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一课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续

第一课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续

2022-07-09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工艺美术

(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神统)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君统、分封、等级、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礼教制度)

第一节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华夏土地上的诸多文化圈落发展到了夏商周时期开始凝聚、重组,其直接的产物就是国家。

授课教师:万程

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分工,手工业从农业脱离,在氏族公社里形成专业的手工业家庭。到父系氏族后期,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交换。交换的物品成为私有财产,私有制就逐渐形成

了。随着私有制发展,贫苦的氏族成员沦为奴隶,氏族首领成为奴隶主,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出现了国家。在国的基础上,阶级出

现了,奴隶制度形成了,王朝建立了。

在工艺美术层面,到了夏商周时期,石制工具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其被更为先进的青铜器所替代。从夏王朝一直到东周的春秋时期,

这将近16个世纪的时间被后人称为“青铜时代”。

夏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最早奴隶制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南岸及山西汾河下游等地,发现“二里头文化”,也称“洛达庙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从地域和发展来看,大体和传说中的夏代相一致。

二里头文化早期:平底器多,篮纹装饰

二里头文化晚期:圜底器多,绳纹(粗绳纹)

造型:鼎、盆、罐、盘、尊等,以鼎最有代表性。

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流行铜器与玉器制作。

夏朝经过400年统治,被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推翻,建立商朝。

河南殷墟:商晚期遗址。遗址发现商代的冶铜、烧陶、制骨、玉石、贝蚌等专门作坊。

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周是商的一个较大属国,文王时壮大,武王联合反对商的各部落,灭了商。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周王自称天子,分封各诸侯国。周代的社会政治特点:分封制、世袭制、等级制。

周代的等级制反映在祭祖、服饰、器物、宫室、车马等使用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僭越。若违反规定,就要受到惩罚。

ex:《礼记》:“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在周代,这种等级就是政治,也就是国家制度,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给周代的工艺美术制作和发展以极大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据《考工记》所载,周代手工业分工很细,6种工艺就已分为30个工种。例如:

“攻木之工”(木工)有七:“攻金之工”(金工)有六:“攻皮之工”(皮革工)有五:“设色之工”(画工)有五:“刮磨之工”(雕工)有五:“搏埴之工”(陶工)有二:

《史记》也记载,周代有珠、玉、石、象(牙)、木、金、革、羽八材之分。

二、工艺美术生产

除去简陋的制品自造自用以外,商与西周的工商业基本由官府全权控制。直到春秋

战国之际的“礼乐崩坏”,这种严格的控制制度才得以改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工艺作坊。

王朝都城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包括工艺美术在内的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那里的制作通常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第二节青铜器

一、引言

考古学家指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还应存在一个铜石并用的时期。

夏商西周,青铜器不仅代表了最尖端的生产技术,是最重要的人造物品,青铜礼乐器还凝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展现着人们的精神信仰。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

公十三年》),而当时的“祀”与“戎”都与青铜器不可分离。

商代的青铜工艺:

早期:直接仿自陶器。体壁薄,多平底,足作锥柱状。装饰花纹线条粗苯,结构简单,多为单层组织。一般不用回文作地纹,常见饕餮、夔、龙、虎及人形纹。例:“杜岭方鼎”。后期:体壁薄,装饰花纹精细复杂,多层花纹,一般用回纹衬地,形成主文、地纹对比。

殷墟是生产中心,ex:小屯发现的铸铜遗址,生产地总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范三四千块,规模宏大。商代后期铸作大器“司母戊大鼎”为典型,殷墟妇好墓(五号墓)出土三联甗、偶方彝,造型新颖,前所未见。

而铜镜的出现,确切的将我国铜镜的发展历史从春秋向前推了几百年。

西周的青铜工艺:

可分为2个阶段。前期,大体上是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在后期,即在成康以后,才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侧重于传统品种的演变和新增品种。

二、材料和制作

所谓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铜中添加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并提高其硬度。而在其中添加适量的铅,会使其硬度降低,但能使得青铜获得优良的韧性。

古代铸造青铜器至少要经过炼矿、制

一对铜球范

范和熔铸等几个过程。《荀子·疆国篇》有“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

记载,正是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

(一)、青铜器制作:

