 B.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 C.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落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三 《汉书·食货志》载:“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材料四 《新唐书.食货志》中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材料五 《宋史.食货志》说:浙西“南渡后水利之田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太湖水利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丰熟”,经过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浍脉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间,灌以机械;沮洳之滨,环以茭楗;则泻卤硗确,变为膏泽之野;萍藻葭苇,垦为秔稻之陆。” 回答:
5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三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对待农业的什么政策?
(3)概括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的农业发展的现象。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上述材料之间的关系。
我创新 我超越
11、小农经济在我国古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封建社会前期,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则越来越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桎梏。假若让你为明清之际的中国设计一幅农业发展纲要,你将如何把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进步结合起来?
第三板块
见仁见智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的人口构成中,农民有8亿之多,而我国的可耕地面积人均只有世界
的四分之一。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必须面对而且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农业发展应向何处去?对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甲:中国应该像美国一样,搞大农场的经营模式。这样能够成分利用现代机械成果。 乙:这样不现实,我国还是应该以家庭生产为主,这样做符合中国人口多的国情。
丙:我认为应该以以色列为榜样,搞高度集约型的农业,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在农业中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丁:以色列的农业虽然发达,但是耗费的能源太多,与其这样,不如发展乡镇企业,把土地变成工厂,这可比种地创造的价值多。
戊:这样做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不要也罢。 „
我的观点:
合作共赢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时至今日,现代农业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但我们仍然能够从现代农业机械上找到历史的痕迹。
全班同学分组合作,以组为单位尝试复原以上中国传统农具中的一种(耧车、直辕犁、曲辕犁任选
6
一种)。通过对传统农具的复原,体会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先进,并总结出,在今天的农业机械中利用了古人的哪些成果。
读书做人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别号玄扈先生,上海县人,明末官僚。他生活的时代,欧洲正
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天文、地理、数学、机械力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徐光启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相互借鉴,在天文、数学、生物学和农学方面获得新的成就。他组织明朝“历局”工作人员,编制了当时可算很完备的整个天球的恒星图,并采用新的测算法,使日食月食的推测,较前大为精密。他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是我国天文历算学中一份完整可贵的遗产。徐光启还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不仅把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来,还为我国近代数学的科学名词奠定了基础。他参加翻译的《测量全义》,介绍了西方三角术和球面三角术,引述了许多新公式。三角函数表也是经徐光启等首次介绍到我国的。
徐光启在生物学和农学方面的贡献很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汇集在他的《农政全书》中。《农政全书》共60卷,约60万字,分12个部分。举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技术知识等等,应有尽有。同时,作者也写进了自己亲身试验的成果。徐光启曾在天津试验改良水田,又在他父亲坟地周围开了一个试验园地,引种外地作物,培植高产良种。他从福建引种甘薯获得成功后,著书加以推广。《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知识,而且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
想一想:
徐光启不仅多次上书建议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并且亲自试验垦荒,对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提出许多的改良生产工具、改良耕作方法和播种高产作物等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把我国的农业科学向前推进一步。他的这种认真治学的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