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一 理解词语含义
知识储备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类型 理解方法 分析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其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 需借助这些修辞和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 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 技法突破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设问 方式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几段中“×××”的含义。 5.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的内涵。 (续表) 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答题 方法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4.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
- 1 -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主旨的词语 理解 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1.文中第三段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
答:“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解析:对重要词语的鉴赏,除了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还可以利用平时积累的词语知识,从本义与语境义等多角度分析。有一个成语“撕心裂肺”形容人非常悲痛,这里写的是青年男女得知鲁迅去世消息的心情,因此应是“对鲁迅去世的悲痛”;悲痛时“紧捏的拳头”,可以理解为化悲痛为力量;结合文本,还可以理解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题型二 理解句子的含意
知识储备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 1.含蓄句→由表及里
- 2 -
表层意义 句内意义 句外意义 句子表面的意义。 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 理解句意时,一般需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系语境,即可获取关键信息。
2.结构句→抓住位置
理解时必须搞清楚其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由作用即可理解句意。
结构句类型 总领句 总结句 过渡句 照应句 3.修辞句→还原本意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
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4.主旨情感句→立足全文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句意。
5.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
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合理切分,即可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二、运用“内外结合法”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子含意,特别要强调对所给句子进行“内外结合”的审视。
一看 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三看 一看 外看(审视句子外部语境) 二看 三看 二看 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 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 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其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中结构,决定了句意有几层要点、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 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 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 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别忘了作理解句意的方法 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 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 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 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 3 -
者的表达意图。 一个句子的含意,到底要看哪个(些)角度进而做出解释,取决于该句的特点及对其特点的准确而综合的判断。
句子含意题答题没有固定模式。一般说来,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说句外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技法突破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设问 方式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答题 方法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抓住这些句子的位置,就能很好地分析出其含意。 3.抓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作依靠。
- 4 -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作原乡,作家钟理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荫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通过对照片的描写与感想,引出了下文的回忆与对乡土中国面貌变换的思考。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 5 -
D.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解析:B项,“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错误,应是表达对当初故乡的怀念。 3.(理解词语的含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沉沦”有几重含义。
答:①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在消逝。②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③毁容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内容上的层递关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第二段写到“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的消逝”;紧跟着文章以友人和老兵的故事写人们背井离乡,远离童年的记忆;接着写到“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看不见灵魂的归路”。
4.(理解句子的含意)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乡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先回归语段找到这句话,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含意。从文中来看,“故乡的土”是一个载体,承载着老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配制”意思是替代,因“土”对老兵的意义不同,故“故乡的土”是不可替代的,表现老兵对故乡真挚的感情。
题型三 赏析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知识储备
1.表达技巧
- 6 -
2.语言艺术 (1)语言特点 类型 精美的 炼字 解说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叠词 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化用 成语 句式之美 (音韵之美)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用词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 7 -
修辞之美
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 (2)语言风格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豪放与 柔婉 柔婉 直露 含蓄 质朴 质朴与 华丽 (平实) 华丽 (典雅) 庄重与 诙谐 简洁与细腻 庄重 诙谐 简洁 细腻 豪放 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技法突破 1.表达技巧
1.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设问 方式 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是如何写××的? 4.画线句子描写了××的景象,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5.文章运用××手法,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1.审题型。即审艺术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答题 方法 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这段话的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字样。 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直露与 含蓄 - 8 -
法,局部看修辞”,就是说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不考虑其他角度。 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4.审步骤。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干用语为“请分析×××表达特色”,大多只含第一、二两步;有的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就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在“效果”上。 5.审数量。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常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2.语言艺术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设问 方式 2.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3.指出文中某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4.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简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1.词语使用角度。主要是看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2.句式使用角度。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么从句式上,先要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答题 方法 一般陈述句等。 3.修辞手法角度。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用的是何种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语言特点角度。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含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形象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主观色彩强烈、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桐花满地 雪小禅
- 9 -
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
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那时的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后来同学聚会,说起那时偷着去看电影,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里有好几棵泡桐吗?
我差点泪湿。
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 10 -
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选自《雪小禅散文》,略有删改)
5.(表现手法)文中画波浪线段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说它的好处。
答:手法:运用了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好处:由人到物,便于抒发情感。 解析:要结合段落内容,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再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答题。 6.(表达方式)这篇散文主要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试简要分析其好处。 答:顺叙。作者记叙事件主要是采用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有“起初”“后来”“多年之后”等时间标志性词语,中间插入了部分段落或内容,如“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一段的插叙,又如“有个男生说”后面部分内容的插入。好处:①总体叙述上文章脉络清晰;②过去的事情、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又不失“神聚”。
解析:要分析出具体的写作顺序,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一顺序所具有的实际运用上的好处。
7.(修辞手法)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答:运用比喻(“记忆的河岸”“惨绿的少年”)、拟人(“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夸张(“一挥而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桐花陨落的悲凉、留存记忆的寥落、少年时代的短暂。
解析:要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内容大意,再分析出具体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分析其效果。
8.(语言艺术)雪小禅散文的语言具有自然清新的特点,试举例简析。
答:①清新是清爽而新鲜,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自然是自然而然,特点是朴素、明快。具体表现是精练、准确,句式上散中见整。例如:“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表情达意上朴素、大方、自然,“一树”“一下子”通俗易懂;句式上长短句交错,运用自然;表达上新颖,“开遍了天空”“惊艳”出人
- 11 -
意料;整个句子读起来让人感觉明快、清爽。②不刻意雕饰而又不失文采,不有意追求而又自得其意韵。例如:“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铺张了无比的快乐,一个“贼的快乐”的真实表达,毫无“刻意”为之,却使文章整体上文采斐然,情感表达上意韵浓厚。③语言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例如:“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抒发了“我”对桐花因生命短暂,加之外界环境的因素致凋零的伤感之情。
解析:先要深入理解散文语言特点“清新自然”的内涵,要针对具体的每一个方面的语言特点进行概括,然后从文本中举例加以佐证,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 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