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 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成效显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外环绿带的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到1998年底,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278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郊区各区县基本实现每个郊县县城一个公园的目标。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3公顷。
3、1998年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9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特别是黄菊书记提出的“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上海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改以住“见缝插绿”为“规划建绿”,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辟出成片土地建设绿地。按照生态学理论,城乡一体,平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绿化发展之路,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1)98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近2年努力,全市共建了140块。
(2)99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努力建成了120块。
(3)2000年起,实施中心城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块4ha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目前已建成了约20块。郊区开展了“一镇一园”的建设和营建大面积人造森林的活动。
(4)2000年起,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计划》。在三年内,城市绿化常用植物将从目前的500种增加到800种。
2001年底,上海市区绿地总面积达到13319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573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已从1998年的平方米提高到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提高到%。四年间绿地年均增长1260公顷,四年所建的公共绿地总面积超过了过去49年的总和(98-2001年共建公共绿地3247公顷,过去49年共建公共绿地2483公顷)。这些绿地建设对提升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市中心热岛效应、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起到到重要作用。
4、全市林业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上海郊区的林业建设得到逐年完善和加强。从1989年到2001年,森林覆盖率从%提高到%,郊区林地面积从平方公里增加到平方公里。上海林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河道水源涵养林、道路景观林等生态公益林为屏障,桃、梨、柑桔、葡萄、竹等经济林为主体,大型苗木基地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格局。
5、上海绿化建设任重道远实践证明,98年以来,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通过超常规的投入和集中力量进行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法是可行的、必需的!这是一条在新形势下体现时代特点、上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上海的绿化建设近期虽然取得突破性发展,但与国内外绿化先进城市相比,在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以及森林覆盖率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相比,与上海市民迫切希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渴望心情相比,仍有距离。从上海全市看,中心城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绿化建设仍处于还历史旧帐阶段,郊区城镇的绿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从未来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出发,从全面构筑上海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出发,上海的绿化建设才刚刚开始,必须统一思想,集中力量,紧紧抓住能迅速改善城市生态的重大环境工程和措施,特别是加大绿化建设投入,加快绿化建设步伐,十五期间要继续保持98年以来超常规发展的势头,尽快形成全社会建绿、抓绿、护绿等齐抓共建、共管的局面,塑造新世纪上海以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新形象。
第七条 现状主要问题1、市域绿化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化布局不尽合理,各类公园、绿地、林地分布不均匀。绿化水平有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应和生物多样性有待改善。
2、城市化地区的绿化指标仍然较低,2000年园林绿化指标低于1999年全国城市的平均值和国家园林城市,其中中心区绿化指标更低。全市森林覆盖率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市郊缺乏大型生态林地。
3、绿化建设平均投入不足,绿化建设的持续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八条 对策基于上海绿化现状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城市长远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建设发展的关键。目前,要大幅度增加绿化,除了在中心城特别是内环线以内地区挖潜增绿外,还要抓住新世纪上海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增加上海的绿化规模和效应,从根本上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的居住生活质量。
据此规划明确,在以绿化生态效应为核心、各级绿地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以下八个结合,切实推进绿化规划的实施建设:
1、结合中心城旧区改造,特别是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开发,加快公共绿地建设。
2、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以生态城镇发展为核心,提高郊区城镇绿化水平。
3、结合市域产业布局调整,特别是市级大型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点的绿化格局。
4、结合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造林计划。
5、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配套绿化建设步伐。 6、结合郊区“三个集中”政策,将归并、置换出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散、乱工业点用地等,集中造林。
