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阿城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

阿城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

2020-01-15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阿城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

登记发证项目

技术设计书

哈尔滨市阿城区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

1

阿城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项目技术设计书

编制设计承担单位(盖章): 审核意见: 审 核 人:

2012年3月 2012

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 批准意见: 批 准 人:

二〇一二年三月

2

设计负责人: 主要设计人: 年 3月

目 录

1 概述 ............................................................................................................................................................. 5 1.1 任务来源 .............................................................................................................................................. 5 1.2 目的、任务量 ...................................................................................................................................... 5 1.2.1 目的 ............................................................................................................................................. 5 1.2.2 任务量 ...................................................................................................................................... 5 1.3 作业范围及内容 .................................................................................................................................. 6 1.4 工期要求 .............................................................................................................................................. 6 2 自然地理概况及已有资料 ......................................................................................................................... 7 2.1 自然地理概况 ...................................................................................................................................... 7 2.1.1地理位臵 ............................................................................................................................................ 7

2.1.2

行政区划............................................................................................................................................. 7

2.2调查区概况 ............................................................................................................................................ 9 2.3 已有资料情况 ...................................................................................................................................... 9 3 引用文件 ................................................................................................................................................... 10 4 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 12 4.1 数学基础 ............................................................................................................................................ 12 4.1.1 平面系统 ................................................................................................................................... 12 4.1.2 高程系统 ................................................................................................................................... 12 4.1.3 比例尺 ....................................................................................................................................... 12 4.2 分幅及编号 ........................................................................................................................................ 12 4.3 调查路线和方法 ................................................................................................................................ 13 4.4 调查单元 ............................................................................................................................................ 13 4.5 宗地代码 ............................................................................................................................................ 13 4.6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用途) ............................................................................................................ 13 5 权属调查 ................................................................................................................................................... 14 5.1 宗地划分 ............................................................................................................................................ 14 5.2 宗地编码 ............................................................................................................................................ 14 5.2.1 宗地编码规则 ........................................................................................................................... 14 5.3 政府通告及通知指界 ........................................................................................................................ 15 5.4 界址调查 ............................................................................................................................................ 15 5.4.1 指界人的确定 ........................................................................................................................... 15 5.4.2 界址认定 ................................................................................................................................... 16 5.4.3 缺席指界 ................................................................................................................................... 17 5.4.4 界标设臵和界址说明 ............................................................................................................... 17 5.4.5 界址点编号 ............................................................................................................................... 18 5.4.6 宗地草图绘制 ........................................................................................................................... 18 6 地籍测量 ................................................................................................................................................... 19 6.1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 19 6.1.1 一般规定 ................................................................................................................................... 19

3

6.1.2 平面控制测量 ........................................................................................................................... 19 6.1.3 GPS观测 .................................................................................................................................... 21 6.1.4 数据处理 ................................................................................................................................... 24 6.2 图根控制测量 .................................................................................................................................... 25 6.2.1 测量方法 ................................................................................................................................... 25 6.2.2 RTK图根控制测量 .................................................................................................................... 26

7 界址点测量 ............................................................................................................................................... 27 7.1 所有权界址点测量 ............................................................................................................................ 27 7.2 使用权界址点测量 ............................................................................................................................ 27 8 地籍图测绘 ............................................................................................................................................... 29 8.1 一般规定 ............................................................................................................................................ 29 8.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测绘 .................................................................................................... 29 8.3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图测绘 .................................................................................................... 30 8.3.1 全野外数字测图 ....................................................................................................................... 30 8.3.2 数字摄影测量成图 ................................................................................................................... 30 8.3.3 编绘法成图 ............................................................................................................................... 31 8.4 地籍图精度要求 ................................................................................................................................ 31 8.5 宗地图的编制 .................................................................................................................................... 32 8.5.1 所有权宗地图的编制 ............................................................................................................... 32 8.5.2 使用权宗地图的编制 ............................................................................................................... 32 8.6 面积计算和统计汇总 ........................................................................................................................ 33 9 变更地籍调查 ........................................................................................................................................... 33 9.1 变更权属调查 .................................................................................................................................... 33 9.2 变更地籍测量 .................................................................................................................................... 33 10 成果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34 10.1 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 34 10.1.1 成果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 34 10.1.2 成果数据库建设要求 ............................................................................................................. 35 10.2 库体建设 .......................................................................................................................................... 36 10.2.1 建库准备 ................................................................................................................................. 36 10.2.2 空间数据处理与入库 ............................................................................................................. 36 10.2.3 权属调查及登记信息入库 ..................................................................................................... 37 10.2.4 元数据入库 ............................................................................................................................. 38 10.3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38 11 检查与验收 ............................................................................................................................................. 38 11.1 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检查制度 .................................................................................. 38 12 成果资料整理 ......................................................................................................................................... 39 12.1 一般规定 .......................................................................................................................................... 39 12.2 成果资料分类 .................................................................................................................................. 39 13 提交资料 ................................................................................................................................................. 39

4

阿城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项目技术设计书

1 概述

1.1 任务来源

根据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有关文件要求,阿城区决定于2012年3月开展全县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受阿城区国土资源局委托,哈尔滨北工测绘有限责任承担该项任务,并编制本技术设计书。

