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高考新课标卷语文真题之古代诗歌鉴赏汇编

2017高考新课标卷语文真题之古代诗歌鉴赏汇编

2024-07-02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古代诗歌鉴赏汇编(精解精析)

摘录自《语文学习》2017增刊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命题点密】

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相比2016年考题,2017年诗歌鉴赏模块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客观选择题,原5分的主观题目改为“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选择题重点围绕诗歌的内容分析,并未涉及手法和情感,难度降低。

诗歌鉴赏取材于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歌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次考试,欧阳修任主考,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

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而由衷感到喜悦的心情。首联着力渲染了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增添了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在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写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表露出诗人对考生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解题指津】

第14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和鉴赏能力。各选项的重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难度不大。B项是对第三句“无哗战士衔枚勇”的理解。衔枚,古代行军时人马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也引申为缄口不言,这一句写考场没有喧闹嘈杂之声,考生在安静答题,本质是写“静”,突出了考生的专心致志和心无旁骛。选项中说“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的分析是错误的。E项是对尾联的理解,难点在于结合全诗理解诗句深层次的含义。选项说“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不对的,作者说自己体衰多病、心力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鉴裁,

只是谦虚的说法。因此E项错误。

第15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鉴赏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诗句内容、运用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写的是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从修辞看,运用比喻,将考生书写比作“春蚕食叶”,生动贴切;从手法看,是“以声写静”“动中见静”,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从作用看,这些手法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表露出诗人对考生成为国家栋梁的殷切期望。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①②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

14.【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赏析尾联典故的能力。

【解题指津】这是一首送别诗。当时苏轼在杭州,弟弟苏辙在京城,即将要离京到契丹出行。这首送别诗在末尾借用唐代李揆否认第一人的典故,想要表达对弟弟的嘱咐:出门在外,莫要夸才被留,谨慎从事,早早平安归来。表现了兄弟情深。

这是一道五选二的客观多选题。试题设置了五项,围绕送别、兄弟情深、谨慎从事、早日归来这一中心从多角度反复考查。其中B、D两项的赏析都偏离了诗人送别时用典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B项理解成了中原人才济济,D项理解成了君子风度,都与原诗不一致。

【参考答案】B D

15.【命题点密】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这个形象指体现在诗中的诗人形象。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较难的也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素养之一。

【解题指津】此题只针对首联两句,要求分析诗人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

沾巾。”这两句先讲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相思,但后面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做法,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那种乐观豁达的胸怀。我们仅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旷达的性格。

此题只有一问,但要求先概括答出性格,再具体分析得出性格的理由。答题如果能用两段文字回答最好。第1段先直接简明答出什么性格,第2段再答出理由,其实就是从两句诗中归纳分析的内容。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 悲伤落泪。

三、【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②③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

14.【命题点密】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主题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两项。由主观题变为双选的客观题,会适当降低试题难度,减少答题的写作量,但也会拉开分差。理解诗歌是前提,只要准确理解了诗歌,就能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就是选项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切忌想当然,要将选项对照诗歌来进行理解,并能落到实处和细微处。

白居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诗人,初高中课本都有他的作品入选,如《卖炭翁》《琵琶行》等。其作品内容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语言质朴浅白,以此为诗歌鉴赏文本,难度较小。

A项考查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的了解,《长恨歌》《秦中吟》《琵琶行》等是其代表作。同时也是对本诗首联内容的理解,本诗首联“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可见诗人的钟爱和得意。因此本项很容易判断。A项正确。

B项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也涉及对诗人的了解。结合常识,从注释和本诗第三句“每被老元偷格律”看,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作品丰富,成就很高,与元稹、李绅是十分好的朋

友,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老元偷格律就是指元稹私下向白居易学习,模仿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自然能够从侧面说明白居易诗歌创作水平很高。因此B项正确。

C项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元稹、李绅是十分好的朋友,本诗第四句“苦教短李伏歌行”意思是虽然让李绅认可和佩服自己的歌行体诗歌,但是李最终还是服气的,也从侧面说明白居易诗歌创作水平很高同时在注释中有“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因此认为“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就显得很荒谬,属于曲解文意。因此C项错误。

D项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颈联“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表达的是不在意当时的富贵,而追求文章能够扬名后世。诗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一丝不满和自嘲。因此D项中“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诗歌中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因此D项错误。

E项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歌尾联“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看似有点狂妄,说不要怪自己口气很大,自己刚刚编排出来的十五卷诗作成就很高,这当然也是一种戏称和自嘲,但显然也是一种自信。因此E项正确。

【参考答案】C D

15.【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指津】2016年是对比鉴赏,2017年是定向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难度有所降低。要注意答题的切入角度是“戏赠”,重点抓住“戏”字,分析所具有的思想情感。答案必须围绕“戏”来组织,重点在于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作答必须从诗歌内容出发,“戏赠”的对象是友人,实际要表达的是自己,是戏言—夸耀自己,自鸣得意。诗歌四联。起,首联以“《长恨歌》《秦中吟》”自鸣得意,同时点题“戏”。承,颔联以朋友元稹偷学自己的格律、李绅服气自己的作品,来戏谑有人夸耀自己,从侧面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转,颔联“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转向现实处境,诗人认为现实中的福贵与自己无缘了,只能凭着自己的才华、诗歌作品来获得身后之名,表达了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对功名富贵不得的无奈,也是对这种无奈的自嘲。合,尾联“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再次回归点题“戏赠”,表达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将整首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概括归纳,即可分析出答案。从整首诗中,既可见大诗人的自信自得之情意,也可感受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