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战略
行政班级:经济学122班 ** ****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0日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战略
【摘要】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融资、资金流动导向、
提供市场定价基准、宏观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功能。债券市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筹集资金,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债券 市场 监管 发展
【引言】
广义的债券是指由债务人(债券发行人)向债权人(债券投资人)发
行的,只能还本付息的非资本性融资的各种工具。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发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融资工具比较齐全,各种债券市场发育比较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育极不完善,缺乏创新,工具单一,市场还处于发育形成阶段。因此,在分析我国债券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过去发展、探索未来道路很有必要。
【正文】
一、总结债券市场过去发展的启示。
总结分析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主要启示如下:
(一)改革债券发行制度实行市场化发行,是发展债券市场的前提。对比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计划发行与市场化发行的实践,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事实充分证明了实行市场化的发行制度是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改革迫在眉捷,国债和金融债券需进一步完善。
(二)债券实行内部联网、集中一级托管和分层次多级托管并行,是债券转让流通和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债券托管,债券不能流通;托管不实名,必然出现假冒债券投机;托管体系不联网,必然导致债券市场分割,阻碍债券市场发展。
(三)建立由独立中介机构评审的债券发行主体定期信誉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是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充分条件。由于发行人与投资者都是债券市场的行为主体,他们之间的债券发行、交易、到期兑付都是市场行为的范畴。
为了方便投资者判断债券风险、了解发行主体和市场的有关信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保证市场运行公正合理,必须建立公正、独立的中介机构,实行发行主体信誉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四)建立立体式债券市场组织体系。由于债券发行主体不同、债券信誉等级不同、投资者分布和偏好不同、批发和零售业务的性质不同、债券流通转让的范围不同,必然要求与此客观情况相适应的有层次的市场组织为之服务,只有面向金融机构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区域性的债券市场、柜台转让市场。同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报价制度、做市商、经纪人制度和代理商制度,健全包括托管、结算、中介监督、交易系统等组织在内的不同层次的债券市场服务组织体系。
(五)加强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保证市场交易公正有效。分析债券市场过去发展的教训,监管不力、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利益共享等原因是造成债券市场投机盛行、出现系统风险、作假欺诈、拖欠债券兑付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与市场主体利益彻底脱离,不再包揽市场能做的事,变债券发行计划审批制为报备核准制,制定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管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监督发行主体、中介机构、托管和结算等市场服务机构严格按照法规运行,建设公正、高效、透明的债券市场。
(六)合理设计丰富的债券品种。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债券市场品种严重短缺,应设计推出不同种类的系列品种,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要。设计不同期限的品种系列,创新不同期限品种之间进行掉期互换、提前赎回等期权业务;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及不同付息方式等允许创新,形成利率品种系列,创新不同品种之间的利率互换和利率期货;实现大额批发性和小额零售性业务同时发展,创新大额拆细和小额打捆及其互换机制;根据流动性不同设计不同的品种系列在不同的范围流通;设计不同风险等级的债券品种系列,如抵押债券、担保债券、信用债券及其互换债券等。还可以综合以上各因素形成综合性的债券品种系列。
二、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建议
(一)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的意义
1、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是解决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的重要渠道。政府要完成宏观调控的任务,实施财政政策,其资金来源除预算支出外只能来源于发行国债。金融机构发行债券,丰富了可流通的筹资工具,为商业银行调剂资金余缺、提供流动性管理工具、调整资产结构和使资产多样化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水平和流动性管理水平。企业发行债券是解决其目前融资难的关键途径。目前企业筹资主要有二个渠道----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和债券)和间接融资(银行贷款),通过股票市场筹集长期资本由于条件较高和股票市场容量小(不足GDP的10%)难以承受。企业长