1.2 目的、任务量

1.2.1 目的

为全面、准确查清全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的权属、界址、面积、用途和位臵,形成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地类(用途)明确、图幅表示与实地一致的农村集体土地调查成果,为建设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和依据,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调查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宗地测量、界址线的实地确认,争议宗地的调处及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土地证由阿城国土资源局发放。最后以文本组卷的形式,按标准要求装订成册,交给甲方进行资料存档

1.2.2 任务量

阿城区下辖15个乡镇,面积2386.06平方公里。110个行政村,面积1537.85平方公里。集体使用权888宗。国有1082宗,面积911.23平方公里。

5

1.3 作业范围及内容

1.3.1 作业范围:阿城区辖区范围内。

1.3.2 作业内容:阿城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110个村行政村;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880宗。

1.4 工期要求

工程进度时间安排表(集体所有权)

工 期 工作内容 3月 4月 2012年 5月 6月 7月 集体所有权调查 集体所有权宗地调查 资料验收和整理提交 工程进度时间安排表(集体所有权) 工 期 工作内容 组卷公示 数据库建设 颁发土地证 资料验收和整理提交 8月 9月 2012年 10月 11月 12月 6

2 自然地理概况及已有资料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

哈尔滨市阿城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东经126°42′00\"-127°39′00\",北纬45°12 ′00\"。东北以蜚克图河、舍利河为界与宾县相邻,东南与尚志市接壤,西南与五常市毗连,西与双城市为邻,西北与哈尔滨市区连接,北至松花江南沿,与呼兰区隔江相望。南北长的最大距离约为84千米;东西宽的最大距离约为75千米。总面积277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56.54平方千米。总人口65万人(2004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4.6万。 2.1.2行政区划

阿城区辖2个街道、12个镇、1个民族乡:

阿什河街道:辖11个村:南城村、白城村、新城村、双城村、城郊村、和平村、东环村、城乡村、平安村、城建村、民合村。

舍利街道:位于阿城区西北部近郊,距哈尔滨市24千米。全乡总辖面积102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274人,其中农业人员19991人。

玉泉镇:位于哈尔滨市东南50千米的玉泉河畔。总面积153.8平方千米,下辖4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万人,其中镇区人口3.7万人。

蜚克图镇、

亚沟镇:位于阿城区东南9.5千米,东与玉泉镇接壤,南与交界镇相邻,•西与双丰镇、阿什河相望,北靠大岭乡,地理座标为东经126度25分,北纬45度31分。镇内东西长9.5千米,南北宽8千米,总面积为76.03平方千米。1985年亚沟被批准为建制镇。现有7个行政村、52个村民组、34个自然屯、1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全镇总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

7

交界镇:位于阿城区东南,距市区31千米。东邻小岭镇,南面和西面分别与五常市隔河相望,北面与东北面与亚沟镇和玉泉镇接壤,镇域呈南北狭长形。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54个自然屯,2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总人口20098人,其中农业人口13900人。

小岭镇:位于阿城区东南39千米处,与省城哈尔滨市相距69千米。总面积157平方千米,4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48个自然屯,总人口3万人。

平山镇:距哈市75千米,位于阿城区东南部,与宾县、五常、尚志接壤,辖6个行政村,28640人,46个自然屯。镇区有居民13980人。

松峰山镇:位于阿城区东南59千米处的阿什河上游,东与尚志市的帽儿山镇为邻,西与本市的红星乡相连;南与平山镇接壤;北与宾县松江镇毗邻。幅员面积365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积332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李店村、松峰村、新明村、中和村、山河村)、18个自然屯、1个街道办事处。2000年底,全镇总人口11232人,其中农业人口9336人;总户数3500户,农业户2666户。

新华镇:位于阿城区西部。南与阿城区杨树乡相接,东与舍利乡相连,北与料甸乡和哈尔滨市香坊区城高子镇毗邻。总面积147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4万人。

双丰镇:位于阿城区南端,总面积127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村民6994户,27341人。

杨树镇、

红星镇:位于阿城区东部,东邻宾县英杰乡,南邻阿城区大岭乡,西邻黑龙江省阿城区原种场,北邻阿城区料甸满族乡和蜚克图镇。乡人民政府位于阿城区东北12千米处,全乡总辖面积150.48平方千米,总人口16003人。全乡共有5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54个村民小组。

金龙山镇:位于阿城区东,北纬45°31′东经127°07′处,北靠红星乡,南临玉泉镇和亚沟镇,西接阿城原种场,东连宾县和本市松峰山镇。南

8

北宽10千米,东西长50千米,全乡总面积200平方千米。富兴村新立屯为乡政府所在地,距阿城区10千米。总人口3911户、15152人。辖6个行政村,其中鲜丰村为少数民族村;全乡46个自然屯,53个村民组。

料甸满族乡:位于阿城区东北10千米处,与哈尔滨相距34千米,东南和红星乡毗邻,东北与永源镇的三门王家相连,北与蜚克图镇、哈尔滨市郊向阳乡毗邻,面积190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人口46000人。

。 2.2调查区概况

阿城区地处松嫩平原东南部。为半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属中温带亚

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3.4℃,年降水量518毫米。阿什河从东南入境,纳海沟河、大石河向西北流入松花江。矿产资源有铁、铜、钨、钼、铅、锌、大理石、莹石等。滨绥铁路、301国道贯穿境内。哈尔滨至牡丹江,绥芬河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古迹有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小岭冶铁遗址、亚沟石刻、金源乳峰太虚洞、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御陵址等。

