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会流血的石头”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自学归纳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区别。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课堂活动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
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会流血的石头吗?
在我国福建省,有一个临海的小渔村就有这样一块会流血的石头,他被当地人奉为神石!原来啊,这块石头会预测灾难,每当石头流血的时候,就是警告人们不要出海捕鱼,否则的话一定会在海上遇到大风大雨,凶多吉少。那么,这块石头真的有那么神奇能预测灾难挽救人的生命吗?事实的真相啊就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天气和气候”有关,预知真相如何,请听待会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翻开教材67页——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展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举例说明天气、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的1—3题。
(板书)一.天气
提问:什么是天气?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特点是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描述今天的天气状况并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 (板书)二.气候
提问:什么是气候?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时间长,变化不大的特点。 提醒学生注意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安排了练习: 下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风和日丽 2.四季如春 3.暴风骤雨
4.风起云涌,电闪雷鸣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过渡: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关注更多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呢?(学生回答:是天气,因为天气是多变的),那么我们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打电话,上网,收看天气预报等等)但是我们获得天气信息最为详细的方式还是通过收看天气预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气预报的知识! 板书:三.天气预报 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请同学们边观看视频边注意天气预报播报的内容和天气符号) 展示课件——卫星云图,提问:卫星云图有几种颜色?各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学生举手回答: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层。 练一练:下列地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 A地 - B地 - C地 -
教师: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的时候,还看到了很多天气符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这些天气符号。
展示课件——天气符号
教师重点讲解一下“风”的符号。 活动安排:我当天气播报员。(请学生上讲台来指图当天气播报员,熟悉天气符号)
过渡: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天气预报还增加了许多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指数,如人体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等等,尤其是近年来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因此,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还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
展示课件——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略讲空气污染指数,并结合株洲市空气质量的实际情况讲解。)
过渡:在古代,人们没有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呢?
学生回答:看动物,看云,看植物变化等等。 教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蚂蚁搬家大雨要下,喜鹊叫--------
教师:解释“会流血的石头”的真相,并展示一些天气谚语,请学生齐声朗读。 天上鱼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晨雾,晒破肚 东南风,雨太公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河里鱼打花,大雨就要下 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久见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呢?(学生回答:因为天气和气候与我们关系密切),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合作探究:举例说明天气、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从服装、饮食、房屋、交通、
工农业、商业、旅游等方面进行举例)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负责讨论一个方面。
学生展示:每组派一个代表负责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补充并进行总结——人们往往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来安排生活和生产,并安排了相印的练习,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的内容学习完毕,下面就来检测一下大家学习的效果,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导学案的“达标测试”。
课堂练习:
1、下列词组中,表示气候的是( ) A.暴风骤雨 B.阴转多云 C.四季如春 D.风和日丽 2、“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 ~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
A.农业生产 B.人们生活 C.交通 D.旅游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11月1日 株洲市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 白天 多云 夜间 多云
气温 24℃/15 ℃ 污染指数 118 轻度污染
(1)株洲28日的最高气温是 ,最低气温是 。
(2)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上学别忘记带雨伞,爸爸提醒他
穿件外套,你认为小明爸爸、妈妈哪个说法合理?
(3)作为株洲市民,你能为改善株洲空气质量做些什么? 学生完成之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课堂小结: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与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
学生举手回答。
板书设计:一、天气1、概念 2、特点
二、气候1、概念 2、特点 三、天气预报
教学后记: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强化人文素养,肩负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功能。
本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也重视了过程和方法,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中通过对身边的天气和气候的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的探究,指导学生关注气候、关注生活,提出对气候灾害的合理建议,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后作业: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