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与思考
2021-11-1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33卷第2期 2012年6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Vo1.33 No.2 Jun.2012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与思考 张宝昌 (长春工业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与我国社会转型的关联等 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现行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以及两种价 值取向在教育转换和衔接上出现的断裂,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在大学校园中高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尤其对如何建立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校园干预体系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网络成瘾;心理成长元素;干预体系 [作者简介] 张宝昌(1969一),男,长春工业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 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8年对国内13所高校调 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3%左右的人染有不同程度 革前的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一个突出的表现是 大学扩招,能够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不断增加。与此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后竞争压力的增大,教育背景和教育资源对个 人日后发展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情 况下,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 下,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按照国家组织的高考成绩逐档 的网络成瘾症,8O 退学、休学中断学业者与网络成瘾有关。 另据我们对在校2009级和2010级两届学生的调查显示,在 大学生中,学习以外每周上网超过5次以上的人数已接近 24 ,这种过度使用网络的倾向,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 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调查还显示,在补考、挂科的学生中,有 21 以上的学生,每周非学习上网超过5次以上,在降级和 向个人配置,则成为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一种手段。这种特 殊的中国国情,不仅影响着我国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对 退学的学生中,有35 以上的学生每天上网,每次上网均超 过4个小时,还有一些学生经常夜不归宿,昼夜上网。网络 大学前其它层面的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目前,以追求成绩 为目标的高中教育,尽管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质疑,受到素质 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挑战,但在依据分数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 成瘾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也使一 些人重新失去了断续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如何在大学校园内 进行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是亟需深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源的制度导向下,追求学习成绩仍是一条无法脱离的价值轨 道。在这种以成绩为核心形成的学生个人评价体系,不仅受 到学校、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同,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与我国社会转型密切 关联 在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来临与社 会转型伴生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 会转型的加快,反映出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追踪研究 这一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病因非常复杂,很多的专家与学者都 第二,心理成长元素补偿渠道的缺陷。以成绩为核心构 成的学生单一评价体系,虽然潜藏着个人发展的风险,但对 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初高中阶段,是在学校重视、老 师偏爱、同学仰慕和家长的呵护中成长的,成绩给他们带来 了荣誉感、成就感、被关注感等心理成长的必备元素,也同时 使他们获得了基本的满足,从而使他们能够得以正常发展。 在这个阶段,他们在学习上承受了巨大压力,但也使他们无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报道。但我们认为现行高中教育与大 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以及两种价值取向在 教育转换和衔接上出现的断裂,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在大学 校园中高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第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病始于大学校园内,我国的 高考竞争制度已将中学阶段的网络成瘾者过滤在大学校门 之外。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处在快速转型时期,伴 暇顾及网络元素的诱惑,拚出好成绩,考进好大学的奋斗目 标,同时也起着屏蔽网络成瘾的防火墙作用。 第三,大学生心理成长元素通过网络补充的单一化风 险。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后,能够满足他们成长的心理元素供 给渠道发生了改变,周围的同学都是竞争中的胜出者,高中 时代的学校重视、老师呵护、同学仰慕等顿时少了许多,成绩 优秀带来的被关注感、荣誉感等心理成长元素在他们向成年 人转型中,原有的供给渠道发生了中断,这使大学新生都共 随经济增长和国力的日益增强,高等教育已初步完成了从改 一122— 同面I临着心理成长的困惑。 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使大学新生的心理 治理的范畴中。 大学生的“心理疲劳”极易向网络转移,从而使他们的困 惑通过网络寻求解脱。“心理疲劳”在不同的大学新生中也 发生重大变化,他们对外部世界也开始有了与高中阶段完全 不同的感受。这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认知发展、情绪特点、 交际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心理学意义上的改变。