阿城区地处哈尔滨市东部丘林半山区,地势东高西低。西与哈尔滨市的香坊区接壤,东望尚志市的帽儿山,北邻古城宾县,南邻五常市,距省会哈尔滨市区2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2.3 已有资料情况

1)、最新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库。

2)、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各项专项规划图件及数据资料。 3)、国家及地方各等级的测量控制点成果资料;

4)、图件资料:大比例尺地形图和1:10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近年来的遥感影像资料等。1:5000 DOM所有权调查工作底图和1:2000 DOM使用权权属调查工作底图。

5)、土地登记、征收、征用、出让和划拨用地等资料;

9

6)、有关建筑物或附着物的产权产籍及图件资料; 7)、行政区划资料;

8)、其他资料。 9)、以二次调查成果为基础,广泛收集一切可以作为确定农村集

体土地权利依据的文件资料: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等。

10)、行政区代码,地籍调查的技术性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

11)、土地出让、划拨、处臵等用地文件资料; 12)、标准地名资料; 13)、城建规划资料、图件等。 14)、权属界线图。 3 引用文件

1)、《 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第二次修订)

2)、《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

3)、《国土资源部 中农办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

4)、《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 5)、《黑龙江省土地登记办法》2004年9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 6962-2005) 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9)、《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10

10)、《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B/T 15967-2008)

1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 00、 1∶10 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1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14)、《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 15)、《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1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17)、《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18)、《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19)、《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 1008-2007) 20)、《城市测量规范》(CJJ/T8 -2011)

2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2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2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调查办发[2009]13号)

24)、《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国土资厅发[2011]57号) 25)、《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26)、《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

27)、《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2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24356-2009) 29)、《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12)

11

4 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4.1 数学基础

4.1.1 平面系统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调查坐标系统必须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坐标系统保持一致,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当采用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坐标系统相一致的中央子午线时,其投影长度变形值应不大于2.5cm/km。

4.1.2 高程系统:

1985国家高程基准;

4.1.3 比例尺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基本比例尺为1:5000。。 建制镇所在地和自然村屯宅基地的地籍图比例尺采用1:500。 所有权宗地图比例尺不小于1:5000,使用权宗地图比例尺不小于1:2000。。

4.2 分幅及编号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分幅和编号按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1992)规定执行。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图分幅和编号参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规定执行。建制镇所在地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图幅编号按照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X 坐标在前,Y 坐标在后,中间用短横线连接。

12

4.3 调查路线和方法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采用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DOM)作为调查工作底图,实地调查确认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址点和界址线。影像清晰的可直接在工作底图上标绘权属界址点和界址线;影像难以判读或地物发生明显变化的,应采用相关技术手段获取界址点和界址线的位臵或坐标数据。对界址点和界线走向进行详细描述,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相关权利人签字盖章。计算宗地面积。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可利用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DOM)作为权属调查工作底图,实地调查确定宗地权属界址点和界址线,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相关权利人签字盖章。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获取界址点坐标。采用全野外数字测量、数字摄影测量、编绘法等方法测制不小于1:2000比例尺地籍图。计算宗地面积。

4.4 调查单元

调查的基本单元是每个集体土地使用权利人所有的全部宗地。

4.5 宗地代码

宗地代码按《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执行。

4.6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用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用途)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中规定的二级类确定。

以阿城行政区为调查范围,实地调查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址、界线和权属性质等,收集有关权属材料,填写地籍调查表。并组卷装订.

13

5 权属调查

5.1 宗地划分

宗地是指被权属界线所封闭的地块或空间。 同一个权利人的土地可按以下规定划分宗地:

1、被公路、铁路、河流等线状地物分割的,划分为若干宗地; 2、大型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特大宗地,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管理需要划分为若干宗地;

3、一宗地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权利人共同所有或使用的,且相互之间难以划清界线的,可划分为一宗地。

4、城镇村内部公用地、空闲地等可单独设宗;铁路、公路、河流等被地籍区或地籍子区界线分割后可分别划分宗地。

5、有权属争议的土地,若非界线争议,将争议土地单独设宗;若界线有争议,以争议界线所围成的范围单独设宗。形成争议地块.

6、大型单位用地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用地,界线清晰的可单独划分宗地。

7、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国有土地的飞地须单独划分宗地。

5.2 宗地编码

5.2.1 宗地编码规则

1、编码方法按《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的规定执行。 2、第一组编号是县级行政区的编码,本区编码为230112.该编码在本行政区内应保持唯一。

3、第二组编号以街道,镇为单位,从001开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编号,在一个街道、镇内应保持唯一。

4、第三组编号行政村为单位,从001开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编号,在一个行政村内应保持唯一。

14

5、第四组编码:以J集体、G国有、Z争议表示. 6、第五组编码是宗地号,五位数以01111开始。

5、宗地编码采用五层19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县区级行政区划、街道,乡镇、行政村、土地权属类型、宗地号。宗地代码结构为:

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 ⅩⅩⅩⅩⅩ

县,区 行政村 街道,乡镇 宗地号 土地权属类型 5.2.2 预编宗地号

根据调查的情况,将每一宗地标绘到工作底图上,在行政村范围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统一预编宗地号,并填写到地籍调查表及土地登记申请书上。地籍调查正式建立数据库后确定宗地号。

5.3 政府通告及通知指界

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时,应分区、分片发布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通告(参见附录1)。