期债券发行量很有限,不足GDP的1%,短期融资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相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债券市场融资量远远大于股票市场和银行贷款。
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是建立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就是央行面向货币市场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通过调控短期市场利率影响长期利率走势,达到通过货币市场影响资本市场,运用市场利率信号引导市场各主体行为的目的,最终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如果不能形成不同期限、风险序列的市场利率(发行利率和交易的收益率),利率放开后,银行参照什么市场利率决定存贷款利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实现风险和收益的最佳组合?企业如何选择最优的融资成本和投资收益?个人的储蓄如何转化为投资?央行间接调控的市场中介目标如何有效?发展债券市场是在同业拆借短期市场利率基础上,形成不同结构的市场利率体系的最有效途径。
3、发展债券市场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国民经济微观基础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市场环境。
4、发展国债市场是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市场基础。1998和1999年,财政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保障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顺利实施;同时央行积极地运用市场流通的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一年累计投放基础货币近二千亿元,金融机构一年增加近万亿贷款,实现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最有效结合和有机统一。国企改革最大的前提是建立职工的社会保障机制,但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最大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是财政的天职。如果财政在有史以来利率最低时期逐步发行约一万多亿元国债,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和在市场上按面值主动购回,不仅财政政策发挥了作用,支持了国企改革和保障社会稳定,而且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减轻了银行持债负担,为商业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微观环境,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比国企改革滞后倒逼银行形成不良资产和惜贷更合算。
(二)建设债券市场美好未来的建议。
结合债券市场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尽最大努力促使我国债券市场稳定、健康、有效发展。
1、尽快培育债券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
债券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公正的中介鉴证机构、多层次的债券托管体系、立体式的市场交易组织和便捷有效的债券结算服务。
(1)公正、独立、客观的债券发行主体信誉评级组织是保证债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保障债券投资者与债券发行人信息对称的鉴证、监督组织,是为投资人提供客观、真实信息资料,有利于投资者判断债券风险和
发现价格的利益维护者。目前,因为国债是国家主权信誉级,没有进行债券评级不影响国债市场发展。政策性金融债券的信誉评级国内一直是空白,信息披露监督等方面没有形成制度。企业债券虽然在发行时要求进行信誉评级,但对信誉评级的公正、客观、真实性一直没有建立法制监督,对一些虚假、错误评级以及信息不充分,导致债券不能按期偿还给投资人造成损失等风险问题,没有进行严厉处罚。众多的评估机构执行各自的信誉评级标准,中介机构对债券发行后的信息披露及其信誉变化情况没有进行跟踪监督。缺乏公正的信誉评级中介机构是制约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且这一问题随着债券投资人范围的扩大日益突出。当前,国家正在清理整顿和规范改革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实行归类合并、统一自律管理,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引进国际权威评估机构(如标准、普耳等)的竞争,并随着加入WTO允许中外资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或重组,建立我国规范的信誉评估等中介服务体系。为此,一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发行主体信誉评级、财务鉴证、监督其经济活动等信息定期或不定期披露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法规。此项法规应以保护投资人利益、评级客观公正、信息真实准确、监督约束规范为原则。二凡是发行债券(国债除外)的主体必须接受中介机构对其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信誉评级和信息披露监督,否则不能发债。三是对中介机构要加强政府监督,按独立、公正、中介、监督的原则健全监管法规。实行行业自律,建立中介机构按其鉴证信誉竞争淘汰的机制,使其切实成为投资人利益的维护者,发行主体财务的鉴证者和管理行为的评价者,市场主体活动的监督者。
