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Dec. 2012Journal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文章编号:1000‐1735(2012)04‐0569‐05
古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总体营造模式研究储德平
1,2
, 郑耀星, 董厚保
11
(1.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摘 要:社区营造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治理模式,突出强调了社区生命共同体意识、社区参与和社区文化.日本的“町造”、英国的“社区建筑”、美国的“社区设计”和我国台湾地区推行的乡村社区总体营造较早得到施行,并在塑造社区文化、丰富社区生活、凝聚社区共识、创新社区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由于政府及企业的急功近利和规划专家对古城历史文化的不甚了解,古城旅游开发商业化倾向严重,同时原生态居民外迁也导致古城文化出现“空心化”危机.以崇武古城为例,在探析古城旅游开发中社区营造模式的基础上,从营造文化遗产空间载体、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活化古城文化产业、构建社区整体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了崇武古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总体营造途径.关键词:古城旅游;社区;社区总体营造;崇武古城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的纵深发展及媒体的宣传推介,古城的巨大魅力逐渐被人们了解,古城旅游日趋兴旺.在古城旅游热潮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城竞相进行旅游开发.然而,由于政府及企业的急功近利和规划专家对古城历史文化的不甚了解,在旅游开发中,对古城的文物遗产和原生态的居住环境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尊重,而把规划重点放在旅游地产和商铺开发上,将古民居、祠堂、寺院变成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商业地产和商铺,造成古城传统文化出现过度商业化和“空心化”危机,从而使古城丧失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古朴的人文风情.
在福建,具有当地独特的历史人文风情和原住居民悠然日常生活气息的崇武古城,也面临着在发展古城旅游产业的同时如何处理与古城居民的关系问题.本文引入社区总体营造的操作模式作为古城旅游发展的创新思路,并鼓励社区居民共同配合、一起参与崇武古城的旅游发展.
1 社区营造的内涵及作用
1.1 发展历史
人类为避免野兽与自然灾害的侵袭,维护本集团的共同利益,而在居住集落的周围设置围合“栅栏”,由此标志着原始“社区营造”的开始方面解决地域、社区特定课题的过程动
[3]
[2]
[1]
.“社区营造”这一用语源自日文,直译是“城市建设”,是日本
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治理模式,它是指以居民为主体,通过行政和居民的协调合作,从硬件、软件两个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倡导社区营造的“一町一品”运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完善,不仅保护了区域传统产业,也为旅游观光提供了既有地域风俗
又有传统手工艺术的人文资源.
2012‐08‐12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GL110);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094)
作者简介:储德平(1976‐),男,安徽潜山人,福建师范大学讲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郑耀星(1955‐),女,福建罗源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570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
我国台湾地区较早引入了社区和社区营造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推行社区发展工作,由当局发动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基础、生产福利、精神伦理等建设,到70年代末走向衰落[4].至20世纪90年代,在台湾社区运动、民众草根民主、地方文化复兴的推动下,台湾“行政院”文建会结合日本“町造”、英国“社区建筑”与美国“社区设计”等施政计划而提出台湾版的“社区总体营造”理念的角色则是经费及技术支持者[6].1.2 内涵与作用
社区总体营造作为一种最基层的社会活动,其摆脱了由上而下和偏重物质建设与资源分配的方式,转而强调社区生命共同体意识、社区参与和社区文化,以期达到草根性的地方发展,并重视在过程中的民主精神与实践.
此外,社区总体营造还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它是建立在人、空间、时间、文化和组织等5个要素彼此间的新关系,有利于建立新的生活价值观、构建新的人与组织结构,塑造所在地的文化;其次,它是站在生活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可以促使社区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更加丰富;再次,它是针对居民所关心的公共事务的议题,以居民自主的方式共同思考来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可以逐渐凝聚起社区的共识,建立公共秩序;最后,社区总体营造是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促进社区产业的再生或创新、保护社区生态环境、改善与美化社区的生活空间,以及提升生活情境的美学与文化水平.