炼矿、制范和熔铸。

制范:器形——泥塑(模)——饰纹——雕刻——烘干模——用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显出花纹(外范)

内范和外范之间的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二者之间用许多支钉或子母榫扣以免错刻。外范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便可浇注铜液了。

上面说的方法称为陶范法或称泥膜法,还有冷锻法和熔铸法。

关于铜和锡的合金,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青铜中锡的比例17%—20%最坚韧,30%—40%硬度最高,超过这种比例硬度减低,所以考工记所记载的铜锡比例,大体上符合或接近科学实验结论。

熔铜的坩埚用将军盔,每只熔锅只能熔铜10多斤。

鼎在这一时期,不再只是一种实用品,也成为权力的象征。

相传夏禹铸九鼎以像九州,后来成为传国的重器。在商代,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p41)

兽面纹青铜方鼎

乳钉纹青铜爵

(二)商晚期和西周早期

从盘庚迁殷肇始的商晚期,商代的青铜器逐渐臻于极盛,中国的青铜艺术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安阳武官村出土,是为祭奠商王之母戊所铸。

商晚期的青铜器中大型青铜器颇多,上面的司母戊鼎便是其中的代表。此外酒器在当时

也是异常发达,这与商代的嗜酒之风不无关系。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了周。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中,青铜器依然如商一般威严神秘,其造型和装饰很难同晚期商代风格相区异。

西周食器青铜簋

(三)西周中晚期

从穆王(公元前976至前922年)开始西周进入中期,青铜器的新风貌也越发成熟。

以食器为中心的礼器组合开始完备,而许多酒器器形相继消失。中期以后,青铜器中成组成套的器物增多。这与西周人薄鬼神而重礼

仪的观念有关。

青铜“伯多父”盨(b)

三、商周的青铜器型及其功能

商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它们可以分成: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杂器。其中礼器最为重要,按用途礼器又可分为酒器、食器、水器及其他。

在夏商,青铜酒器甚多,种类最繁,而入周以后,酒器地位下降,种类和数量日趋减少。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根据生活用途不同,大体分

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8类。

1、烹饪器:鼎、甗、鬲几种。

鼎,是煮肉食的器物。圆体,三足,双耳,也有四足的方鼎。鼎的造型变化,反映不同时代特征。鼎足早期是锥形,晚期是圆柱形。鼎在古代不只是一种实用品,也是权力的象征。

商代用鼎有严格规定:天子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或三鼎,而普通人则不能用。

司母戊鼎用分铸法,100多个将军盔同时熔铸。

鬲,煮粥的器物。鬲的造型所以成为空足,是为了扩大器体接触火的面积,便于加热,以提高实用效能。由纵深式向横款式发展。

甗,是一种烹饪器物,分两部分,上部为甑,是用以盛食物,下部如鬲,用以盛水。甑和鬲之间还有一层有孔的铜片,用以透过蒸汽,有圆形和方形。ex:妇好三联甗

2、食器

以簋最多,、等于现在的碗。早期为碗型圈足,后期有耳有盖。

3、酒器

酒器有爵(饮酒温酒)、斝(温酒)、角(温酒饮酒)、觯(饮酒)、壶、罍(盛酒盛水)、卣(盛酒)、觥(饮酒)、盉(温酒和调酒)、尊(盛酒备酌)、彝(盛酒祭祀)等多种。

4、水器

有鉴、盘等。鉴:水器,容水、盛冰、沐浴、鉴容照面。盘:盥洗时盛水的用器,口大腹浅。

5、杂器

禁,是一种小台,放酒器食器。俎,用来割肉。匕,用以叉肉。

6、兵器:戈、矛、斧、刀、矢镞等。大多由石器演变而来。

青铜酒器线描图2:

青铜酒器线描图1:

7、乐器:饶,似铃而大,饶口向上,用手执把,用槌敲打。8、工具:如铲、斧、刀、削等。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

殷代前期,直接雕在模壁上;殷代晚期,在模壁上另加泥片,再雕刻,产生浅浮雕效果,形成主纹地纹,以对称形式做。商代动物纹分2类:一是变形奇特,动物纹、怪兽纹,ex:饕餮、夔、龙、凤等;二是自然界动物,兽类有象、犀、熊、牛、猪等;鸟类有鸟、蝉、蚕、蛇、龟、蛙、鱼等。