7、结合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有计划地造林增绿。 8、结合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造地增绿 三、绿化系统规划
第九条 规划目标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规划上海城乡一体、各种绿化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市域绿化系统。
2020年:
1、全市(1)。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城市化地区(1)。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以上。 (2)。绿地率为30%以上。 (3)。绿化覆盖率35%以上。
2、调整绿地布局,完善绿地类型,科学配置绿地植物群落,提高绿地植物养护水平,丰富各级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绿化质量,塑造城市特色。 3、林业建设以培育、发挥林地生态功能为核心,植物群落的设计和造林树种的选择等体现林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以亚热带长绿阔叶树种和乡土树种为主,促进森林的健康生长、群落发育和自我维持、更新能力。
第十条 总体布局根据绿化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化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化大循环,市域绿化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
第十一条 环——环形绿化指市域范围内呈环状布置的城市功能性绿带。包括中心城环城绿化和郊区环线绿带。总面积约242平方公里。
1、郊区环郊区环线长180公里,规划两侧各约500米的森林带,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1)以生态林和经济林为主,采用“长藤结瓜”的方式,局部林地适当扩大。 (2)结合沿线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观光农业、别墅区开发等,考虑旅游功能。
(3)如沿线经过城镇,可根据具体规划适当减小林带宽度。
2、外环外环线线全长公里。沿外环线外侧建设500米环城林带,外环线内侧建设25宽绿带。环城林带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2平方公里。
(1)环城林带以500米为基本宽度,局部地区可以扩大规模,建设大型公园、苗圃、观光农业、休疗养院等及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
(2)环城林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中心城向外无序扩展蔓延。规划大量绿地、林地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并为市民提供节假日休闲游憩场所。
第十二条 楔——楔形绿化指中心城外围向市中心楔形布置的绿地。将市郊清新自然的空气引入中心城,对缓解中心城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1、规划中心城楔形绿地为8块,分别为桃浦、吴中路、三岔港、东沟、张家浜、北蔡、三林塘地区等,控制用地约为平方公里。
2、建议在严格控制用地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尽快实施楔形绿地。 第十三条 廊——防护绿廊为沿城市道路、河道、高压线、铁路线、轨道线以及重要市政管线等纵横布置的防护绿廊,宽度满足专业系统要求。总面积约320平方公里。
1、河道绿化市管河道两侧林带宽各约200米,其他河道两侧林带宽度各约25米-250米不等,合计总面积约185平方公里。 2、道路绿化:
(1)高速公路两侧林带宽各100米,主要公路两侧各50米,次要公路两侧各25米,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应与郊区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次要公路绿带连接。结合城市快速干道和主要干道,构筑景观道路绿色廊道。中心城区的主要道路绿色廊道有:世纪大道、沪闵路-漕溪路-衡山路、虹桥路-肇嘉浜路、曹安路-武宁路、张杨路、杨高路等。
(3)建设连接城市中心、副中心以及区级中心的林荫步道系统,单侧种植2-3排行道树。
第十四条 园——公园绿化
主要指以公园绿地为主的集中绿地。公园绿地是指对公众开放的、可以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规划公园绿地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中心城公园绿地,二是近郊公园,三是郊区城镇公园绿地。总面积约221平方公里。
1、上海公园绿地标准根据国内外城市公园绿地分级标准,综合考虑上海城市实际情况,规划将上海公园绿地按规模分为三级,一级绿地面积为10公顷以上;二级绿地面积为4-10公顷;三级绿地面积为公顷。各级绿地均衡布局,保证市民出门500米可以看到一块公共绿地。
2、中心城绿地(1)规划目标2005年,内环线内消除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
2010年,消除外环线内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
2020年,公共绿地建设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规划新增二级绿地(4-10公顷)绿地36块,用地面积为平方公里;规划新增一级绿地(10公顷以上)绿地23块,用地面积为平方公里。
(2)根据热场等级遥感图,在中心城的热中心区域,规划建设4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减缓区域热岛效应。
(3)在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城市景观轴两侧、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城市交通重要节点大力新建绿地,创造有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园林景观。
3、近郊公园中心城近郊规划建设娱乐、体育、雕塑、民俗等森林主题公园。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
(1)东郊:三岔港绿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2)南郊:外环路东南角,黄楼镇周边(原迪斯尼乐园选址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闵行旗忠体育公园,面积约3-5平方公里。 (3)西郊:徐泾镇,面积约4平方公里。
(4)北郊:外环路北、蕴川路西侧,面积约4平方公里。
4、郊区城镇绿化结合城镇体系规划,高标准建设以生态城镇为目标的郊区城镇绿化。绿化指标要高于中心城,增强郊区城镇的可居住性和吸引力,促进中心城人口的疏解。规划郊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总面积约92平方公里;镇区绿化覆盖率为40%以上。
郊区城镇周边各规划50-100米的防护林。新城为100米,中心镇、一般镇为50米。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重点是“试点城镇”。根据各城镇的特点和建设要求,先期开展绿地建设。建设面积超过10公顷以上的公园。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地格局,近期,松江形成中央绿带与滨湖原生态公园相呼应的布局;安亭建成以汽车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朱家角形成以青少年素质基地和生态桥为主的景观生态绿地系统。
5、其他绿化积极建设其他附属绿地,包括居住区绿地、工业区绿地和其他单位附属绿地,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特色绿化。