在消费方式、 表现各异,根据长期观察和与学生交流,我们发现大部分学 生都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压力释放后,到大二或大三时逐 人际交往、环境认同、学习方式等,与高中阶段比较也有了更 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这些都给大学新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 惑和烦恼,这种背景下,高中阶段以学习成绩为核心的优劣 评价体系,开始受到多元价值的挑战,所有的大学生都面临 着心理成长元素供给渠道重新形成的考验。 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作为一种常态,多数的大学生都 渐恢复,学习和生活开始进入常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 生,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为拚高分承受的压力过大,其心理 疲劳的修复过程也变得异常艰难。这部分学生表现为精力 难以集中,完成学业异常困难。根据我们的最新调查,我们 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从大一下学期精神松懈下来后,厌学 情绪直到大三也无法转变,有的甚至延续到毕业。这种情况 在教学系统中的显示是逃课、不及格和降级。我们还注意 能伴随年龄的增长,在4年大学生活中,完成满足于个体发 展心理元素渠道的重建,并使以后的学习生活得到均衡发 到,这部分学生中绝大部分都同时过度地使用网络,其中有 展,顺利完成学业,最后逐渐融人到多维的社会评价体系中。 1O 左右学生对网络产生异乎寻常的依赖。这种情况表明, 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当他们的个体成长元素获取渠道发 当大学生不能摆脱心理困扰时,网络是剩余精力的转移和释 生中断时,不能寻找到有效的新渠道,使他们从中学生向大 放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网络的虚拟性、兼容并蓄性与他们的 学生的角色转换出现障碍。 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相当程度的吻合,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载体,功能十分强大,形 这部分学生在排解困惑和精力转移中,与网络成瘾有着十分 式日新月异,它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符合年龄段特 密切的关联。 点的青年心理成长元素,其虚拟的社会性,也为大学生提供 了丰富多彩的认识社会和理解社会的途径,因此,对大学生 三、在大学校园中建立预防网络成瘾的多层次 来说,互联网承载了为他们提供个体成长元素的渠道功能。 干预体系 互联网本身不会给学生带来危害,它的弊端是所承载的内容 第一,在高等院校中建立高考负面效应的修复机制,应 及形式容易使学生在获取成长元素时,坠入单一化渠道选择 从改善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人手,通过有目标的修复高 的陷阱,最终导致单纯依赖网络补偿心理成长元素的偏差。 考后遗症所带来的“心理疲劳”,使学生快速摆脱心理困扰,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与高考的影响 早日进入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常态,避免因成长中的困惑而坠 入网络陷阱。例如:针对大学生“心理疲劳”的修复,可以在 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后,在 管理系统中试行“班导师”制度,并将其作为高中与大学教育 经过一段暂短的兴奋期后,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出 衔接机制中的一环,改变过去的单一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从 现厌学和对学习失去兴趣的现象,有相当多的学生在精神松 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人手,达到帮助学生修复心理疲劳的目 弛后,还会出现恢复中的障碍。对这种现象,过去一直认为 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班导师”对大学新生心理成长和心理 是学生考上大学后失去学习动力的原因,工作中采取的办法 疲劳等开展深度调研,绘制大学生“心理疲劳”曲线图谱,为 更多的是以理想、前途、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解决。经过认 从教育体制上最终克服大学生心理疲劳提供依据。 真的分析和观察,我们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学生 第二,整合大学内的管理资源,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从中学阶段(初中)就开始的持续心理压力造成精神疲劳有 的改革以及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 关,进入大学后,这种疲劳得到了快速的释放。到目前为止, 关怀,帮助他们认识成长中面临的困境,使他们在学习和生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内,对这种疲劳的释放过程并不清楚,也 活中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在宣泄心理困惑时,对网络产生过 不能正确地引导这种释放。在这里,我们将这种释放过程带 度的依恋。例如: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课程的前后衔接顺 来的负面影响,称为“心理弹性疲劳损伤”。这种损伤目前在 序,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加大实践教学以及创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内还缺少弥合机制,尤其是高中与大学两 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等,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大学新生 种教育体制衔接上的断裂,还没引起应有的注意。 的特点,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 高考后遗症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弹性疲劳损伤”,在我国 在“心理疲劳”的释放过程中,避免出现软损伤。 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给在校大学生带 第三,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内,探索快速修复大学生“心 来的困扰,已经给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 理疲劳”的有效办法,通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 费,反映在教育上的低效和不公正,也对社会产生着消极的 警、自醒、自立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 影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弹性疲劳损伤”现象,是我 和认知能力,以学校的行政管理资源为依托,在大学新生中 国工业化、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中通过教育层面折射出的一个 开展“心理疲劳”自身体验的认知活动,使他们正确认识“心 社会问题,但目前这种现象还处于隐性形态,并未引起社会 理疲劳”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危害,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下建立 的高度关注,因此,对其危害也还未正式纳入到社会建设和 与同学的互信、互尊、平等、互助关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 123— 改变生活态度,调节心理情绪、纠正认知偏见,矫正不良行 为、创建和谐的氛围下,在阳光的生活中获取心理成长元素 的积极元素。