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的主纹,象征“通天地”“吉祥”“避邪驱鬼”“象征威猛、勇敢、公正”等寓意。

回纹,商代青铜器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构成单独纹样,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回纹的产生说:指纹、编织纹等。

商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1:图案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二分制度”:殷礼中的二分现象和王室之内分为昭穆两组有关。

3: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4:商代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三叠法”

西周青铜器的造型及功能

西周时期,食器的地位上升,取代了商代酒器

的地位而成为礼器的中心。按照功能,食器可细分为鼎、鬲、甗等烹煮器,簋、簠、盨、豆等盛食器。

青铜食器线描图1:

青铜食器线描图2:

与酒器、食器相比,水器的种类和数量都要少,但其中也不乏精美之作。

西周青铜工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大体上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后期,即在成康以后,才开始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传统品种的演变和新增品种的特点。

1、烹饪器

鼎,早期器形与商代近似,后来鼎腹渐浅,底略平,最大腹径在底部。晚期腹体近圆形,圜底,敞口,两耳渐向外张,鼎足由柱状变为马蹄形。

鬲,西周前期少见。后期纵深变为横款式。甗,无大变化。

2、食器

簋,变化较大,商代无耳,西周有耳,后期还加盖,有的还圈足加三足。“圈三足式”豆,浅盘粗柄,用以盛调味品。

簠,西周新增食器。盛稲梁的,当时是一种珍食。盨,新创食器,造型介于簋和簠之间,方而圆角。

3、酒器

周人禁酒,周时,酒器趋向没落。

爵、斝、觥、觯、卣等逐渐减少或绝迹。

壶,在周代变化较多,早期:壶体修长,有用,贯耳。后期:流行圈顶盖式,此盖取下可做杯用,更符合实用。

4、水器

匜,水器新增品种,注水的器皿,如同现代的瓢。有足有流,后变无足,常和盘组合。(用来盛洗手水,用盘接)

5、乐器

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等级制度,反映统治者尊卑关系和等级特权。从生活方式到政治活动,都要合乎礼乐制度。

钟,商代人拿在手里敲打的钲,这时已改为悬挂的钟。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钟挂在一个架上,叫做编钟。编钟上有铭文,可单独成篇,也可合而成篇。

6、兵器

戟,增加的兵器。兼有戈和矛的功能。

周代的青铜器,进入一个尚质的阶段,装饰趋于规格简单。总体而言,种类相对减少,数量却大大超过商代。商代重酒器组合,周代重食器组合。

周代青铜器器体较薄,最有特色:出现长篇铭文。七、铭文

ex:號季子白盘,记载號季子抗击外族有功,王举行宴会表示庆功和赞扬。

从周代的铭文看出这时期青铜器的目的:1、祭祀祖先的祭器2、歌颂周王的美德3、对贵族功绩的赏赐4、交换、婚嫁、诉讼等

所以周代的青铜器是服从礼的需要,是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藏礼于器”。

列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周代的列鼎用单数,盛饭食的食器用偶数。

“礼非乐不履”礼和乐器配合,钟是在周代出现,也符合礼制。

天子四组,诸侯三组,卿大夫两组,士一组。

周代青铜器的纹饰: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主要有窃取纹、鸟纹、环带纹、重环纹、垂鳞纹和瓦文。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以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为“S”形。但又未完全打破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取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

周代青铜器又一特点:不用地纹,总体风格:质朴洗练,疏朗豁达,赋予韵律感和节奏感。

纹饰上:饕餮纹已不流行,单独适合纹样对称式也不流行了,运用了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常是一个母题,产生一种秩序感。这种秩序感与周代礼治要求有一定间接联系,反映了古代图案艺术的形式法则,恰当表达思想意识。

四、总结:青铜器的装饰及其含义

(一)设计与构图

夏商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走过了一个由简陋入繁缛华美,而后再趋向单纯的历程。

夏商多为单独适合纹样,形制以对称居多;入西周后,装饰则开始向二方连续演化。

(二)动物纹

一直到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装饰题材都是兽面纹。它通常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作品最醒目的位置。