第十五条 林——大型林地指非城市化地区对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大片森林绿地,具有城市“绿肺”功能。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1、大型片林包括休闲林、经济林、苗木基地等在内的市郊大型片林。规划建设浦江等大型片林以及以各级城镇为依托的若干小型片林,形成森林组团。总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1)浦江大型片林:在闵行区浦江镇以南布局,面积约60平方公里。 (2)南汇片林:沿大治河布局。依托南汇果园种植优势,建设以大团蜜露等优良桃树为主要树种,外围及分区之间用生态林带分隔的片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 (3)佘山片林:以东西佘山为中心,以丘陵山地走向为轴线,向外扩张布局。面积约50平方公里。建设以常绿、落叶乔灌木为主要树种,与天马山野生动物保护区紧密结合,按保护区、缓冲区、外围区设计的片林。
(4)嘉-宝片林:在嘉定与宝山之间布局。依托嘉定苗木生产优势,建设以优质苗木、花卉原种、物种基因培育、保存、供应为主的片林。面积约10平方公里。 (5)横沙生态森林岛。岛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全岛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作为上海和长江的海上门户,以生态森林岛为标志,可以充分展现21世纪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形象。 2、生态保护区、旅游风景区
以集中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自然景观而形成的特定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总面积平方公里。
(1)大小金山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自然植被和岛屿。面积约平方公里。 (2)崇明岛东滩候鸟保护区。重点保护候鸟栖息地和滨海湿地自然景观。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3)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鸟类和滨海湿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
(4)黄浦江上游主干河流水源涵养林:分为两段,一段为拦路港一泖河一斜塘一横潦泾,设计为近自然生态林,两侧宽度为500米。一段为横潦泾一黄浦江转弯口闸港,设计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两侧宽度各500米。面积平方公里。 (5)在宝山罗泾地区,陈行、宝钢水库周边,规划建设水源涵养林。面积约10平方公里。
(6)淀山湖滨水风景区。包括淀山湖周围地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 (7)青浦泖塔区。以泖塔为核心,包括岛、河及其周围地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8)崇明东平国家级森林公园。进一步扩大人工森林建设。面积约10平方公里。
3、大型林带以防灾、防护和隔离为目的的大型带状绿地、林地。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1) 沿海防护林带在吴淞口至杭州湾大陆岸线及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长约470公里的海岸线(一弧三圈),建设沿海防护林。考虑台风或风潮主风向及冬季寒潮等影响,在主风向设计林带宽度为1000-1500米,次要风向宽度为200-500米,建设总面积56平方公里。
沿线城市化地区,可根据具体规划适当减小林带宽度。
(2) 工业区防护林带对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区周边建设300米以上的防护绿带;一般工业区周边建设50~100米防护绿带。
2005年,将基本建成“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全市绿化水平和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中心城内环线内消除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建成四大近郊森林主题公园和若干大型生态林地。全市森林覆盖率20%以上。 第十七条 环城绿带建设(环)
序号 1 2 3 项目名称 环城绿带100米林带 环城绿带400米绿带 环城绿带土题公园 合计 面积(平方公里) 备注 第十八条 楔形绿地建设(楔)
项目名称 序号 1 2 3 面积(平方公里) 0. 5 1. 00 合计 4. 5 备注 张家浜楔形绿地 桃浦楔形绿地 三林塘楔形绿地 合计 第十九条 绿色廊道建设(廊)
序号 l 项目名称 沪杭高速公路两侧绿化 面积(平方公里) 备注 2 3 4 5 6 7 8 沪宁高速公路两侧绿化 318国道两侧绿化 沪太路两侧绿化 莘奉金高速公路 沪青平高速公路 市管河道两侧绿化 郊区(县)河道两侧绿化 合计 第二十条 公园绿地建设(园)
序号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项目名称 古城公园 杨浦大桥绿地 沪东绿地 番禺公园 闸北不夜城绿地 四川北路绿地 苏州河活水公园 四平公园 张江绿地 三林绿地 竹园公园 江湾新城绿地 3000M2以上景观绿地 安亭汽车城中心公园 南郊公园 16 (1) (2) 17 18 合计 北郊公园 西郊公园 建设面积 52 300-500 400 400 面积(公顷) 4 7 20 71 新增林地 备注 第二十一条 大型林地建设(林)? 建设内容 (平方公里) 浦江大型片林 南汇、佘山、嘉定-宝山片林 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一期工程 沿海防护林重点段 东南部4条大型林带 沿海防护林重点段 漕泾化工区污染隔离林带 合计 60 64 112 34 112 21 41 (平方公里) 57 48 109 34 108 19 五、实施对策
第二十二条 划示绿化控制线(绿线),严格控制绿化用地。 第二十三条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绿化投资、建设力度。
第二十四条 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绿化实施建设,特别是郊区林业建设,鼓励以林养林、以综合开发带动林业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十五条 尽快形成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 第二十六条 另见市计委《绿化规划建设实施对策》。 附表一:1980-2001年上海城市绿化指标变化
附表二:上海市森林资源现状表
附表三:世界主要城市人均公园面积比较表
附表四:世界主要城市森林覆盖率比较备注:
附表五:绿化规划分类指标表
1、中心城区指外环线内建成区范围,2000年面积为446平方公里,人口830万。
2、2000年集中城市化地区范围是指除金山、松江、南汇、奉贤、青浦、崇明以外13区的城市化地区,人口数取此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非农人口。
3、绿化覆盖率二(城市化地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取行政区域内>+非城市化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全市总面积
附表六:规划新增林地统计表: (单位:平方公里)
说明:
1.有关绿地的指标(人均公共绿地、人均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其所针对的范围为全市集中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城和郊区城镇两部分组成,郊区城镇包括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森林覆盖率和新增林地两个指标所针对的范围为整个市域范围,由中心城、郊区城镇和非集中城市化地区三部分组成。 附表五:绿化规划分类指标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