(2)建立分层次的债券托管体系。由于债券发行主体的信誉级别不同、社会公众对其认知的程度不同、债券发行和流通的范围不同、以及债券的类别不同,债券所需的托管服务必然不同。凡是面向全国发行,并在全国性债券市场范围内流通,且信誉等级较高(AA级以上)的债券应统一集中在中央国债登记公司托管,如国债、金融债券、信誉等级高的大中型企业债券;凡是面向某一区域发行和在区域性债券市场流通的信誉级别中等(A级以上)债券应集中在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区域性分支网络托管,如区域性的中小型企业债券、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凡是在某一地方发行、只进行柜台转让流通的信誉等级较低(A级以下)债券应集中在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分支网络或其代理及委托机构托管,如地方企业债券、地方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这三级债券托管必须实行内部统一联网和管理,可以跨级过户转移。
(3)建立立体式的债券交易服务网络。由于债券流通的范围不同、参与交易的投资主体(批发或零售)范围不同,所需的交易方式(询价或电脑撮合)不同,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交易服务网络:全国性的债券交易系统网络(如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区域性债券交易系统网络(跨省区或省辖内债券交易市场)、地方性的债券柜台转让系统(只能在中小城市的债券承销商柜台交易的本地债券市场)。区域性债券交易系统网络、地方性的债券柜台转让交易系统由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系统网络统一管理,分层次联网,行情互通和集中统计交易信息,但又是相当独立运行的三级交易网络。总结银行间债券市场询价交易与股票交易所债券市场电脑撮合交易的实践,探索多种交易方式。
(4)建立便捷有效的债券市场结算服务系统。债券交易结算是债券市场的重要支持系统,是决定债券市场效率和完成债券交易的关键。如果债券交易不能实现钱券同时过户结算,市场将会陷于瘫痪。由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询价交易,由全国联行承担的结算与托管服务是分开的二个系统,因目前银行结算效率低下难以提高债券交易结算的效率。股票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实行电脑搓合交易,其债券交易结算效率较高。因此,在央行改革现有结算体制的基础上,建议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服务系统----托管、交易,在管理上实行股份联合,业务上相对独立运行,是健全债券交易钱券同时结算(DVP)等服务体系的方向。
2、健全市场监管法规,深化债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监管。
结合过去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合理界定政府部门对债券市场的管理职能是保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将政府的工作重心由过去重审批轻监管转移到重监管轻审批上来,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法规和交易规则,达到既有利于防范市场系统风险,也有利于不断创新市场业务,保障市场安全、有效运行。
(1)改革债券发行审批制,实行债券发行报备核准制。在这方面,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已经改革了,国债发行总规模由人大会议批准后,具体发行由财政部根据需要自主决定。政策性金融债券也是由央行集中审批年度规模,具体发行计划由发行人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其他形式的金融债券,将来也应如此。
目前,企业债券发行仍实行多部门审批制,增加了发行成本,但政府监管弱化。应在坚持由中介机构对发行主体从发行前到按期还本付息,进行跟踪信誉评级和定期披露信息的前提下,逐步取消企业债券发行审批制,实行报备核准制,根除政府审批中的寻租行为,鼓励市场创新,增加发行人和承销商承担风险的能力,退出政府担风险的角色。政府通过报备制,监督发行人定期披露经营和财务信息、临时性披露与债券按期兑付有关的信息,监督中介机构加强对发行主体的跟踪信誉评级、审计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优质的中介咨询,忠实地为投资人利益服务,监督托管、交易、结算等服务组织依法规范运行。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投资风险,同时根据产业政策和所掌握的市场供求信息对企业债券投资人进行间接引导,防止重复建设和浪费。
(2)债券发行市场化。所有债券都实行记帐式、标准化、市场化。因为,记帐式债券是现代网络技术在债券市场的运用,成本最低;标准化有利于债券流通转让和市场化发行;市场化就是债券发行方式、发行利率、债券品种设计等都由发行主体和承销商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以便交易充分市场化。财政部不再发行凭证式国债,全部国债都对承销商实行市场化发行,再由承销商通过柜台分销和挂牌零售,彻底解决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和流通问题。继续坚持金融债券的市场化发行。改革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问题,债
券发行方式可由承销商与发行人自主决定:可以选择利率招标、数量招标、拍卖发行等,债券利率水平、浮动方式和计结息方式由发行人与承销商根据市场利率及债券信用等级等因素协商决定。取消国家对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定价管制,全部由市场决定。
(3)完善债券市场监管法规,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政府监管主要是从保护投资人利益、维护市场秩序、防范市场系统风险出发,一方面监督中介机构的公正、独立、真实鉴证,监督其对发行主体定期进行信用评级和根据突发事项临时评级,鉴定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监督发行人实行每月或每季定期披露信息,重大事项随时披露的制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修改现行的有关法规,按市场化原则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债券市场发展的法规,依法进行监管,中介机构和人员一旦违反法规,实行永远取消从业资格等处罚。发行主体一旦违反法规造成债券覆约风险,可依法采取冻结或拍卖其及担保人的财产等一切措施,最大限度地保全投资人利益。违反法规的托管、交易和结算组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债券市场各方主体,及其相关人员建立信誉档案,并向社会公布违法违规及处罚等情况。