按照调查工作计划,送达土地权属界址调查通知(见附录2),通知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按规定时间到场指界。

送达的通知回执应与地籍调查表一并存档。

5.4 界址调查

5.4.1 指界人的确定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指界人为该农民集体组织的村民代表(法定代

15

表人、村民小组组长或负责人等)。村小组农民集体指界人身份证明由村小组出具,村委会加盖公章;村农民集体和乡(镇)农民集体指界人身份证明由乡(镇)政府出具。村民代表由该农民集体依据《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推举产生。

村委会如对某宗地的权利人进行变更,应经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通过,参加会议的村民代表应超过村民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方为有效。

单位使用的土地由法定代表人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个人使用的土地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

法定代表人、村民小组组长或负责人、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可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委托书。

两个以上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共同所有或使用的宗地,由共有人或共用人共同出席指界或由委托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委托书及身份证明。

5.4.2 界址认定

界址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和相邻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到现场共同指界。经双方认定的界址,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1、下列两种情况,可不需重新指界认定:

1)对已确权登记发证或已签订边界协议,经复核手续完备,界址与实地一致,原地籍调查表上双方已签章的,不需要重新指界认定。

2)因依法征用、调整土地等引起调查时已核定的土地权属界址发生变化的,可直接引用征用、调整土地的法定文件、图件确定界线,不再办理指界、签字手续。

2、下列两种情况只需单方指界认定:

1)、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与没有明确土地使用者的国有土地间的权属界线,由集体土地所有权指界人指界、签字,根据有关法规和实地调查

16

结果予以认定。

2)、以房屋外墙或围墙外墙为界的宗地与街、巷、路等公用土地相邻或与相邻宗地界址间距大于1.2米的,可只由本宗地指界人单独指界,并在界址调查表上签章认定。

3)、对有争议的界址,应进行必要的举证和补充调查,依法予以调处。短时间内难以调处的,划定争议界线及范围作为争议宗地,填写《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见附录7),并在地籍调查表中说明,待日后按有关规定处理。

5.4.3 缺席指界

违约缺席指界的,以及指界人在指界后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根据不同情况按下述办法处理:

1、如一方违约缺席,或指界一方在指界后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宗地界线按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2、如双方违约缺席,或指界双方在指界后均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依现状界址及地方习惯确定;

3、将确界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或拒绝签字盖章者,如有异议,必须在15天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如逾期不申请,经公告15日后,以上两款确定的界线自动生效。

5.4.4 界标设臵和界址说明

界址点的设臵应能准确表达界址线的走向。相邻宗地的界址线交叉处应设臵界址点。界址点一经确认,应按规定实地设臵界标。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必须在工作底图上标注界址点位臵,在地籍调查表中对界址点作点位说明,对权属界址线走向作详细、准确的文字说明。

土地使用权宗地调查必须在地籍调查表中标明界标种类、界址线的

17

类别、界址线的位臵及界址点间距等。

5.4.5 界址点编号

1、在行政村范围内,应对每宗地界址点分别编号,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从“1”开始编写界址点号。

2、在权属调查的地籍调查表和宗地草图中,以宗地为单位,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从“1”开始编写界址点号。

3、界址变更后,新增界址点的编号在本宗地内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再使用。

5.4.6 宗地草图绘制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臵、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

1、所有权宗地草图的绘制

采用1:5000 DOM调查工作底图,根据宗地的大小和形状绘制不小于1:5000 比例尺的宗地草图。具体内容为:

1) 所在图幅号、宗地预编号;

2) 邻宗地的宗地预编号及相邻宗地间的界址分隔线; 3) 宗地四至名称;

4) 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权利人名称; 5) 调绘者、调绘日期、概略比例尺、指北针等。 2、使用权宗地草图的绘制:

采用1:2000 DOM权属调查工作底图或不小于1:2000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等,根据宗地的大小和形状绘制不小于1:2000比例尺的宗地草图。具体内容为:

1)本宗地预编号、权利人。

2)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及界址线,宗地内的主要地物。

18

3)相邻宗地预编号、权利人或相邻地物。 4)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距离。

5)确定宗地界址点位臵、界址边方位所必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6)丈量者、丈量日期、概略比例尺、指北针等。

6 地籍测量

6.1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6.1.1 一般规定

地籍平面控制网分为地籍等级控制网和地籍图根控制网。各等级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

1、地籍平面等级控制网主要采用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或光电导线测量方法建立。

2、镇政府所在地应布设不低于一级GPS或Ⅰ级导线精度的地籍平面控制网。

3、地籍平面图根控制可采用动态(RTK或网络RTK)全球定位系统或导线测量方法测定。

4、利用JXCORS技术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地籍测量时,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应采用同一转换参数。

6.1.2 平面控制测量

6.1.2.1 选点、埋石 6.1.2.1.1 GPS点位要求

①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②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 ③点位应便于安臵接受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

19

④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距离不得小于50m;

⑤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受卫星信号的物体; ⑥交通应便于作业;

⑦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的旧有控制点标石。 6.1.2.1.2 选点作业

①选点人员应按照技术设计书经过踏勘,在实地按以上要求选定点位,并在实地加以标定。

②当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③点名应取居民地名, E级GPS点名可取山名、地名、单位名,应向当地政府部门或群众进行调查后确定。

新旧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旧点名,不得更改,如确需更改应在新店名后括号内附上旧点名。如与水准点重合时,应在新店名后括号内附上水准点等级、编号。点号编排应便于计算机管理。