[5]
.近年来,
台湾地区各部门极力推行乡村的社区总体营造,发展模式主要是以民间力量为基础,相关部门所扮演
2 古城旅游开发中社区营造的必要性及模式
2.1 必要性
在旅游开发热潮下,一些拥有古城资源的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收入,追求眼前与地方利益,而未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出现了诸多问题:(1)由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古城的历史和建筑风格以及原生态居民的生活习性的保存缺乏足够重视,过分增强古城的商业功能,把古城中的家族祠堂、寺院和原生态的民居出租变成商铺、餐馆和客栈,导致了古城过分商业化,使很多古镇丧失历史文化之魂,最终造成古城文化历史遗产的消失;(2)在古镇的规划与开发中,有些专家对古城文化和历史缺乏深入了解,使得古城千百年所形成的原生态的居住环境缺乏有效保护,伴随着旅游地产、商铺的建设,在古镇拆迁中原居民不断外迁,导致原生态古镇历史文化“空心化”的问题,使游客难以寻觅真正的古城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3)由于文物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
[7]
,个别地方政府在古城开发中提出“文物搭台,旅游唱戏”的口号,对文物资源过度开
发,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古城旅游资源的主体是居住在古城中的原居民.古城居民的安全感、认同感和领域感能够营造出的较为理想的文化空间,以应对古城形态、空间结构和地标等物质资源的变化和革新,还可延续和发展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居民传统生活方式.2.2 古城旅游开发中社区营造模式分析
在古城旅游开发中,透过社区自主性的参与、经营、管理,发掘出不同的社区特色,依据古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社区营造内涵,以达到保护古城历史文化和社区民众生活机能的最终目的.用理性思维、静态设计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来对古城整体建筑环境、社区风貌、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进行整体营造,使古城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以保留和传承,形成古城社区营造的美好蓝图(见表1).
3 崇武古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总体营造
3.1 崇武古城旅游概况
崇武古城坐落在泉州市惠安县东南24km的崇武半岛南端,三面临海,西连陆地,系明洪武二十
第4期储德平等: 古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总体营造模式研究
表1 古城社区营造模式分析
Table1 TheanalysisofmodelsforcommunityinfrastructureinancientCity定位模式
营造策略
(1)古城空间肌理、传统风貌街巷等的传承与保护
营造目标
通过古城空间肌理、传统街巷及建筑等的控制性保护与利用,以及博物馆、民
571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生命的延续)
(2)古城特色建筑氛围的整体营造(3)古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挖掘(4)地方史、人物、传统典故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1)营造“区一景”的社区生活氛围
(2)建立共同生活的古城社区意识,培训社区干部、义
俗馆等场馆的建设使用,保存社区珍贵古物资源将日常生活转化成旅游资源,将旅游产业融入社区生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服务,打造宜居古城、宜游古城
健康社区福祉营造(生活的艺术)
工,建立民主参与的机制
(3)开办现代旅游服务经营方法的相关课程来辅导古城居民
(4)改善古城居民生产及生活条件,提升其社会地位(1)活化古城文化资源,扶植民俗文艺表演团队
促进社区产业的再生或创新,提升古城生活情境的美学与文化水平,形成古城文创体系
古城文化产业活化(生产的跃动)
(2)建立地方特色产业成果展现平台
(3)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活用与商店街的振兴(4)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
(1)塑造生态保育、生态旅游新观念
社区生态环境的构建
(生态的气息)
(2)社区环境绿化建设(3)引入生态绿地系统(4)古城空闲地的绿美化
(5)改善与美化古城社区的生活空间
通过专家学者建议、社区组织的辅导与支持以及居民的热心参与,共同打造生态古城、绿色古城