3、大力发展国债市场的建议。
现行国债分布二极化,可流通的全部集中在金融机构手中,不流通的集中在群众手中,进一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发展国债市场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国债批发与零售市场的结合问题,二是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和流通问题,三是国债品种创新问题。国债市场如能实现批发与零售相结合,是解决凭证式国债发行与流通问题的前提。因此,一方面应大力推广实名制记帐式国债通过银行柜台向社会各界投资者零售的业务。为此,必须首先建立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在国债承销银行的二级托管制度,实现在银行系统内部的国债投资人实名托管和内部联网;其次是实现承销银行的柜台挂牌交易行情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行情联网,银行还可以开展做市商和代理商等中间业务。另一方面应改革股票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席位托管为分层次的实名托管,国债可以通过证券交易网络和证券承销商的营业机构和网络面向社会各界投资者分销和提供交易,解决社会各界投资者投资国债的便利渠道问题,同时有利于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沟通。这样,财政每年发行的国债都可以实行记帐式和市场化,不再发行凭证式国债。开展国债市场零售业务,可以将积压在承销银行手中的国债分销出去,为今后国债发行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4、大力发展金融债券市场的建议。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和流通,主要任务是在金融债券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展零售市场,打通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承销商与社会投资者之间的通道,建立金融债券分层次的多级托管和柜台零售交易制度,突破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不能对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发行的政策限制,逐步分散此类金融债券集中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增加此类债券的流动性和发展
空间。其次,积极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各种债券、存单等,不断丰富商业银行的证券化融资工具。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育和利率不断下降,居民的投资工具和渠道增多,商业银行原来的主要筹资渠道--储蓄存款发生了彻底变化,一是出现了银行存款短期化,主要集中在一年及一年以下,与银行的长期资产运用相矛盾;二是传统的存款方式受到各种市场化投资工具的竞争,储蓄存款分流严重;三是传统储蓄存款的筹资成本太高,不适应网络时代的挑战,通过市场网络发行无纸化的各种债券、票据、存单等,不仅银行筹资成本低,投资者也拥有充分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首先满足债券市场信誉评级和信息披露等市场规则要求下,大力鼓励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行不同期限系列、不同利率方式系列、不同流动性系列、不同信用等级系列的各种债券等融资工具,实行由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统一管理的分层次托管,允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批发和零售交易,在全社会范围内流通转让。待条件成熟时,城市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在其所在的经济区域或地方,按照统一的债券市场规则发行各种债券等融资工具,在符合统一托管的条件下,在区域性债券市场交易,或进行柜台交易。形成与存款并行的证券化融资渠道。
5、改革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首先,在符合发展债券市场的条件的前提下,让信誉级别在AA级以上的全国性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企业债券实现记帐式的市场化发行,集中托管,利率由市场决定,发行后在全国性债券市场流通交易。废除政府审批制实行报备制,由发行人与投资人自主决定债券发行。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各种债券品种,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要。
其次,支持信誉级别在A级以上的中小型地方企业,按照发展债券市场的规则,在其所在区域按市场化发行方式发行各种债券,实行集中托管和分层次托管,在区域性债券市场流通交易,以满足发行主体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再次,支持信誉级别在A 级以下的企业,在具备分层次托管和符合监管要求的条件下,在其所在地以市场化方式发行债券筹资,发行后允许在当地进行柜台交易,将非法集资规范合法化。
鼓励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发行债券,企业发债利率将是企业向银行借款时协商利率的重要参照系,为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打破银行对资金的垄断。
另外,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国企改革,建立其风险防范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培育债券市场微观基础的体制因素,是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提高债券交易效率的关键。首先,让具备条件的企业和商业银行优先试行,以形成示范效应,推进其深化内部改革的步伐。同时,央行扩大以债券为工具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成为债券市场发展的加速器和资金供应源。这二方面都是发展债券市场的重要条件,而且相信将越来越
优越。
参考文献:《经融市场学》 《金融学》 《 财经郎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