4不论新选定的点或利用旧点(包括辅助点与方向点),应实地按照○

要求绘制点之记,其内容要求在现场详细记录,不得追记。 6.1.2.1.3 埋石

本次GPS点可采用现场浇灌和刻石的方法,标石尺寸为20㎝×20㎝×60㎝,顶面平整,中间嵌一根20㎝长顶面锯有“十”字的E级GPS点专用钢帽,埋设时坑底填以砾石。点位在水泥路面上或其它水泥场地上时,用电钻打一20㎝深的小孔,中间嵌入锯有“十”字的E级GPS点专用钢帽,周围使用切割机锯一20㎝×20㎝的四方框,并在框内锯上点号和施测单位。 6.1.2.2 接收机选用

20

GPS接收机的选用,根据需要按下表规定执行。

级别 单频/双频 观测量至少有 同步观测接收机数 C 双频或单频 L1载波相位 ≥3 D、E 双频或单频 L1载波相位 ≥2 6.1.2.3 接收设备检验 6.1.2.4 新购臵的GPS接收机应按规定进行全面检验后使用。 6.1.2.5 GPS接收机全面检验包括:一般检视、通电检验、试测检验。 6.1.2.6 一般检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GPS接收机及天线的外观应良好,型号应正确; b) 各种部件及其附件应匹配、齐全和完好; c) 需紧固的部件应不得松动和脱落;

d) 设备使用手册和后处理软件操作手册及磁(光)盘应齐全。 6.1.2.7 通电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有关信号灯工作应正常; b) 按键和显示系统工作应正常; c) 利用自测试命令进行测试;

d) 检验接收机锁定卫星时间的快慢,接收信号强弱及信号失锁情况。

6.1.2.8 试验检验前,还应检验:

a) 天线或基座圆水准器和光学对中器是正确; b) 天线高量尺是否完好,尺长精度是否正确;

c) 数据传录设备及软件是否齐全,数据传输性能是否完好; d) 通过实例计算,测试和评估数据后处理软件。

6.1.3 GPS观测

6.1.3.1 基本技术规定

21

a)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规定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 卫星截止高度角(º)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总数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观测时段数 静态 时段长度min 双频+P(Y) 快速静态 双频全波 单频或双频半波 采样间隔s 静态 快速静态 静态 时段中任意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双频+P(Y) 快速静态 双频全波 单频或双频半波 级别 D 15 ≥4 ≥4 ≥1.6 ≥60 ≥5 ≥10 ≥20 5~15 5~15 ≥15 ≥1 ≥3 ≥5 E 15 ≥4 ≥4 ≥1.6 ≥40 ≥2 ≥10 ≥15 5~15 5~15 ≥15 ≥1 ≥3 ≥5 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的规定

级别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D ≤8 E ≤10

GPS网的主要精度要求

等 级 D级 E级 相邻点基线分量中吴差 水平分量/mm 20 20 22

相邻点间平均距离/km 5 3 垂直分量/mm 40 40

注:GPS测量各等级的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小于6。 b) 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平均距离应符合上表要求。相邻点最小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1/3~1/2;最大距离不超过平均距离的2倍。

c) GPS静态定位测量时,观测数据文件名中应包含测站名或测站号、观测单元、测站类型(是参考站还是流动站)、日期、时段号等信息。

d) 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总点数不得少于3点。 6.1.3.2 观测作业的要求

a) 观测组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 b) 经检查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等各项连接无误,方可开机。 c) 开机后经检验有关指示灯与仪表显示正常后,方可进行自测试并输入测站、观测单元和时段等控制信息。

d) 每时段观测前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e) 观测员要细心操作,观测期间防止接收设备震动,更不得移动,要防止人员和其他物体碰动天线或阻碍信号。

f) 观测期间,不得在天线附近50m以内使用电台,10m以内使用对讲机。

g) 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  接收机关闭又重新启动;  进行自测试;  改变卫星仰角限;  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 改变天线位臵;

 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23

6.1.4 数据处理

6.1.4.1 基线向量解算

a) 软件及要求

E级GPS网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新启用的软件需经有关部门的试验鉴定并经业务部门批准方可使用。

b) 准备工作

 基线解算前,应按规范、技术设计和CH 1002及时对外业全部 资料全面检查和验收。

 当采用不同类型接收机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同一格式; 6.1.4.2 解算方案

a)根据外业施测的精度要求和实际情况、软件的功能和精度,可采用多基线解或单基线解;

b)每个同步观测图形只能选定一个起算点; 6.1.4.3 基线向量解算基本要求

GPS网基线基线处理时,可采用广播星历。

 各级GPS观测值均应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气象元素可采用标准气象元素。

 基线解算,按同步观测时段为单位进行。按多基线解时,每个时段须提供一组独立基线向量及其完全的方差—协方差阵;按单基线解算时,须提供每条基线分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  E级GPS网,根据基线长度允许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但是15km内的基线,须采用双差固定解。15km以上的基线允许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 6.1.4.4 外业数据质量的检核

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宜小于10%。

24

 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按下面公式计算: σ=

a2(bd)2

式中 σ—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

a—固定误差(㎜) b—比例误差系数(1×10-6)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 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WX≤3 WY≤3 WZ≤3 W≤3

nnn3nσ σ σ σ

WxWyWz 式中 W—环闭合,W=

n—独立环中的边数 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 ds≤22σ

6.2 图根控制测量

6.2.1 测量方法

1)可采用GPS-RTK(含网络RTK)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或导线测量方法建立地籍图根控制网点。