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为抵御倭寇所建,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保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海防史迹.崇武古城拥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和近代建筑,包括民居、商铺、海防设施、宗教场所、名人故居和宗祠等.然而,古城没有进行系统开发,也没有旅游精品,游客来此游玩也仅仅是停留在观光层面,古城内的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新旧建筑夹杂,古城整体景观受到影响.3.2 文化遗产空间载体的营造
崇武古城文化遗产空间载体的营造包括古城墙、古城空间肌理、结构布局、街巷道路尺度、文物与优秀历史建筑等:(1)城墙览胜营造.崇武古城墙作为中国古代的海防城堡建筑,古城墙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共长2457m,并设有两层跑马道,四面设城门,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城墙的修缮应保持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并尽可能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和原来的工艺技术,在城墙本体及城墙内侧的5m及城墙外侧的25m范围内禁止建设大尺度的广场及公共设施建筑,控制城墙周边地段建筑的高度,并禁止种植大型乔木,以免根系对城墙墙体的破坏.(2)空间肌理控制.崇武古城的传统风貌街巷及宅基地石质建筑具有低层高密度的肌理特征,是古城传统风貌的主要特色.通过开发单元的密度、高度和强度控制,确保建设活动与传统风貌的肌理特征保持基本一致.古街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保护现有的传统街巷铺地,其他街巷的地面铺装应逐渐恢复传统特色.(3)古城格局保存.崇武古城体现了闽南地区明代海防所城的城市格局.由于所城的防御功能要求以及防台风作用,使古城形成街坊地块
57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
划分小、街巷等级低、“人”字和“丁”字的街道交接的特色格局.营造时要延续地块划分的特点,保持部分街道的交接关系,保护自由生长的街巷网络历史.(4)历史建筑保护.修补建筑残缺损坏的部分,拆除建筑院落中的搭建或违章新建部分,恢复其历史格局.建筑造型应全部采用坡屋顶,在建设控制地带,坡屋顶建筑数量占建筑总量的比例不得低于70%,允许石质小体量的平顶房屋.建筑色彩应取红、浅灰、褐色等其他闽南传统民居的色彩加以统一控制.3.3 社区居民参与的动员
古城旅游观光营造,特别强调的不仅是一个有形空间的营造,而且是对原住居民“心灵”和“精神”的营造,是一种“内在”的过程.这种“内在”的过程包括建立古城社区价值观、古城居民参与规划、主动参与城内公共事务:(1)建立古城社区价值观.首先,可以结合学校、民俗技艺者、宗教团体、民间社团在崇武城内进行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让原住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多元化的学习,逐渐加深对古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其次,古城居民间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并且以互助的行动达成互惠的目的;最后,保持原住居民分享互助的精神和自发性关心,凝聚社区共识与团结.(2)古城居民参与规划.开办各种形式的古城文化学习班、培训班,让原住居民了解崇武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掌握特色艺术品的制作技能.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和设计社区总体营造的方案设计的讨论,监督方案的执行.(3)主动参与城内公共事务.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城内生活环境改良、地方生态挂牌解说、文化学习环境营建和整合地方资料(家庭历史、社区史、民间传说等),关心古城文化空间,主动参与城内公共事务.3.4 古城文化产业的活化
依据古城文化特色从各种角度切入,然后带动其他相关项目,例如地方产业文化包装、民俗活动开发与街道景观整理等,积极推动小型国际性艺术活动,充实地方文物馆或主题展示馆等,最后整合成总体的营造计划:(1)文化创意街.透过小区营造手段(包含古城历史的科技展现、文创商品开发及贩卖、街道绿美化、夜间灯光设计等),完整展现老城的老街生活形态和作为明代海防所城的军事城市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与驻军移民和渔民等原住居民生活生产活动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和特色场所.(2)民俗风情展演.以人民大剧院为中心,拟在不改变原有建筑及设备情况下进行三维影像展演,广场外也将配合恒淡庵广场的民俗进行东街巡回表演,以活动串起整条东街的氛围.展演包括最具地域特色的“惠女风情”、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拍胸舞”、早期民间庙会表演活动“跑旱船”、民俗技艺“扯铃”和“踩高跷”等.