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疲劳”自我克服行 动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认清自我处境的情况下,正确面对客 识到自身对网络使用的变化情况,预防网络成瘾病症的潜移 默化侵蚀。其四,开展大学生预防网络成瘾的互检活动,通 过将新生分成若干个互检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定期互检, 达到对网络使用过度的督促和预防目的。通过系列的活动 从而实现大学校园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精细化的有效管 理,进而在校园内实现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 观存在的困扰,以科学态度激发摆脱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在大学教育体制内开展高等教育体制管理创新活 动,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其一,整合现有的大学管理资源, 明确分工,通过建立各个环节的网络成瘾者发现和报告制 度,掌握网络成瘾的校园发病情况,注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在体制上建立预防大学校园网络成瘾的监控体系。其二,开 展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自我约束活动,通过使学生对网络使用 情况自我定位活动,在学生中建立网络陷阱的自警意识,从 参考文献: [1]网瘾:网络时代的毒品?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 archives/14037.htm1. [2]张海青.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口].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4). 而达到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目的。其三,在大学生中定期开 展网络成瘾的自我检测活动,通过在大学生个体中植入网络 成瘾的自我发现程序,编制网络使用自检表,使学生能够意 [3]网络成瘾的一tl,理治疗方法 321565.htm1. 《上接22页) 适度。更新人才引进的观念和方式,正确处理智力与人才、 1.促进人才互动,加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 长期与短期引进的关系,邀请支援高校的专家和学者来校任 教,带来新的观念、知识、思维和方法。为引进的人才创造宽 松满意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真正做到让事业、感情和制度留 人,让高校对口援疆人才有大显身手的舞台。 综上所述,对口支援新疆高校工作是高等教育战线贯彻 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做好对口支 援新疆高校工作,各级政府部门、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都应 做到因地因时制宜,不断总结和反思,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对策,确保整个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系统持续、高 效、稳健的向前推进,最终服务于新疆地区高等教育、经济和 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培养是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中心,提高新疆地区人才培养质 量,培养新疆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高校对口支援的 关键。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自身全面发展的规律和培养新型 人才的需要,努力对学科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积极推进素 质教育。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和体系优化、教 学计划等方面与支援学校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良好的 经验,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与支援 学校间尝试建立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的协作关系,通过互 相接受研究生选修学位课程的方式来进行。 2.优势互补,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认真分析自身的实 际情况,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根据双方学校与学科的 特点优化对口支援形式,扶持和优先发展弱势专业、急需专 业,实现双方高校的优势互补。考虑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 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高校产学研的结合,服务 于新疆高校的科研教学和经济建设。以经济为主战场,以国 内外市场为导向,对新疆地区急需的应用型研究领域,找准 其与市场的结合点,促进科技成果向经济的应用和转化,理 论在实践中的检验又将促进教学与研究的改革和发展。[7]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O周年典型经验集体和 突出个人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岑章志,等.高校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5. E3]高芳.东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 报,2010,(6). 技的创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成果的转化水平是衡量产学研 结合程度的根本标准,也是新疆高等院校科技和产业经济增 长点的绝对支柱。 3.探索人才开发与保持的新途径。第一,制定留住人才 的政策措施。牢固树立人才强校意识,加速培养一批学科带 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模式,进一步锻 [4]高芳,蔡文伯.“对口支援”: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SWOT分析 [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解群,房剑森,石芳华.走向“合作”: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 透视口].教育发展研究,2012,(1). [6]杨晨光.对口支援西部高校1o年结硕果,筹划工作上新台阶 IN].中国教育报,2010—11--09. [7]张小艳.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对口支援政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 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的流失。第二,制定人才引 进战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参与人才竞争,人才消费要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