2)当采用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时,其观测、计算及技术指标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规定的要求执行。

3)采用GPS-RTK(含网络RTK)方法布设图根点时。应保证每一个图根点至少与一个相邻图根点通视。且相邻两点之间的边长不小于100m。

4)为保证GPS-RTK(含网络RTK)测量精度,应进行检核。其检核方法有:

25

a) 每个图根点均应有两次独立的观测结果,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3cm、在限差内取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

b) 测绘地籍图和测量界址点坐标时,采用全站仪对相邻图根点边长进行检查,其检测边长的水平距离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3000。

5)当采用图根导线测量方法时,导线网宜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表1 图根导线测量技术指标

等级 一级 二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1.2 0.7 平均边长(m) 120 70 测回数 DJ2 1 DJ6 2 1 测回差 方位角闭(″) 18 合差(″) ±24n ±40n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6000 1/4000 1、相邻导线边边长之比不小于1/3。 2、因受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图根支导线,支导线总边数不超过3条边。支导线边长应往返观测,左右角各观测一测回。 6.3.1 RTK图根控制测量 6.3.1.1 RTK测量卫星的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

RTK测量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

观测窗口状态 良好 可用 不可用 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卫星个数 ≥6 5 <5 PDOP值 <4 ≥4且≤6 >6 RTK图根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点位中误差 (图上mm) 图根点 ≤±0.1 ≤1/10等高距 高程中误差 与基准站的距离(km) ≤7 观测次数 ≥2 平面三级以上高起算点等级 26

程等外以上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注2:采用网络RTK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但宜在网络覆盖的有效服务范围内。 6.3.2.2 RTK图根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07mm。RTK图根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应不大于1/12基本等高距。

6.3.2.3 RTK图根点测量平面测量两次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测量两次测量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各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7 界址点测量

7.1 所有权界址点测量

采用1:5000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DOM)作为调查工作底图,实地调查确认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址点。影像清晰的可直接在工作底图上进行判读标绘权属界址点,内业在计算机上利用数字化成图软件,获取所有权界址点图解坐标。影像难以判读或地物发生明显变化的,采用相关技术手段实测界址点坐标。所有权界址点精度要求见表2。

表2 所有权界址点精度及适用范围

界址点点位中误差 适用范围 中误差 ≤±0.3 mm(图上) ≤±0.1 m 允许误差 ≤±0.6 mm(图上) ≤±0.2 m 图解界址点 实测界址点 7.2 使用权界址点测量

1、使用权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27

使用权界址点测量方法可采用全野外实测法或图解法。界址边长勘丈应采用经过检验的钢尺进行。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2、使用权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使用权界址点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选择界址点的精度。使用权解析法实测界址点的精度规定见表3,使用权图解法界址点的精度规定见表4。

表3 使用权解析法界址点精度规定

类 别 一 二 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误差、相邻界址点间距误差(cm) 中误差 ≤±5.0 ≤±7.5 允许误差 ≤±10.0 ≤±15.0 明显界址点 隐蔽界址点 适用范围 表4 使用权图解法界址点精度规定

序号 1 2 3 4 项 目 本宗地界址边的边长误差(cm) 相邻宗地界址点的间距误差(图上mm)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图上mm)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图上mm) 中误差 ≤±10 ≤±0.3 ≤±0.3 ≤±0.3 允许误差 ≤±20 ≤±0.6 ≤±0.6 ≤±0.6 适用范围 实地勘丈 注:图解界址点坐标不能用于放样确定实地界址点的精确位臵。 28

8 地籍图测绘

8.1 一般规定

1、可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和编绘法等方法测绘地籍图。

2、所有权地籍图上应突出表示土地所有权界址点、界址线和相关地物、地理注记等要素。使用权地籍图上应突出表示土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和土地利用现状。

3、地籍图的内容包括行政要素、地籍要素、地形要素、数学要素和图廓要素。各要素的具体内容为:

1) 行政要素主要指行政界线和行政区划名称。

2) 地籍要素包括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土地所有者名称、地籍区号和地籍子区号、宗地号、界址点、界址点号、地类号等。

3) 地形要素包括居民地、道路、水系、地貌、地理名称注记等。 4) 数学要素和图廓要素包括内外图廓线、内图廓点坐标、坐标格网线、比例尺、分幅索引、密级、图名、图号、制作单位、测图时间、测图方法、坐标系统、图式版本、调查员、制图员、检查员等。

8.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测绘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的测绘采用1:5000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DOM)作为调查工作底图,实地调绘所有权界线及相关地物。影像清晰的可直接在工作底图上进行判读标绘权属界线及相关地物,内业在计算机上利用数字化成图软件,采集权属界线及相关地物的地理信息数据。影像难以判读或地物发生明显变化的,应采用相关技术手段野外采集或调绘权属界线及相关地物的地理信息数据,并以最新年度土地利用现状

29

图为底图绘制地籍图。具体测图技术要求按照《1:5000 1:10000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13977-1992)、《1:5000 1:10000 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13990-1992)等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执行。图式符号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和附录11的规定执行。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图廓整饰样式参见附录 12。

8.3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图测绘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图的测绘方法可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和编绘法等方法测绘地籍图。