3.5 社区整体环境的构建
在古城改造中应保持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营造宜居宜游的社区环境:(1)居住环境.古城内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年轻人大多外迁,古城内以老人为主的家庭占的比例比较大,老龄化比较严重.因此,古城居住环境的营造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利益诉求.对历史建筑里面进行协调性修复,空间进行结构改造,包括室内空间分隔、厨房、卫厕设备空间调整,以提高古城居民居住质量.另外,引入台湾民宿改造与经营理念,对建筑外围环境进行整治,以达到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目的,使崇武历史街区的视觉环境得以强化.(2)公共基础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行政管理、社区服务设施以及游客服务的设施.按照古城功能调整的要求,将中心小学和海门小学搬至新镇区,以利于古城用地的整合.在各个居住组团内结合组团中心绿化和公共空间节点设置社区中心和服务设施中心.结合影剧院及周边用地建设大型旅游服务和文化展示中心.商业集中分类,西门街商业服务于旅游,北门街商业主要服务于古城居民,停车场、入口、公共空间等节点结合商业形成综合功能节点.在莲花石地段建设绿化景观公园,成为可供社区居民散步、休闲、小憩、驻足观赏和生态教育的开放空间.(3)生态环境.保护崇武古城以明代海防重镇和闽南传统居住形态为特色的历史街区空间景观和沿海的自然景观,营造古城人文空间和自然景观生态,将崇武古城的绿化区域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划分为沿海控制绿地、沿城墙控制绿地、城内公共绿地3种类型,其中沿海控制绿地内除现有
第4期储德平等: 古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总体营造模式研究
573
管理用房和绿化景观建筑外禁止任何建设;沿城墙控制绿地内除文物建筑和规划中确定的保护建筑外,禁止其他建筑物的建设,现有的其他建筑将限期拆除;城内公共绿地内除管理用房和绿化景观建筑外禁止其他建设.参考文献:
[1] 吉田友彦,邓奕.日本公众参与社区营造[J].北京规划建设,2005(6):50‐53.[2] 姚远.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J].沪港经济,2008(11):76‐77.
[3] 秦永福.“一町一品”运动———日本“社区文化”总体营造中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J].上海工艺美术,1996(2):18‐20.[4] 王茹.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及评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4(2):36‐42.[5] 黄健敏.台湾民众参与的社区营造[J].时代建筑,2009(2):36‐39.
[6] 张俊斌,廖绍安,梁大庆.乡村社区总体营造发展模式之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7(1):259‐262.[7] 仇保兴.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城市开发,2004(1):15‐18.
infrastructureStudyoninbuildingancientmodecitytourismforcommunity
development
CHUDeping
1,2
, ZHENGYaoxing1, DONGHoubao
1
(1.SchoolofTourism,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2.SchoolofManage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Abstractawareness:Thecommunitybuildingisauniqueregionalgovernancemodel.Itpicanracticedearlierofthecommunitylife,communitycommunityparticipationbuildingandinEnglandcommunity,communitycultureshapingandTaiwanincludingRuralCommunitytheCho‐madeEmpowerment,
inChina.Thesepracticesnovatingthehasexpertbecomingcommunitycommunitylackofadeepseriousenvironmentculture,enrichingthelifeofthecommunity,buildingplayupunderstandingissuedueto.Theonthecommercializationtheutilitarianismcultureandhistoryof‐theinclinedgovernmentdevelopment.Atthesameandtimetourismofriginalhascausedthecrisisof“hollowingout”ofthetraditionalcityculture,ChongwpuAncientCityasanAncienterienceandexampleanalyses,bringsthebuildinginCommunitymodeforInfrastructurecommunityBuildinginfrastructureKeyCityfrom.Totherhestudyplaceswill,providereferencetooldtowancientwordscity
:ancientcitytourism;community;buildingns’oftourismcommunity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Theycommunity
haveconsensusimportantdesignenterprisescity.emigrationTModehearticleand.
of;Amerbeen
rolein‐tourism,andin‐of,andtakes
abo‐theexu‐uhighlightsinanaancienttheChongwchong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