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来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很早就从媒体的只言片语中得知教育行业面临整顿的情形,但政策出来前确实未曾想到,在市场经济推行这么多年后,还会有如此针对某个产业的核弹式政策,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将课外培训与扫黑除恶放在了一个高度,令人乍舌。
政策之后,看了很多媒体的解读,朋友圈中也有急于站位的,密集的信息轰炸让思路变得有些混乱。恰好近期也在考虑为家里小朋友报一些学龄前的兴趣班,一是填补一下幼龄孩子过于空闲的时间,二是也希望能够培养孩子一些学习的兴趣,开拓一下知识的界限。双减政策虽然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的精准打击,但同时也对学龄前的学科类培训提出了工作要求,因此在机构的选择上不得不谨慎起来,不能在资本撤退前被割了韭菜,丢钱事小,丢人和浪费时间事大。尽管于我来说,培训机构的选择是眼下的当务之急,但真正让我陷入思考的,是政策背后的战略方针和真正用意。
1、市场经济的内涵是什么?一纸公文可以让某一个产业(比如新能源)鸡犬升天,也可以轻易让一个产业坠入深渊,那我们做这么多的产业研究、市场预判、企业调研,价值又体现在哪里?事实上,行业的发展变化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事,研究的价值和就是主动去发现趋势,并且根据趋势做出决策,这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一刀切的政策,并且上升到人人喊打的高度,从表面看显然是缺少了一定的合理性和缓冲区,毕竟教育再怎么在资本的加持下也不至于成为黄赌毒一般的妖魔鬼怪吧。因此,政策出来后,资本市场对于A股和中概股恐慌式的抛售,甚至传言美国基金将全面清仓中国股票,皆是对国内政策延续性的质疑,试想今天是教培行业,明天又会是哪一个倒霉蛋呢?有自媒体对高瓴半年前精准减持教育股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到底张磊坚守的投资原则是做时间的朋友,还是做领导的朋友?值得深思。
再回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教培行业当前的发展态势愈演愈烈,确实也到了该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学校和家长的唯分数论甚至是社会阶层分布的固化,都不断逼着教育走向内卷。尤其是一些曾经通过做题实现了阶层跨越的中产阶级们,更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只可惜这里的知识和分数、升学划上了等号,回到了推行素质教育前的老路上,这必然是国家不希望看到的。过去的素质教育固然谈不上成功,但改革之所以叫改革,绝不允许在改不动、革不尽的时候开倒车,时代的洪流岂是一些利益阶级所能阻挡的。
2、教培行业改革究竟动了谁的奶酪?资本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从国家对互联网等行业巨头反垄断的开始,就是为了遏制资本的无序扩张,将资本关在笼子里,不仅是为了使国家和社会保持稳定,也是为了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路逐步切换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中来。一方面,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近年来取得了瞩目成就,为效率的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经过了国际贸易争端、新冠疫情等事件的催化,全球化进程开启倒车,国内经济大循环之路已经箭在弦上,此时的公平,是缓解未来国内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已经上升到完全不一样的战略高度。以上都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很难认识到的层面。
其次,中产阶级的利益受到了最为直接的冲击。就双减政策而言,校外培训班的消灭,对于富人阶层来说,无非是多花费一些成本,从多人模式切换到单人模式、场景由教室切换到家庭,但成本的增加并非是坏事,原本多花钱也请不到开展一对一培训的名师,如今走下神坛,重新成为了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穷人阶层则喜闻乐见,原本就无力支付不菲的培训费用(客观陈述,没有歧视的意思),校内教学活动的丰富和完善,正好弥补了财力方面与中产家庭之间的差距,勤奋自觉但出身一般的孩子的相对优势反而在扩大,可以说,政策天枰的一端是向他们倾斜的,这也是公平内涵的一部分。而对于中产阶级而言,则面临了一个两难境地,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彻底打破了他们这些年来建立的教育体系和理念,击碎了期望下一代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晋升阶层的信仰,要么选择与富人一样,继续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原本就面临房贷、车贷、职场996压迫而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要么就选择与穷人一样躺平,回归基因的适者生存,但如此的甘心放弃似乎也不是中产们的基因。
至于教培行业的从业者们,资本家和老师们恐怕就此要分道扬镳了,当时挖人有多狠,如今裁员就有多狠。不过倒也不必过于担心,资本的逐利性意味着它总能主动选择寻找更好的去处,而有一技之长的老师,也会有新的选择,毕竟教育体制的改革消灭的不是教育需求,而是无序的资本导向。
3、双减政策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经过了这轮教培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及近年来对房地产行业的高压政策,包括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向学区房下手,网友们总结了一个观点,就是一切不利于生娃的行业都危险了。房价多年以来的持续上涨、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表面上是造成内卷的重要推手,实际上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抑制人口增长才是这些行业的最大原罪。人口增长的乏力,绝不仅仅是对未来劳动力短缺的担忧,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国家和民族长期生存的基础。举个简单的例子,富人之所以愿意多生孩子,是为了在能够轻松负担养育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下一代成功的概率,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扩大基因筛选的基数,只要数量增长了,就能增加可能性,有选择和没选择是有本质差别的。对于国家来说,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可能性,精英的筛选,是建立在人口增长的前提上,而不是从那些依靠父母资源却资质平平的孩子中选择。牺牲一部分人的短期利益,换来的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未来,现实是残酷的,壮士断腕的决心也是坚定的。
理清了政策背后的逻辑之后,中产阶级们虽然暂时被抛弃了,但心里感觉或许能稍微好受一些了,真正难的是政策实施之后面临的教育选择。教育的内卷看似是解决了,但不轻易屈服的中产们,是否会开启新的内卷战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