8.3.1 全野外数字测图

1) 全野外数字测图方法用于测绘1:500、1:1000、1:2000比例尺线划地籍图。

2) 全野外数字测图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全站仪、钢尺和RTK(含JXCORS)系统等。

3) 将外业采集的数据导入计算机。根据工作底图或现场绘制的观测草图,在计算机上采用数字测图软件系统按照地籍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进行编辑处理生成地籍图。地籍图图形的数据质量应符合数据库建设的要求。

4) 全野外数字测图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等标准的要求。

8.3.2 数字摄影测量成图

1) 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可用于不小于1:2000比例尺线划地籍图的测绘。

2)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根据土地权属调查工作底图、地形要素野外调绘工作底图等,按照地籍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进行编辑处理生成

30

地籍图。地籍图图形的数据质量应符合数据库建设的要求。

3) 正射影像制作、野外调绘、像片控制以及数字摄影测量的测图技术要求应按照《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等标准执行。

8.3.3 编绘法成图

1)编绘法成图既可制作线划地籍图,也可制作正射影像地籍图。 2)工作底图的比例尺应与成图的比例尺一致。 3)地籍图图形的数据质量应符合数据库建设的要求。

4) 在正射影像地籍图上,线划与影像的套合限差为:明显界线在DOM上套合移位不大于0.3mm;不明显界线在DOM上套合移位不大于1.0mm。若达不到限差要求,应加强对影像的纠正,但不可变动线划层中界址点和界址线的位臵。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图测绘的具体技术要求按照《地籍调查规程》(国土资厅函[2012]276号)、《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和《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等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执行。图式符号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和附录11的规定执行。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图图廓整饰样式参见附录 13。

8.4 地籍图精度要求

地籍图精度要求见表5

表5 地籍图平面位臵精度要求 (图上mm)

项 目 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 中误差 ±0.3 ±0.3 允许误差 ±0.6 ±0.6 备注 山地、森林及隐蔽地区等31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 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 ±0.3 ±0.4 ±0.5 ±0.6 ±0.8 ±1.0 可放宽0.5倍。 8.5 宗地图的编制 8.5.1 所有权宗地图的编制

以所有权地籍图为基础,利用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软件自动生成制作宗地图。根据宗地的大小和形状确定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5000),具体内容为:

1) 所在图幅号、宗地代码;

2) 邻宗地的宗地号及相邻宗地间的界址分隔线; 3) 宗地四至名称;

4) 宗地内的道路、水系、居民地等范围及地理名称;

5) 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权利人名称、宗地面积; 6) 指北方向和比例尺;

7) 宗地图的制图者、审核者、制图日期等; 8)注记重要界址边长。

8.5.2 使用权宗地图的编制

以使用权地籍图为基础,利用地籍调查测量成图软件自动生成制作宗地图。根据宗地的大小和形状确定比例尺(不小于1:2000),具体内容为:

1) 所在图幅号、宗地代码;

2) 邻宗地的宗地号及相邻宗地间的界址分隔线; 3) 宗地四至名称;

4) 宗地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附着物;

32

5) 本宗地权利人名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界址边长、宗地面积、地类号;

6) 指北方向和比例尺;

7) 宗地图的制图者、审核者、制图日期等。

8.6 面积计算和统计汇总

面积计算以宗地为单位,在一个地籍子区内,利用界址点坐标,计算机自动计算宗地面积。

按地籍管理区内,按汇总要求逐级统计汇总,并按规定格式要求生成表格。

所有权宗地面积按椭球面面积计算,使用权宗地面积按高斯平面面积计算。

9 变更地籍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宗地登记的内容(权属、用途等)发生变更时,根据变更登记申请的内容,实地进行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并对地籍图及数据库进行变更。

9.1 变更权属调查

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涉及界址变更的,必须由变更宗地申请者及相邻宗地权利人按指定的时间到场共同指界认定,并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申请者和相邻宗地权利人届时不到场或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名盖章的,按违约缺席指界处理。

因宗地的权属类型、界址点发生变化,变更后的宗地必须重新编码。

9.2 变更地籍测量

根据变更权属调查情况,以地籍调查成果为依据,核实本宗地与临宗地界址点、线的关系,确认无误后采用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实地对

33

变更宗地进行地籍测量。依据变更地籍调查结果,对原地籍图进行修改,并对原数据库进行变更。

变更测量过程中,发现原图地籍要素或地物要素有明显错误,应予以纠正。

10 成果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0.1 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10.1.1 成果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及登记发证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内容: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宗地统一代码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土地登记数据、栅格数据、元数据、表格、文本等数据。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学基础、境界、居民地、交通、水系、地理名称等。

3、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零星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 4、栅格数据包括 DOM 、DRG 和其他栅格数据。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内容:

1、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宗地统一代码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登记数据、栅格数据、元数据、表格、文本等数据。

34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学基础、测量控制点、建筑物、交通、水系、地理名称等。

3、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宗地的空间和属性信息;

4、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等; 5、土地登记数据包括宗地的登记、审批等信息; 6、栅格数据包括 DOM 、DRG 和其他栅格数据。

10.1.2 成果数据库建设要求

1、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

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以《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为基础,结合《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对相关要素属性结构表进行扩展,以满足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管理要求。

2、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建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调查数据库相衔接,建立一个数据库。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必须建设一个数据库,应避免建设多个数据库。