(三)几何形纹样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随处可见,在夏和商的早期,乳钉、网格、联珠等几何纹施用最多。至商中期到西周早期,它们基本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到西周后期,瓦纹、重环、垂鳞、环带等纹

样又重新进入装饰的主流。

窃曲纹、云雷纹是商周期间较有代表性的几何纹样。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饕餮)

商周青铜器凤鸟纹青铜器夔(kui)龙纹

商周青铜器窃曲纹云雷纹

第三节陶瓷工艺

商代:

青铜器成本高,奴隶主使用,广大奴隶生活器皿仍使用陶器。制作方式:轮制、模制、轮模合制。

不定型的用陶模,圆器用陶车,大器仍用盘条,小件多手制。

常见纹饰:饕餮纹、方格纹、回纹等。

制陶业已有内部分工,专门生产一些种类。

商代陶瓷种类: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灰陶:占出土陶器90%以上利用还原焰烧成,陶胎较硬,经久耐用。绳纹、弦纹做装饰。

白陶:高岭土制成。雕刻饕餮纹、夔纹、回纹等。釉陶和原始瓷器: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学界称为原始瓷器。

周代:

在商代基础上有重大发展,安徽屯溪西周墓出土的大量原始瓷器,有瓷碗、瓷盂、瓷豆、瓷尊、瓷盉、瓷盘等70多件,以瓷豆最多。

其烧成温度已达1200℃,吸水性弱,由于在弱还原焰中烧制,所以还不能将胎料中的钛、铁成分烧透,故不能达到纯白和透明,但无疑已很接近瓷器。

这时期的陶器,早期以红色粗泥陶为多,一般为绳纹,并常用回纹、重圈纹、S纹做装饰,器形多尊和簋而无盂。晚期素面较多,流行弦纹、蔑纹等装饰,以盂为多。

造型也有很多变化,原料的配制上,十分注意科学原理。ex:饮食器多用澄滤的黏土,炊煮器则要中合少量细沙,易传热防爆裂。

第四节玉器与其他工艺

一、玉石器:石雕、玉雕、牙骨雕

(一)夏商

夏商时代的玉器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

在商代晚期,琢玉工艺有了巨大发展。首先是表现在那一时期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

玉器的大发展还表现在材料的扩展上。例如和田玉数量的增多。

在商晚期的玉器中,艺术造诣最高的是饰件与陈设品。

玉鹦鹉

玉凤

玉人

(二)西周

西周的玉器,由于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玉器在西周主要作为礼器使用,体现周代的等级名分制度。

作为礼器使用的玉器有:圭、璋、璧、琮、璇玑、玦和璜等。

除了作为礼器也做陪葬品和平时佩戴的装饰品。

二、染织工艺

西周的染织工艺:

西周时期的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和染色等染织工艺,均有了专门分工。

《考工记》具体记载了染色方法,还记载了缫丝、漂白、晾丝等科学方法。

十二章纹

《书经·益稷篇》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chi)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些纹样多用作古代帝王服饰,被认为是最尊贵的纹样,有宗教意义。

三、漆器工艺:色彩也要符合礼制“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

十二章纹示意图:其含义可从儒家礼教角度阐述,

有鲜明社会意义。

十二章纹文字释解:

第五节结语

一、风貌与其演进

由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夏商西周的工艺美术风貌与其演进,可得出以下四点:1、工艺美术品是为人

生产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2、时代工艺美术的主流是官府制作。3、王朝的更迭并不能使得工艺美术风格迅速改变。(如由商入周)

二、影响

夏商西周工艺美术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造型、装饰的承袭和礼乐制品的仿效方面。(如十二章纹的承袭)

三、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方面的不同

商代特别迷信,表现为宗教迷信思想,同时也崇尚武力。而周代则提出了“德”的观念,所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时也比较看重现实,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它反映在周代的各个方面。从工艺美术角度看,青铜器的制作,玉器的使用,都是反映等级差别,适应礼治的需要。因而工艺制作的样式,常有固定的规格,因而在装饰上,则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