3、坐标系统

数据库建设采用的坐标系统原则上应与地籍调查时使用的坐标系统一致。

4、面积计算

所有权宗地面积按椭球面面积计算,使用权宗地面积按高斯平面面积计算。

35

10.2 库体建设

10.2.1 建库准备

1、资料收集

在进行数据库建设前,应收集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已建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相关资料,以及本次调查相关资料。

2、确定数据库管理区域

为保证地籍编号的唯一性,在建立地籍区、地籍子区空间数据之前,应检查已经建立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的管理区域划分是否与本次调查的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相矛盾。对有矛盾的,应按照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原则调整。

3、编写数据库建设技术设计书

分析现有资料,结合数据库建设系统软件,编写数据库建设设计书。 4、人员培训

参与数据库建设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熟悉数据库建设技术。

10.2.2 空间数据处理与入库

1、空间数据采集

所有权界线应根据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外业成果图和调查记录手薄、界址点测量成果等资料进行矢量数据采集。已测量界址点坐标的,直接录入测量坐标确定界址点位臵,形成所有权界线;外业调查采用调查底图上标绘界线位臵并配以调查记录手薄的,可在数据采集系统下放大DOM调查底图到适当比例,依据“外业定性、内业定量”的原则,矢量采集权属界线,采集时应保证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大于图上0.2mm。分幅采集的矢量数据,图廓线两侧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0.6mm,不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2.0mm时,可直接参照影像接边;否则应实地核实后接边。

36

不同比例尺的接边,应依照大比例尺调查成果进行接边。 使用权宗地界线、基础地理要素等空间数据,则来源于农村地籍调查的空间数据。

2、数据编辑与检查

空间数据的编辑和处理应以地籍子区为单位进行,以外业调查成果为基础进行入库前的编辑处理和数据检查。

以地籍子区为单位,对各要素进行检查处理,保证各要素图面表示正确、要素完整、逻辑一致,满足点、线、面要素的基本规则。如同一线要素的物理完整性、同一面要素的物理完整性和闭合特性。

3、拓扑检查和处理

对地籍管理中要求建立拓扑的空间要素,按要素逐层进行拓扑检查,保证各要素拓扑关系正确。对拓扑关系错误的数据通过图形编辑等方式,对图形进行编辑修改后重建拓扑。在满足单层空间数据拓扑正确的前提下,检查拓扑相关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以保证不同要素拓扑相关性的拓扑关系正确。

4、空间数据入库

以地籍子区为单位的空间数据经编辑处理并满足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一致性后直接导入数据库中。

10.2.3 权属调查及登记信息入库

根据地籍档案资料和本次调查成果,将宗地的权源资料、申请、调查、审批和发证等调查、登记过程的属性资料输入数据库中,并建立与空间数据的对应关系。

已经完成土地登记发证的宗地,应将该宗地的权源资料、申请、调查、审批和发证等登记过程的所有属性资料输入数据库中;尚未进行登记发证的宗地,应输入地籍调查表的有关内容。除宗地的属性外,还应

37

输入建筑房屋的楼层、结构基本信息和其他基础地理要素中必要的属性信息。

10.2.4 元数据入库

元数据采集参照《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及《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描述。

10.3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调查成果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地籍调查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地籍查询、统计、分析和地籍变更的应用要求,实现对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管理、更新维护和互联共享。农村地籍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可在农村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地籍管理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建立满足城乡地籍管理要求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11 检查与验收

11.1 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检查制度

我单位实施测绘成果质量的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过程检查采用全数检查。最终检查内业采用全数检查,外业采用抽样检查。

项目审核人应对照项目技术方案和有关规范对项目技术报告、记录手簿、计算成果、图纸、作业过程和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认真审核,并保持审核记录。审核完成后,应填写成果内部审核/验收表。审核通过后, 将项目全部成果资料和成果内部审核、验收表交审定人审查。

审定人对经审核人审核通过的成果进行质量审查和验收,对不符合要求或未提交完整资料的项目, 应不予审查和验收,退回项目组限期处理。

审定合格的成果,经有关人员签署、加盖公章和按要求统一装订后提交用户,并办理交接手续(成果验证依据)。

38

12 成果资料整理

12.1 一般规定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设臵专门的档案室,建立地籍调查档案管理制

度。在地籍调查工作结束后对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12.2 成果资料分类

按介质分,地籍调查成果应该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按照类型分,

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包括文字、图件、簿册和数据等。文字资料如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等;图件资料如地籍调查底图、地籍图、宗地图等;簿册资料包括地籍调查外业记录手簿、地籍控制测量原始记录与平差资料、地籍测量原始记录、地籍调查表册、各级质量控制检查记录资料等;数据资料包括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汇总数据、界址点坐标数据等。

13 提交资料

1 、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2 、l :50000 比例尺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数据; 3 、 土地(境界、权属界)界址协议书; 4、1 : 2000比例尺农村地籍原始调查图; 5、地籍调查表;

6、地籍勘(丈)测原始记录; 7、控制点成果表;

8、1:1000比例尺数字地籍图;

39

9、宗地图;

10、宗地界址点成果表及宗地面积计算表; 11、地籍图结合表; 12、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

13、以乡(镇)为单位建设用地、宅基地宗地面积汇总表; 14、 工作报告; 15、技术报告; 16、检查验收报告;

17、土地登记发证档案资料(含统一的宗地编码); 18、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设。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